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嘉賓:陳思和、王國偉、許德民、陳牆、楊乃喬、金柏松、孫良、海上、李保傳、王六一、王長江、陳忠村、陳丙傑、陳曉蘭、吳永平、黃晚、李勇(按發言順序)等

時間:2019年12月7日

地點:上海市“之禾空間”

主持人:陳昶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保傳:杭州師範大學副教授,動漫史料研究專家,動漫文化策展人,2013年度中國動漫十大名片人物。

大家好,我來自杭州。很高興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那我就先談一下我所認識的李勇以及李勇的詩畫,站在我的角度談一點不成熟的想法,也是我真實的一個看法。

我跟李老師是本家,算起來認識很多年了。李勇老師一般平時說話很少,研討會上大家能夠感覺到,是一位不那麼健談的一個人,前些年跟王老師(王六一)舉辦活動的時候,李老師也是團隊成員之一。

最初在介紹李勇老師時我也並沒有過多注意到他,但真正關注他是在王老師給我李勇那本詩集(《經受今生》)的時候,我在回去的高鐵上翻這本詩集,才敏感的感覺到李勇還是這樣一個人,可以說是通過他的詩集才真正認識的。

在他的很多詩中都帶有某種情緒在裡邊,由此會聯想到你所認識的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就像今天下午的主持人,她非常想知道李老師是有著怎樣的機緣參與到繪畫中來的,其實在她說完時我心裡就咯噔一下,心想這個事情他該怎麼談?因為我知道這個要談的話題一定是很沉重的。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今天李老師講的曾經的遭遇我也是第一次聽,記得有一次在貴州荔波的時候,聽他簡單提到過,當時我沒有讓他繼續往下講,隱隱感覺到這會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沉重到一個人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開口說出來。

所以再看看他的繪畫,這種感受體現在畫面中則會更加明顯,下午主持人這樣一講,我心裡特別難受,這提問該怎麼回答。當李老師回答完問題的時候,主持人去追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作為參會者,我心裡其實挺不舒服的,果然,李老師沉默了很長的時間,才慢慢道出過去的實情,實際上我也是今天下午才知道這個沉重的話題原來是如此沉重!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油畫(2016年)

之前我知道是話題沉重,卻不知道是如此的沉重,這種沉重從他的畫作和詩歌裡面可以體會得到,人生曾經的一些經歷在字裡行間和筆觸色彩中有著直接的聯繫。

他用繪畫和詩歌其實表達了一個真實的自己,我反倒覺得認識李勇老師不是通過與他的交往,而是通過作品實實在在瞭解他的。認識一個人,通過對作品的理解和共鳴是不會有太多的隔閡的。

剛才幾位老師也在談,聯繫到文人畫的問題以及學院派的問題。我對李老師的繪畫,不是說通過這些層面去理解的,我覺得他的作品就是繪畫、就是詩歌,沒有其他額外的更多的框框架架約束他,畫就是畫,詩歌就是詩歌,沒有那麼多的條件束縛在裡邊,如果非要用學院派的條條框框的藩籬去衡量他,就不是李勇的畫。

繪畫最原始的東西表達出的是創作者內心的原始慾望,想要表達這種慾望,可以舉一個例子,就像很多女孩子都去整容,大家都整容成蛇精臉的時候其實就失去了個性,千人一面的藝術是沒有更多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價值的。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油畫(2016年)

我提一個小小的建議:在創作過程中,美術作品的創作一定會牽扯到材料的問題,一開始對材料的駕馭不一定嫻熟,這個材料只是一種媒介工具,目的是為了表達內心的想法,如果在創作過程中,反而被這些媒介干預了我們內心真正想要表達東西的時候,這個媒介就成了一種阻礙,通過材料工具把內心想要表達的語言描繪出來,把想表達的情感緊緊抓住,不管使用的是水墨或油畫都不重要了,在畫裡面想要表現的內心認識才是最真實的。

關於美學的問題,什麼是美學?真的東西、善的東西就是美的東西,如果你的畫不真(不是“像”的真),內心創作的驅動力上不是善的角度,也不是美的東西,這是我個人的小小的建議,不一定成熟,謝謝大家。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王六一:中國版權協會常務副理事長 國際多媒體文化協會秘書長。

今天有這樣一個機會聽一下上海朋友對李勇作品的評論後,我覺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批判代替不了批判的武器,我很贊同幾位老師的說法,走自己的路。

座談會主持人問李勇的創作的動機時,我覺得他只說了一半。

人生異常的事件激發了他的創作衝動,這兩年他的作品可以說是井噴。如果認真看一下李勇的作品,應該說詩在功夫外。他的藝術根植於貴州特殊文化的土壤。你交什麼樣的朋友就是什麼樣的人。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與我是同鄉,我們又在一起做一些工作。我感到他和貴州文化藝術界關係非常深。貴州一些著名的藝術家、文學家、詩人如蒲國昌、何士光等老師對他都有影響,這些影響不一定是直接的,但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李勇最難得的是劍走偏鋒。

藝術最怕的是雷同,最怕的是模式化、程式化。美術史上經常有改寫歷史,理論被推翻的時候,大可不必在乎要用什麼標準來評判。我自己喜歡,有人喜歡就行。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油畫(2017年)

李勇堅持走自己的路,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希望能發揚下去。

我曾帶李勇的作品到國外好幾次。西班牙、埃及、法國的藝術家不會像我們這麼客氣,他們表露了對李勇作品的喜歡之情。作為他的朋友,我覺得蠻高興的。

這個座談會對你能有一個借鑑和參考的作用,切勿人云亦云,藝術貴在創新!謝謝!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王長江:中央黨校一級教授、著名政治學學者。

很高興參加這樣一個完全在我學術之外的會。雖然確實是一個門外漢,但有交流可以學到好多東西。一開始李勇邀請我參加這個會的時候,我就說我完全是來學習的。

剛才聽了大家發言,的確感覺到很有收穫、很有體會。但是讓我講,不是這個行當裡的,恐怕講不出什麼東西來,只是對剛才的話題感興趣罷了。從這個角度看,外行大概也有外行的作用。

一個詩人、一個畫家在搞自己創作的時候,人們對他會有一個評價。

究竟用什麼標準來評價?

幾位老師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說,當詩人、當作家,當然要當偉大詩人、偉大作家,那就必須在歷史上有點兒位置,這是一個角度。有的說,文學藝術嘛,就是自娛自樂,自己高興就好,無需老是那麼高大上。這又是一個角度。也還有別的各種評價方式。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從左至右:金柏松 王長江 王六一 李保傳

看來角度是多元的。從這個方面看,不同學科倒是有些相通的地方。在我看來,評價一個詩人、一個作家,無疑是在評價一個文化人。

這個文化人,究竟怎麼才算合格?

我看來也簡單,就兩條:第一條是你有沒有人文情懷,第二條是有沒有批判性。

我和李勇相識、接觸,時間都不是很長,但是他的作品之所以也能打動我這樣一個門外漢,就是因為這兩條。

昨天來的時候,晚上和幾位相談甚歡,談到知識分子的話題,我也講到我自己,我最近在思考知識分子這個問題。

到底怎樣才算知識分子?

在中國的語境中,知識分子的定義非常亂。比如識字的和不識字相比,識字的就被看作知識分子;讀過中學和小學比,讀中學的就是知識分子;讀大學的比讀中學的,大學生就算知識分子。這麼去比,有時也比出問題:在現實當中我們有時會感到,有的人讀了書,但怎麼看也覺得他乾的不是文化人的事;而另有的人,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倒讓人看著有幾分知識分子的骨頭。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這又是為什麼?

實際上是因為人們內心深處往往有兩個特別重要的判斷標準:一是人文情懷,一是批判性,就我剛才說的這個標準。

識字不是一種炫耀,不是要告訴大家,我識了字,我能知道比別人更多的東西。

知道了更多的東西之後我會去思考,思考之後會由己及人,我會問我從哪兒來,我會全盤反思自己的生活,回過頭來會用我的標準,樹立做人的準則,將心比心地去評價別人。

如果自己過得好,我會去想別人為什麼過得不好,怎樣使人們都過得更好一些;如果我過得不好,我會去想,怎麼讓別人避免過像我一樣的生活。

杜甫的草屋塌了,他就想能蓋一些大房子讓天下人都淋不著雨多好。這就是人文情懷。

現在很有意思的是很多讀了大學、研究生、乃至於讀了博士的人,實際上不能叫做知識分子。

為什麼?他們讀了一大堆書,卻缺少人文情懷。他們學的那些東西純粹被當成了工具,只是用來交換,只是用來換取利益的。哪裡有利益,學的這些東西就用到哪裡去。通過學習,有了一套邏輯框架。讓我論證殺人合理,我也可以用這套邏輯框架,只要有利可圖,能得到好處。需要我把黑的說成白的嗎?可以,可以用這套邏輯框架說得振振有辭,儘管心裡也知道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這是一頭鹿,皇上說:這是馬。既然說成馬能讓皇上高興,那就當它是馬好了,這就是所謂的指鹿為馬。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油畫(2015年)

難道這樣的人能叫做知識分子嗎?可以叫文人,但是前面一定要加上一個詞,“無恥無人”。

因此,評價一個作品,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它有沒有人文情懷,是不是悲天憫人,是不是通過一種反思承擔人類之善、人性之善的傳播。

我從李勇的作品中能看到這種人文情懷,能看到這種反思和傳播。我就會覺得很不錯,能給我帶來震撼和思考,並且是不限於文學的思考。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書寫王長江老師的評論

第二,我還講到要有批判性。知識分子和批判性是連在一起的。當我有了知識,在此之上建立了一套價值評價體系,再用這套價值評價體系評價社會的時候,社會上的種種現象就會在我的評價體系中留下刻痕。

這些刻痕,有些在水準之上,有些在水準之下。對在上面的,我會肯定、讚許,對在下面的,我就會持一種批判性,而不管它們多高的職位、多大的權勢支撐著。

所以,人文情懷產生知識分子的獨立性,而獨立性又必然與批判性相關聯。

因此我們很容易明白,為什麼有些人滿腹經綸,講起話來頭頭是道,卻怎麼看也不像知識分子,因為他們依附權勢。權勢者最希望得到有知識的人的認同,但獨立性往往使知識分子保持和權勢者的相對距離。所以,批判性和人文情懷一樣,是知識分子性格中與生俱來的東西。沒有它,只有奉承和順從,是不可以叫做知識分子的。從這個角度看人如此,看作品也是如此。

評價一個文化產品,少了批判性,也就少了獨立性。從李勇的作品中,我能看到這種批判和反思。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油畫(2014年)

傳播人文情懷,保持獨立性和批判性,都是知識分子和文化人應當承擔起的責任。盡了自己的責任,就問心無愧,就有好作品。

至於能不能因為承擔了這種責任或寫出了被認同的作品而進入歷史,那是後來人的事情,他們自會給你一個公正的評價。有的人會在歷史上有一筆,有的人則可能沒有。

但對於我們自己,重要的是盡責,而不是為了入歷史而入歷史。從每個人的內心發出去承擔起這樣的責任,去傳播人文情懷,去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有這些已經足夠。

希望李勇能朝著這個方向繼續前進,至於說前進到什麼程度,交給後人去評價好了。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陳忠村:著名詩人、畫家。

我來講幾句,很多人對我不瞭解,我認為我算是寫詩的。因為寫詩在沒讀大學的時候我的詩歌進入大學語文,也算是進入文學史了,好幾本文學史都點到我了,沒有讀大學的時候。畫畫在中國美院讀到博士後。

我跟李勇老師不認識,我可以負責任地講比我大的詩人或者是畫畫的,只要是好的我都有印象,畢竟幾十年做這件事情,當時對李勇不認識,看到陳老師,我和陳老師最近有一套詩要捐給他們,他跟我講要來。

李勇老師把書寄給我的時候我翻了半個小時,說真心的,不是不願意來,後來產生兩個疑點:第一經歷,突變;第二,為什麼這麼一個人還讀了香港大學的EMBA,我是人民大學的EMBA,突然突變為什麼畫這個畫寫這種詩?

我自己的畫展明天開幕,今天下午趕過來。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左)陳忠村(右)

基於這兩天來和他的交流。我個人是寫詩,高中時候寫的詩歌進入大學語文,目前包括舒婷、北島都在《大學語文》裡邊,後來研究我們的很多,現在拿國家課題,很多在研究,我是打工詩歌代表,當時編了很多打工詩歌,後來在中國美院做的博士後,沒有讀過大學,一路都是這樣過來的。

關於藝術特別是十幾年來一直研究國內,負責任地講寫了幾十萬字的批評文章,自己認為有一點小成績。

作為藝術有人經常問我,陳老師你能告訴我什麼是藝術?我是中國美院的博士後,我一下子就無語了,我真的不知道什麼叫藝術,但是我知道什麼不是藝術。

這兩點不是藝術:

1.拿張宣紙讓一個小朋友在撒泡尿這肯定不是藝術,大家承認吧?

2.拿美顏相機拍張照然後畫張畫,這肯定不是藝術。很顯然兩個極端不是藝術,藝術肯定在這兒之間。越離美顏相機拍的照片畫的像越遠,越離小朋友撒在宣紙上的尿越遠越是藝術,離的越近越不是藝術,這是我對藝術的一個定義。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藝術有很多種,當時我看到李勇兄的畫之後,第一以前沒有經過訓練,你經過訓練畫這個畫立馬想到三庭五眼,七個半頭,只要是畫畫的人都知道,眼睛在中間,一定在中間,跟一個三角形是180度,一個圓是360度,一定是這樣的,只要經過專業訓練,這個東西沒有經過就沒有約束你,這是一個好處。

但是我想,國內有一個人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繪畫保羅克利,不管是抽象還是具象,現在國內全世界他的影響很大,我可以負責任地講,我是國內研究保羅克利為數不多的一個人之一,最近商務有我一本書14萬字寫保羅克利的。去保羅克利美術館呆過,他也寫詩,他的詩寫的很好,我翻譯的。他有一句話,他的藝術不是呈現可見,而是把不可見變為可見。

你是把不可見變為可見了,這個話之前還有一句話:你看他的定義,你看他畫的速寫,你看他畫的東西全部畫的具象了,他的速寫都畫的很認真,成名作都是抽象的,都看不懂,都是差不多的。小東西都是規規矩矩的,因為他研究過自然,他把自然研究透了,藝術呈現把不可見變為可見,這是保羅克利給我的一些影響。

包括有老師提到了塞尚,我認為這個觀點可能要商榷,塞上是現代藝術之父,是富二代,他父親是銀行家,他在沒死之前已經有成了。為什麼?他在死之前十幾年在畫聖多維亞山,很顯然他想推翻自己,他是當代藝術之父,沒名的時候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已經進入到藝術史,他什麼意思呢?任何一個東西都可以看成一個球體、圓錐體、圓柱體,比如一個人圓柱體,頭、球體、分解任何一個物體,這個觀點讓他成為現代藝術之父,後來他畫了十幾年,累死在這個山下邊,他也不缺錢,最後買個貌似蓋個房子,什麼也沒有。

很顯然他在否定他自己的觀點,他在尋找一個與自然平衡的東西。我認為是回答視覺。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陳丙傑(左)海上(中)陳忠村(右)

有的老師提出來,他要回到真實,真實是什麼呢?我們經常這樣講,我有首詩是寫母親的,進入大學語文。很多評論家我最瞭解我的詩想表達什麼。當然都評價,朋友都評價,搞的很高大上,其實我沒有任何想法。我看到她,我有一種母愛。

舉一個例子:這是我家,我離我家還有500米,我母親喊我的小名,我立馬知道她喊我;甚至我母親離我還有200米叫我一聲我就知道是我母親。這是真實。

生活中把真實搞侷限化了,真實有很多。經過美術學院畫色彩、構圖,一構圖對不起,這個時候會有問題,鳥聲、風聲都在頭之外,任何藝術要獲得真實,真實就是王夫之有一句話講“顯現真實,貌其本容,如所存而顯之。”就夠了。

我今年不大,40多歲,經歷過兩個半的一夜愁白頭。第一個也是一個好朋友當時身居要職,國內的紅二代,一夜之間愁白頭;第二個一夜之間愁白頭,我自己也經歷過,現在還不能公開,也是一夜之間接近愁白頭的狀況;我感謝生命,給了我們這麼一個經歷,這個時候我們經常講,我們如何享受經過後的自己。

那天(薛志敏)看到我,當天晚上我就被帶走了。其實我現在還不能公開講,時間還沒有到,我們經歷過一夜之間生命給我們的恩惠,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當年那個自己錯了,我們要回到真正的自己,以前很多自己都是虛偽的。

這種情況下,李勇兄,我們用一個如何回到自己最認為真實的自己,感受自己,詩歌怎麼去寫,我們寫詩寫那麼多年,畫畫畫那麼多年,經過學院派訓練一把,技法上的東西肯定不是我們要追求的。

但是這裡邊有一個“真”,這個“真”如何去做,是當今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我認為寫詩可能會為文字的真。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油畫(2017年)

現在很多文字被整個社會腐爛掉了,比如說像臨摹、小景,多好的兩個詞,什麼叫臨摹?以前是豐收了,敬天地,拜鬼神,感謝上蒼,存在著代表不存在者生存的顯現,多麼好啊,現在變成一個抄襲別人的東西。我認為寫實要回歸真!畫畫也是這樣。

特別是一夜愁白頭的事物的真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內心的真,一個是生活的真,怎麼在這兩方面多發揮會更好玩。謝謝大家!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陳丙傑:80後詩人,博士,在復旦大學圖書館工作。

剛才不少老師們的發言中提出都提到類似的建議:讓李勇沿著自己的路走下去即可。我對繪畫是外行,我只從詩歌的角度來談一下李勇的詩歌創作。

在此,我先提出一個問題:從當代詩歌譜系來看,李勇的詩歌究竟有什麼樣的比較優勢呢?這個問題搞不清楚,只是讓李勇沿著自己的路走,或許並不能提供什麼有益的幫助。

現在大家都已經認識到了,當代詩歌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修辭過度和同質化傾向。這個不良傾向在當代青年詩人中尤其明顯。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陳丙傑(左)黃晚(右)

當代詩歌寫作到了青年一代這裡,他們缺少的不是技術——這個時代和詩歌風氣最有利於技術的複製——甚至可以說,從技術角度而言,他們一開始的起步就比他們的前輩高得多,他們缺少的,恰恰是一個精神的重力。

這種重力可以是對歷史經驗的咀嚼和反芻,也可以是對自我存在的面虔誠諦聽和坦誠表達。

但當代生活的沉重感,很容易被速度和匆忙浮起來,讓他們感受到一種反常的輕。

這個時候,扒開修辭的符號遮蔽,讓自我真正面對當下生活和自我內心,才可能讓詩歌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和真誠的養料。

我常看到道路邊用瀝青和地板磚圍起來的樹,只露著樹脖子,還被地磚卡著。這些樹太需要讓自己周圍的土壤裸露出來接受水分和陽光了。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油畫(2015年)

詩人和詩歌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的當代詩歌在呼喚真情的歸回,呼喚抒情的迴歸。在這種迴歸中,詩歌可以穿透被修辭符號化了的現實,從而在抒情中展示出感動、震撼和啟發。這樣,存在才可能在無戒備狀態中顯示自身。

從這樣的梳理中不難看到,李勇的詩歌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也是大家今天很認可的東西,即從自己的存在體驗出發,從自己很痛的體驗出發來寫詩。這是難能可貴的。保持這樣可貴的品質,是李勇詩歌的一個長處。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油畫(2016年)

但是,李勇的詩歌還是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問題。讀他的詩,常有出戏的感覺。起碼,我作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常常“被”走神。這種“被”,恰恰是因為整首詩的藝術力量無法自我融通,無法產生持續的吸引力;某種雜音不時地阻礙著整首詩形成自恰的審美空間。這種雜音,有時候是一個與詩歌行進無關的修辭打斷了詩歌的行進,有時候是用詞的不準確消散了詩歌的光暈。包括今天看到的這些詩,包括以前的詩集《經受今生》,都給我同樣的感覺。作為一個讀者,當我把前閱讀經驗清空為零之後再來讀詩的時候,一首詩首先應該讓我覺得震撼,我才會反過來體會哪裡好。但李勇的詩歌恰恰在這裡阻止了我這種審美期待。

不過,李勇詩歌的問題和當代詩歌普遍存在技術過度、修辭過剩的弊端恰恰相反。在李勇這裡,恰恰需要的是在技術上得到磨鍊,而不是放緩甚至放棄技術的打磨。雖然我一直堅持內容和情感是第一位的,但好的詩歌一定是要注重技術的。這個技術不是說要讓修辭脫離情感亂飛,而是要在情感的基礎上打磨技藝,讓情感以更健康、更舒展的姿態現身。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油畫(2017年)

再說句題外話。一首好詩,在我看來,首先是你內心的東西在召喚著你不得不去表達;然後,內心的聲音又召喚著你不斷地修改、打磨這些草稿,最後讓這個聲音真正地在詩歌中現身,就像所謂的道成肉身一樣。

此時,神性、人性、物性就三位一體地駐紮在這首詩中了,就臘神話裡那個石匠一樣,他全身心投入到大理石的雕刻中,最後這個大理石女神真的復活了。

這是我對你的一個期待。謝謝!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陳曉蘭: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評論家。

感謝李勇先生組織這個雅集,感謝邀請!非常榮幸參加這個活動,幸會今天到場的藝術家和詩人們。

我與李勇先生相遇是2016年7月初,在我的家鄉張掖,在河西學院舉行的賈植芳先生誕辰一百週年紀念及賈植芳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討會上。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賈植芳先生誕辰一百週年紀念活動在河西學院舉辦(2016年)

李勇先生從大西南到大西北,專程參加那次活動。因為賈先生的關係,天南海北的人又聚在了一起,而且是在他身後。由於賈先生,拉進了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距離。

1990年在貴陽召開的中國比較文學第三屆年會,賈先生率領陳思和老師、王宏圖、張新穎兄等復旦團隊參會,這個會議是貴州省文化廳和貴州大學承辦的,李勇的岳父王恆富先生是文化廳廳長,我的碩士導師之一錢蔭愉先生剛剛調離貴大任文化廳副廳長,我就自然而然地做會務工作。見到了賈先生和陳思和老師,冥冥之中這次會議就決定了我後來的人生。

10年後我決定讀博士時就毫不猶豫地投奔到陳思和老師門下。要說人生有一個分水嶺,那這就是我的分水嶺。過去賈先生周圍聚集了非常優秀的人。賈先生去世後又通過他把復旦和河西學院,把上海和張掖聯繫了起來,甚至又把貴州的詩人李勇吸引到張掖這麼一個偏遠的地方。用今天的話說,這一切也都是緣。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右一陳曉蘭 右二李輝 右三陳思和(2016年)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陳曉蘭(左)李勇(右)

1988年我從張掖到貴陽,第一次離家這麼遠,到貴州大學讀書。我的導師是徐達先生(他是復旦55級的學生)、胡日佳先生、錢陰愉先生。他們引領我走上學術道路,對於我的為人、做學問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從他們三位老師身上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最近閱讀李勇先生的詩畫集《花開見佛》,看到何士光先生的序,勾起了八十年代在貴陽的情景的回憶,我導師徐達先生研究中國古代文論,也做當代文學評論,特別關注貴州文學,我常常聽到他對於何士光先生作品的讚賞,《鄉場上》我就是第一次從他那裡聽到的。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姜澄清先生在李勇的詩畫展活動上講話,他的右側是何士光老師。(2016年)

看姜澄清老師的序,他的音容笑貌浮現在眼前,他是那樣的有個性、博學、智慧,幽默。我導師這一輩的學者越來越少。

還有他們的學生輩,王良範、張建建、彭曉勇,他們構成了80年代貴州活躍的文化氣氛。

貴州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貴州人像大西北沙漠地區的人的一樣豪爽,但多了幾分細膩。如果說,西北人是大漠風暴的兒女,貴州人可以說是大山的子民。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油畫(2019年)

我不懂繪畫,但喜歡繪畫,也喜歡古典音樂,這兩類藝術讓我暫時脫離世俗的紛擾,我也常常讀詩,是為了增強自己對於新的語言的敏感度,因此,這裡就只談談李勇的詩,談談幾個印象深刻的意象。

在你的詩中,山是一個常常出現的地點,陰雨,陰暗也是常常出現的天氣狀況。不過這不是最顯著的特徵,因為你並不願意刻意追求地方性,並不是要特別地展現貴州的地方文化和性格特徵,而是更執著於宏觀、抽象的、普遍性的價值,如給人最直接的、最強烈的感覺的主題就是對於人生意義的追問,對於生命的認知。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左)陳曉蘭(右)

“我從哪裡來,走向何方,做一個怎樣的人。”就是因為有這樣的追問,而現實並不能讓人實現這人生意義,因此迷茫:“面向北方,找不著北”。

“每一天都會升起來嗎,我的太陽。”感覺到不斷懷疑又不斷鼓勵自己相信這人生的意義。

因為人生的意義不是在追問中實現而是要付諸行動的。而今天的詩人卻行動的空間和可能性非常小。因此,這種追問與迷惘一樣,顯得無力,並不能深入骨髓。因此,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而缺少一種強有力的衝擊力。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陳丙傑(左)陳曉蘭(中)李勇(右)

這是由我們這一代人的定命所決定的。這就是一種現代性的體驗,自19世紀後期的西方象徵主義到20世紀初的現代派詩人都遭遇過、表現過這種經驗。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如果用全新的語言和方式表達今天中國的現代體驗,是詩人和作家的任務,必須有語言和藝術形式上的革新,已有的形式和語言已不足以表達複雜的經驗。

所以,與前面的老師所說不考慮形式技巧而創作原汁原味的作品的觀點不同,我更強調形式,作家、藝術家必須有高度的形式上的自覺和高超的表現技巧,並且要有語言上的創新,還要有對於時代精神的哲學的把握。

加拿大文學理論家諾思羅普•弗萊在《批評的解剖》中,探討了文學類型的原型,發現神話、傳奇,史詩,悲劇,現實主義小說、諷刺作品,這些類型對應於春夏秋冬四季。冬季:萬物調零,黑暗,死亡,英雄消亡了,小丑紛紛登場成了作品的、也是時代的主人公。這是一個價值顛倒的季節。19世紀的小說,如雨果、左拉、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等都特別愛用黑夜與黑色,波德萊爾酷愛的意象是深淵,左拉喜歡寫陰雨天,在《萌芽》裡,天空、大地、道路被煤煙染黑了,連人的舌頭都是黑的。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油畫(2018年)

李勇詩歌《黑夜,我的心黑了》:“我的心黑了,黑色的聲音,黑色的夢,雖然太陽,星月還是明亮的,但你什麼也看不見。”最後:“我的心我的心也是黑的。”如果“我”就是敘述者或主人公“詩人”,那麼,詩人的心黑了,什麼也看不見,或者看見的只是黑,那就是很可怕的,當然也是深刻的。

就像魯迅《狂人日記》中的狂人,處處感受到周圍人吃人的預謀,看到人的吃人的本性,最後說自己也吃過人。這個認識振聾發聵,沒有人能逃脫現實的秩序,不論你多麼激烈地批判你所在的現實,你也有份兒!

《新約》中使徒保羅說: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天天都在做。為什麼?因為:心裡願意,肉體軟弱。

賈植芳先生在論知識分子的迴歸時也說過:放棄早期的浪漫主義理想和個性主義精神走向反面,後來所做的都是自己先前反對的。言行不一,知行分裂,導致的結果就是偽善。在冬天諷刺喜劇的時代,連偽裝都不必了,文明的面紗徹底撕碎,以醜為美。

“人生為何”“何謂人生”“我是誰”的哲學命題被生活的智慧所替代,到處充斥著教人如何生活得舒適、幸福、及時行樂的生活竅門。諷刺喜劇的冬季結束後就是春季,神話傳奇就會出現。就像古希臘、希伯來創世神話開篇:起初一篇混頓,黑暗統治一切,於是從黑暗中產生光,然後有白天與黑暗之分,有光體掌管白天與黑夜,並有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理念。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油畫(2014年)

李勇的詩歌最常出現的季節是春季,詩中最常出現的意象是光:月亮、太陽、燈光、玻璃反射的光、流星、火柴、甚至菸頭的微光。如第一首《北方》結尾:“有一個人,渴望光明,照亮每一個地方”。寓意非常明白。

讀李勇的詩,還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很喜歡用“行走”的意象。這也是與對於人生意義的追問聯繫在一起的,詩人四處行走,登山、行走在大路上,甚至遠行異國,到了土耳其、愛琴海,即使是充滿異國情調的風景也一定要與人生的感悟聯繫在一起,而且落腳點還是在人生的問題上。

雖然說,旅行,離開故鄉、故國、離開現在,或者說離開自我,就是解決現實困境的一種方法,暫時有效,只不過離開眼前的困境面對新的難題、新的風景而已,新的風景轉移了對於現實的執迷,短暫地離開現實的困境。

在西方文學中,旅行一直與轉型、毀滅、與新生聯繫在一起。也可以說,人生本身就是一場旅行,我們不過是這個塵世間的過客,我們常常處身在這個迷宮一樣的世界中,迷路,揹負著沉重的行囊,遲遲不能出發,踏上通向生命目的地的路途。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吳永平:上海市吳昌碩文化藝術基金會監事長,上海信政企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非常榮幸能夠參加這麼一個活動,今天在活動中能結識到這麼多的大家、名家,是我很好的一個學習機會。

今天,李勇老師講的那些往事,讓我想到或許很多人、很多事的發生、變動都有一定的因由。昨天,我也是偶然的跟陳昶發了一個微信,我們很長時間沒有聯繫了,我問她最近忙什麼,說我想跟她碰個頭。然後她說:今天有這麼一個活動,問我有沒有時間。我覺得這麼好的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我不應該放棄。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從左至右:吳永平 陳牆 李勇 王長江

對書畫、對詩文我是有一些追求的,但對書畫我沒有太多的見地。我進入書畫這個領域也是因為機緣巧合,我從九十年代到現在幹了二十七八年的期貨行業,因為我女兒曾跟吳昌碩先生曾孫吳超先生學書法,我有幸進入上海市吳昌碩文化藝術基金會,結識了很多創作傳統書畫的海派大師,在過程當中受到了他們的教導,瞭解一些傳統書畫的知識和典故。

李勇先生在2013年遇到的事情,就我看來不一定都是壞事,某種程度上或許是好事。

第一個好,首先是讓李勇先生的詩歌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第二個好,因為這件事的發生,李勇先生又從詩的領域進入到繪畫的領域,就這兩點而言是壞事變好事了。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從左至右:陳丙傑 吳永平 趙時旻 李勇 金柏松 王六一 陳曉蘭 海上

李勇先生進入詩畫領域創作、交流、展示,我想你做這些事的時候,出發點首先是取悅自己,當然可能的情況下也要追求社會認同,包括您出的畫集、詩集等等,包括寫的這些字,本質上還是有一種對社會認同的追求;不說名揚青史,而是做最好的自己!

把自己對生活的一些感悟通過你的詩、你的畫表現出來,這就像王長江老師最後講的那些一樣,你的評判是交給歷史去評判,做最好的自己最重要!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黃晚:上海師範大學老師,博士,《國際比較文學(中英文)》雜誌編輯。

我是來自上海師範大學的黃晚,楊乃喬教授是我的博士導師。其實今天也是非常偶然才來到這裡,因為楊老師跟我很久沒有見面了,他上午告訴我下午有這麼一個活動,我住的比較近,就過來了,所以可以說我是非常貿然地闖入了這麼一個空間。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陳丙傑(左)黃晚(右)

此前沒有拜讀過您的作品,只能簡單地談一談自己的感悟。

首先是“跨界”這個觀念。之前好多老師討論當代藝術的問題,雖然我沒有辦法從技術性的層面上來談,但是我想說其實“跨界”這個觀念是非常現代性的,因為對於“界”的認知,實際上是基於對異質性的體認。

從您個人的人生經驗來說,可能是由於某個很特殊的事件,導致了您對於這種異質性的體認。在這個體認之後才有了對於命運的敞開和反思。

我剛才看了一下您的詩,您對於生和死的反思已經跳脫出了對當下性的沉迷,並開始對這種沉迷進行一種反觀,這也是現代性非常根源的一個觀念。

剛讀到您一首詩:走在路上/經受今生/你和我/花開見佛/結束/抑或開始,就給了我這種感覺。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前面丙傑也談了他對於當代詩歌現狀的一些焦慮,他回溯到80年代,我覺得可以回溯到更早。對於當下詩歌板結的現狀,我想怎麼樣解答剛才說的現代詩歌的焦慮。

如果從80年代繼續往前回溯,可以回溯到像穆旦、戴望舒他們那樣一批詩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在現在看來是很早的具有現代性觀念的詩人,從他們那裡獲得啟示。

我個人認為還是要提倡詩歌的抒情性,抒情性是我們能夠堅守的一種途徑,因為抒情性可以重構審美化的生活,抒情性在精神層面上就是對於生命尊嚴的一種捍衛。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油畫(2018年)

您這本書上說到一句話“回到生命本身就是生命的存在”,我是非常認同的。

包括我對於您的詩畫的理解也是從生存的維度上來理解的。實際上生存的維度是可以統攝包括藝術、文學等等所有的面向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無論是詩歌、書法還是繪畫都只是一種表達的介質,我對您的理解就是通過這些介質,感受到了您的生存姿態,您對於生命的敞開和擁抱的嘗試和努力。謝謝!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李勇:詩人、畫家。

非常感謝各位老師給我的指導和鼓勵,謝謝,謝謝!

時間很晚了,有兩位老師現在就要去機場。

再次感謝各位老師,謝謝您們!!!

(完)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經受今生|專稿:“跨界——李勇詩畫討論會”談話錄(下)


注:本文由“經受今生”平臺和作者授權發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