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打仗就是“打錢”!為什麼據說兩宋如此富裕,卻感覺總被欺負?

天涯風平


軍隊作戰,決定勝負的因素有很多,經濟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分析宋朝敗仗連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軍事制度

由於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後來靠“黃袍加身”做的皇帝,所以,在他上位後即確定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體現在軍事制度上就是,將兵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調動兵權,由樞密院掌管;第二部分為管兵權,由三衙掌管;第三部分為統兵權,由皇帝臨時指派將領。

這種設計確實避免了武將擁兵自重的情況,但同時也造成了運轉緩慢、效率低下的結果。

由於軍隊裡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領導不固定,互相不熟悉,軍隊的凝聚力和團隊精神也很差,自然不能形成戰鬥力。

二是兵源結構

太祖皇帝是個相對寬厚的人,特為百姓著想,甚至把“永不加田賦”寫入自己的誓詞裡,並作為後世每任皇帝的就職宣誓用。

至於那些流民、地痞、草寇等無業人員就收入軍隊,宋朝有軍籍的人是不允許從事其他職業的,軍人的一家老小都得靠軍俸過活。所以,在宋朝軍隊裡,有不少老弱病殘,平時就是為了生存才參軍,戰時自然也不願意去拼命。

以上兩點是從軍事角度分析了宋朝有經濟優勢卻總被周邊國家欺負的原因,相信已經解答了題主的疑惑,謝謝。





一念話史


兩宋富裕不假。稅收多也不假。

但是:1、錢不夠用。2、沒有馬匹。

以財政收入最高的所謂王安石變法為例:

最多時,財政收入1.2億貫/石。

由於稅金是本色,也就是百姓生產交易什麼就繳納什麼,稅金主要實物是銅錢、交鈔、糧食、布帛。

所以,我們假定1.2億全部是錢。

但這個錢並非全部硬通貨的銅錢,還有鐵錢小錢私錢海外錢舊錢。同時,北宋一貫並非1000文,而是900文和770文兩個標準,取中間值850錢。則1.2億貫等於1020億標準銅錢,也就是1.02億標準貫。這個記錄一直到機器化大生產時期才被打破。

也就確實可見北宋富裕程度,畢竟北宋統治區只有大約7000萬人口,稅負水平還遠低於所謂康熙盛世。

不過,北宋財政收入八成多用來養活80萬禁軍,50萬廂軍,20萬番軍效用軍勇敢軍等僱傭軍,還有大量的官員差役鄉兵。

事實上,北宋財政收入嚴重不足,才有慶曆新政(節流)和王安石變法(開源)。

其次是馬匹。

不管輕騎重騎都缺乏騎兵,因此北宋對外戰爭雖勝率7成,都是血肉之軀換來的,哪怕獲得勝利也無法擴張戰果,党項吐蕃契丹利用騎兵逃離戰場,北宋軍隊不敢追擊,三五年之後敵人捲土重來,北宋若失敗一次則就基本是全軍覆沒。

這就是真相。


四川達州


誠然,對於一個文明國家而言,打仗打的確實是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但這只是必要不充分條件,對於宋朝這樣的國家來說,財政的富裕並不能掩蓋其軍事實力的虛弱;而與此同時,它所遭遇的對手也確實前所未有的強大。

打仗燒不燒錢?當然燒錢!在由義務兵役制轉為募兵制的時期,軍隊並不從事生產,那就意味著它們必須由國家來掏錢養活。但是僅僅燒錢是不夠的,因為士兵的素質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宋朝開國之初,就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人多地少。相比於漢唐帝國,宋帝國的面積要遠小於前兩者,但在經濟發展了幾百年後,宋的人口卻要多於它們。這就給宋朝造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人很多,地卻不多,這樣就會造成流民氾濫,那麼,該如何不讓這些流民作亂呢?

宋朝採取了兩種手段來防止流民起義的發生——一是發展商業,抽取商業稅來充實財政;二是吸納流民當兵,以多出來的財政收入來養活這些士兵。

這樣做看起來兩全其美,確實解決了流民在國內帶來的不安定問題,但是它卻造成了一個更惡劣的後果——軍隊不斷膨脹,而其戰鬥力卻在不斷下滑。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攀升,失去土地成為流民的人越來越多,為了維護安定,他們也被吸入軍隊體系中,這就造成了軍隊實力的削弱;而為了抑制這種削弱,在沒有辦法提升質量的情況下,國家又需要吸納更多人進來當兵。宋初的國防軍不過二十餘萬,到了北宋末年光禁軍就已經突破百萬,其背後的經濟原因就遵循著這種規律。

在這樣的背景下,宋朝軍隊的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失去燕雲十六州和河套地區以後,北方最重要的兩處產馬地也無法為宋朝提供戰馬,這就讓宋軍的騎兵實力也無法和異族軍隊展開大兵團正面交鋒。

而從太祖趙匡胤時代就確立下來的重文抑武策略,更使得朝廷中樞鮮有懂軍事的人才。比如著名的狄青,在擔任樞密使後不久就因為受不了文官集團的攻擊甚至汙衊而被迫辭職。整個北宋時期,除了少數幾位有能力的武將以外,樞密使幾乎就沒有懂打仗的人,這樣的中樞,怎麼能不打敗仗?

而此時的東亞大陸上,宋朝的敵人,又前所未有的強悍——遼國天才的發明了南北院制度,使得他們不僅突破了胡人政權200年國祚的天花板,更成為了公元11世紀亞洲最強大的國家;而後的女真和蒙古,更是一個比一個彪悍。宋,也就在這些強大的外族的攻擊下,走到了盡頭。



青言論史


宋朝的經濟繁榮,GDP在當時全世界第一。可打仗不是僅僅有錢就可以取勝,打仗是打“錢”不假,還需要正確的領導,指揮有方的將帥,同仇敵愾的士氣和有力的後勤保障。

宋朝是趙匡胤通過“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建立的。所以,趙匡胤很怕別人效仿他,奪了他的天下,於是,通過“杯酒釋兵權”,把武將們譴散回家,交出兵權,享受生活吧。這樣就沒了內憂,可是,外患從沒放過宋朝。

縱觀宋一朝,抑武揚文,武將不招待見,文官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宋朝的軍隊實行"更戍法",就是將領和所屬士兵經常調換,這也是宋朝防止兵變的辦法,但同時也成“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這樣的軍隊一遇緊急敵情一打即散。

宋朝的對敵策略是花錢買和平,從趙匡胤想從契丹人手裡買回“幽雲十六州”到宋真宗時的“澶淵盟俯首稱臣向遼納歲幣。這樣的朝庭,軍隊能有士氣嗎,膽都嚇破了。

宋朝的軍隊疏於訓練,紀律松馳,士兵成了將領的私人工具,造房子,種蔬菜,織布,奏樂,無所不能。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後勤保障更是差,連個戰馬的問題都沒解決了。

這樣的軍隊又有錢,只能花錢消災了,剩下的只是媚骨和恥辱。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從現代戰爭的角度來講,打仗的確就是國力的比拼,但是在古代冷兵器戰爭國力很重要,但是士兵的士氣,士兵的兵力,經驗這些也很重要,兩宋這些條件都具備了,但還是敗多勝少。

這個就得提一下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宋太祖因為自唐五代以來,驕兵亂政的情形,決定改革軍制,對於軍權的限制頗多,同時北宋後期兵員冗重,有戰鬥力卻沒有多少。

兩宋雖然經濟在歷代屬於頂尖,但兩宋官員的俸祿也是歷史頂尖,而且官員貪戀權位,所以官員也是臃腫,形成了冗員的局面。

正是因為兩宋雖然經濟非常好,但是因為兵員冗重和官員冗重的局面,導致國庫嚴重虧空,正是這三冗的局面,雖然兩宋表面繁華盛世,但實際已經離破產不遠了,這也是為什麼兩宋造反土匪橫行,有了《水滸傳》這樣的故事。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嘴痕


打仗確實就是費錢,孫子兵法中說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例如漢武帝打匈奴,直接把國家掏空,不用打就可以取勝才是最高明的,宋朝有錢是有錢,但是宋朝把錢都給了錢別人,給完遼、金又給蒙古,還給西夏這種小國,就只是為了求和,是什麼造成的這種局面呢?

當時局面

  1. 後周太祖決定去的地方東京汴梁,目的是為了養禁軍,因為先前皇室的滅亡就是有部分原因,沒有很好的保衛都城,所以到宋朝也是養著很多的禁軍。
    汴梁地勢平坦,比較開闊,必須要要用大量禁軍來守衛都城。“汴水自唐末潰決,自埇橋東南,悉為汙澤。”,那麼,這麼禁軍的吃喝都是白白的消耗著國力。
  2. 當時擁有的燕雲十六州,當時的宋朝疆土比較小,並且丟失了歷代中原王朝養馬的河套區域,缺少戰略縱深,長城這條重要軍事防線背後的戰略支撐點,失去了這一片山勢險峻的地區,南邊下千里沒有什麼險峻可守了,往南基本上都是一馬平川,就像是“我把家門長打開”,誘惑別人一樣,你過來呀,那周邊國家看了肯定想進來了。
  3. 宋朝當時還幹了一件唇亡齒寒的事,和強大的金聯合一起打遼 ,之後,歷史總是這麼驚人的相似,和蒙古又聯合了,一起打金,總是這樣,一直讓自己失去北方的屏障,一直打破戰略平衡,就像是地主家的傻兒子,玩一些騷操作,真是秀的人頭皮發麻。

宋太祖的影響

宋太祖要強大的中央集權,不能和唐朝一樣樣的,把自己的權利給分完了,也不能和自己一樣,來個黃袍加身,把自己又給擠下去了,於是把中央養許多禁軍,來個“杯酒釋兵權”,讓他們把大權交出來,自己獨攬,就是這個原因,讓很多的人都開始變的昏昏噩噩,朝廷也慢慢的趨於重文輕武,也就導致後來的,軍事力量變弱,對後來的影響深遠。

朝中局面

  1. 朝中軍事力量的分配,宋朝的把厲害的軍隊全部放在中央,把老弱病殘的放在邊關,如果需要中央軍了,那就讓中央軍出征,但是這樣的做法,中央軍來來回回的不還是要國家“報銷”,國家掏錢,這不是最重要的,中央軍跑到邊關肯定都是身心疲憊,而且最主要的是,對環境不熟悉,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能強嗎?肯定強不起來。
  2. 朝中人事分配,對於人事的分配,那更加厲害了,一般情況下,很強的軍隊領導者是文官,只有在危險緊急的情況下,才會讓武館上,但是平時文官教的東西根本用不上,上下不統一,所謂天時地利人和,軍官和士兵都不熟悉,怎麼人和,這讓很多的武官根本沒有辦法展現自己的才華,有才華了還懷疑,還有人背後穿小鞋,列如狄青、岳飛等。
  3. 朝中重文輕武,大興科舉,興詞賦
    ,宋太宗趙匡義對文臣武將以文臣換武將,用近臣取代武職,並且奪了武將的政權和軍權,使他們只剩下徒有虛名的空銜,沒有權力,嚴禁武人入政,這樣就讓很多的武人不願意在從武,大多數人都開始從官,經商,所以宋朝變得經濟之發達,在歷史上也是巔峰,並且因此萌發了貨幣、銀行等現代產物。
  4. 宋朝的養兵體制,在養兵上,宋朝的的經濟雖然很強,但是養出厲害的軍隊也很難呀,在宋朝,馬是很珍貴的,也是很稀缺的,光軍隊有馬就要消耗國家很多的錢,不算中央的禁軍每天的吃吃喝喝,普通的軍隊讓農民,窮人當兵,還要發工資,內部的權貴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連流民都收編起來戰鬥,還白白髮著工資,能有戰鬥力嗎?

總結

宋朝自杯酒釋兵權後,對文官看重,有些文官越來越貪婪,加上週邊少數民族發展壯大,宋朝也沒有很好的防禦措施,只知道一昧的聯合,花錢求和,一個國家的強盛,文武之道都要抓起,要不然只能和宋朝一樣,地主家的傻兒子,一直給別人送錢,被別人剝削。


獨白L


這事兒說來話長,說到底還是統治者的問題。

宋太祖趙匡胤時期,我們知道這傢伙因為自己“黃袍加身”,怕手底下的也來一次照葫蘆畫瓢,就搞了個“杯酒釋兵權”。

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抑制政權顛覆,不過,身經百戰的老資格都解僱了,換上沒經驗的小白那還能打嗎?

這還不算,趙匡胤還整了“更戍法”,大概就是將領不換,兵常換。

這樣是能不讓將領把握重兵,造成地方割據的後果。但是,好不容易把員工訓練嫻熟了,磨合好了,契合度高了,結果又換了一班子新下屬重頭再來,這算啥?浪費人力資源!

不僅如此,這傢伙還崇文抑武,導致人人皆以登科入仕為榮,對立下軍功普遍不大感冒,這樣還能打得了戰,那就見鬼了。

當然有人會提,這宋朝不是“冗兵”嗎?兵那麼多,為啥還不耐打呢?

首先,還是回到最開始那個“更戍法”問題上,你是想要幾個高效率的熟員工還是要一堆啥也不懂的新兵蛋子?新兵蛋子多不一定戰鬥力就強啊,反而更多時候是拖累啊。

其次,宋朝養那麼多兵不是為了讓他們打戰,一是為了來保護皇帝的,二是養那些之前除了打戰沒其他生路的僱傭兵的,畢竟他們沒了生路會成為流寇,會成為了社會不安分因素。

說完宋太祖的一頓神操作後,要談談他的後世子孫了。

鑑於宋太祖同志崇文抑武,老趙家的後世子孫普遍熱愛文學,對打打殺殺那一套並不感冒,也不擅長。

為此,宋真宗這哥們明明都打贏了戰,還是跟遼國簽下了“檀淵之盟”,每年給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要說宋真宗是多少有點畏懼遼國,才簽下了這個契約,那他兒子宋仁宗可真是發自內心地熱愛和平了。

在他任期內,宋朝和西夏打戰,遼國一看好傢伙,是時候撈一筆,便趁火打劫了起來,要宋仁宗再多加點錢花花。

宋仁宗便派了一位大臣前去談判,那大臣談判後宋朝每年給遼國的錢又翻了翻,可宋仁宗還是很高興,還想給這位大臣升官。

這就讓其他人不爽了,說這傢伙是個罪人,怎麼還給他升官呢?

宋仁宗說啥?

他說只要能避免戰爭,讓百姓安居樂業,費點錢咋麼啦?打戰不論輸贏,都能瞬間給百姓一萬點傷害,但是這錢又不是一日取來,對百姓來說,還是避免戰爭多交點稅要好些。

大臣氣極,說下次要是要你女兒,不要錢呢?宋仁宗說,如果對社稷有利,一個女兒算什麼呢?

可見,宋仁宗是真愛和平呀。

當然,遼國而後也沒貪得無厭,雙方保持了長時間的和平,甚至宋仁宗死了,不禁百姓哭,遼道宗也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矣!”

可為什麼後頭宋朝還是被滅了呢?

那就要再說說老趙家的敗家子,大書法家宋徽宗趙佶同志了,雖然趙佶在文學方面造詣很高,但這哥們實在是個背信棄義、自不量力、蛇鼠兩端的小人。

又想跟著金國啃遼國一口,又在金國背後搞小動作,搞得裡外不是人,最後宋朝信譽度極低,氣得老金和老遼都想揍他。

一會兒求和,一會兒又打戰,搞得臣子也人心惶惶,生怕一個不留神被任命為割地使,上前線送人頭。

看自己扛不住了,就把兒子宋欽宗頂上位當皇上,想想宋欽宗也是可憐啊,即位時候是被人拖著去即位的,一路上死活不幹啊,幾度氣到昏迷,太醫來了治好了,醒了繼續拖著走,可以說是史上最不願意當皇帝的皇帝了……

當然,這哥們到底還是宋徽宗的種,雖然比宋徽宗強點的,但還是一會兒求和,一會兒又打戰,氣得老金瘋狂想暴打他,於是有了——靖康之恥。

說到底,宋朝的滅亡,看似是軍事方面不足,實際還是統治者有問題啊,有問題,再多錢都沒用啊!

鴇姐說古不靠譜,專注歷史八卦hin多年

參考文獻:

【1】《既然宋代“冗兵”,又有鉅額軍費,為何戰鬥力反而不及遼、金?》 國史通論

【2】《汴京之圍:北宋末年的外交、戰爭和人》郭建龍


說古不靠譜


雖然說打仗需要錢,但並不意味著有錢就能打勝仗。兩宋之所以一直被遼、金、宋等外族侵略,是有著更深層次原因的。

1、咱們先說說錢的事,宋朝堪稱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也正是這種富裕,讓契丹、女真這些遊牧民族虎視眈眈。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裡寫道: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這樣的富裕和美景不僅讓後人嚮往,也吸引了當時地處東北的金國,於是長驅直入,造成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俘虜,北宋也因此滅亡。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宋朝就是太有錢被惦記上了。

2、被欺負的重要原因在於宋朝趙匡胤定下的重文抑武政策。由於擔心手下將領兵權過重,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積極發展農、工、商和科舉考試,卻對武將積極打壓。唐朝時期的節度使制度也被取消,加強了中央集權。所以我們所知宋朝的名人多是蘇軾、王安石、歐陽修、朱熹之類你的文人,而武將的知名度則幾乎降到了最低點。好不容易出個岳飛,還被莫須有殺害。軍人沒有實權,確實可以有效防止武將造反,但也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對外軍事的羸弱,讓宋朝在和遼、金、蒙古的對抗中長期處於弱勢,只能靠繳納歲供才能保一時平安。

3、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統治者的軟弱。宋徽宗只愛風月,沒有居安思危。大難臨頭倉促退位,把兒子宋欽宗趙桓抬上皇帝“寶座”;南宋趙構為了自己的皇位,一味求和,甚至誅殺岳飛。皇帝貪生怕死,不敢全力抗金,自然無法真正有效抗擊侵略。


綜合以上幾個原因,我們可以知道雖然錢是好東西,但錢卻不是萬能的。要想保一方平安,唯有勵精圖治,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顧空城


誰告訴你打仗就是打錢的?打仗打的是骨氣!!!

兩宋的狼狽恰恰是因為缺了骨氣!好好想想吧,紅軍和蔣介石!八路和日本鬼子!志願軍和美國大兵!!!

你還覺得打仗是打錢嗎???!!!

錢這個東西,成為標準,是我們西化之後的悲哀,我們民族,歷來有雖遠必誅的豪情、封狼居胥的壯志!深挖兩宋歷史,有這骨氣的要麼“可憐白髮生”,要麼“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那麼大能耐的岳飛,殺敵無數也難逃投降派的屠刀,大宋不亡才見了鬼!!


金岸流水


對於打仗來說,錢是很重要,但人更重要。

人表現在哪裡?一是要有魄力的君主,而是要有能帶兵的將領,三是要有能打的部隊。

宋朝是有錢,但從君主來看,北宋君主通常缺少跟敵人決一死戰的決心,他們最多的是想通過金錢收買一時的安穩,即使有時候被逼無奈打了勝仗,依然是賠款的一方;南宋的趙構稍微好一點,但是內心也搖擺不定,沒能直搗黃龍。

在將領方面,北宋抑兵太過,外乏良將。趙匡胤江山來得不太光彩,他害怕以同樣的方式失去,因此對將領打壓嚴重,直接造成朝廷缺少能帶兵的將領,這個弊端在北宋一直貫穿始終;南宋到是出了幾個能打仗的將領,最著名的就是岳飛,可惜他死於奸臣之手,沒能最終實現理想。

在兵力部署上,北宋全盛時期兵力一百萬出頭,其中禁軍將近七十萬,也就是說部署在邊境防線和各地方駐軍總共不到四十萬,這是一種什麼情況?就好比一個人軀幹非常強壯,但是四肢柔弱無力,這樣的人怎麼打架?一但邊防出現軍情,駐軍根本無力抵抗,往往中央的援軍還沒到,敵人已經攻下防線,佔據主動地位,中央軍就被他牽著鼻子走。

南宋的兵力更加少,據說只有四十萬左右,作戰能力強的部隊不多,其中著名的是岳家軍,但是岳家軍只有十萬左右。岳飛死後,作戰能力最強的岳家軍大部分被遣散,少部分編入御林軍。

總結來說,打仗需要錢,更需要人,兩宋雖然有錢,但在人方面還是比較欠缺的,這是他們打敗仗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