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讓梨到死於不孝,在褒揚少年才郎的這件事上,過猶不及。

導讀:孔融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大儒士,與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並稱“建安七子”。他年幼時便天資聰慧,“孔融讓梨”的故事也為後世津津樂道。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道德楷模,卻死於“大不敬”之罪。

四歲讓梨到死於不孝,在褒揚少年才郎的這件事上,過猶不及。

孔融畫像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這段《三字經》裡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學過。這裡的“融”,就是指孔融。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世孫,家學淵源,從小天資聰慧,頗受家裡人喜愛。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個的梨拿給哥哥吃。他這種尊敬兄長的精神,不但被世人津津樂道,更成為小朋友們學習的道德楷模。孔融因此名聲大噪。

四歲讓梨到死於不孝,在褒揚少年才郎的這件事上,過猶不及。

孔融讓梨

少年成名至其桀驁自恃,性格產生了缺陷

這裡要說一說孔融少年時期的三件事。

十歲那年,父親孔宙帶孔融前往洛陽,拜見“東漢八駿”之一的大名士李膺。名士的門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進的。孔融對守門人自稱是李膺的遠方親戚,李膺不知有假,等見到孔融父子那一刻,知道自己上當了。李膺生氣的問孔融:“你我二人有何親戚關係?”孔融心平氣和的回答道:“我的祖先是孔子,您的祖先是老子。幾百年前,您的祖先是我祖先的老師,您說我們兩家算不算世交。”

李膺不禁對孔融另眼高看,並將孔融介紹給了其他的社會名流。大家對孔融大加讚揚。但其中也有不同的聲音。太中大夫陳韙認為“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其實,這也就是一句長輩對晚輩的誡勉,孔融卻當場不樂意了,反駁道:“那您小時候一定特別聰明。”

孔融的名聲便藉著此時在洛陽傳揚開來。但我們也不難發現,他太過自滿自驕,聽不得別人的教誨。

四歲讓梨到死於不孝,在褒揚少年才郎的這件事上,過猶不及。

孔融拜見李膺

十三歲那年,其父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需要別人攙扶才能勉強站立起來。其忠孝的名聲再次在州郡中傳揚開來,並以此還獲得了州郡的褒獎。

十六歲那年,通緝犯張儉逃到孔融家中。張儉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當時家中只有孔融一人,孔融便把張儉藏了起來。事發後,孔融與孔褒爭擔罪名。雖然最後孔褒被治罪,但孔融的名氣也越發的的高了。後來,州里要給孔融等人行冊封大禮,結果孔融竟然不去出席。

四歲讓梨到死於不孝,在褒揚少年才郎的這件事上,過猶不及。

《三國演義》孔融


這三件事相隔年代並不久遠,都發生在孔融少年時期。在他逐漸被大眾褒讚,傳揚的同時,孔融自己也由當初那個懂得給兄長讓梨的孩童,慢慢轉變成為自驕自傲的青年。

現代人總說,孩子要多加讚揚。其實我認為,這個所謂的“多”,是應該要有一個度的。在讚揚的同時,一定要有不同的聲音讓孩子聽到,他才能意識到自己尚有欠缺不足的地方。如果一味的只有表揚,那這個孩子很快便迷失了方向,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

四歲讓梨到死於不孝,在褒揚少年才郎的這件事上,過猶不及。

書本里的孔融

人格缺陷,致使孔融成年後志大才疏,應了陳韙的那句“小而聰了,大未必奇”

《資治通鑑》這樣記載孔融:

正北海太守孔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訖無成功。其所任用,好奇取異,皆輕剽之才。

大意為,孔融自負名望高,但其徒有遠大的志向,卻沒有足夠的才能,所以一直一事無成。而他所任用的官員,也都是輕浮急躁的人。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孔融對人才的選擇來看,應該也多是徒有虛名,並無實學之人。

四歲讓梨到死於不孝,在褒揚少年才郎的這件事上,過猶不及。

孔融劇照

孔融在北海為相的時候,經歷過兩次大戰,一次是被黃巾軍圍困,孔融沒有接受太史慈的建議,在圍困尚梳的時候沒有第一時間去求援,結果險些被黃巾軍破城。另一次是袁譚攻打北海,孔融一沒有探查軍情,二不找大家商議對策,一昧的沉迷在自己的名氣當中,結果北海被迫,孔融丟下妻小獨自逃竄。

自己即沒有統軍打仗的才能,又不重用有才能的人,可見其自負到了何種地步

“槓精”融狂懟救命恩人,自尋死路

被袁譚破城後,孔融走投無路,投靠了曹操。按照正常人的思維,曹操好歹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給了自己一方庇護。即便不認可曹操這個人,至少也要在人家地盤上老老實實的生活。可孔融不是,進了曹營後,孔融立刻化身“槓精融”,開始了他的作死之路。

四歲讓梨到死於不孝,在褒揚少年才郎的這件事上,過猶不及。

孔融劇照

曹操打敗袁紹,攻破鄴城後,其子曹丕娶了袁譚的妻子甄氏。別人都沒說啥,孔融不幹了。他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內容是“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

甄氏是當時數一數二的美人,民間歌謠道:“江南有二喬,河北樊甄俏”,這裡的甄,就是指甄氏。曹操本人也看上了甄氏,只不過被兒子曹丕捷足先登了。曹操無奈,只得把甄氏賜給了曹丕。

而孔融說的“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就是按照曹操、曹丕的事情現編的。諷刺曹操是與曹丕共享一女,荒淫無度。

這件事,給日後曹操殺孔融留下了伏筆。孔融見自己這樣諷刺曹操都沒事,就更加的肆無忌憚了。只要曹操乾點什麼事,他都會提出一大堆反對的理由,可謂是槓精附體。

四歲讓梨到死於不孝,在褒揚少年才郎的這件事上,過猶不及。

曹操震怒

曹操徵烏恆,孔融嘲諷他只會欺負弱小,與土匪無異。

曹操認為貪酒亡國,頒佈禁酒令,孔融長書大作《難曹公表制禁酒書》一篇,嘲諷曹操,意思是說紂王因為好色亡國,也沒見後人禁止結婚呀。

總之,孔融是抓住一切機會狂懟曹操,來回在死亡邊緣試探。

孔融曾對禰衡說過:父子之間哪有什麼親情,不過是父親一時情慾罷了。孩子與母親又有什麼親情?不過是存放在瓶子中的物品,取出來就沒有關係了。

這種眾叛親離,大逆不道的話,竟然出自以孝道揚名的孔融之口。曹操又豈會放過這樣的機會,終於賜死了孔融。

四歲讓梨到死於不孝,在褒揚少年才郎的這件事上,過猶不及。

孔融被抄家

結語:孔融在少年時期確實是個聰慧有靈氣的小孩,但在讚揚聲中成長的他,並沒有人給與其正確的引導。導致他性格乖張,驕傲自大。慢慢的,孔融被讚揚與褒獎衝昏了頭腦,迷失了方向。他開始重虛名,輕實學。並最終為自己的自大狂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不可否認,褒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孩子的自尊心,好勝心,榮譽感。然而,褒獎過度,就會讓孩子自驕自傲,認為普天之下,只有自己才是正確的,不能接受別人對他的批評與建議,嚴重的,會發生心裡扭曲,嫉恨比自己更強的人。

千年前的孔融,給如何對待少年才子,做了一個很好的例子,過猶不及,過猶不及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