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趣事

童年趣事

(一)掏雀兒

掏雀、捉圪玲兒,跌死沒人問。是凡農村長大的孩子,誰沒掏過雀兒?我說起掏雀兒,一幕幕的驚險傳奇,彷彿又讓我回到那充滿情趣的五十年前……


童年的趣事

春暖花開,麻雀總是離不開我家的那一畝三分地,也離不開我家的那幾間土坯房和用亂椽搭起來的牛圈馬棚 ,更離不開我家那一群吃糠叨米的老母雞。麻雀很有靈性,每年初夏,就要築巢下蛋了。乖巧又奸詐的麻雀,總是站在房簷上,看著滿地啄食的老母雞,冷不丁地飛下去,在雞的後背拔一根細毛,閃電般地飛走了。麻雀飛到房前屋後的雀窩裡,用雞毛和乾草編織成一個精緻無比的雀窩。再過了二十多天,就能聽見小雀吱喳吱喳的叫聲了。聽到小雀的叫聲,我總想搬上梯子把它掏出來。可我父親就是不叫掏,並嚇唬我,掏雀兒害眼病。我媽也嚇唬我:雀窩裡有蛇,你把手伸起去,蛇就從袖忽筒鑽進去了……經他們一嚇唬,我真有點不敢掏了。


童年的趣事

我家羊圈裡還住進了一窩燕兒,兩隻燕兒,每天到蓋房、旋窯的泥堆堆叼一口泥,再叼一些乾柴、細草,大概用十來天的工夫,才能把窩一層一層地建在房樑上。燕兒沒麻雀膽子大,也用雞毛墊窩,它不敢到雞身上啄毛。單等公雞、草雞爭食打架的時候,叼那飛起來的細毛毛。等到燕兒下蛋後,我總偷偷地爬上去看看,數一數今年又下了多少蛋。直到小燕孵化出來,一圈圈地爬在窩邊,被大燕兒用馬尾或鬂毛拴在窩窩裡,生怕小燕掉了下來。我老是想看一看,當我一爬上去,小燕子總是把小黃嘴張得大大的,等得餵它。但我知道,燕是不能掏得,掏了也喂不活。


童年的趣事

院裡的雀掏不成,燕也不能掏,就到野地掏。野地裡做窩的只有蒿雀、大節官兒、山雀兒,樹上還有虎不浪兒。在山上的草地裡,或是莊稼地的壟背上,總能發現好多的雀窩。那些剛下了兩三顆的雀蛋,掏回去蒸熟能吃,要下的多了,就不能掏了,蒸熟的雀蛋裡面就會有紅色的血絲或有小雀了……


一夥孩子相跟出去掏雀,最先發現第一窩的,是最高興的。他會奮不顧身地撲上去,用身子護住雀窩,怕別人搶走。等大家圍上來看個究竟時,他會用手捂住雀窩,不讓人看。要是非看不行,也要罵人:" 一窩雀三顆蛋,爺爺捂住孫子看 "……


童年的趣事

掏了地上的,還想掏樹上的。樹上高處就有喜鵲搭窩,也有黑老娃和紅嘴鴉。喜鵲窩一般沒人掏,因為喜鵲是報喜鳥。它會認人,你害了它的窩,它會記仇,一直跟著你,追到你家。你家要是有小雞小鴨,它們毫不留情,直到全部啄死為止。黑老娃也叫烏鴉,它的窩一般在大楊樹的頂部。孩子們為了挑戰極限,會像猴子一樣比賽似的爬樹。誰要是能把烏鴉的蛋掏下來,誰就了不起了。爬大楊樹,那可不能鬧著玩的,我就能一鼓作氣爬上幾十米高的大楊樹,把樹梢的烏鴉窩給掏了,雖然肚皮上全是傷也全然不顧。掏出的烏鴉蛋不能吃,聽老人說:吃了烏鴉蛋,臉上會長黑摻色的。掏的多了,就進行捏蛋比賽。一人拿幾顆蛋,放在眼前,用大拇指和二拇指使勁捏。口中還的唸唸有詞:雀蛋、燕蛋,照住陽婆捏不爛。結果呢?雀蛋捏了個稀巴爛,兩眼糊得真難看。


童年的趣事


紅嘴鴉能喂熟、養活,但它食量大,捉一把螞蚱只能塞塞牙縫,一天總追著你要東西吃,趕都趕不走。

荒山野嶺,雀窩很多,甚至能碰到百靈鳥的窩窩。百靈子的窩在雜草裡非常隱蔽,找是找不到的,但它有致命的弱點,就是大百靈就在窩的上方垂直盤旋,發現有人到了窩前,就尖叫著攻擊你,那你就能找到它築窩的地方了。小百靈一窩只有四五隻,在快出窩的前幾天,掏回家最好養。拿到大地方,公的能賣好幾十塊銭。如果是幾個人同時發現的,那就要作好記號,看誰下手早了。

童年的趣事

每條山溝裡的崖壁上,有很多的小洞,洞裡面也住著麻雀兒。想要掏這些雀窩很費事,總要打麻麻架。把手伸進雀窩,連窩拽出來。是蛋總要亂一半,是小雀就放在帽殼裡,遞了下去。要是雀窩太高,就要打三層麻麻架(人梯),一次掏不出來,時間久了,下層一扛不住了。會重重摔下去,灰頭土臉的,可算是跌死沒人問了。更有膽大的,拿上家裡的拔水繩子,上面兩人拽著,往下吊一個,挨窩掏,掏出蛋,全摔亂,掏出長上羽毛的小雀,就放到背心裡兜著,剛孵出來的就又填回去了。天上飛竄的麻雀,看到自已的雀窩被毀,氣的吱喳亂叫,飛來飛去,簡直痛不欲生。


童年的趣事

麻雀小得的時候很好喂,你只要捉幾隻螞蚱戓小蟲子,把雀兒握在手中,用另一隻手在它頭上輕輕一扣,雀嘴就張開了,吃得很利索,你就是餵它一塊石頭,它都能噎下去。餵了幾天後,小雀把你當成它媽媽了。在你兩手之間來回倒架,撤歡。不過,不能把雀兒放在手心上,據說把小雀放在手心,雀兒就燒爪了(燒爪:指鳥的爪子併攏後,不能站立了)。

每年夏天,我都要掏幾窩雀兒。雖然一隻只的雀兒都從我的手中離去,但它們都給我帶來過無限的歡樂。現在的麻雀都是保護動物了,誰傷害,誰犯法。從此後,各種鳥兒與人們和平相處,人們不再傷害它們了。但願歡歌笑語遍人間,鶯歌燕舞滿世界……


童年的趣事

(二)捉圪玲兒

鬧了半天,圪玲兒就是松鼠,這也是我上學之後才知道的。

每到夏天,有一種很好耍的小動物,就是圪玲兒。要捉到圪玲兒很不容易,須到人跡罕至的大山深溝裡才能逮到。


童年的趣事

上山捉圪玲兒之前要做好充分準備,帶上鐵鍬,繩子,然後沿著小路向山上爬去。那時山裡不安全,溝裡有狼出沒。在上山之前還有一個儀式:捉一條小蜴蜥也就是蛇絲子,把它尾巴切斷,斷尾四下晃動,一夥人圍成一圈,看著擺動的蛇絲子尾巴,停在了那個方向。據說蛇絲子尾巴所指的方向有狼,一夥人只好看著尾巴擺來擺去,我們才決定上山的方向。

圪玲的洞穴都選擇在有泉水、有山杏、野果,溝深坡陡,有懸崖峭壁的地方。爬山過溝,到了圪玲兒出現的地方,需各有分工,從上往下,順著溝溜。不一會就發現剛出窩的小圪玲,在溝裡跳躍戲耍。這時候要兩眼盯緊,兵分兩路從溝頂往下壓。圪玲受到驚嚇後,四處亂跑,有的鑽到石縫,有的鑽到鼠洞。只有看準了它鑽進了那裡,才能把它挖出來。那些鑽到崖縫裡的,趁早別想抓它了。鑽到石頭下的,是挖不出來的。只有找一塊石頭,在上面磨,磨呀磨呀……又磣牙,又難聽,小圪玲兒最不愛聽這種聲音,耐不久長,吱溜一下就跑出來了。必須快追、快堵,要是跑到個死角處,用襖一苫,就能捉住。那些鑽進鼠洞的,就慢慢挖吧。一個人挖,一個人爬在地上,用手撲拉著鼠洞。要是不太深的話,一會就有動靜了。等到鼠洞裡有撲騰、撲騰的動彈聲,拿開鐵鍬,把襖袖一頭用手掐住,另一頭對住鼠洞,用小鏟鏟慢慢挖,小圪玲看見光亮就往出跑,這一跑就鑽進了襖袖裡面去了……


童年的趣事

捉回去的小圪玲兒,身上全是跳蚤,你要給它洗澡,跳蚤怕水,蹦得那裡都是,家裡人都得咬一身疙瘩。它的耳朶裡,四肢下有一種草鱉也蜱蟲,也咬人,等把這些寄生蟲全打整完了才能養,才能耍。

剛開始,小圪玲愛咬人,慢慢地它熟悉了人的氣味後,就不咬了。有的用一根拴鑰匙的鏈鏈拴住它的脖子,有的乾脆讓他鑽到背心裡,戓袖筒裡裡。 圪玲兒最喜歡吃快熟了的葫麻頭和鮮麥穂,對杏、杏核更是鍾愛。要是有賣杏的小販到了門前,假裝用手挑杏,袖口裡的小圪玲會將好幾個杏子偷到背心裡……

過去的孩子們沒有可玩具的東西,掏一隻小雀,捉一個圪玲兒,一個夏天就有得玩了。要是有一天,圪玲兒叫貓吃了,雀也飛了,那會大哭一場,難過好幾天……


童年的趣事

我小時候非常喜歡小動物,也養過好幾回圪玲兒。為了養圪玲兒,我把我媽幾十年的梳頭盒子翻騰出來,在裡面給墊了窩,把它就關在裡面。玩耍的時候,就裝在緊挨肚皮的背心裡,任它也在我身上竄來竄去。松鼠餓了,它雙爪抱上想吃的東西,樣子憨態可親。吃飽了,卻還要把食物存在嘴兩邊的苦腮裡,鼓鼓的。要是渴了,總要在你手上舔來舔去。小圪玲兒也認人,當把它放在地上不亂跑,拍拍手跑到你手上了,那就喂熟了。毎天晩上睡覺的時候,圪玲兒最好耍,在被子裡和你藏貓貓,你要睡了,它也要依偎在手臂間,一卷身子睡著了。有一次我睡得不知道,半夜一翻身,把一個很可愛的小圪玲,壓死了……

那才叫傷心呀……我手裡捧著死去的圪玲兒,哭了一早晨。最後用幾塊木板給圪玲兒釘了個小棺材,把它埋在我家的葫蘆地畔畔……


童年的趣事

(三)灌黃鼠

每到四月下旬,我們老家山區一帶,就有黃鼠出洞了。本地有句地方諺語:‘’天鵝地鵏,出筒的黃鼠。‘’ 意思是:天上飛的天鵝、地鵏都沒有此時出窩的黃鼠味道肥美。


童年的趣事

春天來了,在黃鼠出洞的時候,往往倒出一堆新土,聽到有動靜時就立起身身左右觀看,並吱吱報警,然後一頭鑽進鼠洞。這個季節,常有人擔上一擔水,拿上一把鐵鍬,在山坡上到處找黃鼠。當人們看到黃鼠進洞後,就在洞口挖一小坑,把水灌進去。水灌進了鼠洞裡,聽得洞裡 : 咕嘟、咕嘟直響,一會黃鼠就嗆水出來了。黃鼠灌出來後,渾身是水,跑也不會跑,都被打死了。要是多的話,一擔水能灌出好幾窩。還有的就領上一條本地狗,狗發現黃鼠後先把尖嘴伸進鼠洞,呼呼直噴臭氣,帶噴帶扒,一會兒就把黃鼠給叨出來了。


童年的趣事

把灌出來的黃鼠拿回家後,將黃鼠頭朝上吊在門扣上,然後用小刀從嘴唇處下刀,象剝兔子一樣,從頭往下,一揪一拉,就把鼠皮剝掉了。等把皮毛翻過來,皮毛完整如初。如供銷社收購的話,把鼠皮填上穀糠涼幹,還能賣8分錢。

那剝出的鼠肉,油白肉紅,開剝腸肚後,一剁三圪節,洗淨,放到鍋裡,加上陽節蔥、花椒、大料等調料煸炒。等出油後,放入自曬的老醬,再放些切成四六瓣的山藥蛋,燉上半小時,等到鍋底沒水分,吱吱冒油時,出鍋後,色澤紅潤,奇香無比。

還有一種吃法就是燒著吃,反正黑燻八圪爛的,沒燉的好吃。

在那個艱苦的歲月,那真是難得的美味啊。現在,黃鼠越來越少了,又報道黃鼠身上寄存著多種病毒和細菌,現在已沒有人再吃鼠肉了……


童年的趣事

(四)捉秋玲兒

秋玲兒,我們本地人稱 : 叫螞蚱,也稱秋鈴兒。其實,秋玲兒,就是蟈蟈。伏天的太陽,火辣辣的熱。除了早熟的小麥開始收割外,其餘的莊稼還是綠油油的。


童年的趣事


剛剛立秋,前幾天還直拉拉歡歌的伏玲兒不叫了,取而代之的是,富有節奏感,時斷時續-------秋鈴兒的叫聲。它聲音優揚好聽,除了颳風下雨,不論白天黑夜總是不停地叫著。

每到這個今時節,我總要捉好些秋鈴兒作為夏日的禮物,送給城裡的外甥、侄兒們玩。家裡也要養幾隻,掛在仰層下或者窗欞的鉤子上。

捉秋玲兒先得編好籠子,才能去捉。最簡單的籠子是到麻子地拔五六根細麻桿,下邊用細麻桿纏牢再把六根麻桿撇開,朝一個方向,一根壓一根扭起,擰到一指高的時候收口。還有就是用植芨草編,方法也一樣,就是幹了以後,間隙變大,秋玲兒容易跑掉。


童年的趣事

最講究的要數用新鮮的麥子杆編出來的,有三稜、六稜、八稜的,金黃色的麥節非常好看,象一座微型的樓閣,把秋玲兒養在裡面。要是拿到今天,可能成為編織工藝品,能拿出來展覽。我的老父親心靈手巧,只要他高興,編這些東西簡直是信手拈來。


童年的趣事


在晌午最熱的時候,是捉秋鈴兒的最好時節。先提個大一點籠子,來到秋玲兒最多的山坡莊稼地。停下腳歩,從嘈雜的叫聲中,分辯出那隻秋玲兒離你最近。先悄悄地蹲在莊稼地裡,貓上十幾分鍾,身邊的秋鈴兒,耐不炎熱就叫開了。慢慢地抬起身子,一邊聽一邊看。聰明的秋玲兒,只要一發現你就不叫了,頭朝下蹦到莊稼裡去,找不到了。捉來捉去,也捉不到幾隻。但它們就在你身前、背後不停地叫著,過去了,沒聲了,走開了它又叫開了。氣得東一頭西一頭,最後缺胳膊少腿的只能捉上幾隻。


童年的趣事

山上的秋鈴兒最好捉,因為山上綠色草細疏,一墩一墩的。秋鈴兒就在上面叫的時候,你悄悄走進,慢慢蹲下,等秋鈴兒振動翅翅叫的時候,瞅中時機一抓一箇中。

回到家裡,把抓來多秋鈴兒分籠,一籠只能放一個,放兩個就打架,厲害的能把一方的大腿都能咬下來。秋鈴兒很妥皮,你每天給它噴一水,喂點窩瓜花或者生蔥葉子,它就不分白天黑夜地給叫。有時叫的老母雞都好奇,總是站在窗臺上,轉來轉去,撲騰著想看看裡面是個啥東西。

白露過後,秋鈴兒就不叫了,它的顏色慢慢變紅,說不定那天,兩腿一蹬,就死了……


童年的趣事

唉,現在聽膩了流行歌的鬼哭狼嚎,聽怕了搖滾樂的撕心裂肺,聽煩了明星大腕的靡靡之音---------細細回想起來:秋鈴兒的叫聲,那才是大自然最美的歌聲,才是真真的天簌之音。

捉捉秋鈴兒,聽聽叫聲,真是最美的享受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