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從部級到副科,不屑政治遊戲的天才少年

動動你的小手,關注 ,您的支持是我最好的動力哦!


才華,是職場最好的敲門磚。

科舉,是隋唐以後,讀書人展現才華、取得入仕資格的最好途徑。

蘇軾的橫空出世,就是通過科舉。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一篇名為《行賞忠厚之至論》的科考文章,刷爆了東京高層的朋友圈,一些重要人物紛紛為它點贊,它的作者、22歲的蘇軾,也在一夜之間,為顯貴圈所熟悉。

不久後的殿試中,蘇軾經過政論、古籍、詩賦、策論等層層考試,高中進士。主考官歐陽修在讀了他的大量文章後,忍不住發了個朋友圈:“蘇軾,前途不可限量,我得為年輕人讓路了!三十年後,再也沒有人會談論老夫,但都會記得他!”

要知道,當時的歐陽修,不僅是文壇泰斗,更是朝廷的知貢舉,相當於高考的第一主考官,他以求才育才為己任,最看重經世致用的真才實學,他的一番話,無異於證明了蘇軾的非凡價值,這轟動效應可想而知,蘇軾的熱度,蹭蹭蹭達到了頂點。

年少成名,未來可期,康莊大道,就在前方。

從此以後,他是否就憑藉著滿腹才華,一路暢通無阻,功成名就呢?

可惜,世上,沒有不委屈的職場,對大文豪來說,也是一樣。

蘇軾的仕途,一開始走得很順利,但他註定要走過命運的坎坷,才成為如今我們所喜愛的蘇東坡。


蘇軾:從部級到副科,不屑政治遊戲的天才少年


01 才華傑出,終遇伯樂

蘇軾一考而中,一中而成名,比一般人的起步,不知快了多少,比他老爸,就早了許多年,他的才華,是怎麼來的呢?

首先當然得接受教育。

唐宋八大家,蘇家就佔了三個,史稱“三蘇”,除了蘇軾本人,還有他老爸蘇洵,老弟蘇轍,可見他老爸也是個才子,蘇軾的啟蒙教育,就來自他老爸。

老蘇20歲時科舉失敗,就放棄了這方面的追求,直到母親病故。子欲養,而親不在,那種痛,是任何一個有情義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的,何況,對老蘇來說,他還有另一種痛,那就是,沒來得及讓母親親眼見到,自己功業有成的那一天。痛定思痛的老蘇,決定發奮圖強苦讀書,一定要考取個功名。這時他已經27歲了,於是後來歐陽修為他作的墓誌銘,張方平的墓表,以及“三字經”中,就有了“(蘇老洵)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的句子。

只可惜,直到四十歲,十二年間,他屢考屢不中,倒是把史書古籍讀了個遍。他的苦讀,沒有敲開職場的大門,幸而開啟了兒子的天賦。

老蘇一邊勤奮讀書,一邊教授自己的兒子,自己出門遊玩的時候,就換蘇軾他媽來教。《宋史》說,蘇軾十歲時,對古今得失,往往能一語中的,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了,二十歲時,他已經通曉經書史籍,一天能寫出幾千字的奇文妙句。

蘇軾除了接受家庭教育,還上了私塾小學。老蘇在兒子的教育問題上很英明,他知道自己詩詞格律不行,於是將蘇軾送到天慶觀北極院,跟隨道士張易簡學習聲律。我們現在知道了,蘇軾的非凡成就主要在詩詞,這段學習可以說至關重要。

蘇軾被老蘇調教,如今看來,還有一點特別值得慶幸。老蘇雖然教的是純粹而雅正的文體,正統而深刻的為政之道,但他卻極討厭當時文章的華麗奢靡之風,而倡導文字的淳厚朴實,蘇軾一以貫之,正好合了歐陽修的胃口。當時這位歐陽主考,正致力於文風改革,在考試中,對那些一味賣弄浮華辭藻,只知道堆砌典故,其實並沒有什麼真知灼見的學子,他是一定不會錄取的。其實,這也是在他之前,宋朝科舉的陳弊,也正是從前體制鼓勵的這種文風,使得老蘇那樣的才子,屢考不中。在這一點來說,蘇軾的運氣太好了,如果不是遇到歐陽修,他的命運,大概率會和老爸一模一樣,只能落寞地返回四川去。

有名師,自己也接受能力強,這就夠了嗎?肯怕不行,雖然蘇軾天賦比一般人高多了,但也仍然需要刻苦。

他讀書,用的也是最笨的法子,背,整本整本的背下來,更難記的,那就只能抄了,唯有這樣,才能將那些典故牢記於心,這也是他後來向皇帝進諫,或草擬聖旨,引用歷史典故,從不需要翻書的緣故。


蘇軾:從部級到副科,不屑政治遊戲的天才少年


才華,如果得不到賞識,得不到運用,那就沒有意義了。屢考不中的老蘇,這回也學了乖,上京前,帶著兩個兒子去拜訪老朋友張方平。

張方平,前三司使,此時在四川任職。這人有能力,務實,也是文壇翹楚,還跟老蘇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當他讀老蘇文章的時候,不免產生了惺惺相惜之情,也算得上是知音。見到蘇氏兄弟,張方平私下出了幾道題考他們,結果讓他大吃一驚,他直接稱蘇軾為“國士”,直言兩兄弟都會成就不低。於是他寫了一封至關重要的推薦信。說它重要,一方面因為收信對象是歐陽修,而歐陽修與張方平是職場上的敵對關係,張方平這麼做,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公心,另一方面,這封信讓兩兄弟跳過了鄉試,直接進入了貢試。

收到政敵信件的歐陽修,果然熱情接待了老蘇,又把他介紹給樞密韓琦,後來老蘇還認識了餘靖、文彥博、富弼等一批頂級名臣,可惜,他們對他印象都一般般。最終給蘇軾起到宣傳作用的,還是歐陽修在本文開頭的那些評語,這時蘇軾經歐陽修錄取,按當時規矩,可以算他的門生了。

蘇軾仕途將要開始的時候,母親病故了,按宋朝禮制,哪怕是貴為丞相,也要退隱守孝兩年三個月,兩年以後,才是他官場生涯的開始。這次回朝,他再次經歷了考試,一次是考京都部務,一次是“制策”,也就是批評朝政,這是仁宗皇帝開創的考試,目的是為了求才,及激勵公眾輿論的風氣,經大臣推薦的讀書人都可以參加。蘇軾取得參考資格,又多虧了他的老師歐陽修舉薦,考完後,他的名字再一次名動京都,因為他拿下了制策的三等勳章,雖然是三等,可是放眼宋朝舉辦的二十二場制策考試,僅有吳育、蘇軾、範百祿、孔文仲獲得這個成績,一、二等還從來沒有人獲得過,所以這三等也相當於一等了。

隨後,蘇軾又交了二十五篇策論文章,仁宗讀了大喜,脫口而出道:“我為後代們找到兩個好宰相了(另一個指的是蘇轍,他也參加考試中了四等)!”

據說後來的神宗皇帝,如果吃著吃著飯,突然愣住了,筷子也停住了,那一定是在讀蘇軾的文章。可見,連皇帝都成了蘇軾的鐵粉了。

蘇軾才華突出,但做官還得慢慢來。仁宗嘉估六年(1061年),他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有權連署奏摺公文,相當於今天的副省長。

三年後,仁宗駕崩,英宗即位,英宗治平元年到三年(1064--1066年),蘇軾任職相當於國家圖書館的史館,以後為父服喪。神宗時期,1069年,再次任職史館,1071年1月,任奏院監官。

這十年,是蘇軾最春風得意的日子。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他恰恰成名早,得到了京都高層的青睞,更得到了宋朝最大老闆的欣賞,雖然做官從基層做起,但職位也不低了。這一切,跟他天賦異稟,後天又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又肯努力肯鑽研,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不無關係。正因為年紀輕輕,就擁有了較高的起點和平臺,後來他才能在經過數次起落後,五十多歲時還能連升幾級,走上權力的巔峰。


蘇軾:從部級到副科,不屑政治遊戲的天才少年


02 孤高耿直,禍至烏臺

人生若能一路暢通,該有多好,但月滿之後,註定還會有虧損。

蘇軾的宦海沉浮,都源自於和另一個人的相遇,那就是宋朝名相王安石,當然,還得加上一個叫司馬光的人。

1069年,丁憂歸京的蘇軾復職史館,一切看上去,都和三年前沒什麼兩樣,他的政治人生,似乎就會這麼按部就班的走下去。然而,一場聲勢浩大的改革馬上就要全面鋪開,由此而來的政治風潮激流洶湧,既改變了蘇軾的命運,也改變了大宋帝國的命運。

這一年,年輕的神宗皇帝即位不久,正是躊躇滿志,想要一改國家貧弱的現狀,建設出一個更可控更理想的王國:既有錢用,又權力集中。跟這一理想高度合拍的人,正是王安石,負責操盤的,也是他,所以史稱這次變法為“王安石變法”,又叫“熙寧變法”。

變法歷時十七年,在實施的過程中,不少弊端開始暴露了出來,一方面,國庫仍然不充盈,老百姓的口袋也越來越空,國防依然薄弱,舊的頑疾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又開始出現,宋朝前景依舊堪憂。另一方面,王安石新法集團對反對派集體棒殺,調的調,貶的貶,大清洗做得非常到位,其中歐陽修、張方平、司馬光等人都已退隱。原本一場為了老百姓、為了國家財政的改革,卻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損傷了宋朝的百年基業,造成了政局的不穩定,是非功過,到今天都難以下定論。

不過在當時的神宗和王安石看來,反對派被趕出朝廷,改革派意氣風發,各樣工作做得風生水起,領導班子從來沒有這樣團結過,前景簡直不要太好,然而就在這樣和諧的氛圍中,一個不和諧的聲音插了進來。

那是蘇軾,他一直反對新法,卻在三年的時間裡,始終保持沉默,也許他也在觀望,在思考,直到各種問題一個個暴露,他嫉惡如仇的天性終於爆發了。一連上了三道奏摺反對新法。

第一道,《議學校貢舉狀》,反對老王同學的詩詞無用論、鄉試不用隱去姓名,以及,注意,這才是最重要的,以老王學術主張為烙印的全國統一教材。大老闆一看,行,給你面子,鄉試隱藏姓名就隱藏嘛,至於其它,還是按老王的。

很明顯,這是大領導的避重就輕,但蘇軾無疑得到了鼓舞,於是接著上了第二道奏摺,《上神宗皇帝書》,直接請求廢除變法。這次,領導決定沉默。

原本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深諳權術的人,都該明白,這是領導不願意再談論此事了,最明智的做法是就此打住,不要再拿雞蛋去碰石頭了,免得個人遭殃。但蘇軾考慮的不是個人,而是社稷,清醒認識到變法弊端的他,又怎麼可能藏而不言呢?

第三道奏摺《再上神宗皇帝書》,不依不饒,又躍上了老闆的桌子。幸得老闆心地善良,脾氣又好,這次,他還是沉默。

人生一向暢通無阻的蘇軾,這次感到了深深的挫折感,鬱悶不已的他,在熙寧四年的科舉上,出了一道“論獨斷”的考題,這可有點明著攻擊王安石的意思呵,改革派藉著這送上門來的由頭,趁機舉報他在送父親靈柩回鄉途中販賣私鹽,最後結論雖是查無此事,蘇軾的革命熱情卻大大地受到了打擊。

這年四月,他請求外放得到了批准,被任命為杭州通判,人生的別一種滋味,即將呈現在眼前。隨著他的離京,變法的反對聲也越來越弱了。

到達杭州,令蘇軾瞠目結舌的是,竟然有17000人等著他提審判決,其中多數都是窮苦的人民,有的在變法中,欠下債務償還不起,有的因為窮,不得已偷摸盜竊,或販賣私鹽,有的……總之,百姓在朝廷的高壓之下,疼痛呻吟,蘇軾的一顆熱血心腸,又開始激盪不平了,他時不時地抱怨幾聲,而這些“抱怨詩詞”,被天南海北的知己們爭相傳播,令一些人感到了恐慌。

杭州任滿(三年)後,蘇軾相繼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在密州,密密麻麻的蝗蟲成災,蘇軾幾個月奮鬥在滅蝗第一線,終於將“犯罪團伙”打擊成“散兵遊勇”;在徐州,洪災洶湧,他和軍民一起,修防洪堤,堵大決口,改道引水至黃河,順利地控制了險情。當一個又一個政報飛到朝廷,傳到民間,皇帝滿心歡喜,百姓滿懷愛戴,另一些人卻更加害怕了。

在湖州,蘇軾遭遇了命運的重大轉折點。他按例給皇帝寫了一封感謝信,被有心人解讀出了滿腹牢騷,接著這些人又蒐集了他的一些詩作,斷章取義地解釋出無視皇帝,蔑視朝廷等數重含義,更多的罪狀一條一條被泡製出來,一場審訊已經無法避免,但神宗只同意傳訊他,而不準批捕他,細微的差別,可見大老闆對他的眷顧之心。

此後的四個多月,他被拘禁在御史臺,因遍種松柏,又叫做烏臺,接受審訊,差點被判死刑,牽連的官員多達39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被捕後,張方平與範鎮等人想方設法營救他,他們都沒有想到,蘇軾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往往多虧了女人,這次救他於水火的,就是仁宗的皇后,如今的曹太后。她在臨終前對神宗說,蘇軾和蘇轍中進士的時候,仁宗慶幸自己為後代找到了兩位好宰相,我死了以後大赦天下,那些小人就不必赦免了,但蘇軾一定要放過呀!孝順的神宗果然聽了太后的話,免了蘇軾的死罪,將他以罪臣身份發配到蠻荒之地黃州,失去了權力,也失去了一切待遇。

剛吃過牢飯,又要千里跋涉,去嚐嚐遠方的西北風,蘇軾是不是就能收斂心性,重新做人呢?看人家寫的詩就知道了:

“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

借用少年賈昌鬥雞而得唐天子寵愛的典故,暗諷小人得志,這分明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呀!

請調杭州,到烏臺詩案,再到貶謫黃州,蘇軾遭遇了職場的第一次低谷,糾其原因,主要在二:

一是才華遭人恨。蘇軾才華傑出,收穫了一批鐵粉,不是高層就是底層的民眾,可以說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怎能不讓人眼紅呢?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用這八個字形容他,再合適不過了。

二是性格不能忍。朱弁在《曲洧舊聞》中說:“東坡性不忍事,嘗雲:如食中有蠅,吐之乃已。”他嫉惡如仇,遇到看不慣的事情,不吐不快,這就給了小人可以利用的機會。

在京城,以蘇軾的文才,幹國家圖書館的工作,那是綽綽有餘;在地方,他對每一件棘手的事情,都處理得很好,說明他有當官的能力,但他缺少權術。他敢言直諫,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對國家和百姓來說是福,對個人來說,卻是致命的弱點。

這樣一個謀國不謀身的人,接下來的命運又會怎樣呢?


蘇軾:從部級到副科,不屑政治遊戲的天才少年


03 隨遇而安,再三起落

蘇軾到現代還能圈粉無數,除了他不世出的文采,也跟他性格中的“隨適”與“接納”有關。

黃州有多苦呢?沒地方住,那就自己蓋房子唄,沒錢用,那就自己種菜嘍,蘇軾做好了長期當農民的打算,此時,他給安家樂業的地方命名為“東坡”,自己則叫做“東坡居士”,“蘇東坡”的名號就始於這裡。

從京官到農民,能泰然處之的,沒有幾個人能做到,但蘇軾適應的挺快的。黃州時期,他創作了很多出色的傳世之作,也獨創了東坡魚、東坡湯等美食。懂得苦中作樂,日子和心情就都好過了,瞧瞧他怎麼描述的:

“某現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有屋五間,果菜十數畦,桑百餘本,身耕妻蠶,聊以卒歲也。”

自我修養的同時,蘇軾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從來不曾退卻過。一聽說民間有殺嬰的惡俗,他又坐不住了,提筆就給當地太守寫了一封《與朱鄂州書》,請求政府制止,同時自己還成立了一個救兒會,邀請熱心人一起加入,向有錢人家募捐,為貧窮家庭的嬰孩提供幫助,在他看來,一年如果能救下一百個嬰兒,也是莫大的喜事。

當蘇軾習慣了這種生活的時候,命運的輪盤又飛速地轉動起來,影響他命運的另一個女人登臺了。

1085年,神宗去世,新繼位的哲宗剛剛十歲,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她本就反對變法,趁機啟用舊黨,任命蘇軾為登州太守,5天后,又將他召回京城,短短八個月時間,將他連升三級,從七品官員升至正三品翰林,後來又兼任經筵侍讀,成了哲宗的老師,很有希望拜相。

按理,這樣的時局變化是有利於蘇軾的,經歷過一次人生起落的他,也該老練一些了吧?只要他肯稍作改變,願意按在位者的意願來做事,青雲直上指日可待,可蘇軾,依然是那個耿直的蘇軾。

司馬光拜相後,完全廢除新法。而此時的蘇軾,卻發現新法有些方面還是利民的,盡數廢除也不恰當,於是他又提出了反對意見,這下,舊黨也容不下他了。

蘇軾也清楚自己的境遇,人家骨氣上來了,再一次請求外放,事隔十五年,他又來到了杭州。

《宋史•蘇軾傳》說:

“軾稍自韜戢,雖不或柄用,亦當免禍。”

意思是說,您老人家稍微韜光養晦那麼一下,就算得不到重用,也可以消災免禍呀。可蘇軾心裡有桿秤,那就是百姓,對百姓有利的,他就維護,對百姓不利的,他就是舍了自己性命,也要盡力阻止,再大的權力,再多的富貴,也動搖不了這個信念。

這便是蘇軾的第二次起落,原因與第一次背道而弛,是為了反對廢除新法。

如果能在杭州待下去,對蘇軾未嘗不是一件幸事,他在那裡和百姓相處如魚得水。但,朝廷要用他的才幹和品德,來鉗制宰相,一紙詔書又將他召回了京城。

令人感嘆的是,人生的起落並沒有磨滅蘇軾的本性,多少人在權力面前,願意放下尊嚴,放棄自我,但他不願意順杆往上爬,不願意成為別人手中的棋子,他厭惡官場的爾虞我詐。

於是,他頂著龍圖閣學士(宰相)的帽子,被外放去幹知府的活。只是,他沒有想到,這次外放,最後變成了流放。

1094年,高太皇太后已逝,哲宗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力頂老爹曾經的變法主張,再度啟用新黨。而歷朝歷代,新舊更替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異己。

哲宗推崇新法,自然就恨反對新法的高太皇太后,連帶著也恨蘇軾,他將他貶到與遼國相望的定州,繼而是更遠的英州、惠州,最後是蠻荒的海外孤島儋州(今海南)。聖旨一道接一道,官職一降再降,連他簽署文書的權力都剝奪了。此時,蘇軾已經是一個62歲的老人。

這該是最好的報復手段了吧?蘇軾的政敵們沒有想到的是,如此處境的他,依然樂呵著呢,他到處漫遊,時而到寺院閒坐:

“閒看樹轉午,坐到鐘鳴昏。斂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溫。”

時不時提著個酒壺,到處去串門,順便寫個景:

“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

“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

有的人面對苦難,早成了懦夫;但偏偏也有人,越經歷磨難心越寬,任何時候都可以快意人生。

這就是他的三次起落,一切都有前因,也歷盡了後果。

三年後,徽宗即位,有那麼半年時間,由神宗的皇后,現任的皇太后攝政,她赦免了獲罪的保守派舊臣,成了庇護蘇軾的又一個女人。年過花甲的老人終於可以回家了。然而,剛到常州,他就一病不起,一代文豪,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人生,終年65歲。

如果說蘇軾第一次被貶,是因為王安石得勢,因為身在不同的政治陣營,那其實不足為奇,可第二次、第三次,是他同一陣營的司馬光當權,他仍然以失敗告終,這就讓人嘆息了。他的學問、人品、聲望都讓人敬佩,可他不吐不快的孤高氣質,把他打造成了出色的文學家, 卻註定不能讓他,成為一個好的政客。

他的心,從來沒有放在政治遊戲上,這注定了他在職場上,沒有成為最後的贏家。


蘇軾:從部級到副科,不屑政治遊戲的天才少年


04 蘇軾職場通鑑

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歷盡曲折,顛沛流離,不光在新舊黨爭中受盡磨難,還在“烏臺詩案”中入獄,幾乎喪命,出獄後一貶再貶。悲傷嗎?孤獨嗎?絕望嗎?是的,可他沒有像屈原一樣自殺,也沒有像陶淵明一樣選擇歸隱,他到一處,就安心於一處,也造福於一處。可見,他是懷著兼濟天下的信念的。

在登州五天,蘇軾就廢了官府低價收鹽,居民高價買鹽的“榷鹽法”,也加強了那裡的邊防力量;

在杭州,他開倉賑災,開醫館救人,修水利,治理西湖,灌溉農田,挖泥築堤,建塔圈水,於是有了美美的生態成果——蘇堤(蘇堤春曉)和三塔(三潭印月);

在定州,他一個筆桿子管軍隊,既維修軍營,關愛士兵,又整頓軍紀,加強操練,還從家鄉引來水稻,解決民眾的吃飯問題;

在孤島儋州,他救病醫人,興辦教育,培養出海南第一個進士姜唐佐,蠻荒之地上終於有了文明的火種;

……

他為百姓不知付出了多少,但他仍覺得不夠:

“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膚。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此種情操,讓百姓深深銘感,他走的時候,

“吳越之民,相與哭於市,其君子相與吊於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諮嗟出涕。”(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

穆爾說:

“生命是單程路,不論怎樣都不會走回頭路。你一旦明白和接受這一點,人生就簡單多了。”

蘇軾肯定不知道穆爾的話,但他的人生,就是一條永不回頭的單程路。他一生顛沛流離,考中,被貶,起用,被貶,調任,被貶……他只勇往直前,權力、富貴、名利,他都視如糞土,他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把熱血灑在走過的土地上,把熱情給了他深愛的老百姓。

在當時,他造福於民;在後世,他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唯獨對他自己來說,他職場不順,命運多舛。

他是成功,還是失敗呢?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一路走來,歷史的塵煙也擋不住他的光芒,不管是文人墨客,歷代政客,還是如你我的普通人,他圈粉無數。


蘇軾:從部級到副科,不屑政治遊戲的天才少年

治理西湖


他在職場上,當然也仍給我們以啟示:

第一,知識改變命運。

這是一句老話,千百年來的實踐,又證明了這是一句無可動搖的真話。如果不是過人的才華,蘇軾不會得到張方平的賞識與推薦,他不可能越過鄉試,直接進入貢試;沒有參加考試,他不可能過五關斬六將,脫穎而出;沒有名列榜首,他不可能收穫歐陽修、仁宗等一大波粉絲,也就不可能得到職場的高起點;沒有最初十年的政績,也就沒有後來幾位太后的庇佑,沒有他在貶謫之中的再度升遷。

所以,無論在跨入職場之前,還是走上職場之後,我們都不要忘記修煉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成為出色的人,這是我們在職場上,能立於不敗之地的基本保證。

第二,樂觀助長人脈。

蘇軾最初在職場上春風得意,靠的是才華和能力,後面一貶再貶,涉及的就不再是能力問題,而是站隊問題。

遭遇了人生的挫折,很多人可能就破罐子破摔了,但蘇軾並不,他隨遇而安,順勢而為,充分發揮了天性裡樂觀的因素,依舊積極幹事,將一個政府公務員的職責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神宗再度啟用他,幾位太后也在掌權後,盡力提拔他。

當我們遭遇事業低谷的時候,何妨也這樣踏下心來做事,趁機磨練自己,等到合適的時機,也許我們也會獲得別人的幫助,得到新的機會。

第三,鋒芒不要太露。

蘇軾的成就不在職場,而在社會,在朝堂上,他是不合時宜的,雖然他的人生舞臺並非只有職場這一方天地,他以其他成就流芳百世,萬人景仰,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對大多數人來說,不管多麼有才華,還是要斂下鋒芒,好好說話,平和做人,也許能少走很多彎路,工作變得更順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