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帶龐統取西川,他與諸葛亮在取西川時有分歧還是隔閡?為什麼?

大馬哈魚12


龐統,南州士人之冠冕,是與諸葛亮齊名的人物。

少年時龐統外表木訥,並不顯露其才華,許多人往往會覺得這個小孩平平無奇,這樣的看法,也造成了龐統持才傲物的性格。

早年龐統為周瑜功曹,是周瑜的小弟。209年周瑜攻略巴郡時意外身亡,龐統送周瑜靈柩回柴桑,與吳國人士相交,但並不受重用於孫權,於是轉投劉備。

在劉備處開始時也不太愉快,後來在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下逐步信任龐統,為他才華所折服。

211年劉備謀劃益州,龐統是其謀主。這件事,對雙方都是一個好選擇。龐統那邊急需一個舞臺施展自己的才華,而劉備同樣需要一個不亞於諸葛亮的人壓一壓諸葛亮,為君之道講究平衡。

但是,性格決定命運,龐統持才傲物,小時候受人輕視,導致他遇事急躁,急功近利,是因為他太想證明自己。214年劉備進攻雒城,身為謀士的龐統竟親自指揮攻城戰,不幸中流矢身亡,享年36歲。劉備非常痛惜,一想起龐統就掉眼淚。

劉備與龐統的關係,是那種介乎朋友與上下級之間的關係。龐統敢於頂撞劉備,常常逼的劉備下不來臺,劉備當時生氣,事後想起來,還覺得龐統說的對。212年劉備斬高沛、楊懷,攻克涪城、晚上舉行宴會,對龐統說,今天很快樂吧。龐統說,攻打別人的城市,在別人的土地飲酒,把佔領別人當成是快樂,這不是仁義之師。劉備氣的把龐統轟走。隨即後悔,又將龐統請回來,龐統表面無常。劉備問,剛才是誰錯了?龐統說,我們兩個都有錯。劉備大笑。

從這個故事就能看出,劉備對龐統是那種出自朋友的喜愛,他懂龐統,知道龐統,他幸運的是,龐統也懂他。劉備給龐統一個施展自己的舞臺,可惜龐統演砸了,這歲劉備來說,受到的打擊遠比失去一個謀士要難過的多。


甲申十七年


在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裡,對劉備集團的戰略設想分為兩大步驟。第一步是先佔有荊益,第二步則是兵分兩路,一路由劉備親自指揮從四川北伐關中,另一路由一員上將指揮,兵發宛洛。但是,這個計劃在進行到第一步就遇到了意外的情況。

當劉備好容易等到劉表病死的時候,還沒有等到他下手,曹操就不等水軍練成,提前南下了。這樣一來,就徹底打亂了劉備諸葛亮的計劃。劉表的繼承人劉琮根本就沒有抵抗就投降了曹操。猝不及防的劉備只得倉皇南撤,在曹操的追擊下,敗當陽走夏口。

多虧在諸葛亮、魯肅和周瑜的努力下,劉備和東吳結為聯盟,在赤壁大戰中打敗了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戰後,周瑜直取江陵,獲得了“全據長江”的戰略地位。而劉備則奪取了荊南四郡,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

龐統則是周瑜死後才加入劉備陣營的。最初,龐統是周瑜的手下,為東吳效力。在周瑜去世後,劉備向東吳借得了南郡,這時龐統才加入了劉備。而劉備在最初並不重視龐統,讓他當個小縣耒陽的縣令。不久龐統就因為不稱職被免官了。在魯肅和諸葛亮的舉薦下,龐統才得到劉備面談的機會。隨後,瞭解龐統才能的劉備開始重用龐統,讓他和諸葛亮一起擔任軍師中郎將的職務。

雖然諸葛亮和龐統都擔任軍師中郎將的職務,但是這兩人工作的側重面是不同的。諸葛亮的工作更側重於“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屬於軍政管理方面的。而龐統的工作則側重於軍事計劃,謀略設計,作戰指揮這一方面。

在對劉備當時的情況和下一步的戰略方案上,龐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當時,劉備雖然從孫權那裡借得了南郡,還娶了孫權的妹妹當夫人。可是,實際上劉備的處境並不樂觀。用諸葛亮的話來說,就是: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在這個時候,劉備的處境十分困難。他的北面有曹操的強大兵力威脅,而東面的孫權對借南郡給劉備是不心甘情願的,時刻想要收回。雖然娶了孫夫人,可是這是政治婚姻,孫夫人根本就和劉備不一心。在後來回東吳的時候還想把劉禪一起帶回東吳做人質。可以說,劉備是內外交困,狼狽不堪。

龐統一眼就就看透了劉備的處境。他針對劉備所處的形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我們從龐統的方案可以看出,他的方案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之間的差異。我們可以從龐統的方案裡看到當時荊州的真實情況,“荊州荒殘,人物殫盡”。當時荊州比較富庶的地區集中在北方。這一部分地區或者出於曹操的控制之下,或者被曹操撤退的時候洗劫一空。加上長年征戰,已經荒涼不堪。

而劉備佔領的荊南四郡本身就是開發不完全的地方,象武陵甚至還處於蠻荒狀態。劉備在佔領這些地方後,大肆擴張自己的實力,不可避免的要對這些地區進行徵調。這就給本不發達的當地經濟加上了沉重的負擔。因此,被壓榨一空的荊州,只能作為北伐的基地,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了。

諸葛亮和劉備商定的《隆中對》是以荊益為基業,兩路北伐。可是,我們看龐統的建議,則隱含著拋棄荊州,以益州為業,藉以北伐的含義。這樣一來,劉備後面的戰略方針就要有根本的改變了。

如果劉備聽從龐統的建議,以益州為業,將荊州這個燙手的山芋丟給孫權,會得到很大的戰略好處。他可以避免孫劉聯盟的破裂,同時讓孫權和曹操直接對陣。而且這樣一來,劉備的主力得以集中在蜀中。他可以在曹操和孫權發生戰爭時,趁機北伐。由於兵力集中,劉備可以形成對關中的絕對優勢,取得關中以西的地區易如反掌。

這樣,劉備就可以追隨劉邦的道路,開創他的事業。如果在外交、軍事、政治上不犯大的錯誤,劉備復興漢室的願望不是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由於,龐統和諸葛亮的戰略方針有著共同的一面,那就是奪取西川。於是,雙方求同存異,先採取奪取西川的行動。在這次行動中,諸葛亮依然執行他的本職,和關羽鎮守荊州,保證後勤供應。而主抓謀略的龐統跟隨劉備入川,疆場廝殺。

可惜,在奪取西川的過程中,龐統不幸陣亡。雖然有法正代替了他的位置,可是,法正擅長奇謀,沒有龐統的戰略眼光。他雖然幫助劉備奪取了西川和漢中,奠定了蜀漢政權的基礎。可是,他沒有能力提出放棄荊州的建議。

這樣,蜀漢就錯失了修改《隆中對》錯誤的機會。在諸葛亮主政的情況下,蜀漢的戰略依然按照《隆中對》的方針走了下去。由於死守著兩路北伐的策略,要死保荊州這個戰役的出發地,使得失去耐心的東吳下決心要武力收回荊州。

就在關羽北伐荊襄獲勝的情況下,孫權出兵奪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在隨後的夷陵之戰中,雙方兩敗俱傷,都失去了奪取天下的能力。

龐統之死對劉備的事業來說,損失極大。如果龐統不死,就有可能改正劉備的戰略錯誤,使得劉備的事業走上正軌。可惜由於龐統的英年早逝,使得這一切都化為了泡影。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陳壽在他的《三國志》裡說:“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說的是,劉備諸葛亮的君臣際會。

一、遠水救不了近火



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為劉備提出了向川、楚發展的戰略規劃。

但是,對劉備而言,眼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抵抗曹操的進攻。曹操已經不止一次的表達了對劉備欲除之而後快的決心。《三國志》記載,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

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大軍南征荊州,秋八月,劉表病死。劉備苦心經營的以樊城為根本,背靠劉表,抗曹的防禦瞬間崩潰。

那麼劉備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成了救不了近火的遠水。劉備通過與諸葛亮的交往,他發現諸葛亮並非軍事人才,不能解燃眉之急。

諸葛亮曾勸劉備在曹操未到之前,聯合劉琦,吞併劉琮,乘機奪取襄陽。但劉備認為即使佔據了襄陽,也擋不住曹操的強大攻勢。劉備拒絕了諸葛亮的建議,這是他們君臣的初次分歧。

當陽一戰,劉備幾乎全軍覆沒。在夏口遇到了來自孫權的魯肅,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諸葛亮就發揮了自己的外交才能,舌戰群儒,促成了孫劉聯盟。十一月,曹操赤壁兵敗北歸。劉備躲過一劫,安全的呆在了荊州。



同時,劉備也發現了諸葛亮聯吳的政治才能。在平定荊南四郡後,劉備就把諸葛亮留在後方,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相當於劉備在大管家。

二、暗流湧動—路線之爭

取西川,這是劉備集團,包括諸葛亮內,所有人的共識。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矛盾。但問題卻出在了“臥龍“和”鳳雛”身上。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的很鮮明的表達了,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的龐統也說,益州人口眾多,資源富有,若奪取之,則可成大業。

可是,對待荊州的看法,諸葛亮和龐統就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諸葛亮認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而素有“鳳雛”之稱的龐統卻多次向劉備表達了,與諸葛亮不同的看法: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

由此可見,在此時的劉備集團內部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路線之爭,那就是荊州對劉備存在感。這場辯論,讓劉備大傷腦筋,畢竟諸葛亮、龐統都是自己所看重的謀臣。

劉備最終選擇了龐統作為他入川的謀臣,充分說明了他與諸葛亮的分歧和隔閡。他還是把更熟悉荊襄事務的諸葛亮留在了後方。

三、臭味相投



劉備之所以重用龐統,除了由於龐統的身世背景、足智多謀、靈活多變。還是因為他們二人有更多的志趣。

龐統說,現在是離亂之世,不能墨守成規,困住手腳。吞併弱小的劉璋,推翻無能的蜀國,雖是逆取,但我們會給老百姓施以仁政,這是聖人所提倡的。

龐統的此番言論很和劉備的口味。眾所周知,劉備有虛偽的一面,愛好客套,好說表面現象話。再說,謀襲劉璋,畢竟是屬於詭道。並非是諸葛亮的擅長。

還有,龐統生性灑脫,不拘一格。他先後在劉表、曹仁、周瑜手下鬥幹過。曾在涪城酒會上,對醉酒的劉備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這是一向只是“諾諾”的諸葛亮所不能做出來的。所以龐統更符合劉備在口味。

小結: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應變,並非諸葛亮所能應付的了。特別是,在對待荊州的路線上,諸葛亮,與龐統或許相比缺乏變通。

正如史家所言:“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所以劉備帶龐統入川,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劉備與諸葛亮的分歧和隔閡。


閒將西話


劉備只所以對龐統沒有諸葛亮親近,其實很簡單的,三個原因:因為第一:當時的荊州是劉備唯一的基地,但是荊州確實要地,魏吳虎視眈眈的,隨時會進犯。如果諸葛也去了,萬一荊州有失,那麼劉備就喪失了唯一的後方,沒有後方支援,勢必影響攻取益州,必然面臨進退兩難的局面,所以,必須有信得過的人、有能力保衛荊州的人鎮守,諸葛就是擔當此任。

第二:龐統新加入,名號和才能與諸葛並駕齊驅卻寸功未力,自然不能教人信服,所以,帶龐統去既是可以考量其真才實學,也是給他一個建立功業的機會。

第三:取西川畢竟不是正大光明的,有點偷偷摸摸的感覺,可能諸葛不想為這種事影響自己的英明,所以不去。

個人看法,諸葛亮和龐統面和心不合,龐統遊歷天下所以征戰有方,諸葛亮閒來耕田,除了內政,戰爭方面總有欠缺,關鍵是諸葛亮在南陽對於孫堅和孫策的死多少是有點想法的,張松雖然作為二五仔投降了劉備,可是文官從來對戰爭真正的影響都是不大的,西川的武將多少還是有人反對的,在這種情況下,江東猛虎孫堅死在一支暗箭上,小霸王孫策死在落單時的亂刀,他諸葛亮何德何能確保自己能避過這些易躲明槍,難防的暗箭呢,乾脆做個順水人情,劉備需要一位兵法家,龐統需要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那就讓他們去吧。自己安心守著荊州,萬一連劉備也收工了,自己一路收編這些忠蜀的猛將,那就更棒啦。所以說不是劉備不帶諸葛亮,應該是諸葛亮自己認慫不去而已。




陝西楞娃123


劉備取西川,是劉備第三次請諸葛亮時諸葛亮獻給劉備的計策,未出山而已三分天下,所以說,劉備取西川,不僅沒有和諸葛亮有隔閡,而且得到諸葛亮的大力支持!

諸葛亮雖然支持劉備取西川,但劉備以幫助劉璋徵張魯的名義進川奪取西川時,諸葛亮卻沒有隨軍出征。這是因為諸葛亮有著和奪取西川一樣重要的任務。

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東吳暫時穩定了江東,而北方曹操的威脅依舊沒有解除。在周瑜死後,東吳的隱患就更大了。於是孫權同意魯肅的建議將荊州借給劉備,以為犄角,互相救援。天下小有三分之勢,但離劉備諸葛亮的目標還有一大距離——兩川。

劉備雖然得到了荊州,但是是“借”的。在荊州還沒有完全坐穩,先後讓趙雲,張飛關羽奪取零陵,桂陵,長沙等城。在自己地盤內部沒有做穩,外部的威脅也還存在,北方曹操隨時會來攻,特別是他取西川時;東吳不會看著劉備得到西川做大,隨時會“要回”荊州。

於是,想要攻取西川,就要先保證荊州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進攻西川時進可攻,退可守,有一塊根據地可以發展勢力。所以守住荊州,就成為劉備集團攻取西川同樣重要的任務,而守荊州的人選,可以說劉備集團中最合適的人就是諸葛亮了。

作為提出據荊州三分天下的人,諸葛亮知道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作為軍師,他有號召力,他知道曹操來時如何應付,如何應對東吳,對劉備以徵張魯的名義拿下西川,更帶著龐統和法正,他相信在兩人的幫助下劉備可以順利攻下西川。而劉備的優柔寡斷,不忍奪取宗室基業的假“仁義”,最終錯過時機,龐統也去世了。

諸葛亮聽到龐統去世的消息後,再三叮囑關羽守好荊州,自己和張飛前往支援劉備。而他選擇了最快的水路,可見他對劉備攻取西川的支持。而他走時應該對關羽守荊州還是有所不放心的,後來證明,沒有諸葛亮,大意的關羽失了荊州。

要說劉備和諸葛亮在攻取西川時有隔閡,那應該是劉備的“仁義”,不“忍心”奪取宗室土地,在諸葛亮龐統等人的勸諫下,失去奪取西川最好的時機,龐統也因此殉職。


朕驚歷史


我們先來說一說,劉備與龐統之間的故事。

徐庶跟劉備說過,諸葛孔明是臥龍,您想見一下嗎?而劉備見過水鏡先生司馬徽,此時有兩個俊傑,分別是鳳雛龐統,臥龍諸葛亮。

而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見識了諸葛亮的隆中對之後,就對諸葛亮十分的器重,甚至還超過了關羽和張飛,那劉備對待龐統,又是怎麼樣呢?

龐統與諸葛亮不一樣,諸葛亮是直接投奔劉備的,而龐統沒有,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是荊州的名士與隱士,劉表有去請龐德公,可是龐德公不願意出來,但是龐統出來了,他成為南郡功曹。

而後來,周瑜打下南郡,成為南郡太守,而再後來周瑜死後,龐統做為郡功曹,為周瑜送喪,而與東吳的名士多有交流,可以知道,龐統本來是屬於東吳的。

只是後來,荊州除北部,均為劉備所有,而任命龐統為耒陽令,但是沒做好,所以被免,魯肅寫信給劉備說,龐統不是百里之才,而應該讓他做州治中,州別駕(荊州牧的副職),這才能展現他的才能。

而諸葛亮也對劉備說類似的話,劉備就找龐統聊了聊,覺得確實不錯,對他的親近僅次於諸葛亮,跟諸葛亮一樣都是軍師中郎將。

那對於入益州的事情,諸葛亮與龐統有分歧嗎?其實並沒有,從隆中對來說,諸葛亮是要擁有荊州與益州的,所以他也是支持取益州的,他與龐統兩個人是一致的。

那為什麼帶龐統而不帶諸葛亮呢?原因有二,第一,荊州是劉備的大本營,需要諸葛亮負責後勤。第二,關羽的性格比較驕傲,他只服諸葛亮,不服其他人,所以諸葛亮留著更合適。


歷史簡單說


此間情節,仍以新版三國為準,儘管很多三國迷對新版三國很是不齒,認為是糊弄外行的,可俺就是喜歡導演對人物性格所做的另一種分析和體現。什麼是外行?是對《三國志》外行,還是對《三國演義》外行?《三國演義》不過也是羅貫中參照《三國志》,之後對歷史人物所作出的一種理解,以演義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中不乏史實失真之處。 難道內行們都是對歷史有透徹的瞭解,之後覺得羅貫中對人物的理解完全正確嗎?如果由你們內行來演義(就當您演得出來),也同樣會演義出這樣的結果嗎? 新版三國應該是導演在瞭解一定歷史的基礎上,對《三國演義》所做的演義,從歷史人物身上發掘出更多令人感動的東西。若硬是守著《三國演義》而拒絕被感動,那也由得您。對,對,不是您拒絕,是根本感動不了您。 說哪兒去了?人家三國迷百家爭鳴、各執己見,俺一個外行激啥動,還是自得其樂吧。 話說這劉備取西川,不帶關、張、趙是為了迷惑劉璋,免得劉璋心生恐懼而處處提防。可是不帶諸葛亮而帶龐統,就不僅僅是因為這個了。 荊州是劉備根基之地,萬一西川未取先失了根本當然不行,即使取下西川,一時民心未附,經濟未興,很長一段時間仍要靠荊州的人力錢糧來支撐。這些東西,歷史上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就不細追究了,總之,當時情況下荊州絕不容失,故而劉備讓諸葛亮來坐鎮荊州。 個人以為,這只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就是俺的拙見了。 益州劉璋乃劉備同宗,取西川本是不義之舉。劉備口中說著仁義,卻又要行不義,心中只盼有人力勸他舉不義才好。而諸葛亮雖也知其不義乃不得不為,卻在盡力使劉備保有仁義之名,舉措自然要等待適當的時機。可那龐統卻屢屢力勸劉備行不義之事,如此正合了劉備的心意,到了需要的時候,劉備就可以藉口龐士元的主意,倆眼一閉將仁義拋在一邊。 龐統雖與諸葛亮齊名,為人卻好大喜功,取西川的心情彷彿比劉備還要迫切,劉備不帶他帶誰啊。


如果沒有如果1987


談不是分歧或者隔閡,只是倆人在劉備心目中地位不同。孔明是劉備三顧而來,龐統是在東吳不得重用,轉投而來。

劉備λ川留下諸葛亮、關羽守荊州,讓龐統隨從。進入蜀地以後,劉備的軍事行動多用龐統計策,只可惜在圍攻雒城時,龐統率眾攻城,被流箭射中不幸去世,去世時只有三十六歲。有人說,如果龐統不是死得早,諸葛亮恐怕不一定能夠當上丞相,而劉備很有可能會重用龐統,讓他擔任丞相。

龐統隨劉備進入四川,劉備和劉璋反目,決定奪取成都,就是按照龐統的建議進行的。從葭萌關起兵到進兵包圍成都附近的雒城,劉備不但攻克了許多城池,還招降擴大了部隊。可以說,劉備從征戰以來,從來沒有獲得過這樣的戰果,這一切,都是與有了龐統這個謀士分不開的。如果龐統不死,劉備有可能不用調諸葛亮入川。在進攻雒城的戰鬥中,龐統被流箭射中身亡,劉備不僅當時痛心惋惜,過後一提起龐統就要流淚。不僅如此,劉備還任命龐統的父親為議郎,後來還提升為諫議大夫。

讓諸葛亮留守荊州是重用而不是其他。劉備征戰大半生,好不容易有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儘管是借來的,他不可能會輕易把它丟掉,而入川取蜀還是一個未知數。這當中有一個參照,武將當中,關羽、張飛都留在荊州,而跟隨他的是黃忠和魏延。難道說黃忠和魏延受信任受重視的程度會超過關羽和張飛,有人或者會拿出魏延為漢中太守的例子來,但張飛這個巴西太守,難道真的會不如漢中太守重要,先看看巴西郡的位置有多重要就可以知道,它正好處在北向漢中和東向荊州兩條路線的必經之路上。曹操得到漢中,張郃想奪取巴州,就是從張飛的巴西郡進軍。劉備東征,也是調張飛出徵。攻守兩方面,難道還看不出劉備對張飛是多麼重視嗎,所以說,把諸葛亮留下守衛荊州這個“家”,是劉備最大的信任。

諸葛亮這個位置是無人能夠代替的。雖然由於諸多原因,諸葛亮後期離開都城上了前線,但他最終沒有拋棄劉禪,也沒有跡象表明諸葛亮要脅迫劉禪,這說明劉備看人準確,這份信任,不是其他人能都得到的。劉備和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最和諧的君臣關係之一,這不是一種假設可以換取來的,而是一種心靈的高度默契。如果說兩人的關係有那麼一點兒瑕疵的話,那就是劉備的託孤遺囑,表現得是對兒子的不自信,而不是對諸葛亮的不信任。


道中道道史道文


兩個原因:

因為第一:當時的荊州是劉備唯一的基地,但是荊州確是要地,魏吳虎視眈眈,隨時會進犯。如果諸葛亮也去了,萬一荊州有失,那麼劉備就喪失了唯一的後方,沒有後方支援,勢必影響攻取益州,必然面臨進退兩難的局面,所以,必須有信得過的人、有能力保衛荊州的人鎮守,諸葛就是擔當此任。

第二:龐統新加入,名號和才能與諸葛並駕齊驅卻寸功未立,自然不能教人信服,所以,帶龐統去既可以考量其真才實學,也是給他一個建立功業的機會。


一杯紫米露


佳答案

此間情節,仍以新版三國為準,儘管很多三國迷對新版三國很是不齒,認為是糊弄外行的,可俺就是喜歡導演對人物性格所做的另一種分析和體現。什麼是外行?是對《三國志》外行,還是對《三國演義》外行?《三國演義》不過也是羅貫中參照《三國志》,之後對歷史人物所作出的一種理解,以演義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中不乏史實失真之處。 難道內行們都是對歷史有透徹的瞭解,之後覺得羅貫中對人物的理解完全正確嗎?如果由你們內行來演義(就當您演得出來),也同樣會演義出這樣的結果嗎? 新版三國應該是導演在瞭解一定歷史的基礎上,對《三國演義》所做的演義,從歷史人物身上發掘出更多令人感動的東西。若硬是守著《三國演義》而拒絕被感動,那也由得您。對,對,不是您拒絕,是根本感動不了您。 說哪兒去了?人家三國迷百家爭鳴、各執己見,俺一個外行激啥動,還是自得其樂吧。 話說這劉備取西川,不帶關、張、趙是為了迷惑劉璋,免得劉璋心生恐懼而處處提防。可是不帶諸葛亮而帶龐統,就不僅僅是因為這個了。 荊州是劉備根基之地,萬一西川未取先失了根本當然不行,即使取下西川,一時民心未附,經濟未興,很長一段時間仍要靠荊州的人力錢糧來支撐。這些東西,歷史上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就不細追究了,總之,當時情況下荊州絕不容失,故而劉備讓諸葛亮來坐鎮荊州。 個人以為,這只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就是俺的拙見了。 益州劉璋乃劉備同宗,取西川本是不義之舉。劉備口中說著仁義,卻又要行不義,心中只盼有人力勸他舉不義才好。而諸葛亮雖也知其不義乃不得不為,卻在盡力使劉備保有仁義之名,舉措自然要等待適當的時機。可那龐統卻屢屢力勸劉備行不義之事,如此正合了劉備的心意,到了需要的時候,劉備就可以藉口龐士元的主意,倆眼一閉將仁義拋在一邊。 龐統雖與諸葛亮齊名,為人卻好大喜功,取西川的心情彷彿比劉備還要迫切,劉備不帶他帶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