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成風口,莫讓這一短板成掣肘因素

近期,中央強調要加快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基建”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焦點。

隨著疫情逐漸消退,復工復產、發展經濟成為後疫情時代主課題,“新基建”與社會各領域融合發展的步伐急劇加速,在促進國家經濟升級、科學技術進步、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擔任重要角色,將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新基建”風口下,“軟實力”不足陷困局

“新基建”主要立足於科技端,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近些年,中國信息產業走過漫長的曲折之路,在國家、政府及企業、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硬件設施水平正由跟跑向並跑甚至領跑轉變。但在計算機軟件環境與學科應用等關鍵方面仍然和國際領先水平存在差距。

軟件是信息技術之魂。萬物互聯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軟件作為“人、機、物”融合互聯的技術基礎,其價值正在向各領域延伸。在軟件和應用短缺的情況下,再龐大的硬件計算資源也難以有效轉化為生產力。

近年來我國軟件產業規模持續擴大,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仍未根本改觀。核心技術掌握不夠深入,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等關鍵領域對外依存度較大,產業發展失衡問題較為突出,核心領域軟件研發及應用成為短板。

新基建按下加速鍵,也將給我國先進計算軟件和應用生態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在此背景下,集中精力克服不足,逐步完善中國軟件產業生態建設迫在眉睫。

實現從“重硬輕軟”到“軟硬並重” 人才培育是關鍵

當前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一關鍵節點,需要高度認識新時期軟件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切實實現從“重硬輕軟”到“軟硬並重”的轉變。

工信部部長苗圩曾指出,中國軟件價值失衡現象比較明顯,人才結構性短缺問題突出。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交叉融合,高水平的技術交叉型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無論是從後疫情時代的經濟提振,還是從國家長遠的發展來看,人才培育至關重要。

為了建立和完善中國先進計算產業生態,突破計算機軟件環境與學科應用等方面的瓶頸,以及培育高水平技術交叉型人才,中國科學院發起主辦了中科院“先導杯”並行計算應用大獎賽。

據悉,首屆中國科學院“先導杯”並行計算應用大獎賽即將在3月25日正式啟動,大賽設置基礎算法、人工智能、應用三個賽道,旨在針對軟件環境、學科應用方面的相關瓶頸希望謀求突破,選拔及培育高水平的技術交叉型人才,讓大計算中心、大數據中心等“新基建”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