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語文教學和學習最大的疑惑、不解或者不滿意的東西是什麼?

書林覽閱


作為一個從教近30年的語文老師,對於語文教學,感慨良多,其實,這麼多年來,一直在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之路,但始終覺得對自己的教學還是非常不滿意,困惑多多。

1、培養學生從興趣著手。

我認為一個學生要學好語文,一定要讓這個學生對語文感興趣,好多老師是為了考試而教語文,而我覺得應該是教好語文而考試。其實,這是有利有弊的,前一種教法,純粹是為了考試,把語文當做數學英語一樣來教,注重基礎知識,但忽略了語文的生命力,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工具,更是承載了語言、文化、修養、情操的歷史重任,如果培養學生成考試工具,那是短期行為,是沒有生命力。

所以,我上課首先要讓學生對語文感興趣,展現語文獨特的魅力。文史不分家,語文課堂裡有許許多多的歷史知識,歷史故事,講好故事,學生才會對你的課感興趣。語文課堂裡有許許多多的人生哲理,一個故事講完了,要讓學生歸納提煉,上升高度,培養概括能力,但基礎知識可能忽略了。

2、積累要從多讀書開始

語文即生活,要讓學生多觀察生活,多體驗生活,不過學生不會把所有酸甜苦辣都體驗過來了的,那就要多看書,人家書裡早有生活的各種滋味,看書,可以跟書中主人公產生共鳴,他喜你也喜,他憂你也憂,你的情感會越來越豐富,生活就會越來越飽滿。

但要讓學生靜下心來看書,或者有時間來看書,也是我的困惑,由於領導和家長只看你期中期末考試分數,這種長遠的閱讀習慣往往會被短平快的快餐文化代替。

3、作文教學應從多練著手

作文在語文考試中佔據重要地位,而且,作文寫得好也不是一天兩天會見效的,那有的老師往往會採取極端的做法:考前背作文,老師把所有的本事放在押題上,叫學生背記事的或者記人的作文,壓對了,班級語文成績一下子上去了,壓錯了,認輸。

其實,作文教學也心急不得,可以有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比如每天寫寫日記或者寫寫心得感悟等,不要讓筆生疏。老師佈置的大作文,可以互相交流,甚至互相批改,讓學生說說那些學生的作文寫的好,好在哪裡,對你有什麼啟發,不好在哪裡,今後要避免。

總之,語文教學要有長遠的打算,不能有短期行為,這是我的粗淺看法,值得商榷。

點關注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一線老師


持這種觀點的人是沒真正理解漢語言文字的作用。語文是基礎課,是各學科的鑰匙。一些意象的表述都需要用語言文字展現出來。通過人們的閱讀,理解,分析,判斷,最後得結論。學習語文要有耐心。要通過“聽,說,讀,寫”綜合訓練慢慢積累提高。語文內容包羅萬象,它的外延包括天文,地理,思維邏輯,歷史,哲學等等,內涵包括字詞,句,篇章結構,語法,邏輯,修辭,文體常識,文學常識,漢知識,拼音,標點符號等等,還包涵寫作知識技巧。

總之,語文學習很重要,對將來參加工作,人際交流都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必須端正認識,學好語文,打下紮實基礎。








步蘭香407


文言句的翻譯對初中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簡短的文言句子還好,有些比較長的文言句子,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倘若學生對句子理解不透,就很難理解文章意思,自然也就不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那麼,如何翻譯文言文中的長句呢?

一、標線斷開,化長為短

對比較長的文言句子,按照句子的意思進行標線斷開,分解成若干個短句,甚至變成幾個連貫性的詞語,然後再做翻譯。《秋水》和《捕蛇者說》兩篇文章中有不少長句,這些句子都可以採取化長為短的方法來翻譯。例如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句,可以先斷成“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可以斷為“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然後再做翻譯,就顯得容易多了。

二、找出主幹,弄清成分

一個完整的句子應該包含六個部分。即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文言句子裡常出現一些比較特殊的句式,如省略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等,翻譯時,是省略句的要把省略內容補上,其他特殊句式要先把它還原,然後再做翻譯。如:莊子《秋水》中,“我之謂也”,是賓語前置句,應為“謂我”,之意,即“說的是我”;“ 聞道百”屬定語後置,應為“百道”,意為“很多的道理”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中的“見……於……”,是表被動的固定結構等。柳宗元《捕蛇者說》中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齧人,(人)無御之者”是省略句;“餘將告於蒞事者”(介賓短語“於蒞事者”後置),“苛政猛於虎也”(介賓短語“於虎”後置) 都屬於倒裝句

三、依靠語感,熟讀理解

要理解語句,就必須注意誦讀。誦讀時不僅要讀清句讀,更要讀出文章的思想感情。當然誦讀不是死讀,而是學生對文章的脈絡弄清之後的吟誦。葉聖陶先生說:吟誦的時候,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就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寶貴的一種境界。要做到理解課文,就要加強對文章熟讀。如要理解莊子《秋水》中的長句,就應先把握它的層次,如:文章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於是焉”。第三句寫北海的廣闊,第四句寫河伯自愧弗如,兩句之間也用“於是焉”組合。這樣,兩個句子之間都用同樣的結構連詞聯繫,翻譯時就可以採用相同的句式。

四、實詞虛詞,隨文釋義

對課文中常出現的50多個通假字、近百個多義字、22個虛詞的用法和含義,要認真積累,加以整理,牢固掌握,有助於對長句的翻譯。例如:(1)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哉。在這個句子裡,只要掌握:蓋(語氣詞,用在句首),豈若(哪裡象)是(代上句 “之犯死”)等字的意思,就可以順暢翻譯。(2)“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此句要理解:孰”,誰。“斂”:賦稅。 “毒”:害。“甚”:超過。等字的意思就能翻譯出全句的意思來。

五、固定句式,巧妙翻譯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其特點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固定格式往往前後呼應,互相配合。文言文中,在不少長句常常以這種形式出現,只要熟練掌握,翻譯就會得心應手。如:莊子《秋水》中“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的“非………則……”可以翻譯為“如果不是………就……”和《捕蛇者說》中“非死則徙爾” (“非……則……”可譯為“不是……就是……”)都是表示委婉推測語氣的固定句式,遇到這類句式,就可直接套用固定格式來翻譯。


高江海老師


語文教學和學習,最主要還是培養興趣,但是我們之前卻都是死記硬背過來的。語文需要基礎,活學活用都是瞎扯,學習語文前提是學習。不學習無論如何也不能用。語文學習是是一種氣質的修養,文學的修養,思想的修養,心靈的洗滌。語文應從最基礎的三字經,百家姓,詩三百開始。一步一步循序漸進,興趣有了,自然就上道了。可是難就難在怎麼上道。需要一個好的領路人,好的語文學習氛圍。之後就是多讀書,讀好書,然後學以致用。學以致用最好的方法就是寫作。如寫日記,寫小說,詩歌等等。因為有前期讀書的基礎,寫作自然思如泉湧,下次如有神助。從而腹有詩書氣自華,氣質自然出眾。

當今好多語文教學學習的出發點不純,說的很好,是提高文學素養,實際呢,無論老師,家長還是學生自己大都只注重考試成績,分數以幾次的考試分數作為評判語文教學學習的成果。文學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我們語文教學學習的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書山鑿路,學海泛舟,如何走的遠,航行遠,需要勤奮的同時還需要些許方法技巧。

如今國家經濟發展迅猛,外部社會環境汙染嚴重,無論語文學習還是其它學習誘惑力干擾力的增強是前所未有的。如網絡遊戲的誘惑,娛樂追星的潮流,豐富衣食住行的慾望,等等,這對於自制力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語文教學學習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落雨清塵123


語文學習好的學生,其它科目有可能不好,語文學習不好的學生,其它科目一定不會太好。這句話是我們這兒的一位老教師說的,我也非常贊同。因為你無法相信一個連句子都讀不順,理解不透的學生能把學習搞好。所以,我認為,學好語文是學好其它科目的前提條件。

但是,目前對於語文的學與教方面,人們有著很大的誤解,認為語文聽不聽無所謂,有時聽還不如不聽。不知說這話的人,為什麼會有如此結論,或許是僅憑一兩次的小聰明獲得高分就沾沾自喜。如果真是這樣,那還設這門語文學科幹嘛?豈不是人人都是語文專家了?

語文的學習,不是憑一朝一夕就能取得好成績的,它需要的是日積月累,是細水長流,短時間的努力和缺失你看不出來,時間長了,自然分曉就出來了。

你看各種課外補習機構,補數學,補英語,補畫畫,補舞蹈,甚至體育都有補的,但語文補習很少。為什麼?因為不能馬上見成效,家長那不好交待,而其它的課程見效快,能得到家長的認可。

雖然語文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學起來得心應手,便私下以為學不學都一樣,如果都一樣的話,為什麼中考或高考中語文高分不是很多,就是看起來容易學精通難。所以千萬不能輕視它,否則,你學習的基礎不牢固,其它的科目還能突出嗎?


愛小豬的媽媽


我是一個四十一年的小學語文教師,憑我四十一年的教學經驗之談,發現語文教學和學習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方面老師們做得不夠,主要原因是沒有運用好這話用於教學中,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主導學習的學習因素,不相信學生能從讀中取義能力,只憑自己講,實際是向學生灌,逼迫學生,扼殺學生學習能力。語文教學和學習存在第二個問題是:對作文教學,教師不是採取多種多樣的辦法激發學生習作興趣,如:結合課文,採取拓展延伸辦法,小題小作,填補式,想象式,等方面來激活學生習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譚文祿


首先,其他學科不是人人都懂,外行很難介入批評。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人人都懂點,從專家到家長到普通民眾都能對語文學科發表看法,造成教學理論最多,教法更新最快,師生難以適從。其次,語文教學除了識字之外,都是“慢工”,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口語能力等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許多都是潛移默化,量變積累,轉化為質變的時間相對較長,與現實中廣泛存在的“應試教育”有一些衝突的。


東華舊夢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談談對問題的幾點感受、看法:

1.語文目前這種單篇斷章(單篇文本)選文式教學對學習語文到底有多大作用?

梁啟超從傳承傳統文化、培養讀書習慣的角度對青年人提出的讀整本書的期望到目前不但沒有實現,伴隨教輔、習題的洶湧而至反而有過而無不及。

與此同時,胡適也就讀整本書問題主張用“看書”來代替“講讀”。反對用課堂教字,傳授零碎知識。

但事實今天的課堂仍以文字為中心,成了習字、提問的陣地。

學生語文讀寫能力有多少是從課堂學得的?

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只關乎成績與績效,那麼誰來關注品格和素養?

如果老師吃教科書如同吃蠟,下載PPT比讀書勁大,如果我們的課堂連書蟲都養不成,學生學習語文的勁兒連書蟲的力量都沒有,我們的課堂還有何意義?

2.教學脫離教材目標

教師按照慣性思維,陳陳相因,墨守成規,很少從教科書編輯體例、單元設置、課文在單元所處位置等來考慮、選擇與設計教學目標、任務,了無創新,導致教學盲目與不可操作,不能激發、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積極性。

3.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往往只重視教學設計而疏於落實

教學理念並沒有成為自覺,雖然知道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主導,但實際情況依然是把自己放在絕對位置,忽視學生聽課帶來的“邊際效應”,高耗低效,致使他們厭倦課堂。

4.脫離學生實際需要、問題和水平,忽視文學類、非文學文本明顯差異與文本個性特點等,主觀經驗,感性判斷,部分喪失教學價值。

5.被動、碎片化閱讀,及“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主導方針下的“五學”“六探”等小組互動、展示程式化、形式化,且難以堅持。

以上是我對語文教學和學習部分疑惑、不解或不甚滿意的地方,問題是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把語文教學當講題,學生做題就是學語文,當然這些問題還有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存在,我們會身體力行,從自己率先學習、努力改變開始。

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望群策群力,砥志勵行!


花木年華


現在語文最需要地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但現在學生學習任務生,很少能拿出時間來進行課外閱讀,尤其是農村中學。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農村的孩子這兩點幾乎都做不到。沒有時間讀書 ,也沒有習慣讀課外書,這就造成孩子閱讀理解能力欠缺,他們更不可能行萬里路去增加自己的閱歷,考試中閱讀理解丟分相當嚴重。

因為沒有多少閱歷,書讀的又少,也造成寫不出什麼有內容的東西,作文一項也得分不高。閱讀理解題不行,作文不行,語文還怎麼去得分。

另外,我們也沒有一個讀書的大環境,學校和社會上都如此,有了時間還玩會手機呢。誰能靜下心來去讀書,大多數的孩子是浮躁地。


杉杉心雨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393460bc3e94441b7502eeb37ccf54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