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爸媽眼裡,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HT諾


雖然很多人回答說,爸媽更喜歡聽話懂事的孩子,但我其實還想告訴你,不要太“聽話懂事”,做好你自己,因為在你爸爸媽媽的眼裡,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他們都會一如既往地愛你。


我從小到大都是爸媽眼裡聽話懂事的孩子,相對於弟弟,我爸甚至更疼愛我一些。但就是因為從小被親戚鄰居誇讚自己聽話懂事學習好,我就只能讓自己變得更聽話、更懂事,以便獲得更多的稱讚。


但是長大之後發現,學習成績優異,並不代表你就懂得了這個社會的生存規則;聽話懂事也並不代表,當你遇到困難之後,就能夠輕鬆地應對過去。當你變得聽話懂事之後,你就只能默默地遵守別人為你框定好的路線往前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生活。


所以你現在在乎自己在爸媽眼中是什麼樣的,但是你的人生還是需要你自己來走,你要有自己的想法,要能夠獨立面對困難和挫折,要能夠判斷別人的態度和未來的路,不要被自己“受不受寵”禁錮了自己。


即使,在你的眼裡你的爸媽可能沒有像你以為的那樣,或者像對其他人那樣愛你,那也許只是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多溝通、多表達,才是瞭解彼此最好的方法。


楊不直


自打我記事以來,就被爸爸媽媽各種教育的言論刺激著。“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多聽話!多乖!就你成天給我惹事……”老媽的這句話每日都跟重播小廣告似的,在我耳邊嘮叨。好孩子的標準難到就是聽話嗎?如果每個孩子都是溫順的大綿羊,社會上的新創造肯定都絕種了。

我的鄰桌、後桌、前桌、都有這樣的遭遇。“別人家的孩子”似乎早已成了中國批評孩子的經典版本,後續的話則多是些“你怎麼也不學著點”、“真給我丟臉”……等諸如此類的話。似乎,好孩子的標準只有聽話這個選項。

“聽話”就說明可能會損失一些樂趣,但能得到父母一句“我就知道咱們xxx真乖!”“不聽話”就說明能夠多得到一些自由、樂趣,但免不了父母一句“看看,別人家的xxx在讀書,你呢?就知道……”每個孩子都希望有個自由、快樂的生活模式,誰也不希望成天悶在作業裡,變成個書呆子。

但,父母的一切也都是為我們好。他們一生勞累,就盼我們能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一輩子不愁吃穿,自己也能享天倫之樂。如何在自我和父母的愛之間找平衡,尋求既能讓父母開心,又能使自己快樂的好孩子標準,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了。

在父母吩咐你學習時,放下你手中的遊戲、書籍、等事物,安靜地走到書桌前,認真學習,這樣,爸媽就會開心啦,那你今天就可以多玩一會了。父母與你的主見不和時,不要吵架,把你的想法好好捋一遍,再想一下父母的意見,尋求平衡,或是哪一方意見更好。如果是你,就把好的原因跟爸媽好好說一遍,爸媽理解了,那這一切也就迎刃而解。

好孩子的標準很淺顯易懂,只要在父母與自己之間找一個平衡,那你就一定能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自己生活中的樂天派,過快樂平和的日子。


年i輪


我小時候常聽爸媽的話是人家孩子怎麼怎麼樣.雖然我沒聽他們說過他們眼中的好孩子什麼樣,但可以從對我的要求中睥見端倪。首先你得聽話,先不管爸媽對不對,他們說什麼是什麼.然後你得成績好,成績如果好的話,父母或許會放低其他的要求.然後你還得懂事,知道謙讓,東西要會分享,經常要幫父母做一些事情,分擔一些家務,不調皮搗蛋,不惹事生非.可是這樣完美的孩子哪裡有啊!小時候如果父母多給一些鼓勵,少一些嘲諷,沒準我會更成功,完美的孩子都在別人家.我總是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其實我是多麼渴望成為父母眼中的驕傲啊!我要的只是那一句你真棒!



熊孩子來了


小時候,我是“別人家的孩子”,懂事,愛學習,成績永遠第一名——媽媽總罵我不如別家的孩子幹農活麻利

現在,老師、其他家長、鄰居誇我女兒,我才發現我女兒也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聰明,懂事。

可是,我看到的是她拖拉、懶散、磨蹭、愛發脾氣…

所以,父母如果不能轉變觀念,用寬容的心去看待孩子,那麼“好孩子”永遠不存在…


青梅愛美麗


勤快的、聽話的、懂事的、學習成績好的、節約的、聰明的、性格好的、別人有你沒有的優點在他們的眼裡都算是好孩子,這是大部分家長的一個定義。就自家孩子不見面就覺得還好,也能勉強算個好孩子,但距離他們心中絕對好孩子的標準還是差的太多,太多。見著面整天相處那……再我父母眼裡會成為十惡不赦的壞孩子,糟糕的、厭惡的、嫌棄的通通都有,也是分他們狀態的。看著自己順眼,那咱也是好孩子。看著不順眼你則是想被塞回孃胎恢復出廠設置的孩子。他們對這些理解和判斷還是有針對性的,比如某件事情你的看法決定和他們一致,那,好孩子的人設便有了,但只那都是暫時的。

好孩子就是做到不忤逆他們就好了,我們不是他們眼中一百分的好孩子,及格的六十分一定是綽綽有餘啦。



悉悉李


年幼成績好,年長工資高?不同的階段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自然也是不一樣的,從你出生那一刻起你的人生註定和爸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嬰兒時期你不像其他孩子一樣晝夜顛倒作息你就是個好孩子,乖乖喝奶乖乖睡覺,但是可能嗎,很少。七八歲幼兒園了在這個討人嫌的年紀別給爸媽找事,別欺負別人,別挑戰父母你就是個好孩子。小學生時期你不被叫家長,成績好甚至不用讓家長請假去開家長會你就是好孩子。初中時期你好好上學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抽菸喝酒燙頭搞對象你就是個好孩子。高中更簡單了,你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你就是個好孩子。自然考個好大學啊,大學你再勤工儉學,不用家裡支持生活實現經濟獨立,你就是個好孩子。但是你為什麼非要這樣去做吶,壓抑自己的天性,愛哭愛玩愛撒嬌愛鬧愛跳這些孩子該做的事情你為什麼都放棄呢?不要做父母眼裡的好孩子,做你自己就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重壓之下必有抑鬱,什麼時期做什麼事,爸媽告訴你這樣是不對的給你上政治人生課,這也是家庭情感溝通的一大重要環節啊,爸爸媽媽會拿著鋸子時不時修剪你這棵小樹,給爸媽一個機會走進你的世界……



巴洛卡拉


這個取決於“爸媽是個怎樣的人”。

孩子好不好,什麼樣的表現是好的,什麼樣的表現不好,一千對爸媽有2000個答案。

有時候爸媽兩個都統一不了口徑,更別說各自的爸媽不同了。

放輕鬆點兒,不管是不是爸媽眼中的好孩子,都會慢慢長大,長出來自己的想法。即使帶著爸媽給的基因和原生家庭的印跡。人這一輩子,始終在找自己,而真實的自己跟爸媽都不相同。

3歲左右迎來人生第一個叛逆期,6、7歲不聽話了,十二、三歲貓狗都閒,就是不聽爸媽的。再大一些,就有自己的秘密了。如果爸媽開明,像朋友一樣相處,關係會融洽。

如果爸媽用自己的“好壞”標準框住孩子,只會帶來更大的“反彈”,不讓幹什麼偏幹什麼。

好壞兩個字難說得很,在我看來,只要在品質,習慣,與人交往方面不跑偏,其他都可以盡情發揮。



和濟說保險


在父母的眼裡,孩子之間總是有比較的!!

自己的孩子放在孩子中間優點和缺點一下子就顯示出來了,小時候的孩子哭哭鬧鬧很正常,看見好玩的文具就想佔為己有,不想別的小朋友褻玩,看見好看的衣服就穿在身上到處顯擺,這是孩子的天性,無可厚非。

孩子長大的過程是受外部條件的影響的,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對孩子起到一個領導作用的,每個父母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這是父母炫耀的資本。

好孩子就是懂得基本的禮貌,尊重每個人,品行端正,知恩圖報,即使學習成績不及他人,工作不能登上高峰,知道感恩社會,感恩家人,感恩自己,在父母眼裡都是好孩子!!



綠池劍影


個人認為,好的孩子是遇事有自己的思考和了解,不人云亦云,能夠聽各方的意見,和不同的聲音,堅持完善和做自我,同時懂得包容不同與差異。有正確的消費觀和金錢觀。當然這些少不了父母的引導。



慕晨小孩


在家長眼裡,什麼樣的才算是好孩子,

成績為什麼就那麼重要,家長憑什麼用成績來判斷一個孩子是好是壞,再說,,沒考到班級第一或級部前80就不是好學生嗎?要求也太高了吧?

展開

我來答

匿名用戶

2013-09-18

在生活中,許多家長事實上是在按照這樣的標準管教孩子:聽話,讓孩子做什麼就做什麼,是“好孩子”。走自己為孩子設定的理想道路,是“好孩子”。很少做錯事,很少調皮搗蛋,是“好孩子”。

然而,這在很多時候只是大人的一廂情願。

不聽話的不一定不是“好孩子”。孩子不聽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長教育方式的不當。另一個方面,即意味著孩子有主見,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或者相信自己,比較執著,不經實踐證明是錯誤的決不回頭。事實上,在許多有成就的人的孩提時代,這些優秀品質就是在這不聽話中萌芽的。相反,很多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事事依從父母的孩子,長大後十分平庸,無甚建樹。

不走大人設定的路的不一定不是“好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他人設定的路,不一定就是自己想走的路。哪怕是父母,都很難為孩子設定出他最滿意的路。而不滿意的路,在父母的高壓下,孩子卻不得不走下去,這將令孩子痛苦一生,一輩子也不幸福。正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孩子對哪條路感興趣,我們應該是培養而是扼殺他的興趣。試問,天底下又有多少人的路是他父母從小為他設定的?

調皮搗蛋做錯事的不一定不是“好孩子”。我們並不縱容孩子調皮搗蛋做錯事,但卻應該有充分的寬容。很多時候,這樣的孩子有開創性,敢於探索的精神等等。有這樣一個故事也許會令一些人反思:有三個人的童年時代,很不相同。其中兩個調皮搗蛋,另一個則是當時人們眼裡標準的“好孩子”。結果是:前兩個是丘吉爾、羅斯福,後一位則是臭名昭著的希特勒。

“好孩子”的舊有標準,我們應該打破。同時,我們更應當反思的是,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怎麼就分出好、壞來?若這好與壞,只是社會上一種約定俗成的簡單評價標準,那麼,這個“好”的標準其實是十分廣泛的。同時,這個“好”還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我們應當把每個孩子都看成是好孩子,再來看他身上是不是存在一些缺點、毛病、不足,等等。而在判斷孩子有這些因子之前,我們還應當自省的是,是不是我們自己首先就錯了?

事實上,當我們發現孩子身上的確存在一些缺點、毛病和不足時,由於不懂得教育方法,結果往往走向了願望的反面。我們常常看到,父母教育孩子,要麼是乾巴巴的說教,要麼是命令式的呼喝,要麼是粗暴的武力。又或者拿孩子撒氣,自己心情好,孩子有錯也不是錯;心情不好,孩子無錯也是錯。甚者,孩子那樣做不行,自己卻可以不受約束,正所謂只重言教,不重身教。

其實,教育孩子並無定法,關鍵的是要適合孩子自己。不適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會不見效果。倒是我們應當細細品味“父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這句真言。許多人正是忘了這句話而致教育方法失當的。既為良師益友,就不能以父母長輩自居,就要尊重、理解、關心、愛護、寬容孩子,和他一起去面對問題和矛盾,和他一起去觀察世界,理解生活,判斷事物。如此,我們才可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培養他的獨立見解、健全人格和其他一切優秀品質,使他真正成為我們大家眼裡的“好孩子”。而當你真的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的時候,你也會發現孩子的思想,以及孩子的世界,都是那麼的美妙。 為什麼父母就是不懂!!!!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