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應該如何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

三農天地


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村人,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不需要擔心吧,現在國家對農民的政策也很好,不像以前那樣種個十幾畝地,早稻,中稻,晚稻,完了還要種油菜,小麥,一年忙到頭,還要交糧食稅,結果連幾個孩子的學費都交不起,日子過的緊巴巴的

現在農村政策真的很好了,就拿我家說吧,我們是湖北農村的,我家有17畝地,我們子女常年在外,家裡有老母親一人,年紀大了,也種不動了,一年也就種中稻這一個季節,然後插秧,打農藥,收稻穀什麼的全部是請人弄,算下來一年的純收入大概在8000元左右,再加上現在每畝地還有返款,還有什麼的田裡的稻草不允許燒,這個也有補貼,算下來一年也有2000多,那加起來就是1W左右了,農村裡菜基本上都是自給自足的,菜園子,土雞蛋,豬肉什麼的啥都不缺,米也是自己種的,開支很小,然後一年花300塊錢交社保,交滿10年,等到60歲的時候每個月可以拿個千兒八百的,一年也是好幾千,到時候種不動田了,田可以租出去給別人種,一畝地100塊錢,一年也是1700塊錢,再加上補貼和社保,一年算下來也差不多大幾千萬把塊了,完全夠用了


再就是對於我們80,90(初)後來說,小時候都是吃過苦的人,五六歲的時候下地幫忙插秧,割稻穀啥事沒做過,被一個螞蟥追著滿田哭著跑是常有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農民的辛苦,父母的不易,孝心方面都很好,就拿我家說,我們姐弟仨,從出去上班到現在也十來年了差不多,每年每個人都會寄幾千塊錢回來讓父母,所以說農民的晚年完全不需要操心,在外漂泊久了,去年在家裡待了一年,感覺真心不錯,空氣好,又安靜,生活節奏又慢,吃的菜都是自家種的,土雞蛋都吃不完,等我以後年紀大了我也回農村生活


小璐在農村


城裡工人養老有退休金,養老不用愁,而農村人就不一樣了,有的在城裡上班交夠了15年以上的保險金,退休以後也能安渡晚年。

在農村的五保戶,低保戶雖然養老金不是很多但也能保障最低生活費用,所以老了也不用愁。

也有些老人雖然一個月只有一百多一點的養老金,但是子女都富有且孝順,也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苦的就是子女自己的生活都自顧不瑕,更無瑕顧及老人,或者子女不孝等原因,導致老年人生活沒有著落的老人。

如果這樣的話,那就要自力更生,趁年輕能動時早做打算,想好退路,不要單純有那種依靠政府,依靠子女養老的不一定靠譜的打算。

要麼趁年輕在外找個交金的單位去打工,交夠十五年以上的保險金,保證退休後晚年生活有保障。

交不了金的也可以攢下一筆養老金,待晚年失去勞動能力時做為生活費用。

實在沒有錢,也可以提前建個果園比如蘋果園,葡萄園,大櫻桃園,金銀花園,菜園等等,到老了僱人打理,扣除人工費和成本費或許能有或多或少的剩餘收入夠自己的生活費用。

如果以上的條件都不具備,卻還能勉強勞動,那就自力更生,少種點糧食和蔬菜滿足自己生活所需既可,每月的那點養老金做零花錢之用,勉強度日吧?

農村人多數都是活到老,只要能動就幹到老,沒有退休一說,要想安度晚年就要提前打算為妙。


海峰150341637


農村近些年的發展越來越快,農民的生活質量也都有顯著的提升。但儘管如此,農村還是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難題。例如農村的看病難、農村的光棍多、還有就是農村的養老難了。而以上這些問題中,農村的養老難是最受大家關注的一個話題了。雖然國家這幾年針對農村老人所推出的福利政策越來越多,但實際上農村還是存在著許多既沒有養老金,也沒有退休金的農民。對於這部分農民來說,他們自身的年紀較大,勞動也會明顯跟不上,所以可選擇的工種也是少之又少。既不好找工作,也沒有養老金和退休金,那麼他們又該如何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呢?

其實國家針對農村養老難的問題,相繼出臺了不少的政策來幫助農民。相信大家都知道,國家在前些年就已經推出了農村養老金和高齡補助,但由於我國的高齡老人數量非常多,所以平均下來每人每月能領到的錢也是非常有限的。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年滿80歲的老年人每月也就只能領到100元左右。雖然100多元也能為農民的生活減輕一些壓力,但現在物價飛漲,100多元是無法給農民的晚年生活帶來根本保障的。所以要想解決農村養老難的問題,單靠補貼是不行的,更多的還是需要子女來贍養老人。

現如今的農村老人,基本上也都是靠子女贍養的方式來保障晚年生活的。如果子女都非常有出息,那麼老人的生活也一定不會差。即便子女都並不是很孝順,最起碼也會給父母基本的生活費,或是花錢僱人來照顧父母,所以這類老人在物質上面是不用擔心的。實際上只要孩子們有孝心,即便他們的家庭條件並不富裕,但還是會想方設法的照顧好老人。這些子女即使再窮,也不會讓老人捱餓的。而這類老人雖然在物質方面沒法達到太高的標準,但安享晚年還是沒問題的。至於那些無兒無女的老人,現在也都已經成為了五保戶,而這類人國家和政府會負責照顧他們,所以這類農民的晚年生活也是有保障的。

在農村,沒有退休金和養老金的農民,只能靠著以上的方式來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而這也就說明了農村的養老問題還是有待解決的,不管是從政策方面還是其他方面,農民的養老保障和城市相比的話,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所以農村也需要建立出完備的養老政策,讓農民也可以和城市裡的老年人一樣,能夠老有所依。







慧享農村


你他媽的說農民白吃你是那個的種地你現在下田來種下乾的農活給伯伯看看。解放戰爭農民支前送子參軍看價龜兒的樣子不是人種!農民六十歲以上的交糧能拿多少錢還要養兒育女那來錢交養老保險,況且那是還沒有提說交養老保險,當時修河堤,修路都是義務工你幹過嗎。


許乾常


農民應該如何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

如今的老一輩農民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子女基本都是70或80後,很多家庭的子女目前生活自顧不暇,在農村家裡的老人卻很少得到子女的照顧!

國家對於養老政策也有一系列明確規定,但是僅靠一點點養老金簡直是杯水車薪。農村老人養老問題一直都是社會最關注的問題,那麼已經進入老齡階段的老農民如果還有勞動能力的話,可以自己經過勞動來獲取自己的吃喝!很多農村老人身體好的話七十左右都還能幹點農活!
但是換做是身體不好的,常年體弱多病的老人,確實是個問題,如果子女有錢還可以在生活上幫助一些,但是這樣的農村老人也並不多!


如果農村人目前還有一定的勞動能力,還是靠自己打工來掙點錢攢著以後養老使用吧!畢竟靠誰不如靠自己,兒女們雖說贍養老人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但有時候連自己一家子的生活都自顧不暇,只能在自己稍微寬裕的條件下才能多給父母一點!

工地有很多50歲左右的農民工,他們也都是這麼想的!


楊哥聊農村


農民應該如何保障自己的晚年生話?

作為一個已年逾花甲的老農民,我還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問題。但仔細想想,根據自身現階段生產生活場景,以及周圍老人的生活習性,也就捋出些許條理,就當對問題的免強回答吧。

一,努力工作,為日後的生存打基礎。

現階段農村老人(家庭條件十分好的除外),凡是身體硬郎的,不管兒女幾多,哪怕是七老八十甚至年歲更高,為了減輕兒女的負擔,為了自己日後的生存生活,都要辛勤的去勞作。趁還能動,為日後生活,儘可能多的去積攢財富。

二,子女,兒孫盡孝。

養兒防老,在我中華,已成幾千年的攸久歷史。兒時父母付出,老來兒女盡孝,贍養。孝敬父母,父行子效,代代相傳。中華美德,代代傳承,盡己所能,贍養老人,使老人能盡享天倫之樂,安度晚年。

三,正府扶助,遂漸完善農村老人的養老制度。

隨著社會的前進,經濟的不斷髮展,養老制度也在不斷完善。現階段的老人由國家民政補助養老,今後遂漸實行自己購買養老保險(社保)。實現養老商業化,多買多領,少買少領的模式,在不久的將來,也能象絕大多數城裡老人一樣,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這就是農民的養老之路。這就是農民為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的方式方法。











親怡說三農


回答這個問題的必須說明養老難的一個關鍵點,那就是農民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

農民是一個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苦命族群體;

是一個被忽略過沒有享受到多少非物質共供資源的群體

是一個各自為戰,重家庭利益,重物質、重金錢、重小利而又無多少大局意識淡薄的拼命族群體;

是一個文化層次低,又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情懷的山頭族——朋友關係、人情關係,裙帶血親關係;這種關係、多數是活性狀態。有時候少數人為了一點小利衝突,在不懷好意的人和同一種性格的人矗湧下,瞬間之間會土崩瓦解、蕩然無存。這種交織紛亂中現對立統一的思想,不是三言兩語可說清楚的。簡而言之,冰凍三人,豈非一日之寒。

這種思想在市場經濟的催化下,而今更加複雜。它不僅衝擊著家庭之間,而且衝擊了家庭個體。對於沒有牢固傳統思想根基、沒有紮實文化知識的家庭、土地資源匱乏、經濟增收難的貧困地區更加凸顯。生活在幻化無窮、狀態疊加難修時代,農民,有幸運者,有不幸者。

要想改變農民在養老問題上尷尬地位,首先就是得改變思想,改變歷史付予的頑疾——團結合作,根據自己家鄉實際情況,用好自身各種資源,集中其優勢,為家鄉經濟繁榮服務。建立一個統一的養老儲備基金賬戶。從而成為老有所養,老有依。否則,永遠只會走前人的老路。

對於完兒嫁女的彩禮錢、嫁裝錢,各種份子錢、就醫養老錢,可以說成為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繞不開的熱點。

農村農民日子好不過,只有我們農民才知道,只有我們農民才有話語權,其餘的有些磚學、學者,說的全都是廢話、屁話。他們根本不瞭解農村現狀,有多少人下過鄉,到過我們真實的農村。這些人轉悠的都是發達地區邊緣超不過二百里之外;發達城市近郊。全它媽的是以點代面,以片帶全。閉門造車,謊話連篇。

現以一個長期住在農村生活的原生五口之家為例,足以說明(指上世紀60、70年代出組建的家庭)如果上有一老,下有二小,沒成家立業,除去能維持生命基本所需的生活費6864元而外,人均1畝多的土地資源的農民己是兩手空。

平時穿衣、生小病用的錢、各種份子錢、兒子結婚的彩禮錢、女兒的彩禮錢、造房買房買車錢、買農業保險的錢、修鄉村公路、集資硬化公路的錢、來年春耕生產的種子錢、化肥錢、農機維修錢、柴油錢、汽油錢,如果忙完農活,離家找不到適當的零工,或者沒有兩人在外長期打工月收入達到4000至5000的收入,一個家裡庭是無法維持正常運轉的。

要想一年有10、8萬的餘額,沒有學到一項每月能淨掙10000元、8000元的技術工種,那只是今年盼明年、今天盼明天的一種奢望。

如果是曇花一現的工作,同樣是水中月,鏡中花。即使有這樣一份穩定的工作,都要拜託菩薩保佑,自己不生病,家人不生病,否則又是竹藍打水一場空。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想去想來投生到世間為人就是一場劫難。

一個10000元、8000元收入的打工者,買一套120平米的房,按現有三四線城市每平米價格6一7000的格計算,就得72000一84000萬,耗去10年的青春。誰敢擔保這10年中不可能發生各種意外。

人生有多少個10年?從20歲到30歲是每一個人成熟的過渡期;

30歲一40歲是事業有成和奠定名望期;40歲無成就無名望,基本上這一生就已經毀了;

40歲一50歲是在原有成就上進入事業顛峰;

50歲一60歲這10年精力和智慧就漸漸進入收縮狀態。

共計人生只有40年的工作時間。

按我們男性正常結婚年齡22歲開始計算,以後的20年時間,掙錢基本上都是圍繞結婚、買車買房、養兒育女的一切開支著想。等自己完成應有的責任,當爺爺奶奶至少已是47、8歲,不正常的至少要推遲好年和十年左右;當曾祖的父親已是七十好幾近八十歲的高齡。

以上所談一切都還要在家中無變故、無大事,全家人和和美美,平平安安中才會得以順利進行;若有個三災六難,還保不其是什麼狀態?

試想我們這一代人能安享晚年的結局,全奢望我們的下一代,行嗎?不行;全奢望國家養老更不行。

一句話,靠誰?靠天靠地都不行!靠自己才行。我們的父輩都是這樣過去的,為何我們就不行嗎?一樣行。曾自己能動的一天,開動腦筋想辦法,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找一點錢,省著花、省著點用,省著吃,搞一點儲備養老金才是上策。秉承的是勤勞,勤儉,不是搞家庭儲備,是買一份養老保險金。


碧海滄雁13556993


晩年農民以上的生活及夲無保障的,如果沒拆遷的,晚年生活還能及本有保障的,沒拆遷的,土地沒有佔用的,老來省吃儉用,還可以的再上國家給的,百兒,八拾的,有地,種點糧食,青菜,及夲能過的去的,國家投資,進社區,上樓房的就不行了,吃水拿錢,冬天取暖拿錢,務業拿錢,很多項目都要錢的,農民看著生活真好了,其實,農民真苦了,一,地背佔,二,上樓什麼也不能辦了,好地佔沒了,壞地沒有人種荒涼了,種棵菜的地方都沒有了,老農民靠什麼生活呢?搬家搬窮了,有的人搬家搬富的,偷著多頂出幾套房子,一輩子,也花不完的,一套房子,就能多賣二,三十萬元,幾套能掙多少萬呢?好地佔了,到處垃圾一片,這就是60歲以上的老農民,今後生活無保障的,也是老農民,最但心的事,希望國家,考慮的一個大問題,政治是靈魂,經濟是碪礎的,有經濟保障,社會才能安定的,中國夢才能實現的,窮了農民,富了當官的,有錢人,可真不能保衛國家的,這是我的認為…!


用戶王照輝168


農民應該如何保障晚年生話。農民為國家交公糧交農業稅,把一生,奉獻給國家,為國家貢獻,國家應該從財政,拿出一點錢,給農民退休。保障農民晚年生話。現在子女,買樓,子女上學,經濟有壓力,想管老人生活,也無能力,國家不能把經濟發展的紅利,都給你了其他人,這樣是不公平不合理。


好運來4911


農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凸顯的社會問題。

隨著國家城市化進程的步伐的加快,人們思想觀念的一些變化,農村傳統的孝道思想正悄悄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在一些潛意識裡,並始出現“裂變”,傳統意義上的兒女養老意識開始淡化和沒落。

這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和爭辯的事實存在了。

受農村經濟條件,和醫療衛生條件等等的侷限,農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的保障,問題是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

雖說黨和政府也針對農村老年人養老難的問題出臺了不少好的政策,但由於我們國家農民人口基數大,平均到每個農村老年人的身上,數量就顯得過低了。

比如每月領到的一百塊養老金,雖說可以為他們的生活起到一定的幫助,但較之物價飛漲的現實,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晚年生活的保障問題的。

現在的農村老年人,他們養老方面的主要保障,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主要依賴子女們。

所以,子女們的經濟能力以及養老意識的高低,直接就影響著這些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和生活水平。

不得不承認,在現實的狀況下,有部分人,是缺乏尊老扶老意識,不肯主動去贍養老人,甚至有極少數人拒絕去贍養老人的現象,是存在的。

既便大部分人,有這種自覺性,卻又因為現實的種種條件限制,而無法全力去盡“孝”,比如經濟條件不行,自己都難已養活自己,比如為了生計,離開農村,遠離老家外出打工,而無法在老人身邊……等等,屬於“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們通常意義一般都認為,子女是否與老人住在一塊或者遠近,與其能否全力履行對父母的養老義務是有一定關聯的。

由於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很多的農村青壯年離開了農村,離開了家,而他們的父母極少有願意隨他們一起遷居的,子女與父母之間距離的加大,使老年人難以得到盡心盡力的照顧。

尤其隨著市場化經濟越來越深入人心,以及社會大環境中的一些不良風氣的擴散一一比如“拜金主義”,“一切向錢看”等等,傳統意義上的“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文化,受到一定的衝擊,並且在人們的頭腦裡漸漸淡化,兒女養老及家庭養老的基礎觀念的根基也在動搖。

這也為這些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問題。

就是在以前,在農村養老問題上,名義上是子女的責任,卻也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制度,各地的村裡根本也沒有成立一個專門處理和去幹涉的集體組織。

說白了,兒女能否完全或者說盡心盡力的去承擔這個應有的責任,也僅是憑兒女們的自覺與良心,很少有部門去強力干涉。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要也有必要得到更多的關心愛護和保障,老有所養及老有所依,也應該成為老年人們應有的生活標準。

尤其是農村的這些老年人,他們辛苦了一輩子,在他們晚年的生活裡,如何讓他們也感受到“夕陽無限好”的佳境,是應該得到人們的重視、關心和關注的。

所以,健全社會的保障體系,國家繼續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還應該開拓思路,多個方面多個角度的採取一系列的積極措施,來提高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水平,讓農村老年人真正有個幸福的晚年,讓這個群體不再為養老及晚年生活而憂心,才是人們應該去思考和麵對的一個大問題。

謝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