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哈魚12
大家好,我是小陌,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吳國和蜀國作為三足鼎立中的兩個大足,屬於實力雄厚的勢力,而各方的統治者也都是人中龍鳳,都是有野心的霸主,都想統一。
劉備和孫權畢竟是所屬兩方,親兄弟還明算賬呢,何況互相還是絆腳石。 只有利益需要的時候才是聯盟,只要沒有共同利益的時候就是敵人。自然就不是各人的性格問題了。也就無關什麼劉備的一毛不拔、孫權的愛計較之類的原因了。
孫劉聯盟的促成
而孫劉聯盟的組成也是因為曹魏集團的強大,當時的曹魏可謂三國時期,實力最為雄厚的集團。這這個環境的促使下,蜀國和吳國迫不得已雙方集中力量一起來對付曹操的鋒芒。只有聯合的力量才能抵禦住曹魏集團,不然就會被逐個擊破。這樣情況下,兩家也就因為曹魏的強大走在了一起。
孫劉聯盟的分崩離析
兩家走在了一起後,集中的力量抵禦住了曹魏,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相比大家很是熟悉了,經過兩家聯合於赤壁之戰勝於曹魏,曹魏敗後,需要一段時間的修養,此時孫劉兩家得到了一段的喘息與發展。
此時兩家沒有了共同利益後(沒有了曹魏的威脅),聯盟逐漸開始裂隙。荊州也是劉備和孫權借來的,此時劉備已經入蜀,因之前的約定,劉備入蜀要歸還,劉備集團自然是不願意歸還,就找理由一直拖著,這樣兩家又因為利益而使聯盟出現危機。
經過荊襄戰役的爆發。完全使得了孫劉聯盟的破裂。孫劉聯盟因曹魏(共同的敵人)而走在了一起,又因荊襄戰役的發生而破裂。最終各方為了自己利益所致。
第二次聯盟的組成
蜀國經過猇亭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蜀國大軍,蜀國集團積攢多年的軍備又回到瞭解放前,蜀國開始示弱,此時曹魏集團經過了多年的修整,實力幾乎恢復到了從前,曹魏集團勢大。這樣的情況蜀國為國家大計派出鄧芝訪吳,冰釋前嫌,第二次結成了聯盟,一起來制衡曹魏。第二次的結盟又因為利益而走在了一起。
總結
經過兩次的聯盟,又分崩離析的情況看以看出,孫劉因各自的利益走在了一起,又因各自利益破裂了聯盟,現今我們也是如此,兩家公司可以因利益在一起合作,也可因利益互相競爭。孫劉就好比兩家公司而已。最終還是會因為利益的得失,而決定合作的與否。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話留個關注吧,小陌期待與您一起探討、分享更多的歷史事物。
歷史紫陌閣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孫劉聯盟的脆弱直至破裂與利益有直接關係。“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利益面前,工於權謀的孫權,首先撕破臉皮,在關羽發動襄樊戰役獲得重大勝利之時,偷襲荊州,公然背盟,至使戰況急轉直下,關羽腹背受敵,兵敗遭擒被殺。孫權為什麼背棄盟約?不是
劉備的一毛不拔,也不是孫權的斤斤計較,主要原因有三點。
1彼時的荊州就是個縮小版的三國版圖,至從赤壁大戰後,劉、曹、孫三家瓜分了荊州七郡,劉備起初向孫權借了半個南郡,孫權出於當時的政治目的,也同意了,後來催要了多次,甚至差點兵戎相向,劉備將長沙、零陵二郡給孫權,以抵戰略位置更重要的半個南郡即公安。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素有嫌隙,甚至扯皮說另外三郡也要歸還他。其實當時的關羽在荊州沒少和孫權打嘴仗。雙方表面是盟友,實際矛盾日久。
2關羽攻打襄樊,圍曹仁於孤城,水淹曹操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名震華夏,曹操嚇的都動了遷都的念頭,可見關羽荊州軍的銳不可擋。江東的孫權也害怕關羽坐大,那樣就改變了二弱一強的戰略格局,彼時江東在荊州的勢力就徹底被關羽壓制,劉備剛剛攻下漢中,西蜀勢力正盛,甚至整個三國的戰略格局都會改變。
3荊州的戰略位置對東吳是至關重要的,對於整個荊州而言,孫權是垂涎已久的。
基於以上,反覆無常的孫權,背棄與劉備的盟約,與曹魏結盟,曹魏許以荊州,孫權派呂蒙偷襲了關羽後方,令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孫權遂領荊州全境。一切都是因為利益相關,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魂系安陽河
首先,劉備並非一毛不拔,孫權也不是斤斤計較。能夠成為東漢末年的一方豪強,他們都有傑出之處,不能用普通人的標準去衡量。劉備顯得不大方,是局勢讓他大方不起來;孫權顯得愛計較,那也有不得不計較的理由。
其次,孫劉聯盟的脆弱和劉備及孫權的性情如何並沒有太大關係。就算他們都大方豁達,雙方該崩還得崩,該打還得打。除非有一方向另一方俯首稱臣,否則孫劉聯盟都維持不下去。
之所以會有這個聯盟,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曹操。只有阻擋住曹操南下的兵鋒,孫權和劉備才能有喘息之際,否則兩人都要玩完。當時情勢危急,雙方不得不同心協力,這才有了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蹟:赤壁之戰。
曹操號稱有兵80萬,實際上是20多萬,但這也遠遠多於5萬的孫劉聯軍。聯軍中又以東吳軍居多,善於水戰。曹操的北方士卒不諳水性,暈船嚴重,在船上站都站不穩了更別說打仗,於是曹操將船隻首尾相連,穩如平地,正好方便了聯軍的火攻。
此戰是曹操起兵以來最大的失敗,他擔心北方大本營有失,無奈之下退回北方休養生息。
曹操這一走,孫權和劉備暫時就沒有了強敵,各自默默發展,三國鼎立之勢形成。
但這個時候,孫權已經對劉備很不爽了。因為瓜分戰果的時候,出力最大的東吳只分到了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劉備則趁機佔有了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郡,而曹操保住了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和長江以北的江夏郡。
這叫孫權怎麼開心得起來?後來南郡還被劉備借走了,而且一借不還!他越想越生氣,以武力討要,聯盟就此出現裂痕。
等孫權趁襄樊之戰奪了荊州、殺了關羽,聯盟基本已經破裂了。雖然多年後迫於曹魏的壓力,再次聯合。但彼此都知道對方打著什麼主意,再也不能精誠合作。
那麼,如果劉備不借南郡,或者孫權不執著於荊州,雙方就能合作無間嗎?不可能。
劉備的人生目標很明確:匡扶漢室,一統天下。“匡扶漢室”有可能只是口號,“一統天下”可沒水份。這就註定了他和孫權不能兩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
孫權有個外號叫“孫十萬”,打哪裡都是十萬大軍,但東吳防禦還行,主動出擊的很少有勝戰。可是,不能因為他打不了勝戰就懷疑他的志向呀,人家孫權還是很有雄心壯志的,當然也容不下劉備。
總之,劉備和孫權都想當老大,所以他們之間必然爆發戰爭,最終只能是主從關係而不是聯盟關係。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孫劉聯盟的脆弱說白就是兩家都有野心,都想自己統一天下,登上皇位。兩家之所以會聯合起來,是因為當時有一家更為強大的打過來了,如果不聯合起來就會被各個擊破,也就沒辦法完成自己的終極理想了,所以兩家聯盟本就是為了利益,當有了更大的利益之時也就自然而然的破裂了。而在當時這個利益就是荊州。
無論是諸葛亮給劉備規劃的隆中對,還是魯肅給孫權規劃的榻上對,荊州都是重中之重,當時的荊州四通八達,處於戰略要地。劉備得之就不會被困在蜀中,導致後來諸葛亮只有出祁山這一條路北伐中原,孫權得之就可以完全佔據長江天險,進可爭天下,退可保江東。所以荊州對於兩房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至於說劉備一毛不拔,孫權斤斤計較,肯定不會這樣的。作為一個能夠開創基業的帝王,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肯定是做不到開國稱皇的。之所以一毛不拔斤斤計較,也只會體現在關乎國家大計的事情上,像荊州這種戰略要地的爭奪。
此外,孫劉聯盟本就是為了對抗曹操才建立的,赤壁之戰把曹操打退了,兩者聯盟的基礎就不存在了,雖說曹操還沒徹底玩完,但是幾年之內曹操都無法發動像赤壁之戰這樣大型的戰役了。孫劉兩邊都處於發育的黃金時期,但是曹操雖說無力打過來,但是防守之力還是有的,所以兩者爭奪的重點就都放荊州了。這樣聯盟破裂也正常了。
只不過這事呂蒙整過了,把關二爺給搞死了,按說地盤你都得了,人你就給送回去就完事了,畢竟兩邊還不能徹底翻臉呢,估計呂蒙當時也懵了,沒想到劉備會傾國之力來伐,孫吳損失慘重,最後還是陸遜又把劉備給坑了,導致兩邊都沒得什麼好。
楓葉0829
孫劉聯盟聯合抗曹,脆弱的原因,跟劉備一毛不拔,還是孫權斤斤計較關係都不大。
亂世之中,沒有永久的利益也沒有永久的敵人,特別是三國鼎立這種狀態,都不能任由槓桿隨意傾斜。
都說商場如戰場,也是一樣的。我們從很多電視劇裡就可以看出,今天還笑臉相迎,握手言歡,明日就翻臉無情,互相攻擊。
再說孫劉聯盟,之所以聯盟也是因為曹操的實力在兩人之上。如果一家被滅,另外一家也逃不脫被滅的危險,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孫劉聯盟本來就是各懷私心,劉備想匡扶漢室,孫權也想做皇帝,說是聯盟,其實一直眼睛盯著曹操,一直眼睛盯著友軍,誰過於強大,都不行。
雙方的結合也是因為曹操大兵壓境,危難當頭,聯盟一面說是聯合抗曹,隱藏的意思是,“我們一起打曹操,不要背後捅婁子哦,可以不幫忙,但千萬不要背後搗亂。”這是最重要的,免得腹背受敵嘛。
危機解除之後,當然聯盟就名存實亡,先爭奪眼前的利益咯。
等到下次危機來臨,雙方則會“不計前嫌,握手言和”,彷彿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我們還是最初的那對“筷子兄弟”。
大家看看現實中,這種事是不是也是屢見不鮮,雖然有時讓人作嘔,可是沒辦法,這就是遊戲規則。
賽半仙
赤壁之戰後,雖然劉備和孫權一度聯盟抗曹,但隨著劉備入蜀佔據益州,孫劉聯盟卻很快便陷入崩潰之中,而孫劉聯盟之所以如此脆弱,根源便是荊州的歸屬。可以說,孫劉聯盟因荊州而起,但也因荊州而終。
荊州戰略地位太過重要,魏蜀吳三方誰也不願放手
三國“三大戰役”中,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兩戰其實都是因爭奪荊州而引發,由此可見荊州的戰略重要性。如下圖所示,黑色箭頭是曹魏南下路線,紅色箭頭為蜀漢東出路線,藍色箭頭則是荊州對東吳腹地的威脅。
1、曹魏南下的必經之路。由於大別山的阻擋,再加上蜀地道路難行,歷來北方軍隊南下只有三條路線可供選擇(如下圖):一是走長江中游的荊襄地區,從南陽盆地到江漢平原。二是沿大別山北麓向東,經淮西攻打合肥。三是從蘇北平原經“揚州-鎮江”一線渡江。然而,由於北方軍隊不善水戰,因此長江中下游渡江作戰的路線均不作為首選,或者說只能作為佯攻或輔助手段,而荊襄地區則往往被作為主攻方向,如同後世蒙古南下攻滅南宋一樣,荊襄地區對於曹操來說乃是必爭之地,這也是曹操即使在赤壁遭遇戰敗,仍要死死守住南陽郡的原因所在。
2、東吳西部的重要屏障。東吳地處長江以南,而在三國以前,南方的發展無疑遠遠落後於北方,因此東吳的重要城市幾乎全在長江沿線(如下圖)。長江雖然被稱為天險,但也只能阻攔水戰較弱的北方軍隊,荊州一旦丟失,那麼就如蒙古佔據荊襄之後順流而下進攻臨安一樣,長江非但不能阻攔敵人,反而會成為敵人直接進攻東吳腹地的坦途。因此,荊州對於東吳來說同樣極為重要,孫權根本不會容許荊州落入他人之手。
3、蜀漢東出的重要門戶。由於益州地處四川盆地,而蜀道又太過難行,因此蜀漢想要謀取天下,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經漢中北上,或攻佔關中地區,或向西涼發展。二是經荊州南郡東出。因此,蜀漢想要獲得戰略主動權,就必須佔領荊州,而一旦荊州丟失,尤其是南郡丟失,那麼蜀漢就將牢牢被鎖死在四川盆地,而只剩漢中北上直接與曹魏正面對抗一條路。同時,蜀漢本就是三國之中較弱的一個,一旦荊州丟失,還會造成人口、經濟等方面的嚴重損失。
正是由於荊州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使得自赤壁之戰以來,魏蜀吳三方圍繞荊州歸屬的問題,不斷展開血腥爭奪。當曹操威脅存在之時,孫劉尚且可以作為盟友聯手抗曹,可一旦曹魏壓力不再,蜀漢和東吳的聯盟,便會因為荊州的歸屬而變得極為脆弱。
孫權和劉備的聯盟,本就屬於利益結合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之後,開始將戰略重心轉向南方,繼而引發了赤壁之戰。曹操雖然最終敗北,但卻依然佔據著南陽郡,保持著對南方的壓力。而東吳出力最多卻只佔據了南郡大部和江夏郡北部,劉備則趁機以劉琦的名義奪取了荊南四郡。
△赤壁之戰後荊州局勢
赤壁之戰結束後,周瑜便向孫權提出了“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的計劃,這其實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由於周瑜不久後死去,再加上東吳與益州之間夾著劉備和曹操,因此孫權最終放棄了這個計劃。
對於劉備來說,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佔據荊南四郡的他下一步便要向益州發展,但通向益州的通道南郡,卻大部分掌握在東吳手中。因此,劉備便先後兩次向孫權提出了暫借南郡的江陵地區給自己。
對於劉備的借地,孫權一開始並不同意,但之後在魯肅的建議下,出於東吳的發展考慮,孫權最終同意借地。而孫權之所以如此做,主要源於當時曹操仍然對南方有著巨大壓力,如赤壁之戰次年,“(建安十四年)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將南郡借給劉備之後,便可以將劉備推到對抗曹操的最前沿,而東吳則騰出手來,於建安十五年(210年)趁機將交州奪到了手中。
將南郡借給劉備後,東吳的勢力雖然暫時退出了荊州,但他並未徹底放棄對荊州的爭奪。劉備雖然佔據荊州後擁有了立錐之地,但仍然實力較弱,想要對抗曹操就必須依附東吳這個盟友,而且孫權還留了一個後手,那便是將妹妹嫁給了劉備,一來可以藉助聯姻鞏固聯盟,二來則可以通過聯姻將劉備牢牢困在東吳一方,為將來謀取荊州打下基礎。
如此一來,在曹操仍然對南方保持壓力的情況下,在劉備勢力較弱必須依靠東吳的前提下,雙方自然結盟並維持了一段時間的蜜月期。只是令孫權沒有想到的是,劉備竟然迅速以荊州為跳板佔據了益州,而橫跨荊、益的劉備顯然對東吳已經構成了威脅,因此孫權在劉備進軍益州之際便接回了妹子,雙方的矛盾已經是一觸即發。
曹操戰略重心轉向西北,孫劉聯盟圍繞荊州展開爭奪
對於孫劉聯盟抗曹,曹操自然也是看出了其中的貓膩,於是再度使出“欲擒故縱”之計,從建安十六年(211年)開始,便將戰略重心轉向西北,開始向關中和西涼用兵。而隨著北部威脅的消失,孫權在鞏固長江防線的同時,開始就荊州與蜀漢展開爭奪。
建安二十年(215年),眼看劉備奪取了益州,由於當初的借地原因,孫權便派諸葛瑾向劉備討還南郡。南郡作為連接益州和荊州的交通要道,劉備自然不會輕易歸還,而這無疑給了孫權動武的藉口。孫權於是令呂蒙率兵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則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屯兵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眼看孫權和劉備果然圍繞荊州展開了爭奪,曹操則趁機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並迫使張魯投降,佔據漢中之地。得知後院起火的劉備,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只得與孫權議和,雙方平分荊州,史稱“湘水劃界”。
建安二十三年(217年),劉備率兵與曹操爭奪漢中,歷經一番鏖戰之後,曹操被迫退出漢中。而就在曹操退兵之後不久,關羽趁曹軍主力被牽制在西線之際,率兵向荊襄一帶發動進攻,曹操大為震動,連忙趕回洛陽,親自指揮救援樊城。而孫權則瞅準時機,趁劉備剛剛結束關中爭奪,無力東顧的機會,從背後偷襲關羽,導致關羽敗走麥城,荊州落入東吳手中。
正如前文所說,荊州落入東吳手中之後,劉備不僅被徹底鎖死在了四川盆地,而且地盤、人口、經濟均損失慘重,對於志在天下的他來說,這顯然是無法忍受的。為此,當從漢中之戰中恢復過來後,劉備立即發兵進攻東吳,意圖重新奪回荊州。
△“夷陵之戰”雙方進兵路線
章武二年(222年)春,從關中之戰和丟失荊州中恢復過來的劉備,為了重奪荊州,率水陸大軍進攻東吳。結果被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程畿等戰死。隔岸觀火的曹丕見劉備敗的如此之快,連忙下令南征,諸軍兵並進,曹真、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範,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正是由於來自曹丕的威脅,東吳雖然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但卻不得不向蜀漢議和,雙方重新恢復聯盟關係。
△“夷陵之戰”劉備敗退路線
如上所述,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孫劉聯盟本就是為了合力抗曹,屬於利益共同體。然而,隨著曹操壓力的消失,再加上劉備的快速崛起,孫權自然不會再放心將荊州交給對方,雙方便不可避免的圍繞荊州歸屬展開了爭奪,導致聯盟迅速破碎,而丟失荊州重新衰弱的蜀漢,則又不得不再度與東吳聯盟抗曹。
香茗史館
都不是,而是一毛不拔的劉備碰上了斤斤計較的孫權。
劉備在三國的形象一直是仁慈敦厚的,但是因為常常受制於自己的仁義性格,導致自己一無所成,連個落腳的地也沒有。
艱難的創業,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名正言順的根據地,就不能輕易的拱手讓人。
偏偏劉備既是仁義寬厚之人, 又對自己的所有物一毛不拔,完全就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註定了自己的一生不會太順利。
結果呢,遇到個好人也好。偏偏遇上了一個斤斤計較的妻弟。
孫權因為承襲父兄的基業,小小年紀就扮演著一地之王,一家之主的角色,所以對於自己的所有物那是如數家珍,分外珍貴。
古今中外多少事
在古代的聯盟,要麼是以利益為主,要麼就是聯姻。在我看來雙方聯盟破裂,是利益之爭,但劉備一方有很大關係。
- 當時聯盟是以劉備取孫權的妹妹孫尚香開始的。當時孫尚香20歲左右,劉備50多歲。孫尚香可是孫權喜歡的妹妹,可見江東還是有誠意的。孫尚香可以做為兩國紐帶,調解兩國矛盾的。但是在戰爭結束後,劉備對孫尚香不聞不問,棄之不顧。做為哥的孫權肯定心裡不高興的。
- 劉備和孫權的聯盟是在曹操大軍壓境下結的聯盟。當曹操退去,外部壓力沒有了的情況下,雙方的矛盾自然就顯示出來了
- 當時劉備被曹操趕到了江夏,沒有地盤,是借的江東地盤屯兵。在戰爭結束後卻不歸還,還佔據了整個荊州。荊州是江東北上的橋頭堡,是江東窺視北方的戰略要地。
- 後來,江東還是想和蜀漢聯盟,因為曹魏給的壓力太大了。於是孫權派出使者向當時的荊州老大關羽提親,沒想到被關羽羞辱了。關羽說出了流傳後世的名言"虎女怎配犬子。"這話傳到孫權耳裡,那真的要氣得吐血,新仇舊恨一起來,就有了後面呂子明白衣過長江偷襲關羽的後背。
鍋盔餅子
孫劉聯盟的原因本來就是要對抗曹操,而當曹操兵敗之後這個聯盟就會自然解體。聯盟的脆弱與劉備、孫權兩人本身並沒有關係,這個聯盟本身就是特定時期的特殊產物,雙方本來就是為了利益而聯盟,因此聯盟一定是極其脆弱的。對於孫權來說,當曹操強大時就連劉抗曹,當劉備崛起時就連曹抗劉,這是他最為正確的選擇,畢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對劉備也一樣,任何聯盟都是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由此聯盟的脆弱性可見一斑。
金鑫19930927
荊州這是一塊戰略寶地,是孫劉聯盟脆弱爭議點,是為兩國後期長期爭奪,引發兩國戰爭爆發點。對東吳孫權來說,失去荊州這一戰略高地,東吳將無險可守,命脈掌握在別人手裡,自己提心吊膽的生活,擁有戰略寶地,對加強自身安保有重大戰略現實意義,必須斤斤計較。對劉備方來說,荊州也是不客失去的戰略要地。劉備先佔荊州,這是立國安身之本,失去荊州,何來國?何來家?雖然後來又取西川為大本營,但西川沒有荊州的戰略資本。西川,偏安一隅,人才潰乏,無可勘用大才少之又少。從蜀國失荊州後,戰略態勢已大不如前,即使孔明有經天緯地之才,無奈後繼無人,這一位孔神公一歸天,無人獨擋一面。朝中天良將,寥化當先峰,說出了這一戰略缺陷。荊州,名士眾多,人才濟濟,漁米之鄉,可解決戰爭的糧草問題。只有擁有荊州,做為反攻橋頭堡,才有資格爭分天下,光復漢室重任。荊州這個大後方在,水淹七軍,逼得曹操想遷都逃避,關羽可以攻破洛陽,先關復北方,這個可能性是很大的,完成諸葛亮的隆中三分天下,再光復漢室的戰略構想!歷史現實中,
荊州問題,聯盟內沒有談妥,聯盟內大大小小戰事不說,最終,引發了關羽兵敗荊州,敗走麥城,陸孫火燒七百里,劉備兵敗夷陵之戰。讓人不由得可惜可嘆!引發的一切連鎖反應,弱化了孫劉聯盟,也讓北方的強大更加勢大。當然,北方曹魏最終統一了三國,但荊州問題是不是關鍵引發點,值得著重考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