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絕刺繡”《張大千-廬山圖》

作品參數:

作品名稱:《廬山圖》

刺繡作者:陸樹嫻指導,孫家琴、陳小鳳、潘琴等製作

繡品規格:10.8m×1.8m

創作年代:2008-2014年

2014年,該作品獲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中國原創·百花杯”金獎;同年,獲首屆“艾琳·國際工藝精品獎”金獎。

“三絕刺繡”《張大千-廬山圖》

刺繡 廬山圖 全貌


“三絕刺繡”《張大千-廬山圖》

刺繡 廬山圖 局部


“三絕刺繡”《張大千-廬山圖》

刺繡 廬山圖 創作中

作品賞析

揚州刺繡《廬山圖》,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傑出傳承人陸樹嫻大師(已故)以中國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的《廬山圖》為底本,率領近十位揚州刺繡大師精工細繡而成。其畫面青山綠水,水墨淋漓,藝術成就登峰造極,堪稱“三絕

刺繡”。

所謂“三絕刺繡”, “一絕”為作品取材於國畫大師張大千的絕筆之作。此畫創作於1981年初夏,至1983年一月基本竣筆,大千先生時年已八十有五,而就在當年三月八日,大千在伏案提書時溘然辭世,這幅作品便是張大千留給人世間最後一幅大作,該作品現藏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有人說,《廬山圖》是張大千的未盡之作,畫中尚有未及皴擦點染之處,也沒有提款和落款,但都無損於整個畫的輝煌。

縱觀整幅畫作潑墨潑彩,奇幻多姿,磅礴瑰麗,攝人心魄。張大千一生遍遊名山大川,卻唯獨沒上過廬山。為創作《廬山圖》,他查閱若干資料,神遊廬山已千百回,終得心中的廬山印象。在畫的左上方,張大千自題詩一首“從君側看與橫看,疊壑層巒杳靄間。彷彿坡仙開笑口,汝真胸次有廬山。遠公已過無蓮社,陶令肩輿去不還。待洗瘴煙橫霧盡,過溪亭前我看山。”在作畫期間又有詩云:“不師董巨不荊關,潑墨翻盆自笑頑。欲起坡翁橫側看,信知胸中有廬山。”可見,《廬山圖》為張大千晚年“師心”最得意之作。

所謂“三絕刺繡”, “二絕”為作品是刺繡大師陸樹嫻的絕筆之作。用揚州刺繡表現張大千的《廬山圖》,是策劃者驚人之舉。陸樹嫻和她的弟子們為實踐這一理想,嘔心瀝血,耗時五年。及至2014年春,繡畫《廬山圖》既成,陸樹嫻年逾九旬,也帶著滿足的心態告別了人間。

在這幅繡畫作品中,刺繡藝人們運用了多種針法,將傳統技藝與傳統美術相融相合,線條排列,疏密得當;皮皮相迭,針針相嵌;鑲色和順,絲理自然,顯現出揚派刺繡的獨到風格。

所謂“三絕刺繡”, “三絕”為該作品與繪畫《廬山圖》堪稱絕配,創造了揚州刺繡巔峰之作。畫作長10.8米、寬1.8米,張大千為作此畫而擴大畫室,製作了一張特大的畫案,所用畫筆如同拖把,人立於凳上運筆,大拖大拉,連潑帶灑,其情景如同神仙飄逸於群山峻嶺之中。繡畫《廬山圖》規格一如原作,製作了特大繡繃,繡師們一字排開,陸樹嫻穿行於繡師之間,圈圈點點,或飄逸瀟灑,或柔情萬般,其表情既如繡師也如畫師。

簡言之,繡畫《廬山圖》格調高雅,意境深遠,為迄今為止揚州刺繡最大、最具藝術感染力的代表作。在綜合運用散套針、施針和虛實針法及混色繡制技藝逼真呈現筆墨寫意,潑墨潑彩,氣勢磅礴,絲線光澤、光影效果,“不是繪畫,勝似繪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