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我想表达一种深切的渴望,一种企求。这种感觉有些痛,但也很美,即使有时你想要什么,怀念什么,就连你自己也搞不清。”——迈克尔·度德威特

最近重温了两部动画短片,给我的感觉正如度德威特所言,有隐约的钝痛,有美丽的伤感,也有深不见底的渴望。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一部是荷兰裔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执导的二维动画短片《父与女》,讲述了父亲带着幼小的女儿来到湖边,和她拥抱道别,此后一生,女儿都来湖边守望、等候,直到临死时在幻想中和父亲相见的故事。

一部是在全球160个电影节上拿奖拿到手软的《负空间》,讲述了父亲因为工作忙碌,不能日日陪伴在儿子身边,父子感情依托“打包行李”这个动作维系,父亲死后,儿子用特别的方式表达不舍的故事。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两部短片时隔近20年,先后入围了第73届和第90届奥斯卡短片奖提名,尽管《负空间》当年落选,但观众呼声很高,豆瓣评分直逼《父与女》。更有意思的是,两部短片都是诗意化风格,都重构了父亲形象,但具体内容上又有诸多不同,对当今社会的我们理解和处理亲子关系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两部短片都呈现出诗意化风格

《父与女》演绎诗歌的“神”似,《负空间》再现诗歌的“形”像

迈克尔·度德威特对动画短片情有独钟,他认为:“动画短片就像诗歌,具有强烈的、永恒的、高度化的个人情感色彩”,《父与女》和《负空间》在诗歌具象化的路上走得更远,《父与女》插用散文诗结构,《负空间》用诗句做旁白,从骨架到气氛营造,它们各自体现出浓郁的诗歌韵味,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

  • 《父与女》全片采用线性叙事结构,有清晰时间线,没有复杂矛盾,在第二部分,又用散文诗叙事结构,把女儿在湖边守望父亲的零散片段,剪切在一起,像是一篇深情、感人的散文诗。

散文诗在文学上表现为语言简洁凝练,在动画短片中被具象到一个个画面中,其中的细节和意象,可引发观众共鸣并激发其想象力。

散文诗流动性的特点,在文学上表现为意识流写作,在《父与女》短片中通过背景音乐来体现,全片没有一句对白,贯穿始末的手风琴和钢琴合奏曲婉转动人,间或传出水声、鸟鸣声、自行车滴答声等自然音响,应和在《多瑙河之波》主旋律的温情之下,宛如一首安静、自然、平和的抒情诗。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散文诗还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它根据内容需要选材,按照美学要求和创作灵感组合词句,考虑到节奏的需要,还主动留白。这一点在《父与女》短片中通过镜头剪辑体现出来,短片开始的云朵特写,中间多次出现的自行车轮特写,以及短暂的黑屏,都是出于留白的需要,为短片营造出诗性化的写意风格,同时也起到了调节节奏的效果。

除此之外,《父与女》用铅笔画勾勒人物形象,有意模糊父亲和女儿的表情,通过肢体语言讲述故事,配合全景和远景镜头下的天空、湖面、树木以及路人,营造一种幽远、淡然的诗歌意境,呈现出朦胧美。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 短片《负空间》和诗歌的渊源更深,直接改编自RonKoertge的同名散文诗《负空间》。

《负空间》短片导演在社交平台上看到RonKoertge这首诗的第一眼,就被诗句中的感性、率真深深吸引,当即决定拍短片,最终花费2年时间,将它搬上荧幕。

除了具象化诗歌中的场景,《负空间》还打破优秀短片无对白的惯例,专门以诗句做旁白,配合短片画面推进故事,力求通过诗歌本身的节奏感带出短片的叙事韵律。

原诗只有150个字,短片的内容也不长,导演精心安排画面,只用5分多钟的内容就把诗歌中涉及的故事呈现出来,沿袭了诗歌言简意赅的风格。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同时,导演还在回忆的场景里特意虚化背景,突显人物,意在告诉观众,时光荏苒,男主过去的记忆逐渐模糊,唯独对父亲陪伴自己的细节记忆犹新,比如父亲打包行李的动作,父亲在打包行李间隙和自己嬉戏打闹……模糊和清晰的对比,反衬出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诗歌中的叙事留白,导演用特写镜头的停顿给观众以遐想空间,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转场设计,引领观众的思绪在行李箱的空间、棺木的空间、记忆的空间以及人生的空间中不断切换,进而思索父子之间独特的关系。

贯穿短片始终的旁白,由低沉的男中音朗诵,平静、克制,简短有力,深情不煽情,诗句通俗易懂,却充满隐喻,箱包拉链锁上亲情的空间,衣物海浪打开记忆的闸门,平静诉说中营造出淡然低落,哀而不伤的情绪氛围。

如果说《父与女》重在演绎诗歌的“神”,那么《负空间》就将诗歌的“形”做了完美再现,诗句旁白和短片画面相得益彰,以空间隐喻时间,以收纳维系陪伴,把熟悉又陌生的父子关系演绎的淋漓尽致。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二、两部短片都重构了父亲形象

《父与女》用细节呈现,《负空间》用成长诠释

作为动画短片的资深影迷,我在观看《父与女》和《负空间》两部短片时,第一时间发现,故事中的孩子和父亲相处的时间都很短,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父亲缺位”,

但是两位导演不落窠臼,没有就此提出批判,而是从不同的角度重构了父亲形象。

《父与女》短片刚开始,父亲就和女儿道别,此后再未真正出现,“父亲为什么离开女儿?他究竟去了哪里?”成了贯穿短片始末的悬念,观众对此作了各种猜测,不少人认为父亲极不负责,在女儿那么小的年龄不告而别,给她一生留下难以弥补的伤痛和缺憾。

其实不然,导演虽然至始至终没有说出父亲离去的原因和目的地,但是我们通过短片中的细节可以看出,父亲是深爱着女儿的。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第一个细节出现在短片刚开始,父女俩并排骑着自行车一路疾驰,父亲像守护神一样伴在女儿身侧,快抵达终点时,还特意放慢速度,让女儿骑在前面。这一幕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和父亲游戏,他偷偷放水让我们赢的场景,这是父亲对女儿含蓄的爱,也是他暗地里对女儿的鼓励。

第二个细节出现在父亲和女儿分别时,他先是和女儿窃窃私语,像是在嘱咐着什么,等到离开女儿上船时,又沉思片刻,然后快步跑上堤岸,抱起女儿转圈,用力拥抱后毅然离去,这一连串的动作,充分表现出父亲对女儿的百般不舍。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从这些细节,不难看出父亲离开女儿是情非得已,短片后来重点呈现了女儿一生在湖边守望父亲的多个画面,如果父亲不爱女儿,女儿怎么会对父亲有如此深切的眷恋?

可见,《父与女》中的“父亲缺位”只是一个表象,导演除了通过细节展现父亲对女儿的爱,还将父亲的形象塑造成高大伟岸、温暖可靠的样子,和女儿的幼小、纤细形成鲜明对比,更彰显出父亲保护女儿、女儿依赖父亲的殷切渴望。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同样,在《负空间》短片中,父亲出现的次数也很少,父亲工作忙碌,经常出差,只有在打包行李时,父子俩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

看起来又是一个“父亲缺位”的老套故事,爸爸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妈妈成了丧偶式育儿的辛苦女性,孩子成了见不着爸爸的留守儿童,由此引发夫妻离婚问题,青少年心里疾病以及犯罪问题,这种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但是,《负空间》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全新的角度,短片中的父子关系虽然仅仅依靠打包行李维系,但是父子感情很好。

儿子小时候,父亲会抓住打包行李的间隙,和他好好玩一场,比如,把他放进行李箱,让他在行李的海洋中畅快游玩,等到儿子稍微长大一点儿,父亲就在打包行李时,让儿子参与进来,教会他如何打包行李,并对儿子的技术,给出反馈,即便是身在出差地,父亲也不忘发短信:“完美”,表扬儿子做得好。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在我们的印象中,“打包行李”就是一个冷冰冰、程式化且暗示主人公忙碌的词汇,《负空间》却独出心裁,用它连接父子情,父亲一生中利用打包行李把关爱和技能传递给儿子,儿子年少时帮助父亲打包行李,是对父亲的关心和孝顺,成年后自己打包行李,是对父亲所教授技能的传承。

“有些父子通过打篮球或聊汽车增进感情,而我们,通过收拾行李。”

《负空间》短片中,“打包行李”这个动作,因为连接了父子感情,不但变得温暖,而且很有意义,在打包行李的“教”和“学”中,父亲关心和教导儿子的责任尽到了,儿子既学会技能,又懂得体贴父亲,实现了全面成长,这哪里是“父亲缺位”?分明是一种良性的、共赢的亲子关系。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三、两部短片都用“死亡”升华了父女(子)感情

《父与女》用死亡讲述生命轮回,《负空间》用死亡探讨技能传承

《父与女》和《负空间》两部短片中都谈到了“死亡”这个话题,值得一提的是双方的导演,并没有就此渲染出难过、沉重的气氛,只是给短片蒙了一层淡淡的伤感,这让我想到了作家冯骥才的一句话:

“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

在《父与女》短片中,如果我们把父亲乘船离去理解为他死去了,那么父亲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和女儿告别,不但是最美的谎言,而且给女儿上了一堂意义深刻的“死亡”课。

小时候,父母经常用“去了很远的地方”向我们讲解释死亡,《父与女》中的父亲也一样,女儿在父亲离去最初的日子里,天天骑着自行车去湖边守望,她相信父亲很快就会回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渐渐明白了父亲死亡的事实,认识到死亡就是:离开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每一次经过湖边,她只是注目张望,回忆着和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等到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在湖边游玩时,女儿想到父亲当年的离去,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死亡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老一代逝去,新一代长大,自己有一天也会像父亲当年那样离去,孩子们将会开启新一轮守望,生命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代代相传。

最后,女儿在老去时,追寻了父亲当年的足迹,去往干涸的湖心找到昔日那艘小船的残骸,她蜷卧在船里,感受着父亲的温度,恍惚间去往另一个世界,和父亲重逢。

那一刻,观众感受到女儿对父亲极致的思念,同样父亲也在另一个世界等他,父女俩心意相通,在生命的轮回中见面。死亡,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新生。

导演用“生命的永恒轮回”升华了短片主旨,观众在感慨父女情深的同时,对“生死离别”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负空间》中,观众直到结尾处,才知道男主一路开车,是要去参加父亲的葬礼,他在葬礼上看见表现各异的宾客:有人默哀,有人哭泣,还有人吃东西,觉得这一切糟透了,一个人走到父亲的棺材旁,说了一句:“看看那浪费的空间”,然后短片戛然而止。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在我们常规的认识中,父亲死亡,儿子流泪表示难过才是正常的表现,短片中儿子对着棺材中的父亲说出那样荒唐的话语,是抱怨?迂腐?魔怔?还是另有他意?

在这里,导演真正的用意,是希望用欧亨利式突转手法结尾,启发观众从“空间”的角度思考父子关系

首先,父亲在活着的时候,依托行李箱这个空间和儿子维系感情,填满了行李箱的一件件行李,正是父子之间“爱”的流动。

其次,父亲死去,儿子看到棺材里孤单的父亲,脱口而出“有空间被浪费”,是因为他想到了曾经和父亲一起填满行李箱空间的日子,他希望父亲活过来,两人继续昔日的动作。

最后,“浪费的空间”是父亲离去,儿子失去至亲,情感上的空白和孤寂,是父子之间天人永隔,任何东西都无法填满的思念空间。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负空间》的明线就是“父亲死亡”,儿子前去参加葬礼,暗线里的一切都是男主对过去的回忆,行李箱的空间延伸出父子异地而处的空间距离,延伸到父亲去世后的生死空间距离,层层铺垫,将父子之间疏而不淡,哀而不伤的情感升华出几分哲学意味。

当初,父亲带着行李箱四处出差,异地空间再遥远,也不过是一堵堵水泥墙的阻隔,挡不住父子之间的关爱之情;如今,父亲躺在棺材里,生死之距,看起来更远,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木板、一块坟墓的距离,儿子惦念父亲的深情一点儿也不会少。

“生离”都不能让父亲和儿子的感情减少分毫,“死别”也一样。

父亲死亡后,不管是《父与女》中女儿演绎的生命轮回,还是《负空间》中儿子告白呈现的技能传承,都在指向孩子对父亲的不舍,以及想要再相见的深切渴望。

从《父与女》到《负空间》:相同的“父亲缺位”,不同的父爱诠释

结语:

《父与女》和《负空间》两部短片都从普通的生活情节出发,通过重构父亲形象诠释父子(女)关系,不同之处是《父与女》用时间长河来描摹,《负空间》用空间距离来维系。

两部动画整体都呈现出诗意化风格,结尾不约而同以“死亡”升华主旨,把孩子对父爱的渴望渲染到极致,只是《父与女》以生命轮回完成女儿死后和父亲重逢的夙愿,《负空间》以儿子对死去父亲的荒谬告白表达眷恋不舍。

无论是《父与女》还是《负空间》,父亲都没有全方位参与孩子的人生,但是,他们的爱一直都在,他们留给孩子的精神传承、技能传承,一直都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