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是人一生的“大事”,怎麼吃才更健康呢?謹記這五點

孔子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雖然他沒有對飲食問題發表過專題論述,但是他的飲食觀仍然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他最早提出了關於飲食衛生、飲食禮儀等內容,為中國烹飪觀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客觀地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已達到了較高的烹飪技術水平。

吃飯是人一生的“大事”,怎麼吃才更健康呢?謹記這五點

孔子提出了許多飲食衛生的原則和鑑別食物的衛生標準,而且闡述精闢,見解獨到。這集中載於《論語·鄉黨》中。如:“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食物陳舊變味了,魚和肉都腐爛變質了,都不吃。①“色惡,不食。”食物的顏色變壞了,不吃。“臭惡,不食。”色味不好,不吃。“失飪,不食。”烹飪當有度、有節,實喻言行當有度、有節。

吃飯是人一生的“大事”,怎麼吃才更健康呢?謹記這五點

孔子的“道”體現在飲食之“禮”中,因而“敗”、“餒”、“色惡”及臭惡,實指“無道”,而“不食”體現了“正道”的追求。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其倫理思想的灌注方面是獨具匠心的。在《論語》這樣一部闡述儒家倫理思想的著作中,講到不食餒魚、敗肉,表層的含義僅僅是對食物質量的要求,更為深刻的喻意是,孔子對周禮崩潰的痛惜及對更為理想的社會秩序的追求。

吃飯是人一生的“大事”,怎麼吃才更健康呢?謹記這五點

②“不時,不食。”如果不是進餐時間,不吃。因為吃飯不應時會擾亂腸胃的消化功能。“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吃飯應以作為主食的穀物為主,吃肉佐飯,要使肉與飯有一個適當的比例。肉太多,飯太少,油膩膩的,是肉氣勝於飯氣了,也不相宜。這一點既反映華夏民族的飲食文化意識,又合乎營養衛生的原理,因為蛋白質和脂肪消化後的產物帶酸性,吃肉過多的人,由於小腸液和食物中的鹼性中和力長期失掉平衡,就可能患酸血病;血壓高的人吃肉過多更是危險。

吃飯是人一生的“大事”,怎麼吃才更健康呢?謹記這五點

③“唯酒無量,不及亂。”其意為只有酒沒有限制(當時酒的乙醇度很低),但以不醉為度。通過節酒,可以正飲酒之“禮”,進而有利於道德品行的修養。“沽酒、市脯,不食。”市上買來的酒,多有摻水摻雜質的;買來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潔衛生,都不能吃。這當是從衛生出發,與《禮記·王制》所云“衣服飲食,不粥於市”可以互相印證。

吃飯是人一生的“大事”,怎麼吃才更健康呢?謹記這五點

④“不撒姜食,不多食。”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因為姜味辛,可祛溼解毒,食前吃一點有益於健康和飲食。“食不語,寢不言。”吃飯不說話,睡覺時也不說話,這不僅吃得清潔衛生,而且能及早進入夢鄉,自然這也是符合衛生原則的。 孔子不僅講究飲食衛生,而且講究飲食藝術。

吃飯是人一生的“大事”,怎麼吃才更健康呢?謹記這五點

《論語·鄉黨》雲:⑤“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主張吃飯時,食品儘可能做得精細,烹製時,肉要切得細緻。如此做,一方面益於健康,另一方面這與周禮中對人的言行的嚴格要求是極為類似的。孔子“食不厭精”的飲食觀,是他對中國飲食文化創建的一個理論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