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勝,何以取勝

大勝,何以取勝

疫情來襲,打亂了再次進村的計劃,實地考察無法如期實現。但還可以在蒐集資料中,邊整理,邊思考。本文策劃已久,今日勉為成文,如釋負重。

本來以為進去大勝村不到半天,卻大談特談大勝脫貧思路,實在有點不自量力。但不談又覺得心有所不甘,就當作是空談吧。

大勝要大發展,前提是必須解決交通、觀念等方面的問題。進入大勝村,有兩條路,一是從河源-大埔方向,走027縣道,路好走一些,但路小山彎多偏遠,走不了大車。另一條路是走潮州歸湖轉072縣道,沿韓江邊進入。本來路是好走,但年久失修,坑坑窪窪,實在難以恭維。本人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從粵東經濟發展的站位統籌考量,從打通潮州和梅州豐順兩地的交通動脈的角度,拓建072縣道,為豐順東部的發展,從而盤活潮梅地段打好基礎。

其實大勝村只是潭江鎮的一個行政村。各個方面的資源條件相類似,不同點就是大勝村距離江邊距離交通主道更遠。交通不便是制約該村發展的一個主因。所以,大勝的脫貧,從長遠考慮,應該是解決交通問題,所謂“路通財通”,這才是治本之策。

要從歷史淵源梳理大勝的特殊性。一提起大勝村,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梅州山區的一個貧困小村。實際上,大勝在地理位置上與潮州更近,就在歸屬於潮州的鳳凰山腳下,與潮州潮安相鄰。從地理上看,大勝村實際上是鳳凰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歷史淵源上看,大勝村的潮汕屬性更強一些。在歷史上,大勝村是歸屬潮州管轄的,一直到清代以後才發生了改變。清朝乾隆二年(1737),兩廣總督鄂爾達巡視潮州府海陽縣豐政都通判府後,上表朝廷,建議開設新縣治。第二年,清朝從潮州海陽縣、揭陽縣、大埔縣和嘉應州程鄉縣等地各析出部分田糧戶設置了豐順縣,隸屬潮州府惠潮嘉兵備道,辛亥革命後,隸屬廣東省政府潮循道。民國廿五年(1936)屬廣東省政府第五行政督察專署(潮汕區)。解放後屬興梅專區專員公署。1953年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屬汕頭專署。1958年撤銷豐順縣,將全縣8個公社中湯坑、八鄉、豐良、潘田劃入揭陽縣,大龍華、留隍、黃金、潭江劃入大埔縣。1961年恢復原建制的豐順縣,縣城仍駐湯坑鎮,屬汕頭專區。1976年屬梅縣地區,1988年才歸屬梅州市管轄。

豐順是梅州轄區內唯一不曾由興寧縣管轄的一縣,因此與民國時的興梅區六縣沒有共同歷史淵源。具有獨特的歷史淵源。

要跳出大勝看大勝。大勝脫貧的問題,實際上應該放到粵東地區的發展大局去考慮。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就大勝論大勝,無非就是大勝村是一個客家貧困村,按照扶貧政策,努力使村裡的貧困戶徹底脫貧,就是完成任務了。站在潭江鎮的角度,大勝村就是本鎮人口最多的行政村,接近5000人,梅州唯一的少數民族村鳳坪村就在田埂的另一邊。大勝村經濟的發展對本鎮具有強有力的鯰魚效應。而站在豐順縣的角度考慮問題,意義更為深遠,大勝發展了,豐順縣可以向東打開另一條縣域經濟發展走廊。站在梅州的角度看,豐順是梅州轄區內唯一有潮州民系的一縣,在豐順的潮州民系是豐順的原住民系,潮州民系在豐順的播衍不會晚於客家民系,不能將其視為後來者(或比喻為外國人)。此外,據載,豐順原住居民之中還有疍家人,他們屬於廣府民系,現已融入客、潮民系。同時,豐順也是所屬梅州地區唯一擁有原住少數民族畲族的一縣。這為梅州文化的多樣性、多層次性增添了不少光彩。

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實地考察,本人深刻的感覺到,當地村民的視野不夠開闊,總是侷限在客家邊遠山村上打轉轉,在被邊緣化的同時,自己把自己也邊緣化了。

跳出大勝看大勝,就是要把大勝的發展放在粵東經濟發展的全局來考慮,就是要跳出人群看大勝,把大勝看作粵東畲族族群發展的前沿,客、潮、廣府文化的融匯之地,就是要跳出歷史看大勝,從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澱中挖掘發展的優勢。

在大勝村走馬觀花,明顯感覺到本地村民們本能地對潮汕有很強的戒備心理。我想這也是當地自我封閉、長期落後的主要原因。

從豐順縣來看,縣域中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比較嚴重。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區域是湯坑等幾個有潮汕淵源的連片鄉鎮,比較落後的是幾個客俗鄉鎮。大勝村雖然靠近潮州,但接受潮汕的輻射也很有限。比如潮州的陶瓷世界聞名,但豐順的紅陶形不成產業集聚。再如潮州的鳳凰茶,品質好的價格堪比黃金,而再鳳凰山另一邊的豐順,雖然也盛產茶葉,但名不出廣東。

尤其是在對待文道生的“飛天蜈蚣”墓的態度上更為明顯,因為文道生的後裔主要聚居在潮州(實際上,在歷史上都是長期歸屬潮州的)就把他列為潮州人的祖宗,很不受待見,多年的“飛天蜈蚣”形貌的兩個大前螯,分別被移動和聯通兩家通訊基站活生生釘住了,有些村民還說潮汕人跑來霸佔好風水了。我當時一聽,真的苦笑不得。後來覺得不作解釋,很難解開他們的心結。所以,在坐下來喝茶聊天的時候,我好幾次搶過了話頭,講了我從書籍上了解到的關於文道生安葬在大勝的經過。我說,這塊地是人家買下來的,豐順縣志上記載得一清二楚。為了讓他們更好理解,我又說,其實文天祥是江西人,也是客家人,只不過他的後代居住在潮州,成了潮汕人而已。那個年代,元兵滅宋,在國破,還能有家的緊急關頭,江西人文天祥振臂一呼,聚義兵勤王,周圍族親百姓奮起響應,把糧食捐給宋軍,把飯鍋背上,把農具扛上作武器,攜家帶口,毀家離土,跟著文天祥與元兵周旋,為的就是不當亡國奴。文天祥的兒子文道生,十幾歲就跟著父輩轉戰南北,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幫忙籌集糧草,死的時候才十九歲。其妻蘇氏,也是名將蘇劉義之女,能文能武,兩夫妻終於宋室,青山有幸埋忠骨,安息了近千年,難道還要受到滋擾嗎。你們是客家人沒錯,有什麼道理抵斥同是客籍的文家忠良呢?他們覺得我說的有道理。

在開車回程的路上,我還在思考這個問題,突然靈光一閃:當年文天祥在五坡嶺被執,所率軍隊被打散,不少部屬就地落籍,也有可能現在的大勝村民,是當年跟隨文道生的部屬的後裔!

最近無意在豐順縣志中查到,“解放前常年掃墓祭祖,置田三畝,田寮一列三間,於現潭山鎮鳳坪村,由佃戶藍金色和藍添妹二戶租種,不收租谷。每年宰豬一頭由藍金色負責, 飯由添妹負責,供文氏祭祖墳之用,並接待掃墓者住宿一夜”。按此記載,何來外來人員佔地為墓一說?

大勝如何取勝

一是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古村名片,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從客俗元素上看:大勝村客風醇厚,每年春節到元宵期間,村民都會齊聚鄉里,舉辦春節晚會和元宵迎春活動,為全村百姓增添喜慶祥和的氛圍的同時,搭建了一個難得的交流平臺。大勝的圍龍屋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漢族民居建築,是閩粵桂三省的傳統客家住房樣式,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以上的歷史。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被眾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築奇葩、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且開始啟動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15年,大勝村有兩處建築入選梅州首批歷史建築名錄,分別為鄧氏圍龍屋(大坪頂)和羅氏圍龍屋(溪背)。大勝的磐石寺,也叫“盤石寺”,建於雍正年間,寺前視野壯闊,群山遠眺,“佛臨天下”,庇佑一方水土。可惜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破除迷信”時被毀。大勝公園,位於大勝大橋與永安橋之間區域,目前基本完成投入使用,是大勝村民休閒健身的好場所。大勝飛天蜈蚣墓,是文天祥的長子文道生的墳墓。可惜還沒有申報文物保護。每年國慶前後,文氏後人數萬人,前來祭拜,蘊藏著無限商機。這些是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

二是打造拳頭產品。大勝的紅陶。大勝村的土質多為粘土,是優質的紅陶原料。大勝村出產的紅陶產品,在廣東省可是“別無分號,獨此一家”。獨特的紅陶,為潭江鎮贏得了廣東省紅陶專業鎮的榮譽。大勝村有30多個陶瓷企業生產紅陶製品,年出口總值達8000多萬元。小小的山村經常有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地的外國客商飛越關山萬里到此落單訂貨。

此外還有大勝的農產品有紅薯、米粉等等,都是無汙染無公害產品,可惜因交通問題無法銷售。

所以,我覺得大勝的發展思路是:

定好位。就是把大勝當作鄉村振興,連片開發的一個撬動平臺,精心規劃好大勝村的本土資源,蓄勢而發。

打好牌。就是把鄉村旅遊度假、休閒體育競技,傳統文化體驗、紅色資源探源,生態農業發展,紅陶產品開發這些手中好牌優化組合打好。

以點連線。就是拉長產業鏈,一是拉長紅陶工藝產業鏈出品牌上檔次,二是拉長農產品產業鏈,如紅薯的深加工和品牌打造,紅薯、米粉、茶葉、茶油的生產基地建設,大規模改造本地的速生桉的生產佈局等三是拉長傳統文化資源的連接線,把大勝的傳統文化資源和周圍的自行車賽事資源埔寨火龍習俗資源、鳳坪畲族民族特色資源、豐順紅色旅遊資源互聯互通,優勢互補,打造經久不衰的產業優勢。

重點策劃。一是“飛天蜈蚣”墓園的文氏後人祭拜活動策劃。每年的十月初,來往人員數以萬計,其中蘊藏著無限商機,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交流平臺。二是盤石寺的文化打造。深山藏幽寺,有果必有因,不能等閒視之。一座寺廟,往往影響一方水土,一方人情。本人好奇,查閱到與盤石寺有關的兩首唐詩,深感淵源非淺,故摘錄附後,以求同好者賜教。

其一:盤石寺留別成公[ 唐 ] 溫庭筠

槲葉蕭蕭帶葦風,寺前歸客別支公。

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葉盡紅。

山疊楚天雲壓塞,浪遙吳苑水連空。

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偈同。

其二: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 唐 ]岑參

暫詣高僧話,來尋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風爐。

頂上巢新鵲,衣中得舊珠。

談禪未得去,輟棹且踟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