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康熙皇帝爺爺輩的大功臣,康熙為何要對其痛下殺手?

在開創清王朝基業的過程中,英武過人、有勇有謀的滿洲鑲黃旗人鰲拜的確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早在1634年,他就成為一名參將,1638被賜號“巴圖魯(意為勇士)”,此後更是戰功卓著,得以一路升遷。

到了順治親政後,鰲拜得到重用,授議政大臣,累進二等公,子世襲,擢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太傅兼太子太傅。

順治臨死前,在遺詔中不僅指定由年僅八歲的玄燁繼承皇位,而且任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等四位“勳舊重臣”擔任輔政大臣。

對於少年時代就繼承大統的康熙皇帝來說,鰲拜算得上是他爺爺輩的功臣。但是由於鰲拜的種種做法實在太過火,以至於康熙最後不得不對他痛下殺手。

他是康熙皇帝爺爺輩的大功臣,康熙為何要對其痛下殺手?

在四大輔臣中,鰲拜位列第四,但他有著強烈的權欲,逐漸把其他三人尤其是蘇克薩哈當作自己爬上更高權位的絆腳石。

為了除掉蘇克薩哈,鰲拜自恃大權在握、勢傾朝廷,竟然在上朝時氣勢洶洶地“攘臂上前,強奏累日”。

最後,鰲拜竟不顧康熙反對,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對於蘇克薩哈的兒子查克巨及其他涉及的人犯,鰲拜也一律照自己的意思將他們處死,甚至連當時因懷孕免死而被關在獄中的蘇克薩哈兒媳及其分娩後的胎兒,也未能倖免,仍被斬首於市。

經過蘇克薩哈一案後,鰲拜的氣焰越來越囂張,讓康熙惱火。平時,起坐班行,鰲拜原本居於遏必隆之左。古人以右為尊,意即遏必隆的排位應在鰲拜之上,可是遏必隆對此實在是心驚膽戰。

他是康熙皇帝爺爺輩的大功臣,康熙為何要對其痛下殺手?

據史料記載,有一天上朝時,遏必隆特意後退數步,點頭哈腰地向鰲拜卑讓說:“我怎好上座!”

鰲拜聽到這番話,不禁哈哈大笑,隨即昂首上前而坐。

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也讓鰲拜越來越膨脹,趨炎附勢的人也越來越多。而鰲拜的黨羽在上朝列名啟奏時,索性將鰲拜放在遏必隆前面。有人上奏,一再肉麻地吹捧“鰲拜為聖人”,鰲拜的爵位也一加再加。

公元1667年,也就是康熙即位的第六年,授鰲拜一等公,原所有二等公命其子那摩佛襲替。第二年正月又加鰲拜為太師。

鰲拜同親弟都統穆裡瑪、侄兒塞本得、秘書院大學士班布爾善、吏部尚書阿思哈、兵部尚書噶褚哈、兵部侍郎泰璧圖等人結成死黨,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各部實權,濫用康熙皇帝的權威,專橫跋扈。

他是康熙皇帝爺爺輩的大功臣,康熙為何要對其痛下殺手?

當時朝中的文武官員,大多出於鰲拜門下。“一切政事,先於私家議定,然後施行”,甚至各部院衙門上朝啟奏的官吏,鰲拜也常帶往私門商酌。

對於下屬,鰲拜一律“所喜者薦舉,所惡者陷害”。如戶部尚書職位缺員,鰲拜立意讓他的親侄瑪邇賽補任,康熙卻委任了瑪希納,鰲拜就援引順治間曾經設過滿尚書二名的舊例,將瑪邇賽安插在戶部。他又通過大學士、內大臣班布爾善把精明練達熟悉部務的戶部尚書王弘作票擬革職,令瑪邇賽充任戶部尚書,獨攬大權。

內院缺滿學士一人,康熙主張提拔禮賢下士、在朝廷內外很有些名氣的奉天國子公來院任職,鰲拜力持不可,結果只得讓內院滿學士的一個職位長期空著、無人頂替。

他是康熙皇帝爺爺輩的大功臣,康熙為何要對其痛下殺手?

相反,蒙古都統俄吶、喇哈達、宜理布等人在議政時,不肯隨流附和,鰲拜馬上撤掉他們的都統職務與議政資格。

內大臣費揚古與鰲拜有積怨,鰲拜就誣陷他“怨望”,不僅將他處死,還殺了費揚佔的兩個兒子,並把費家籍沒的財產賜給親弟都統穆裡瑪。這樣,康熙幾乎成了傀儡。

鰲拜欺君專權,堵塞言路,威懾群臣,而且舉止粗暴,從不遵守朝儀。康熙親政後,下詔諭令臣下陳述時政得失,而熬拜卻明令禁止科道陳言,杜絕官員揭發情弊,甚至攔截奏章,堵塞下情上達。

平時,鰲拜視康熙為幼兒,動不動就在康熙面前呵叱部員大臣。這種做法讓康熙極為憤恨。

他是康熙皇帝爺爺輩的大功臣,康熙為何要對其痛下殺手?

鰲拜一系列越禮逾矩、恣意妄為的做法,的確是年輕有為的康熙皇帝無法忍受的。康熙從切身體驗中已清楚地認識到不除掉鰲拜,他就不能整肅朝綱,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旨意推行政務。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剛到十六歲,他親政還不滿幾年,資力尚淺。可是,他的對手鰲拜是二朝元老,經過多年培植,私黨盤根錯節,他們已嚴密地控制著中央各個要害部門,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無怪康熙暗下深嘆“其力難制”!

康熙感到要從鰲拜手裡奪取權力,這絕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經過周密的考慮和巧妙的安排。他經過反覆思慮,決意力避打草驚蛇,最終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除掉了鰲拜及其黨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