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工程人,不知道“砼”字來歷,這可不行!

學工科,特別是學土木工程有關專業的,以及從事土建項目設計、施工、監理、預決算的人士,免不了經常要跟“

”(tong)字打交道。說起這個“砼”字,還真有點說頭。

“砼”與“混凝土”同義;它的讀音為“tóng”(與“銅”字的讀音一樣)。“混凝土”通常指水泥、沙、石子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合和後硬化而成的建築材料。

多數工程人,不知道“砼”字來歷,這可不行!

“砼”的唯一含意就是“混凝土”,因此它不可能是古字,中國古代並未發明、生產過“水泥”(儘管火山爆發,有可能產生天然水泥),也就談不上“混凝土”的應用了。因此它的發明只可能屬於“近、現代發明”。

“砼”字的發明,可算是一項不小的發明,因為它在許多場合下可替代“混凝土”,起到“一字頂三字”的作用,這就了不得了:

你想,寫“混凝土”三個字,筆劃共計30劃,改用“砼”字只寫10劃;這會給聽課時需記筆記的學生,日常反覆寫這個詞的大量技術幹部、管理人員、工人等,提供多大的便利啊。

在有關圖紙、技術文件、資料編制中,“混凝土”三個字會頻繁地遇到。有個替代字,會讓技術人員,以及描圖員等輔助人員省下多少事?特別是在那電腦、計算機輔助設計還未誕生或普及的年代裡。

“砼”字的發明人叫蔡方蔭,是一位早年的清華學子。1953年他發明了這個字,很快便在工程技術人員、大專院校學生中得到推廣。

這個新字創造得很巧妙,也很有道理:把“砼”字拆成三個字,就成為“人、工、石”,表示混凝土是人造石;如把它拆成兩個字,是“仝石”,而“仝”是“同”的異體字,“仝石”可以理解為,

混凝土與天然石料的主要性能大致相同。

1955年,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在審定頒佈的《結構工程名詞》一書中,明確推薦“砼”與“混凝土”一詞並用。從此,“砼”被廣泛採用於各類土木工程的書刊中。土木工程的涵蓋面很廣,包括房屋、道路、橋樑、鐵路、隧道、堤壩、海港、市政衛生、農田水利、人防工程等,因此此事在工程界的影響不小。

1985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准了“砼”與“混凝土”同義、並用的法定地位,使之成為我國“工程專用字”。

後來,在圖紙、技術文件中又流行起“釒仝”字(金字旁,右邊一個“仝”字),用於替代“鋼筋混凝土”五個字。不過這個字,造字的道理不充分,所以未被正式批准、推廣,在詞典中也查不到這個不合法的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