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兩個賽點的喪失:決定了其滅亡的命運

二戰德國兩個賽點的喪失:決定了其滅亡的命運


二戰德國有兩個賽點,可以決定勝敗生死。而這兩個賽點的喪失,決定了納粹德國的滅亡。

第一個賽點的喪失是敦刻爾克和閹割版海獅計劃

德國人特別是希特勒自己一直抱有一種幻想,他們認為第三帝國和英帝國是可以共存的。

這種幻想認為,在德國徹底在擊敗法國之後,務實和利己主義的大英帝國會認清現實,以一紙合約締結西歐和平,並認可納粹德國在西線所獲得的一切戰爭果實。包括比荷盧挪威丹麥和維希法國以及納粹德國在歐洲大陸的絕對霸權。

二戰德國兩個賽點的喪失:決定了其滅亡的命運

基於這種幻想,一方面德國人害怕把英國打疼而導致局勢再無可能轉圜,於是就有了敦刻爾克。希特勒們認為放這二十幾萬英國人回家也沒什麼,因為馬上可以和談並和平。

另一方面也擔心在制海權極度劣勢的情況下,登陸英國的渡海作戰時國防軍會遭遇重大損失。於是海獅計劃就從一個全面入侵計劃,變成了戈元帥倫敦轟炸秀。希特勒和戈林過高的估計了他們空軍的作戰能力,轟炸城市的策略本身和日本人轟炸重慶一樣是為摧毀戰鬥意志而不是摧毀對手的工業能力(政治和恐怖作用大於戰略意義,HE111也不是B17或者B29很難摧毀對手的工業能力)。英國王家空軍除了數量優勢之外,在任何方面都是強悍而不遜於對手的戰爭力量,加上英國的上層力量在邱先生的整合下統一了價值觀,不存在意見對立和分裂。

結果英國人挺住了,以炸迫降的策略失敗了,和日本人轟炸重慶企圖讓蔣將軍回到談判桌上的企圖一樣失敗了。無論是敦刻爾克時還是敦刻爾克後,他們不談判。

於是貫穿整個二戰,從西線(空戰/戰略轟炸/美國參戰後的千機大轟炸)到地中海北非從不平靜,資源和人力匱乏追求速戰永遠企圖避免兩線作戰的德國,又一次面臨兩線作戰,緩慢或者劇烈的流血直到帝國崩盤。

二戰德國兩個賽點的喪失:決定了其滅亡的命運


第一個結論:德國想獲得二戰的勝利,必須徹底登陸和擊敗英國。

不正視這個問題強調任何技術困難的代價就是兩線作戰,而德國兩線作戰必敗。


真實歷史中,德國的戰爭目標是以擊敗法國,和英國媾和作為戰略目的。這一目的因為英國拒絕談判而失敗。

而德國若想打贏二戰,不能心存幻想把勝利寄希望於可以和英國和談,必須從一開始就做好同時擊敗法國和英國的準備,從心裡準備到軍備準備。沒錯,同時佔領征服英法困難極大,而單純擊敗法國則要容易簡單的多。但是非如此無法擊敗英國就無法打贏二戰。

因此,登陸不列顛本土擊敗英國的關鍵是做好戰爭準備,從1933年開始,把相當多的資源和生產力向渡海作戰一定程度合理傾斜,生產更多的水面艦艇和潛艇。這隻艦隊只用來掩護登陸部隊,形成局部制海權的,不是用來製造大艦隊和英國人決戰的。盡一切可能的生產更多的運輸船和貨輪。我再強調一遍,登陸英國作戰的戰爭準備是1933年。生產更多艦船會導致少建造更多步兵師,因為空軍不能省。所以怎麼算賬才能保證足夠擊敗法國還能登陸英國別問我,我這個答題解決腦洞問題,調配資源和分配產能的問題請找後勤部長。

二戰德國兩個賽點的喪失:決定了其滅亡的命運

1939年開戰後才想起生產這些渡海作戰裝備是來不及的,真實歷史中到1939年開戰時德國只有50多艘潛艇。數據不會撒謊,這個數據說明為了保證陸戰的勝利德國建造了大量過剩的步兵師,但是對海軍投入極度吝嗇。

在1940突破阿登森林時,順手加強一下右翼,把敦刻爾克灘頭的遠征軍全部推平,晚點去巴黎就是了,戰爭方式的革新讓法國人必敗無疑,晚擊敗法國一個星期無傷大雅,而把那20多萬英國佬留在法國,對後續征服英格蘭裨益極大。

在征服法國後開始進行渡海作戰時,儘量選擇夜間或者惡劣天氣出海。並且用“狼來了”的方式不斷挑釁和誘使英國海軍出擊(部分空運輸船或者老舊破船,並未運載陸軍部隊空船出海擔當誘餌)

若英國海軍集中編隊出擊攔截誘餌艦隊,那麼就犧牲假的運輸船隊,然後用俯衝轟炸機與潛艇和英國海軍的大型水面艦隊拼消耗和兌子。造一艘戰列艦或者重巡要幾年時間,而一艘潛艇和幾架飛機則便宜的多。通過不斷這樣的誘餌艦隊出擊,不斷的消耗英國艦隊使其強迫出血,到對方逐漸失去優勢無法徹底掌控制海權的時候

以雷德爾全部的水面艦艇為護航籌碼,以大量潛艇為外圍阻擊遲滯力量,利用繳獲的全部低地三國和法蘭西的海上力量為補充,以俯衝轟炸機為主的戰術空軍襲擊英國王家海軍的攔截艦隊(重點照顧新戰列艦和戰巡,次之為老舊條約艦),以戰略轟炸機重點轟炸船塢、港口、要塞、機場,然後不顧傷亡的從英吉利海峽方向向英格蘭投送登陸部隊。同時以傘兵部隊滲透癱瘓交通道路,截斷電話線路,製造假消息和恐怖氣氛。

若誘餌艦隊無法欺騙或誘使英國艦隊出擊,那就不斷玩這個狼來了的遊戲,刷他十幾次後來一次真的,選擇一個天氣惡劣的夜晚,進行真實的登陸作戰。

肯定有風險特別是失敗的風險,這是打仗,誰能和你保證沒有風險萬無一失?

不到三十萬的英軍是分散各地守衛上千公里海岸線的,無論德軍在哪登陸,面對的都是伸出來的手指而不是攥緊的拳頭。

1940年夏秋的英軍沒有足夠的火力把登陸部隊趕下海,

所以別再拿諾曼底來比喻了,不要在評論區裡質問我知道不知道兩棲登陸多難

1940年的德軍肯定不如1944年的美軍

可1940年的英國陸軍也沒有奧馬哈灘頭德軍的準備和火力

雙方在兩棲登陸攻守水平上,也許是比爛。

德國人固然海軍孱弱準備不足洋相百出

而防守海灘的英國人可能步槍都湊不齊,每兩公里一門炮。


在英吉利海峽上空,德國空軍有能力奪取制空權。

不列顛空戰的勝利的本質是因為那是在倫敦上空打的,在倫敦上空作戰其實是德國戰鬥機的航程極限,加上雷達的加成極其不利。

但在英吉利海峽上空則沒有這個問題,雷達無法設置在海峽中央所以無法提前預警,雷達的作用將大打折扣。同時雙方航程對等所以滯空戰鬥時間對等,而相對於英國空軍德國空軍擁有絕對意義上的數量優勢。拼消耗的結果,德國損失數百架戰鬥機之後仍然具有龐大的規模,而英國損失幾百架噴火和颶風則不能成軍。

還有熟練飛行員的補充問題。在倫敦上空英國飛行員被擊落只要沒死跳傘,仍然可以歸隊作戰,而德國飛行員在倫敦上空跳傘沒死就只能被俘。而在海峽上空作戰就沒有這個問題,跳傘跳到海里的英國飛行員們勢必死傷慘重。

從飛機到飛行員,用爭奪海峽制空權的方式讓英國空軍流乾血液。


而德國奪取海峽制空權之後,英國就只剩閹割版的較為有限和被掣肘的制海權。天空屬於德國人之後,任何進出海峽的英國艦隊都勢必受到水平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的照顧和“親切關懷”。


登陸並佔領英格蘭,灘頭部隊和後續物資的補充方式,除了大型運輸船和貨輪補給外。我們不妨學學英國人敦刻爾克撤退的智慧,事實證明“蚊式艦隊”憑藉當時的火力輸出方式是難以摧毀,甚至難以造成重大損失。英國人用各種民船漁船在短時間內撤回了幾十萬人。那麼很簡單:

德國征服了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那麼在這些國家的港口中勢必繳獲大量的民用船隻,全部湊齊規模數量絕對比敦刻爾克撤退時英國的民船數量只多不少。我們用同樣的“蚊式艦隊”輸送增援兵力和物資補給,若擔心損耗慘重那麼只在夜晚出發,整夜不斷的來來回回。英國人可以撤幾十萬人回國,那德國可用的民船更多,德國可以利用海峽制空權,潛艇的遮蔽掩護,送更多的人和物資上島。

以上,是出於德國登陸作戰可能的技術困難制訂的應對方案和沙盤推演。

那麼是不是登陸英國,只有德國面臨眾多困難,英國人沒有困難?

英國的困難在於,他們的陸軍魂飛魄散士氣低落,同時失去了絕大部分戰爭裝備。我讀丘吉爾傳記的時候曾經記得裡面大概的內容:“一個營要防衛幾公里的海岸,六門反坦克炮每門炮只有6發炮彈,將軍巡視時士兵曾經申請要求試射一發以瞭解性能被將軍拒絕,他們被要求只能在德國人真正上岸的時候才允許開炮,為了對付坦克他們發明了黏彈,組建了很多民兵部隊,但包括正規部隊在內,很多士兵連步槍都沒有。”

所以德軍登陸之後,英國人的作戰士氣應該頑強,但他們的火力極度不足什麼都缺,甚至不如一戰程度。登陸作戰不會很容易,但絕對不會特別困難。因為英國陸軍已經被解除了武裝,而進入戰時體制後的第一批物資裝備還在生產的過程中。

然後利用“蚊式艦隊”晝夜無休的補充物資和人員,快速推進佔領倫敦,北上攫取蘇格蘭。佔領全境後直接統治或者建立一個類似維希的傀儡政府。


代價必然慘痛,結束後雷德爾估計沒剩多少水面艦艇了,潛艇和轟炸機的損失還好(因為1940年時盟軍缺乏有效反潛手段,空軍兌子佔盡優勢,陸軍也會死傷慘重(大量國防軍在運輸船上被擊沉溺死)。

但是付出的一切代價是值得,並且遠遠大於戰爭成本的。

首先,征服了世界的中心帝國英國(1940年世界帝國是英國還不是美國),

政治經濟的全面獲益,工業生產能力和軍事技術的大量獲益。

可以依賴英國的造船廠,造艦技術,在西線慢慢孵化一支大洋海軍

一勞永逸的解決了西線問題(英國固然殖民地廣大,但是本土工業能力徹底喪失)

即使美國參戰,也無法再以不列顛本土為跳板和基地進攻或者空襲歐洲大陸和德國本土了。

使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例如北非英軍因為祖國淪陷,失去繼續抵抗作戰的勇氣

因為本土淪陷,英帝國的各個殖民地勢必蠢蠢欲動,四面烽煙。


我看到有個答友說法國非洲殖民地廣大,德國事實上沒能徹底消滅法國。

二戰打的是工業生產能力,非洲的土地送你幾百萬方然並卵。

法國能夠復國是因為英美蘇的決定性勝利。

如果法國投降後英國和德國談判停戰,以自由法國的非洲殖民地再折騰一百年他們也打不回巴黎。所以和法國一樣,英國一旦本土淪陷,不借助美國的力量幾乎不再有可能打回來。


關於第一條總結一下,我的理由是:

在新的平行歷史裡,德國為了征服英國早做準備,特別是海空準備。

在有所準備的條件下進行登陸作戰,當然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因為戰爭就是冒險。


而評論裡所有的槓精們說的都是現實歷史中

德國從來沒有為登陸英國本土做準備

所以各種條件限制登陸英國本土根本不現實。這種英國不可戰勝的自信丘吉爾都沒有,但他們有。


第二個賽點的喪失是巴巴羅薩是一場種族戰爭而不是一場解放戰爭

蘇聯是納粹德國無法迴避的問題

1941年初蘇聯人在西線陳兵數百萬,而排兵佈陣的姿態又缺乏足夠的彈性防禦縱深。

所以我個人堅持認為,蘇聯人的佈局是一種進攻姿態。

即使有人否認《大雷雨計劃》的存在,那也一定有大冰雹/大西瓜/大風車無論什麼計劃。一個針對納粹德國的進攻型計劃!

換位思考一下,面對一個種族意識形態完全相左的歐洲最強的工業國和軍事帝國。

換了你是斯大林,會幻想能和這個國家保持和平?

蘇德戰爭是必然的,所謂的德蘇和平其實是誰先動手和何時動手的問題。

而在裝甲和俯衝轟炸盛行的二戰中,進攻者永遠是比防禦者充滿優勢的。

偉大的衛國戰爭的根本起因是,德國人先動手了,在蘇聯人還沒準備好進攻的時候德國人準備好了。所以解放歐洲的紅色聖戰變成了自衛反擊的衛國戰爭。

我們知道,因為斯大林的權力的合法性問題,因為集體農莊,因為古拉格,因為強迫勞動和快速工業化,因為大清洗,因為大俄羅斯主義造成的民族矛盾。蘇聯內部的統治是矛盾重重的,大清洗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統治者不自信而進行的無差別預防性滅絕,同樣因為大清洗,蘇聯軍隊的戰鬥組織度,和官兵之間的信任度已經降低到了歷史最低點。

這個時候,換一個入侵者的立場。

政治正確的口號是——推翻布爾什維克政府,我們為了解放俄國人民而來,為了恢復合法秩序和神聖東正教地位而來。

在巴巴羅薩的初期,很多德國進攻後的佔領區,相當多波羅的海三國人民,烏克蘭人,高加索人,甚至各種因為被集體農業化和宗教破壞而對蘇聯政權懷恨在心的俄羅斯人,他們是歡迎侵略者的到來的,至少也覺得不會比蘇聯政權更壞。

特別是在烏克蘭,德國人拍攝了很多當地人用麵包和鹽夾道歡迎三號四號坦克行軍的照片,當然可能是擺拍,我承認。。但是德國在入侵蘇聯的初期,事實上在蘇聯人民層面是有很多合作者,歡迎者,中立者的。

在巴巴羅薩初期,蘇軍的投降率也非常驚人,這和德國人的戰術成功有關係,和大清洗的結果有關係,和蘇軍文化水平和素質有關係,但也和戰爭最開始投降蘇軍對戰爭性質的判斷有關係。

他們的理解就是,德國入侵蘇聯,是一個國家對一個國家入侵,是一個政府對一個政府的入侵。所以投降也許是可以保存生命的(結果蘇聯戰俘大部分死於押運路上,勞動營和各種滅絕性質的集中營)。

而當納粹德國在入侵過程中逐漸體現出種族主義傾向的時候,包括對戰俘的無差別虐待和製造死亡,包括有計劃的滅絕佔領區猶太人,包括在入侵過程中大量製造的平民死亡。。

蘇聯人民逐漸意識到,這場戰爭是一場民族之戰,而不是一場政權之戰。

蘇聯政權固然殘酷高壓,可是遵從規則至少能活下去。

可是讓德國人統治呢?《奮鬥》裡早就說清楚了,為日耳曼人爭取東方的生存空間。

所有人對希特勒的一個重要誤判之一就是,

大家都以為他書中所寫的那些只是奪權口號不會真的實施,而他其實是認真的。


第二個結論:不放棄種族主義對蘇聯的入侵,打民族戰爭必敗無疑。

到蘇德戰爭時,其實希特勒該做出決斷,放棄,至少暫時放棄雅利安日耳曼人種至上,滅絕低劣斯拉夫民族的主張。

至少,在戰爭勝利之後,再考慮這些事。

針對人類最遼闊帝國開戰的時候,一切的行動目的是為了戰勝服務就好。勝利才是無價的,勝利才能實踐任何種族理想。

為解放俄國人民而來,為恢復神聖的沙皇名譽而來,為民憲黨和社民黨而來,為恢復東正教信仰而來,為拯救芬蘭人立陶宛人拉脫維亞人烏克蘭人而來,為消滅集體農莊而來。。。

有什麼牌打什麼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哪怕團結之後秋後算賬,一切目標首先是求勝,再次強調只有勝利才是無價的。

只有這種團結多數力量的入侵戰爭,在巴黎的鄧尼金才有可能加入進來為你立FLAG。

你說日耳曼人最高貴,為了東方的生存空間,德意志要全殲俄羅斯。。

既然元首這麼說了這麼幹了,那蘇聯人民就只好死磕到底了。壞和更壞,再腦殘的民族也做得出正確的選擇。

在歷史上,很多國家都擊敗過俄羅斯/蘇聯

但即使在無核時代,徹底消滅俄羅斯/蘇聯人民是不可能的

種族主義的蘇德戰爭是一場沒有希望勝利的戰爭

更何況德國在西線和北非都在不斷的失血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美國人第二次入侵伊拉克終結薩達姆政權那次

口號如果是“消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消滅薩達姆DC政權,建立MZ伊拉克”

甭管這個口號多爛多虛偽多無中生有。。

大多數伊拉克人再反感和憎恨,也不會為保衛薩達姆政權賣命(因為打不過更因為不值得)

但是如果美國是個納粹國家呢

入侵伊拉克的口號是“全殲伊拉克人,為白人至上的美國建立伊拉克州”呢?

這場民族戰爭種族戰爭就算能打贏,付出的代價估計是幾十上百倍了。

更何況種族戰爭能打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