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鄰國,先祖源於中國,自稱打敗中國各朝代,征服它卻只要七百人

對於中國周邊的藩屬國來說,中央王朝無數次的分分合合,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輕易往裡面伸手。中原處於分裂期時,藩屬國加強自保;中原一旦統一,馬上進貢稱臣。這樣一來,無論龍座上的人姓什麼,藩屬國的地位都不會受到影響。

大多數藩屬國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也是這麼做的。所以,你看只要中國重新統一,四海藩國便會紛紛來賀,朝貢體系又恢復到正常狀態。不過,也有人不信這個邪,幾乎跟每個中國的統一王朝幹過仗。這個藩國便是極西南的緬甸。

緬甸向來是東南亞的強國,早在五千年前,驃人已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漢朝時,驃人和中國南方的百越等族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一直打到緬甸境內數百公里,並留下銅柱為證。

一鄰國,先祖源於中國,自稱打敗中國各朝代,征服它卻只要七百人

不過,在驃人的傳說裡,失敗的一方變成了諸葛亮,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諸葛亮最後不是撤兵了嗎?南蠻的統治者仍然是孟獲。可事實上,孟獲後來不但沒有再造反,還積極向蜀漢提供糧草和蠻軍,世世代代尊諸葛亮為神明。這一切足以說明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緬甸還曾經抓過一位中國的皇帝,南明的永曆皇帝。清軍入關後,南明自己不爭氣,內鬥不止,給了清軍入主中原的機會。南明幾個皇帝也個個窩囊,永曆皇帝見到清軍逼近,一口氣逃到了緬甸。

一開始,緬甸不打算收留永曆,怕惹怒清軍。南明大將李定國擊敗緬軍後,才不得不允許永曆避難。可是,等到李定國一死,緬甸君臣便反悔了,在1661年發動咒水之難,捕殺南明眾臣,把永曆皇帝交給了吳三桂。

一鄰國,先祖源於中國,自稱打敗中國各朝代,征服它卻只要七百人

從漢朝以後,緬甸跟每個中原的統一王朝都打過仗,總的戰績居然還算不錯,尤其是明清兩代,萬曆和乾隆皇帝都沒能在戰場上討到多少便宜,只要緬甸表面上認輸稱臣,就自認為取勝,收兵回朝了。那麼,緬甸的真實戰鬥力如何?

我們可以看一下唐朝、元朝與緬甸的交戰記錄。唐朝與緬族人的先祖南詔打過好幾次戰爭。南詔原本是大唐的藩屬,雙方關係時好時壞。可是南詔勾結吐蕃,肆無忌憚地侵入唐朝腹地,燒殺搶掠,甚至一度攻陷了成都。

公元779年,南詔吐蕃聯軍十餘萬北侵,唐朝大將李晟率四千禁軍,曲環率五千范陽兵,利用騎兵優勢,快速奔襲,大破聯軍。南詔和吐蕃士兵擠在逃跑的山道上,損折了八、九萬人。南詔只好背棄吐蕃,重新向唐朝臣服。

一鄰國,先祖源於中國,自稱打敗中國各朝代,征服它卻只要七百人

到了唐朝末年,南詔又攻打交趾。唐將高駢率五千人解救交趾。一路斬首上萬級,俘獲蠻酋數十人及數萬部眾。南詔國從此衰落,各部族紛紛遷往東南亞。而其中的白狼羌一部,來到緬甸地區,與當地人融合形成了緬族。

由緬族建立的蒲甘王朝,領土覆蓋了泰國和雲南的一部分,還打敗過印度,是緬甸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元滅宋後,並沒有打算對蒲甘王朝動兵,只要其承認自己的宗主權即可。

沒想到,蒲甘王朝不但殺了元朝使者,還命令自己的藩屬金齒國不許給元朝進貢。元朝發現有異常後,派兵進駐金齒國,將其劃入了雲南省。與此同時又派了一批使者來問罪。蒲甘王朝一邊好吃好喝糊弄使者,一邊加緊備戰。

一鄰國,先祖源於中國,自稱打敗中國各朝代,征服它卻只要七百人

1283年,等到全國的五萬兵力、八百頭戰象集結完畢,蒲甘王朝便撕掉偽裝,進攻金齒國。而元朝駐軍的指揮官只是一名千戶,手下五百步兵、二百騎兵。元軍沒有直接逃跑,已經算是盡忠職守了。

沒想到,這位千戶忽都竟然主動迎戰,他把大營紮在狹長的地形上,用步兵吸引緬軍開攻。緬軍雖然兵多,卻限於地形無法展開,隊伍拉得老長,首尾不能相顧。

一鄰國,先祖源於中國,自稱打敗中國各朝代,征服它卻只要七百人

​就在這時,忽都親自率領騎兵,向緬軍側翼發動攻擊。鐵甲騎兵衝擊只穿著薄皮甲的緬軍步兵,簡直是熱刀切黃油。元軍用鐵槍扎象腿,使戰象疼痛難忍,不再理睬馭手的命令,拼命往回逃,踩死緬兵無數。緬軍大潰後,忽都追出了30多里。

第二年,元朝調集3000多兵力,發動徵緬之戰。緬軍不敢正面迎戰,與元軍打起了遊擊。1285年,蒲甘王朝不得不投降,正式向元朝投降稱臣。事實上,對待緬甸這樣的邊遠小國,出動大軍反而不划算,少數精銳部隊更能見功,從李晟到忽都,均證明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明史》、《舊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