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開皇之治為什麼也阻止不了大隋朝二世而亡呢?

天香雲外飄


隋朝在隋文帝的治理下,天下安寧、編戶大增、儲備豐實,呈現出一片空前的繁榮景象,這段時期,對後世是有著深遠影響,也被後世所樂道。然而這只是一個短暫的繁榮,緊接而來的卻是狼煙四起,最終讓隋朝一步步的走向了滅亡。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隋文帝的後繼之君隋煬帝施行暴政、不體恤民情,他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濫用民力,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為他的施政,讓隋朝大失人心,亦動搖了隋朝的統治根本。

隋煬帝因加強中央集權,而得罪了關隴集團,只能扶植江南士族來維繫統治。隋煬帝的所作所為,多是功在千秋,弊在當代之舉,如開科舉、修運河、徵高麗等。但是,大隋帝國撐不起隋煬帝過於宏偉的夢想,民力與財力已竭,百姓生存遭受危脅,於是民變峰起,而關隴集團也趁機起事,搶奪勝利果實。

隋煬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修建京杭大運河,乘龍舟到江南巡遊,大修宮室,對外頻繁用兵,與突厥戰爭不斷,三徵高麗,徵發民夫數百萬,對內迫害並監視大臣,盡失人心,簡直就是第二個秦始皇,天下苦隋久矣!

第三次徵高麗時,楊玄感在後方叛亂,接著山東河北地區人民組織義軍反抗隋煬帝統治,有瓦崗寨,竇建德等等。李淵父子看大隋國運不繼即將滅亡,起事反隋,掃滅群雄,建立大唐。

隋煬帝大失民心、動搖隋朝統治根本,在農民起義和貴族起義等情況下,最終讓隋朝走向了滅亡。當然,隋煬帝本人也在江都兵變時被弒殺。

綜上,隋煬帝與秦始皇相似,皆宏圖大略,志向遠大,堪稱千古一帝!但是,隋煬帝勞民過度,又得罪關隴集團,開科舉改變晉升之道,遭受保守勢力的反撲,再加上中國分裂三百多年,剛剛統一,民心未附,大隋在各個階層齊心合力之下被推倒,太可惜了!隋煬帝若是不徵高麗,大隋未必二世而亡!



當代曹植


想要建一番大業的皇帝,如何為大業所累,身死國滅呢?

公元581年,楊堅取得帝位,北周覆亡,建立隋王朝,結束了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割據狀況,實現了又一次大一統的局面。可惜和秦朝一樣,二世而亡,618年,唐朝建立,短命的隋朝一共只存在了37年。

隋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創建了“開皇之治”。先是繼續進行統一戰爭,於開皇九年(589年),消滅了南方的陳朝,統一了全國。在這一年,琉球群島也歸降了隋朝。在政治上,楊堅開創了一系統政治制度,為後世所效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官制三省六部制和選官制度科舉制,被唐朝所沿襲,一直到清末。經濟上,輕徭薄賦,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等,積累了大量財富。唐滅隋後,唐太宗讓人清點隋朝國庫,報上來的數字讓皇帝都大吃一驚。1970年,洛陽博物館對隋朝含嘉倉遺址進行了鑽探發掘,出土了碳化穀物數十萬斤,經測量含嘉倉可以儲存幾百萬石糧食,洛陽附近有七八座這樣的大型倉庫,可見隋朝經濟實力之雄厚。隋煬帝敢於大興土木的底氣即來源於其父累積的鉅額財富。有了這麼好的底牌,隋煬帝楊廣又是怎樣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呢?這當然和楊廣好大喜功、唯我獨尊、剛愎自用的性格息息相關,激化、加劇了各種矛盾,最後矛盾總爆發,像潘多拉魔盒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眾所周知,隋煬帝楊廣上位極其血腥,弒父弒兄,政權從一開始就危機四伏。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楊廣趁楊堅臥病在床之機,派部下張衡殺死他父親。接著,假傳聖旨,讓他哥哥楊勇自殺。對另兩個弟弟也沒有放過,幽禁起來,把楊勇的兒子等大批子侄都殺掉了。說來諷刺,隋文帝楊堅一共四個兒子,讓他引以為傲的是四個兒子都出於一母同胞,都是皇后獨孤所生,所以楊堅和皇后認為他們的兒子不會出現為了爭奪皇位自相殘殺親兄弟的事情。最後時刻,楊堅除了在病床上大罵“獨孤誤我”,啥也做不了了。在這場奪嫡奪位大戰中,隋煬帝殘酷鎮壓了反對者,但是對於功臣也卸磨殺驢,當時的司徒、尚書令、楚國公楊素對隋場帝奪嫡登基有大功。但隋煬帝繼位後想盡辦法削減打壓楊素,使其憂懼成疾而死。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氣不過,後來起兵造反。隋煬帝可真把自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

隋煬帝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對老百姓的各種橫徵暴斂,深重的盤剝,殘暴統治必然導致其滅亡。然而,導致其滅亡的深重原因卻是他的大理想大報負了,人生不能沒有理想,不然和鹹魚有什麼分別,估計隋煬帝聽到這句話一定會大大認同,那麼隋煬帝的理想是什麼呢?

不得不說,隋煬帝實在是個有大理想大報負的君主,他的理想就是建功立業,創不朽之偉業,開萬世之太平。這從他的年號就可以看出來。隋煬帝繼位第二年,改國號為大業,這個年號一直用到618年隋亡。這個大業主要分成兩部分,內政和外交。從大業元年(605年)到大業七年(611年)間,楊廣除了在內政上完成一系列重大舉措和巨型工程。主要有:改革吏制、創進士科、營建東都、建大運河等等。吏制上,下令廢除諸州總管府,把軍政大權集中於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改革封爵制度,唯有功勳,乃得賜封;裁減冗官,精簡機構許多舉措是很有進步作用的。改革科舉制度,創立進士科,這是科舉制真正確立起來的標誌,對後世影響深遠。他還擴大各級學校的教育,重視人才的選拔任用。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修建大運河,大興土木,大量役使民力,史家認為這是他好大喜功,為了享受,是導致其滅亡的原因。但營建東都的真正目的是要加強對北齊、南陳故境的軍事控制。開鑿大運河更是有著政治、經濟和對外政策上的綜合考慮。政治上是為了有效地控制陳朝舊地,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統治,鞏固大一統。經濟上是為了保障漕運,用運河來轉輸江南賦稅,以滿足京師的供應。軍事上是為了征伐高麗時,保證軍糧的運輸和供給。大運河沿用至今,可見其對重要性。

隋煬帝繼位幾年就實現了國力強盛、社會穩定、人口增長、民生富庶,可以說,隋煬帝的大業已經接近實現,如果歷史在此打住,隋朝不會短暫而亡,可是隋煬帝是個胸懷天下的帝王,這個天下可不能僅僅限於國內。他做這一切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征服高麗。現在國庫充裕、道路暢通,是時候實現這個大業了。從大業四年起,雄心勃勃的楊廣就開始著手進行軍備準備了。大業七年,隨著各大工程的相繼完工,楊廣等不及了,沒有休養生息,迫不及待地下達了討伐高麗的詔書。這樣,前期大興土木、役使民力造成的帝國的極度衰疲沒有絲毫緩解的情況下,發動的這場帝國大業無疑把高速前進的帝國戰爭推進了萬劫不復的死亡深淵。如果說前七年是楊廣勵精圖治的七年,後七年就是拼命作死的七年。大業七年就是這個大隋王朝不幸的歷史拐點。也就是在這一年冬天,一個叫王薄的人點燃了隋末起義的第一把火,隨之,各路梟雄紛紛起事,一時間,戰火燃遍隋朝大地,逐鹿中原最後的勝利者是楊廣的表哥李淵,顛覆了隋朝,開啟了唐代盛世的到來,雖然江山已易主,但隋煬帝想要實現的盛世帝國夢終於實現了。

 

 

 

 

 

 

 

 





作冊佐郎


開皇之治說的是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他建立了一個民生府足、百姓安居樂業、政治安定、國力強盛、文化繁榮的局面。在當時隋朝的國力還是很強的。然而就算如此,在隋文帝駕崩後,隋煬帝登基為帝,在隋煬帝的施政下,曾強大的隋王朝終是走向了滅亡。

那古代歷史上,開皇之治為什麼為阻止不了隋朝的滅亡呢?

的確,隋朝在隋文帝的治理下,隋朝天下安寧、編戶大增、儲備豐實,呈現出一片空前的繁榮景象,這段時期,對後世是有著深遠影響的,也被後世若樂道。然而這只是一個短暫的繁榮,緊接而來的卻是狼煙四起,最終讓隋朝一步步的走向了滅亡。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隋文帝的後繼之君隋煬帝施行暴政、不體恤民情,他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濫用民力,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為他的施政,讓隋朝大失人心,亦動搖了隋朝的統治根本。

雖然隋煬帝在位期間,也曾做出一些影響後世的事,但不管怎麼說,他終究脫不開暴君的範疇。

同時隋煬帝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連年的戰事本讓百姓生活的困苦,他又大興土木、加重徭役橫徵暴斂、貪圖自己享樂胡亂揮霍。如此就把曾經國力強盛的隋王朝消耗很快。當國力消衰時,隋煬帝為了自身的享樂,就會向百姓施暴政,百姓不甘其苦,故紛紛起義,隋朝末年可謂是起義不斷,狼煙四起。

隋煬帝大失民心、動搖隋朝統治根本,在農民起義和貴族起義等情況下,最終讓隋朝走向了滅亡。當然隋煬帝本人也在江都兵變時被弒殺。

總的來說,隋朝的開皇之治時雖然國力強大,但再深厚的家底,也擱不住後繼之君的胡亂揮霍。其施以暴政,開皇之治也不過是短暫的輝煌,也是不能維持隋朝長久的。


中孚鑑


眾所周知,隋朝是繼秦朝後第二個短命王朝,只有僅僅幾十年。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但在中華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大家都知道隋朝有開皇盛世,那為什麼阻止不了二世而亡呢?

其實,原因在於它是太過於強盛才滅亡的!

開皇盛世,為隋朝打下來了非常深厚的基礎,例如,隋朝開皇年間所儲存的糧食直到貞觀年間才吃完。那為什麼會滅亡呢?史料證明,隋煬帝開運河,徵高麗導致國內空虛,再加上民聲載道,給了唐高祖李淵可乘之機,隨之滅亡。




國史微鑑


三國兩晉南北朝,長達兩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終於在589年,由楊堅重新統一,建立了隋朝。

然而,不過三十幾年光景,隋朝就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李淵的唐朝。

隋朝為什麼如此短命?這要從它剛建立時說起。

楊堅是北周的大臣,他的女兒是周宣帝的皇后。宣帝死後,當時只有八歲的靜帝繼位。

借這個機會,楊堅乘機獨攬軍政大權,並於581年逼靜帝退位,自己登上皇位,改國號為隋,這就是歷史上的隋文帝。隨後,隋文帝就滅了南朝陳,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隋文帝在位24年,治國有方,是隋朝最輝煌的年代,當時隋朝政權穩固,人口急增,國庫豐盈,史稱“開皇之治”。

有專家認為,“開皇之治”時的隋朝,相比唐太宗“貞觀之治”時的唐朝還要富庶。

可惜的是,晚年的楊堅開始不理朝政,沉迷於迷信之中,他的次子楊廣更是為非作歹,先是用陰謀手段讓父親廢掉太子,後又謀害了自己的父親,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飽受非議的隋煬帝。

隋煬帝一生喜歡窮兵黷武,他繼位後便下令開鑿“大運河”,據統計,楊廣開鑿大運河,共用了約一億五千萬人工,按照當時的人口數量來算,平均每戶百姓要出近二十個人工。

楊廣對大運河的工程質量要求相當嚴格。曾經有一段河道挖得淺了些,楊廣就下令將挖掘這一段的官吏和民工五萬多人全部捆住手腳,活埋在岸邊。

為了修大運河,不知死了多少老百姓。他還多次對外用兵,攻打吐谷(yù)渾,伐遼東,三徵高麗,這一次次的戰爭,不僅犧牲了許多無辜的生命,而且把楊堅幾十年辛辛苦苦積攢的財富,揮霍得所剩無幾,但取得的戰果卻沒有什麼令人興奮的。

楊廣生活奢侈腐化,大興土木,多次出遊巡幸,每次出遊,都是上萬號的人馬,凡他途徑的地方,都要營建豪華的別墅區,供他旅途歇馬,他稱之為“離宮”。自洛陽到揚州,隋煬帝的“離宮”就有四十多處。

隋煬帝的船隊太過龐大,行駛成了問題,於是,八萬多名民工被強徵來拉縴,並派大隊人馬在兩岸護衛。

楊廣以及他的數萬人馬要吃喝,怎麼辦呢?老百姓管。楊廣下令,凡運河兩岸的百姓,都要管隋煬帝及其大隊人馬的吃喝,還美其名曰“獻食”

楊廣的折騰,需要龐大的開銷,怎麼解決呢?只能靠加重賦稅來維持,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活命,只能開始反抗,於是,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

這個時候,隋朝大臣李淵父子就在太原起兵,最終奪取政權,建立了唐朝。一個有良好基業的隋朝就這樣被葬送了。


文華說


如果有一個稱職的敗家子開皇之治算什麼啊!

人的慾望是無盡的,有一個想花倆。家大業大欲望也大。

楊廣顯然沒有把開皇之治繼承和進一步發揚,反而變本加厲走向敗家的道路。和秦二世歷史有驚人的相似。

楊廣自從當了皇帝就沒有把皇帝當成自己的職業,開始了巡遊生涯,直到滅亡基本上就在皇宮裡呆過。

他的出行肯定不是為了考察民情,調研基層,而是純粹是為了窮奢極欲的遊玩,開鑿的大運河也不是為了發展南北交通,就是為了自己玩些方便。浩大的工程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次東征高麗也都失敗了。大量的發展水軍造船耗費了大量資金和人力,弄的民怨沸騰,還打敗了。

要說敗家哪家強,大隋朝裡找楊廣。不管家大業也大,全部都能敗壞光。


御史大夫001


歷史上隋朝嚴格的說共有兩個皇帝,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歷史上比較認可的亡國原因基本上是二世楊廣驕奢殘暴,荒淫無度造成失去民心,才使得群雄並起,失去了天下,實際上應該不僅僅是這點原因。 隋文帝登基後勤政節儉,政治上唯才是舉、整飭吏治,經濟上大力推進均田制,軍事上對突厥等採用離間分化策略消除外部威脅,使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史稱“開皇之治”。 隋煬帝繼位後,有雄厚的國力為基礎,他是想有一番大作為的。國內開始修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對外開疆擴土,南征越南,北征突厥、高句麗,東征琉求(疑為琉球、澎湖一帶),西征西域,可以說每件事幾乎都要動用舉國之力,理想雖然很豐滿,但現實是急功近利致使民力損耗過於巨大,正是由於動輒徵調民夫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且多有死傷,弄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後期出現天下大亂,自己也被亂臣所殺,使大隋朝二世而亡。



就事閒話


若評出一個歷史上最不應該滅亡的朝代,無疑是隋朝莫屬。

隋朝結束了數百年的分裂動亂,實行了國家的大統一,但是竟然二世而亡了。

(秦二世劇照)

二世而亡的朝代也並不是沒有,比如秦朝。

不過,可能我們所有的人都會說一句,秦朝二世而亡,是正該亡的。因為自從秦始皇統一了國家以後,他害怕國內老百姓的反抗,以及六國貴族後代的不服,因此對國家進行了殘酷的高壓政策。而且還無休無止地役使老百姓,搞大型的修建,以及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等等。

我們知道有一句話叫做,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秦始皇的高壓政策,已經在老百姓那裡聚集了太多的反抗能量。這個能量已經到了爆炸的邊緣。

到了秦二世上臺以後,秦二世對全國的控制能力明顯減弱。朝中也因為趙高的亂政,出現了很大的內耗。這種內耗,一下就減弱了對全國的控制,全國的反彈力,一下就爆發了出來。因此全國大亂,秦朝沒有辦法控制,最終土崩瓦解。

但是隋朝不一樣啊。隋朝似乎根本就找不到崩潰滅亡的原因。

隋文帝楊堅與秦始皇不一樣。秦始皇有嚴酷的高壓政策,但是楊堅卻相當開明和仁愛。而且楊堅的這種開明和仁愛,還得到了極好的效果,創造了“開皇之治”。本來,所有的朝代都只可能在經過兩三代以後,才會出現盛世。但是隋朝經過楊堅的經營,一開始就出現了盛世。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少有的,也預示著隋朝江山會綿延長久。然而,隋朝卻二世而亡了。

(隋煬帝劇照)

有人說,隋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隋煬帝的亂政。

不錯,隋煬帝確實有些亂政。他有哪些亂政的行為呢?

一是他的皇位,是通過發動宮廷政變獲得的。二是隋煬帝耽於淫樂,比如他開掘大運河等。三是隋煬帝好大喜功,三徵高句麗。

因為隋煬帝做了這樣一些亂政的事情,因此國家最終滅亡了。

不過,根據很多歷史學者的分析,隋煬帝的這些亂政,有被誇大了的成分。隋煬帝這個人,被妖魔化了。

比如隋煬帝發動宮廷政變上位。實際上,歷史上發動宮廷政變上位的皇帝並不少,李世民就是通過宮廷政變上位的。但是李世民廣獲好評,而隋煬帝卻飽受批評。其實,宮廷政變也許只是一個道德因素,並不能因此造成國家的衰亡。而且,隋煬帝在宮廷政變中的作為,很多還是被唐朝有意歪曲理解了的。

比如隋煬帝修大運河。雖然有耽於淫樂的成分,但是這個運河的修造,也為隋朝的漕運和灌溉做出了貢獻。而且這個貢獻是積極的,對農業生產和交通的發展是有利的。當年秦國修建了都江堰和鄭國渠,讓秦國的農業生產大豐收,國力變得很強盛。為什麼隋煬帝修造的大運河,卻成了亂政呢?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

再比如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這場對外戰爭,確實給隋朝帶來了傷害。但是,隋煬帝征討異族,努力做到確保邊關穩定,也並不是一件壞事。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也是經常發生。朱元璋八徵蒙古,朱棣五徵蒙古,都沒有人說他們做得不好。漢武帝多次打擊匈奴,歷史上也主要是正面的評價。再說了,後來李世民當了皇帝以後,也是極力打擊高句麗。唐高宗繼續延續這個傳統,一直到把高句麗徹底打趴為止。

總之,別人抗擊外族,因為最終國家沒有滅亡,這一條就不是罪過。隋煬帝抗擊異族,後來國家滅亡了,就成了罪過。這就是歷史上的“唯成功論”。

既然隋文帝是好皇帝,隋煬帝也不是個太差的皇帝,那為什麼隋朝還是二世而亡呢?

我認為,隋朝這個朝代,雖然已經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還是南北朝國家的延續。完全沒有解決南北朝時期國家存在的那些問題。因為沒有解決那些問題,最終,隋朝以南北朝國家滅亡的方式,滅亡了。

南北朝國家存在什麼問題呢?就是不夠中央集權。

南北朝時期的國家,絕大多數是被權臣給滅的。由於權臣手中有兵權,或者在朝廷中有勢力,因此,他們就會倚杖這個勢力,在權力不夠集中的皇帝意志鬆懈的時候,給予他們打擊,然後把權力奪過來,實現改朝換代。

隋朝先是有楊玄感造反,然後有宇文化及專權,接著有李淵奪位。這些都是一些權臣。正是在他們的輪番打擊下,最終,隋朝終於滅亡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開皇之治就算積累再厚的家底也經不起楊廣敗家,楊廣好大喜功,修建京杭大運河,乘龍舟到江南巡遊,大修宮室,對外頻繁用兵,與突厥戰爭不斷,三徵高麗,徵發民夫數百萬,對內迫害監視大臣,盡失人心,簡直就是第二個秦始皇,最早第三次徵高麗楊玄感在後方叛亂,接著山東河北地區人民組織義軍反抗隋煬帝統治,有瓦崗寨,竇建德,李淵父子看大隋國運不繼即將滅亡,啟事反隋掃滅群雄建立大唐


歷史是巧合的必然


從歷史大勢而言。隋朝介於魏晉南北朝的大亂世和唐朝的大盛世之間,其實是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期。隋朝得國不正,各種矛盾需要一個集中爆發的機會,文帝時期還能壓住,隋煬帝一系列操作將這些矛盾徹底激化,最終,矛盾集中爆發之後,隋朝滅亡了。而唐朝由於之前的矛盾已經爆發,新的矛盾還在聚集,所以進入了一個相對較長的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