中國四大劇種裡面為什麼沒有秦腔?

平凡人老張


所謂的四大劇種,只是民間的臆想,官方從來就沒有發佈過,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我國三百多個劇種中,除了京劇受到國劇的特殊照顧外,其他的地方劇種受地域文化的影響深遠,在多年的傳播過程中此消彼長,具體的說什麼是四大劇種,難有定論。

  • 自古以來,我們習慣於給自己臉上貼金,因而每個人覺得自己地域的東西就是最好的,因此上,為了炫耀自己的存在,於是在戲曲界就臆想出什麼四大劇種,五大劇種,十大劇種等等,反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存在感和虛榮心。
  • 所謂大者,廣有四海也。然而就目前來看,難有一個劇種能說是大,首先說京劇,京劇的在全國的每個省都有著專業的體制院團,但這並不能說明其真正的大和強,只是在客觀原因的影響下河人為的干預下,京劇作為國劇在各省建立京劇團是必需的存在,而在中國的廣袤區域,事實上京劇的生存狀態並沒有區域地方戲曲的好。


  • 再說豫劇,我們要承認的是豫劇在全國各個劇種中,從業人員和演出團體算得上是最多的,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由於歷史事件造成的人口流動,河南籍的人四散散落聚集到全國各地,在此基礎上,由於對鄉音的思念,很多河南人聚集到地方就建立了豫劇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衰落,這些團體目前幾乎都處於名存實亡的現狀,隨著移居外地的老一代河南人相繼離世,新生代的人早已完全的融入當地文化氛圍中,對祖上鄉音的認同感已經沒有了。
  • 在所謂的四大劇種中,還有一個評劇,在全國大段劇種中,評劇是離播區域最小的一個,但是由於處在特定的特殊地域,因此上也是受到了特殊的照顧,被冠以國字的頭銜,所以就被想當然的認為是大了。


  • 再說崑曲,在中國戲曲劇種中,崑曲是以雅為標準存在的,但是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自清乾隆時期開始的中國戲曲“花雅之爭”開始,崑曲就開始勢微,以秦腔為代表的花部戲曲開始受到人們的熱捧,至京劇形成後,崑曲開始迅速的被人們遺忘,最不濟的時候,崑曲在全國僅存一個民間十幾人等演出團體,後來在各方的努力下,才有了一出《十五貫》救活崑曲的佳話,但是此時開始到現在,崑曲再也難以再續輝煌。
  • 如果非要給戲曲排個座次,那麼秦腔作為中國戲曲四大聲腔梆子戲的鼻祖,無論是歷史影響力還是當今的文藝貢獻是,應該有他的地位。但是秦腔現在面臨的主要現狀是不團結,近年來的秦腔界包括戲迷觀眾,熱衷於說是秦腔的發源地,秦腔是誰的劇種的爭奪,而忽略了秦腔本身對發展和壯大。而對於這些爭論,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寧夏舉辦的中國戲曲研討會上,被戲曲界和西北地區的同仁公認為秦腔事西北五省共有的劇種,早有定論的東西,現在還在爭論這些,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依我看就不要爭什麼四大劇種,五大劇種還是十大劇種了,進不進這些虛假的排名沒有什麼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秦腔來自於哪裡,應該走向哪裡,目前秦腔的當務之急是搞清楚它存在的意義和發展的方向,把秦腔送到真正需要的地方,不要趕時髦,隨波逐流,誇誇其談,連最基本的東西都搞不清楚,動不動搞什麼走出西北,走向全國,衝出亞洲,走向全球的假大空的事情。


秦腔鬚生


中國四大戲或五大戲,只會有民間排名,所以不必太較真。假如一定要排名,只能分南北排名。京劇和崑劇,南北各一,餘下名單,也只能分南北。

北方影響大的,應該是邦子戲,列哪家,從幾個影響大的裡面挑選。這裡說說秦腔。

從秦腔主要特點看,一,發源很早,歷史很悠久。有先秦說,唐代說,明代說。從中國戲曲發展歷史來說,明代說是唯一比較可能的,即公認的中國戲曲是元雜劇出現,有藝術價值的是南宋及之後的南戲開始。

二,秦腔傳唱幅原廣,影響範圍大,觀眾普及面寬。秦腔再普及,至今也主要是在北方地區。中國戲曲發展雖然有北雜劇,但高峰在南宋以後,在南戲。秦腔對南方地區影響非常有限。

三,秦腔的傳唱腳本多,演員優秀,名家輩出…秦腔有哪些文學價值高、影響大的劇本?北雜劇及南戲經典是都有秦腔?

四,秦腔的音韻獨特,曲律成熟,音樂唱腔高亢等,這些藝術特性,倒是很彰顯西北豪爽風味,但對喜愛細膩、精緻、委婉、含蓄風格的南方百姓,很難有吸引力。

元雜劇和南戲之後,中國戲曲巔峰崑曲。從全國範圍來說,南北都有崑曲,如晉昆、川昆、湘昆、粵昆和蘇崑,都是明代以來經濟發達省份。

南方戲曲受方言制約很大,誰也影響不了誰。如廣東影響非常大的粵劇,只流傳於說粵語地方,隔壁現當代南方戲曲大省福建就一點不買帳。

福建有藝術品味很高的泉州梨園戲,也說是古老戲曲活化石。梨園戲對音韻要求很嚴,現在寫的本子,唱詞多不合音韻,難以配曲演唱。梨園戲快自我湮滅。

福建戲曲還有專門表演丑角藝術的高甲戲、歌舞很強的歌仔戲(薌劇)、表演性很強的閩劇等,福建戲曲基本脫胎於南戲,如閩南的潮劇和莆仙的興化戲,他們如其他福建地方戲,都僅限於自己的方言區流行。

京劇、崑劇、越劇等全國覆蓋面相對比較大的戲曲,在福建地區的接受度並不大,僅僅省會福州和閩北地區有特別群體受眾,不要說北方其他戲曲在福建有多大影響。四大、五大或幾大,只能自以為是,見仁見智。


南伯陽


過去,人們稱京劇,評劇,豫劇,黃梅戲,越劇,崑曲為六大劇種。後因京劇是吸收了秦腔和崑曲的特點發展而來,故現稱京劇,評劇,豫劇,黃梅戲,越劇為當今五大劇種。〇京劇以梅派,程派,荀派,尚派最為著名。評劇辛鳳霞演的花為媒,劉巧兒等世人皆知。豫劇馬金鳳名揚中國,其中的穆桂英掛帥被梅蘭芳改編成京劇。嚴鳳英演的天仙配,女附馬使黃梅戲家喻戶曉!而越劇更是門派紛呈:以尹派(尹桂芳),範派(範瑞娟),徐派(徐玉蘭),畢派(畢春芳),陸派(陸錦花),竺派(竺水招)。以上這五大劇為國人喜聞樂見。O秦腔,以高亢的唱腔,粗獷的氣派,迴盪在八百里秦川,抒發了三秦大地的中華兒女戰天鬥地的豪情。秦腔有著悠久的發展史。正因為如此,京劇吸收了秦腔的高亢激情,又吸收了崑曲的婉轉拖腔,使其成為國粹!至於秦腔為什麼不能與以幾大劇種並列,或許在曲調和音韻方面存在某些缺欠,也就是說,有的人喜歡它的演唱風味,而有的人並不喜歡!比如東北二人轉,山東呂劇等,只是部分人喜歡,廣度不夠,大概是這種原因吧?


張永科38


按說,論影響力,秦腔是梆子戲鼻祖,論流佈的地域,中國近三分之一國土上都有秦腔分佈,西北五省更是秦腔一統天下,秦腔當選五大劇種應該沒有問題。只是在建國初期,國家層面的一些有話語權的所謂文人(當時大多數為南人和京城的人),以個人喜好評判劇種之大小,也在所難免。加之當時信息閉塞,如果學識上有缺陷,或孤陋寡聞,做出不符合實際的評判更是必然。他們評選出所謂的四大五大劇種,將獨樹一幟影響頗大的秦腔排除在外,更不奇怪。

其實,中華民族當今缺乏的就是高亢激昂捨我其誰的氣魄,。想當初秦皇漢武在誕生秦腔大地上高唱秦聲,開拓疆土,何等豪邁。如今,所謂的幾大劇種,絕對也屬於民族優秀的文化精華,但多數的風格還是偏陰柔,沒有陽剛之氣,更無激昂之魄,唧唧復唧唧,不能完全體現中華民族的傲立世界的磅礴之勢,更難提現民族氣節和民族之魂。

秦腔,雖然沒有評委五大劇種,依然在國之三分之一土地傲視群雄,並被人民世代傳承。嗚呼,大秦之腔!威武,大秦之腔。


古豳王


《無知與荒謬》中國地大物博,有960萬平方千米,型如公雞。軸心在長安,向四面八方散射上左是新疆,上右東三省,下右是西藏,下左是廣東。民族五十六,語言民風各不同。自古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小小一個臨安府,發音都帶兒,似疑似進了商丘城。京劇小弟弟出生只有二百年,越劇小妹妹出生只有一百年!若將二位評國粹,那我堂堂上下五千年,豈非成了一張空白紙?可笑!陝西,簡稱陝或秦,八百里秦川貫穿東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西周,秦,漢,唐等十四個政權在此建都。生活在這黃土高坡上的炎帝子嗣,民風純樸每天勞作之餘,站在咸陽塬上,面對秦嶺,吼上幾句,以解一天勞累之泛。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送別》這就是秦腔的前世今生。流傳至今己正正五千年!秦腔又稱梆子腔,中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秦腔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生活氣息濃厚,一個吼字,猶如秦人,無虛無假,男子漢也。餘秦人也, 但不自狂,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地區,都有它自己特色的戲曲藝術,無優劣之分,都有很強的區域性, 北方人粗獷豪放,南方人細膩婉約,各有千秋。何來四大劇種?天下本無事 ,庸人自擾之。滑稽。


一滴水1118


秦腔可分為東西兩路:西路流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秦腔又名“秦聲”“亂彈”“梆子腔”。民間俗稱“大戲”,清代中葉以後,北京等地亦稱“西秦腔”“山陝梆子”。秦腔在陝西境內,因各地方言、語音的不同而演變形成了四路:流行於關中東府同州(今大荔)地區的,稱“同州梆子”(即東路秦腔);流行於中府西安地區的,稱“西安亂彈”(即中路秦腔);流行於西府鳳翔地區的,稱“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稱“漢調桄桄”(即南路秦腔)。秦腔流傳十分廣泛,盛行於陝西的關中、商洛、漢中等地,流行區域西抵隴州,東至潼關,北達榆林,南過寧強,向外曾流行至京、津、冀、魯、豫、皖、浙、贛、湘、鄂、粵、桂、川、滇、青、寧、新、藏等省區。1949年後還傳至臺灣,域外遠達吉爾吉斯斯坦。


鋒鋒79084530


秦腔是陝西人放羊吼幾聲而演變成的…連陝西本地人都聽不懂!這幾年陝西人通過網絡天天自吹自擂!現實中連前20都進不了!


忠孝節義無反顧


說起來秦腔也是有資格牛逼。京劇(還有漢劇和徽劇)裡的“皮黃”(西皮、二黃)和秦腔都有瓜葛。秦腔從襄陽傳到武昌、漢口,就變成了“西皮”;傳到安徽桐城,就變成了“高撥子”;高撥子和吹腔在徽班中又演變成“二黃”。這西皮、二黃,漢調、徽調,北上進京一攪和,就成京劇了。看來這京劇也是“南腔北調”,秦腔自然也有資格不摻和什麼“戲”“劇”之爭,自顧自地吼它的“腔”。


用戶4651606727456


鼻祖秦腔,四大劇種的祖先如今子孫說了祘要爺爺幹什麼,現在那四大的代表劇演出超過百年,維有祖師爺的三滴血過百年了,三滴血演出單位陝西西安易俗社,據說易俗社是世界最年長的文藝演出單位,劇種秦腔地址陝西西安


立朩頂千斤


中國現存地方戲曲,已然不足三百家。於此存亡關頭,不念“同根共風雨”,偏要“相煎何太急”,何苦來哉?

早在1958年,上海音樂學院孟波院長,為向建國十週年獻禮,組織學生何佔豪、陳剛,汲取越劇聲腔韻律,創作出飲譽世界樂壇的“小提琴交響曲”《梁祝》。

這裡不說孟波院長高瞻遠矚,不說何佔豪、陳剛才華橫溢,只說一句:紹興灘簧好運道!

類似越劇優美旋律、委婉聲腔的黃梅戲、豫劇、潮劇、徽劇、崑曲、秦腔,與其在這兒爭個頭破血流“四種八家”名次排位,何不學學上音,整一個西安、安慶、鄭州、潮汕、北京各式各版的《梁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