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CEO韋爾奇:「不裁員」是一種假慈悲,害人害己

全球第一CEO韋爾奇:「不裁員」是一種假慈悲,害人害己

全球第一CEO韋爾奇:「不裁員」是一種假慈悲,害人害己

文|希 凌


3月2日,據CNBC報道,通用電氣前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傑克·韋爾奇去世,享年84歲。


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天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傑克·韋爾奇是一個商業傳奇,“是我的朋友和支持者,他不會被忘記。”


全球第一CEO韋爾奇:「不裁員」是一種假慈悲,害人害己


很多人對傑克·韋爾奇這個名字有點陌生,他被稱為“世界第一CEO”,曾帶領通用電氣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僅次於微軟。


王石、柳傳志、李開復等國內知名企業人士,都將他視為“教父”級別的人物。


不過,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有個“辣眼睛”的封號——“中子彈傑克”


中子彈能殺死人卻不破壞建築,這是在暗指韋爾奇“心狠手辣”的裁員策略。


5年裡,他裁掉了近12萬員工。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同樣的大公司IBM依然堅持終身僱傭制,韋爾奇的做法簡直和主流背道而馳。


因此,他遭遇了來自內外部的極大質疑:在公司盈利不錯的前提下,為什麼大規模賣業務,裁員?


全球第一CEO韋爾奇:「不裁員」是一種假慈悲,害人害己

上任前5年,裁掉近12萬員工


故事要從20世紀80年代初說起。


年僅45歲的傑克·韋爾奇成為通用電氣公司歷史上最年輕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


上任5年時間,韋爾奇裁撤了眾多業績不佳部門,裁掉了11.8萬人(包括所出售企業的3.7萬人),這相當於裁掉了通用公司1/4的員工!


那時,從通用電氣內部到媒體都對傑克的做法產生了強烈的反感——他是不是瘋掉了?這是一個“優秀”的企業應該做的事嗎?


對待裁員這件事,韋爾奇很決絕:裁,而且要持續裁,一直裁。


大規模裁員後,韋爾奇找到了一套更有效地評價組織的方法——活力曲線。


全球第一CEO韋爾奇:「不裁員」是一種假慈悲,害人害己


韋爾奇要求團隊每年進行一次分類排序,必須明確區分三類員工:


①A類員工:

績效靠前的20%,他們激情滿懷、勇於任事,富有遠見。不僅自身充滿活力,而且有能力帶動周圍人,提高企業生產效率。


②B類員工:

績效中等的70%,這類員工是公司的主體,也是業務經營成敗的關鍵。


③C類員工:

績效較差的10%,指不能勝任自己工作的人。


韋爾奇的策略是:用大部分精力去擁抱和支持前20%的明星員工,為他們加油喝彩,為中間70%員工提供建議與培訓,培養他們成為A類員工,而餘下的C類員工,必須走人!


裁員雖然被詬病,但歷史證明了韋爾奇的管理是有效的:他執掌通用電氣長達20年,公司市值曾經從120億美元增至4100億美元。


在韋爾奇看來,裁員不是殘酷,而是一種慈悲。


全球第一CEO韋爾奇:「不裁員」是一種假慈悲,害人害己

為什麼說“裁員才是一種慈悲”?


《傑克·韋爾奇自傳》裡,他說:


“在我看來,讓一個人待在一個他不能成長和進步的環境裡,才是真正的野蠻行徑或者’假慈悲‘。”


①裁掉你,是對你的未來負責


對企業家和管理者而言,裁員是一件棘手的事,它意味著“撕破臉皮”,“要得罪人”......


在“裁與不裁”的選擇裡,很多人會傾向於“做個好人”,“得過且過”,他們認為,裁員很殘酷。


傑克·韋爾奇卻認為,不裁員才是一種真正的殘酷。不裁員意味穩定,這很可能釀造一場溫水煮青蛙的悲劇。想想看,光給員工穩定,誰給企業穩定?


企業面臨著慘烈的競爭,即使是世界500強,平均壽命也只有40年,更別提創業公司了,能撐過3年都算長的。


當有一天,企業突然崩盤了,一直穩定的員工就像是溫室裡的花朵,極有可能敗在外面的世界。


就在去年,被譽為“養老院”的甲骨文因裁員引熱議,被裁員工們拉起橫幅抗議:


全球第一CEO韋爾奇:「不裁員」是一種假慈悲,害人害己


之前還有一則微博熱搜:


路橋收費站被取消後,一個大姐哭訴,“我今年36歲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站 ,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全球第一CEO韋爾奇:「不裁員」是一種假慈悲,害人害己


韋爾奇說,“先讓一個人等著,什麼也不說,直到最後出了事,實在不行了,不得不說了,這時候才告訴人家:‘你走吧,這地方不適合你。’


而此時他的工作機會已經很有限了。


而且還要供養孩子上學,還要支付大額的住房按揭貸款,這才是真正的殘酷。”


相反,“在人們年輕時就告訴他們(自身的缺陷),那是你能為他們做的最大的善事。”


②裁掉你,是對優秀員工負責


韋爾奇的管理哲學裡,還有一條很重要的是:

區別對待。


這與他的一個職業經歷息息相關。


1961年,韋爾奇剛加入通用電氣一年,擔任初級開發工程師,年薪10500美元,放當時看,很不錯了。而且,上司還給他加薪1000美元。


他本來很高興,認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可是後來變得很沮喪,因為他得知辦公室另外三個同事的薪水和自己一樣。


他找領導據理力爭,試圖說明自己為什麼應該比其他人得到更多獎勵,但被拒絕了。這差點導致了韋爾奇的離職。


正因為有了被不公對待的經歷,讓韋爾奇成為領導後,極力避免這種情況再出現,他說:


“表現不佳者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務,就會影響到其他員工的績效。在最後的成果分享中,他的行為會拖累其他員工,把別人分到的餡餅也變小了,這對優秀員工來講是一種不公平。而表現不佳者本人,也會被其他員工‘另眼相看’。”


所以,他堅定要辭退不合適的員工,把更多資源,獎勵給到優秀員工,而不是平均主義。


換位思考一下:當有天你成為優秀員工,也一定不希望被人拖後腿吧。


③裁掉你,是對組織負責


曾經有篇文章很火,叫《公司是船,我在船上》。


作為船長,也就是創始人/職業經理人,需要對整個船負責,如果有東西會帶來航行風險,比如不適合的業務或者人員,那他必須做出取捨。


他首先要保證的是,船不能沉。


我曾經在一家創業公司工作,90後的老闆是個特別拼命的人,他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我希望這份工作,會成為你們未來發展更好的一個籌碼,而不是成為你們簡歷上一家‘死掉’的公司。不然當面試官問你時,你要怎麼回答?多‘晦氣’啊。”


韋爾奇也清楚,裁員既是保證了組織的發展,也是在給離職員工“攢面子”。


要知道,組織的良好信譽對員工找新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好的組織就是一個好的背書。


全球第一CEO韋爾奇:「不裁員」是一種假慈悲,害人害己

其實你也可以“裁掉”公司


身在職場,很多人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


工作從一開始就是一種雙向選擇,公司面試我們,我們也在面試公司。裁員,是公司覺得你不再合適了。


反過來,我們作為個體,出於對自己職業發展的負責,也應該適時審視——公司還合適自己嗎?


具體怎麼判斷呢?


韋爾奇認為,沒有人能直接給你答案,但是,可以通過這4個問題幫助你找到答案:


①你每天早上是否願意去上班?

工作是否有樂趣、有意義?或者你只是為了獲得一份收入?你是否還在學習和成長?


②你是否享受和同事工作的時光?

這並不是說,如果你每週末都和同事聚餐,就應該待在現在的公司。

但如果你不是真心尊重每天和你共度10個小時的人,那麼你可以確信,自己最終會離開這家公司。為什麼不快點離開,選擇另一家可能紮根的公司培養人際關係?


③你的公司是否幫你完成了個人使命?

從根本上來說,這個問題是在詢問,公司是否與你生活目標和價值觀保持一致?是否給你提供足夠的上升空間?


④你能否想象出在公司一年內經歷的事情?

之所以界定一年是因為,一旦離職,你要花這麼久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所以,儘可能地想象未來,預測一下在公司扮演的角色、從事的工作、管理的人員。

如果這些場景沒能激起你的興奮,那麼你是在白費力氣,換言之,你在這家公司待得太久了。


問完了以上4個問題,相信你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這依然是你渴望的工作,不妨問問自己現在是哪類員工,要怎麼做才能躋身A類員工?


如果你只會因為慣性待著,是時候“裁掉”公司了。


別再貪戀一份“終身就業”的工作,真正值得我們追尋的是“終身就業”的能力,共勉。


參考:

1,書籍《傑克·韋爾奇自傳》

作者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 / 約翰.拜恩(John A. Byrne)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譯者: 曹彥博 / 孫立明 / 丁浩


2,文章《傑克·韋爾奇:4個理由辭掉你的工作》


全球第一CEO韋爾奇:「不裁員」是一種假慈悲,害人害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