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清軍入關“剃髮令"是由漢人提出的,為什麼呀?

715457390177張建軍


漢人提出剃髮令?你聽說?既然是聽說,樂呵樂呵,權當茶餘飯後的談資,千萬別當真,道聽途說,最不可靠。如果信以為真,以訛傳訛,那就鑄成大錯了。

既然是聽說,一定有傳言者,這個傳言者就是造謠者,他是誰?他就是“隔壁老王”,這個人叫,王家禎!

他是清初一本隨筆《研堂見聞雜記》的操刀手,也是甩鍋孫之獬的始作俑者!

然而這個“始作俑者”的“傳言”並不足信,之所以孫之獬首提“剃髮易服”不可信,就在於學者認為其“因已為清人也”!

今天,我們就來破解關於孫之獬的謠言!

荒唐!

為剃髮令甩鍋,“段子手”竟然讓小人物一夜成名!


所謂“剃髮令”乃是清朝強制漢人改變原有束髮傳統為“剃頭留辮”的強制性法令,這個法令卻因為好事者的神奇段子在網上走紅。讓一個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一夜成名,但不是流芳百世,而是臭名昭著地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之上,這個小人物叫孫之獬。

據考證,孫之獬,本是一個清初投降的漢官,在正史裡本沒有特別的記載。

然而,清初期,因為臭名昭著的“六大弊政”,讓首當其衝的“剃髮令”被千夫所指。

恰逢其實,面對因改變漢人文化傳統而引發的激烈反抗,已然順清的“王家禎”不遺餘力地為清朝做辯護人。

書中,“皇清之下江南也”、“洪承疇。。。。與我朝戰”等用詞以及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作者的立場和態度。毫無疑問,作者傾向於清朝,御用文人的標籤是跑不了的!

於是,這個隔壁老王的段子正中清朝統治者的下懷。

因為“剃髮易服”遭致漢人竭力反抗,滿洲貴族集團可謂是“焦頭爛額”,一籌莫展,這段神來之筆無疑成了“雪中送炭”,讓統治者終於有了甩鍋的資本,無異於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希冀讓他們儘快擺脫不利的輿論困境。

於是,孫之獬提出剃髮令的段子,很快頗具諷刺且耐人尋味地出現在清朝的兩個特定時期。

一次是清初,一次是清末。都是清廷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看來這個段子確實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為清廷化解“對抗”矛盾起到了“輿論造勢”的現實作用!

真相!

孫之獬背鍋的原因是清人為了洗脫“殺戮太重”的惡名!


清初,是什麼情況呢?

事實上,清初期,正是臭名昭著的“六大弊政”實施時期。而首當其衝的“剃髮令”彼時正被千夫所指。

而清末期,因為辛亥革命的爆發,滿城被推翻,旗人忙著改姓。

一前一後,每當關鍵時刻,孫之獬,就恰逢其實地粉墨登場,以此美化粉飾罪行,減輕惡名!

所以,孫之獬段子喧囂一時,這絕不是巧合,而是有其深層原因和背景的。

清初的六大弊政,以“剃髮易服”為最,它強行改變中原人民的文化傳統,激起了人們的理解反抗,並遭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死難事件。

以著名人口學者曹數基、葛劍雄等對明末清初人口的研究,當時人口從最高峰的1.7億銳減至數千萬人口。

原來,清人總是祭出孫之獬,似乎成了殺手鐧,見鬼殺鬼,遇佛殺佛,誰也擋不住啊!他們無非就是要讓當時的人們相信,“剃髮令”不是陰謀,而是,漢人自己的陽謀罷了!

這樣的詭辯,你會相信嗎?事實上,這個段子在網絡上,大行其道,甚至出現在了電視的論壇上,被某些所謂的專家當成史料來為清初的錯誤政策進行“堂而皇之”的粉飾就太不應該了。

至此,事實已經很清楚了,清初出現,目的是嫁禍於人,清末出現,目的是逃避打擊。

由此,我們知道,這是清人為了洗脫“清初六大弊政”的罪行,蓄意為之,無它,意在為自己曾經犯下的野蠻國策找背鍋俠

1645年,多爾袞第二次強化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命令旬日完成。抗拒者,朝至朝殺,夕至夕殺。但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強烈反抗。

漢人幾千年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觀念根深蒂固,而且衣冠束髮也是漢人的標誌,如今被強行剃髮易服,民族自尊心大受傷害,悲壯激烈的反剃髮鬥爭此起彼伏,受殘害的同胞為之流血流淚。

為了平息反抗烽火,他們很快搬出孫之獬。 他們目的是為了讓漢人相信,不是滿洲人來了要你們剃髮的,這是你們自己人想出來的,怪不得我們。想營造出一個“內訌”的局面,減輕千夫所指造成的“剃髮”導致的大殺戮局面,還可以因此擺脫不再被後世所詬病的後果。

而到了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先生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滿清權貴此時為了推脫罪責,再次搬出了孫之獬。

所以,孫之獬,他真是冤大頭啊!朝堂之上,改為大清入關的滿洲人,如何讓朝堂混亂到“滿漢著裝”分立上朝? 這可不是游擊隊,雜牌軍,山寨過家家,人家從一開始就搞的是,正規化建設!

深究!

不破謠言誓不休,誰是剃髮令的始作俑者?


事實上,剃髮令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正是清朝的奠基者,靠13副鎧甲起兵的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是什麼情況要搞這一出呢?

你可能想不到,促成他下定決心要推行這項制度的原因,竟然是他為了“統戰”需要。

熟讀三國演義的他,深知謀略和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重要。

兩次戰役,讓他做出了投誠者,“剃髮以降”能讓敵對陣營產生順從感。而堅定他信心的戰役便是他攻打遼陽和撫順。

攻佔這兩座城池後,他接受了李永芳的歸順。

李永芳主動把頭髮剃了,以此表明歸順的決心。

這讓努爾哈赤喜出望外。

從此,但凡願意歸順者,他都忘不了“剃髮以降”的前科,而且,他發現剃髮可以堅定歸順者的誠意,這也成了他屢試不爽的判斷對手是否真心歸順的“測謊”儀。

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他的“國策”。

隨之,這個政策擴大化。從軍人的歸順推行到了百姓中。

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後,發佈七大恨攻打明朝。藉口父祖死於明軍之手,和明朝劃界而治。整個過程,都有“剃髮”的死命令。在他看來,願意剃髮的才是沒有反骨的後金臣民。

以此,和大明徹底劃清界限。

為了壯大自己,他打著女真的旗號,建立後金國。不斷強迫遼東漢人剃髮,加入旗人,或為奴隸,俗稱包衣。這個時候,他們依然處於落後的奴隸制度。而他們心馳神往的金國人早就進入封建社會,已經文明漢化了。

他們有關係嗎?差了十萬八千里呀,想追都追不上啊!這就是現實的區別!

努爾哈赤對遼東漢人發動的大屠殺,造成百萬人口的銳減。而這裡面很多都是他認做祖先的金國女真人後裔!

這時候,努爾哈赤發佈了剃髮令。要求嚴格執行這項制度,以斷絕遼東漢人“復叛之心”,從此和他們一條心。

剃髮制度,是努爾哈赤用來削弱遼東漢人的手段,達到永久盤踞在遼東的野心。

此時,努爾哈赤並不能確定自己能打進中原來!事實上,他也沒有信心,對關內作戰基本是採取的“劫掠”方式,俗稱“襲擾”,打劫了就跑。數次取關,都是如此。

在與明朝廷反反覆覆的拉鋸戰中,你來我往,交戰頻繁,歸降者有之,他採取了鼓勵招撫明朝官僚集團的“統戰策略”。

這一時期,剃髮歸順者,成為他鼓勵爭取、壯大後金國的重要手段。

據史書《清太祖實錄》記載,剃髮歸順來降者眾多。

在努爾哈赤看來,這樣做意義很大,能夠做到“穩步壯大,國民一體,新朝統一”。

後來,皇太極和多爾袞都繼承並嚴格執行了這些制度。

比如,山海關吳三桂投降,就是剃髮表明歸順決心。

清軍策反鄭芝龍,他的手下齊刷刷都剃了發。祖大壽,李開芳。。。歸順者沒有不剃髮的。

所以,“剃髮易服”這是按部就班推進的既定國策,“軍民人等遵照執行”,無論你是兵是民,概莫能外。

那個漢人孫之獬,成了段子手的擋箭牌。

細思!

實施剃髮令的第一人,有著怎樣不可告人的目的?


努爾哈赤把剃髮作為既定國策,以此壯大國力。

剃髮令不是新鮮玩意兒,最早是努爾哈赤提出實施的“強國政策”。

所謂,國富民強,在“兵多,糧囤,人多”。 但是,後金國初創,人口太少,遠遠達不到國富民強的標準。

眾所周知,努爾哈赤的部落是從西伯利亞來的,發源地屬於今天的俄羅斯。他們的部落最早叫胡裡改人,在金國時期一直都是屬於大金國的臣民,但卻是邊緣部落。 當完顏阿骨打起兵,攻打中原,最後成功入主中原後,胡裡改人還停留在落後的茹毛飲血階段。

此時的大金國女真人非常鄙視這個落後的野蠻部落,因為他們尚處於奴隸社會。金國女真人用豬狗來形容這個部落,對他們鄙視不屑,避而遠之。

彼時,他們從西伯利亞來到中國後面臨著的困境,居無定所,處處碰壁,經常為生存問題和其它部落發生摩擦糾紛,而他們常常以訴諸武力的方式“粗暴”解決問題。

在金國女真人大部分進入中原後,留下的少部分和擄掠回來的趙宋後裔相處日久,逐漸被漢人同化,而中原地帶的女真人也同樣不可避免地迅速漢化,關外的漢化女真人逐漸成為了遼東漢人的主體。

努爾哈赤的部落在金國人漢化後,趁著他們全力攻打大宋之際,無暇顧及關外,便和周圍幾個部落一樣,拉虎皮做大旗——稱自己是“女真”,把自己包裝成金國女真人。

那個時代沒有人較真,沒有專利權,你說自己是啥就是啥,明朝對諸多自稱女真的“泛女真”或者稱“大女真”現象,一律將其泛稱為女真。於是,出現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更東邊還有一個聯繫很少的北山女真,其勢力範圍已經到了西伯利亞。

這種普遍自稱“女真”現象,被學者稱為“泛女真化”現象,和金國女真人是不同的。 他們並不是一個民族。 這是一種當時流行的文化自救現象,類似於今天,中國人文化先進,引起了越南,朝鮮日本人瘋狂模仿學習,但很明顯,他們都不是中國人。

道理一樣一樣滴!

這些身處東北的落後部落,學習先進的金國人,也是一種自我學習,要求進步的表現,本來無可厚非。 但是,當到了明朝後期,努爾哈赤自幼在明朝遼東總督李成梁手下為奴,摸爬滾打過來,從小就萌發了要壯大本族人的野心。

哦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兵。

好吧,努爾哈赤,是一個有理想青年,這裡要贊一個。 羽翼豐滿後,他趁著明朝抗日援朝無暇東顧之際,逐步統一了各個女真部落,並創建了兵民一體的“八旗制度”,逐步統一女真各部,完成了壯大本民族的目標。

綜上,所謂“傳言孫之獬上書提出剃髮令”本身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農門陣,權當笑料罷了!有人拿來當歷史講,豈不是貽笑大方?

剃髮令為什麼出現了兩次?孫之獬只是一個幌子!以後但凡有人搬出孫之獬,你大可以嘲笑他,不懂歷史!


卓爾艾米


公元1644年,滿清入關,軍隊20萬,攜家帶口的估計有上百萬,面對明朝數以百倍的人口,遼闊的土地,何以為繼,這時滿清統治者是非常聰明的,借力使力,統一全國,其實細看,在滿清統一過程中,很多都是漢人在揮舞揚鞭,大片江山是漢人打下的,實行的文字獄是學明朝的,不從者斬的剃髮令也是漢人慫恿出來的。

清發式變遷圖。

剃髮令很早就有,當年趙宋南渡,佔據中原的女真族金人就曾下達過嚴厲的剃髮令,《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時方金人慾剃南民頂發,人人怨憤,心生離貳,或叛逃上山,或南渡投降”,而500年後,女真人滿清再次問鼎中原,依然執行著剃髮令,不過當時僅限於投誠官吏、軍民,不包括老百姓,就這樣也遭到了投誠官吏軍民的強烈牴觸,於是剃髮令被收回。

多爾袞畫像。

隨後清軍一路向南,作風還是非常好的,沒有燒殺搶掠的現象,也不冒犯百姓,大軍所過之處甚至出現“州縣將吏邊民皆開門款附”的場景,因為在老百姓看來,誰當皇帝都行,賦稅給誰都是交,只要漢民照樣是漢民,自己過上穩定的生活即可,所以清軍入關不到一個月就打下北京城,西征李自成農民軍和南下到江南,也僅用了一年時間。

人嘛,任何時候總會有幾個出賣民族利益的敗類,當時有個官員叫孫之獬,山東淄博人,天啟年間進士,魏忠賢的閹黨成員,官至五品侍讀學士,魏忠賢倒臺後,孫之獬因閹黨被革職為民,所以他恨崇禎皇帝,清軍來後他主動剃髮易服投降,並獻言獻策上躥下跳,清廷見他表現如此積極,就賞了個禮部侍郎的職位。

後人品評孫之獬的刻石。

但孫之獬不滿足於胃口,他又不是武將能帶兵打仗領軍功,只能想方設法的邀功,他看到剃髮令遇到阻力,便抓住此事,屢次上書極力推進,以得滿清歡心,前幾次多爾袞都愛理不理,但後來孫之獬的話說的很歹毒,《清稗類鈔》記載孫之獬上書“陛下平定中國,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於是多爾袞採納了此建議,開始全國範圍實行剃髮令。

山東淄博有個孫氏墓園,孫之獬的墓就在裡面,圖為孫之獬墓碑。

因為剃髮令的執行,直接摧毀了漢人的心理防線,激起了悲壯激烈的反剃髮鬥爭,戰爭進行的極端殘酷,前面說了,清軍打到江南僅用了一年時間,但實行剃髮令,在隨後的征服東南、西南,統一全國過程中,卻用了20多年,當時清廷內部已有人看出剃髮易服是影響滿清統治的主要因素,當時的大學士陳名夏上書朝廷“留髮復衣冠,天下即太平”,結果以謀逆罪處死,那個敗類孫之獬在清廷謀得高官後衣錦還鄉,結果在家鄉被農民義軍斬首市曹,暴屍通衢,實在是罪有應得。


圖文繪歷史


很簡單,出於一個人的你們看不起我,那就大家跟我必須一樣的報復心理!剃髮令的提出者是明末清初的投清大臣孫之獬。

孫之獬受辱

當時清兵剛剛入關,以八旗20萬兵力征討明朝,請的統治者內心還是不自信的,為了穩定局勢清大事招攬明舊臣為官。

在此局勢下,孫之獬積極投靠,遂獲得禮部侍郎官職,孫之獬感激涕零。在得到官職後孫之獬決定從自己開始全盤滿化,以表達自己的效忠之意。在清兵剛入關之時,為了爭取人心當時的清統治者許可漢族大臣穿明代漢族服飾,在朝堂之上滿漢大臣以民族區分各列兩班。孫之獬於順治二年五月剃髮易服,以滿大臣得衣冠裝束上朝,以此表達自己全身心的投靠。

上朝之時孫之獬先是站在滿臣班次,但滿族大臣將其轟出:後孫之獬又想位列漢大臣班次,但由於漢大臣鄙夷其投靠之態過於急迫,孫之獬又被漢族大臣轟出班次。頓時孫之獬既不為滿大臣接納,又被漢大臣排擠,在朝堂上無立足之地,諸大臣嘲笑之態盡入眼底,猶如喪家之犬。

不甘受辱,為報復提出“剃髮令”

孫之獬在這此奇恥大辱之後,小人心態頓起。滿大臣不敢得罪,漢大必須跟自己一樣,你漢大臣還能嘲笑誰。孫之獬當日散朝之後,便寫了一本萬言書,上報給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

其中寫道:“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這樣就把剃髮易服上升到,是否真心服從清朝統治,是否真心認為清的統治是正統的高度上。正好迎合了清統治者的心理,頓時得到多爾袞的下令推行。

剃髮令的頒行後果

當年六月,清廷正式頒行“剃髮令”,六月再次嚴令十日之內必須剃髮易服。

剃髮令違背了當時漢族的傳統倫理觀念,激化了滿漢矛盾,尤其江南之地更掀起了反清的高潮,隨之招來清廷的殘酷鎮壓大江南北血流成河。孫之獬為表自己投靠清廷的忠心,滿足自己的狹隘心理,從而提出剃髮令,其醜態也永遠被後人不齒。


草木皆史


“剃髮令”是由漢人孫之獬提出的,是什麼原因讓孫之獬提出了“剃髮令”呢?

實際上原因挺簡單的,那就是孫之獬這個人為了拍順治帝的馬屁。孫之獬是明朝的進士,在清軍入關以後,這位進士為了保住自己烏紗帽,就想盡辦法在皇帝面前展現自己。就跑到順治帝面前排起了馬屁,說新帝登基就應該有萬象更新的更新的景象,為了自己能在皇帝面前站住腳,就拿自己的同胞下手,他認為:目前清朝已經統一了全國,萬象更新,但是百姓服飾裝扮還是漢制的,既然是滿人得了天下,一切都應該實行滿制。

孫之獬的建議得到當時攝政大臣多爾袞的重視和肯定,隨即就提出了“剃髮令”,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上在三五個八旗士兵的隊伍後還跟著一個肩挑剃頭擔,手握剃頭刀的“剃頭師傅”,如果不乖乖剃頭,那麼就掉腦袋。

雖然“剃髮令”是孫之獬提出來的,但是可以說“剃髮令”在清王朝的統治者心理早就懷揣著的,只是藉著孫之獬順勢實行了。這樣的政策能由漢人提出,是再好不過的,何樂而不為呢?孫之獬自以為他的建議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實際上是喜提一口黑鍋。




歷史百貨鋪


是的,這個提出剃髮令的漢人名叫“孫之獬”。

漢民族由於深受儒家經典的影響,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忠孝乃道德之首,剃髮就是不忠不孝。而女真/滿族由於是遊牧民族,長期騎馬打獵,因此束髮的髮型會影響他們的生存,尤其是前額的頭髮,在征戰打獵中極易影響視線,因此女真/滿族是剃髮束辮的,併成為了女真/滿族的傳統。

後金崛起後,遼東的很多漢人臣服於後金,後來清兵入關後,眾多的士族漢人望風而降,清朝入主中原已成定局,歷朝歷代更替,為彰顯王朝新氣象,改變衣冠服飾也屬於正常行為,但改變百姓髮型清朝倒是第一個。

在多爾袞進入北京之後,即按照滿族傳統,頒佈了“諭令剃髮”,即要求在清朝統治下的百姓,要按照滿人的習俗更改髮型。而作為明朝天啟時期的進士、歸順滿清政權的漢人孫之獬,率先剃髮易服,得意洋洋。但不久由於漢族大臣的堅持,和人民百姓的反抗,多爾袞遂放棄令剃髮。

但此時孫之獬不僅剃髮留辮,還改穿了滿族官吏的服裝。當時,每次上朝朝臣分滿漢兩班,上朝的時候,滿班大臣說他是漢人,不許他入班,並譏笑他不忠不孝;漢班大臣說他是滿人打扮,也不要他,同樣粉刺他不忠不孝。弄得孫之獬進退不得,狼狽萬狀。

於是孫之獬一怒之下便上疏提議讓朝廷之前頒佈的剃髮令加快執行,並要嚴格要求。說道:

“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多爾袞在考慮再三後,認為言之有理,於是重新頒佈剃髮令,並將這條政策立為祖訓,萬事不得更改,縱是後來孔子後人據理上述,也是無法逆轉,不過在眾多漢族大臣的努力下,多爾袞還是有所妥協,頒佈了“十準十不準”規定。

在王家楨《研堂見聞雜記》對這一段歷史記載非常清楚:

“中原之民,無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鬥,處處蜂起,江南百萬生靈,盡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於貪慕富貴,一念無恥,遂釀荼毒無窮之禍……”

連賣祖求榮而聞名於史的吳三桂,也曾當面對於過多爾袞剃髮令進行勸阻,而孫之獬卻助紂為虐、為虎作倀,如此卑劣,真是漢人的敗類。

好在,最後孫之獬罪有應得,在衣錦還鄉途中,被農民軍活捉,接著五花大綁示眾街市,百姓們在他身上遍刺針孔,插上毛髮,最後斬首,已經親政的順治皇帝,也認為孫之獬是小人,不予孫之獬任何旌表和撫卹。最後其家族祖墳也在後來被掘盜。


曹老師xixi


其實這個內容是中國古代帝制社會的決策方式。

用劍橋中國的內容,中國皇帝有世間最強的決策權,唯獨沒有建議權。

說白了,皇權可以決定幹不幹,皇權不能決定怎麼幹。

清朝要剃髮易服是必然的,只是孫之獬提出來而已。不是孫之獬提出,也有別的人提出。

類似的,有人說洪承疇是清朝統一中國最重要的人。其實清朝早就訂下統一中國的計策,洪承疇只是辦事的人,不是洪承疇辦,也有其他人辦。

所以,古代政策多大程度反應君權意志,需要認真研究。比如剃髮易服,這就是清朝意志,與是不是漢人提出無關。不是漢人,也許蒙古人也會提出的。要是藏族人提出更慘。


夢香寒冰


滿清未入關前就制定好的政策,入關後執行先懷柔政策後又強制執行!孫之獬只不過是個託詞而,依此減輕對滿清的責任罷了


跑步運動開始啦


滿清入主北京前,就在遼東剃髮易服了。孫之獬替多爾袞說出了想說的話。


西湖邊的耕田人


孫之獬的確該死,但薙髮易服出自滿清之手,並不是一個位卑言輕的孫之獬就能諫言達成的,無論立意還是施行都是如此,孫之獬只是個倒黴到家的漢奸而已。

一個孫之獬,一個曹化淳都挺悲催。

“報國愚忠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史不真。”

曹化淳多次請辭,回老家養老的第六年,甲申國變,京師大門洞開,李自成得以入城,崇禎帝煤山投繯殉國,就在多爾袞入京以後,有人彈劾曹化淳,李自成進攻京師的時候,是曹化淳做內應打開的城門,而且在李闖入城後,曹化淳還親自去城門處迎接。

本來曹化淳也沒當什麼,做為明末的宦官,朝堂上、私下裡這種抹黑的事兒已經司空見慣了,清者自清吧,後來在他看到由南方流傳而來的野史以後,曹化淳坐不住了,照這樣流傳下去,自己就坐實了通敵叛國背主的罵名,所以才有了訴苦的《感懷詩》。

要說曹化淳是躺槍的話,還算情有可原,但是這個孫之獬死得絕對不冤。

他的漢奸行為不能得到原諒,但說薙髮易服由孫之獬而起,他還真沒那麼大本事。

吳三桂早在山海關大戰的時候就已經被迫薙髮易服,但他還是力勸多爾袞不要對尋常百姓施行薙髮易服政策,以免造成群情激奮,不利於滿清入關後的政權穩定,多爾袞聽勸了麼?聽了,但是孫之獬的建議讓他大喜過望。

這個孫之獬又為什麼冒天下之大不韙來諫言薙髮易服呢?故事是這樣的:

孫之獬主動響應滿清號召,薙髮易服,當時的大臣分滿漢兩班,各部都是如此,而孫之獬上朝後發現自己的位置很尷尬,滿洲一列,漢臣一列,滿洲大臣說他是漢臣,不讓他入列,而漢臣則說孫之獬是滿人裝扮,也不讓他入列。

大怒之下的孫之獬對多爾袞諫言,中原被平定,但是衣服和髮式還是舊時模樣,這就是你多爾袞從了中國的習俗,而非中國從於大清。所以多爾袞也在一怒之下發布了薙髮易服的命令。

明臣論無恥,孫之獬排名第一,吳三桂、錢謙益都難望其項背,孫之獬的無恥已經漫過天際,如高山仰止一般吶,他是怎麼死的呢?

山東謝遷起義正好孫之獬回老家養老,於是身上被扎滿了針孔,插上毛髮,最後被斬首分屍,包括其家人無一倖免,可見漢人對他的極度忿恨。

清廷知道此事以後,有的官員要撫卹,有的官員則建議置之不理,最後清廷為了不進一步招致民怨,所以對他的死一言不發,既沒有表彰,更沒有什麼撫卹,這就是漢奸的下場。

薙髮易服只是早晚的問題

薙髮易服只是早晚的事兒,所以有了孫之獬的建議,也只是順勢而已,並不是孫之獬不說,清廷就不會薙髮易服。在滿清入關之初,第一要務就是在平息其他兵亂之前,首先安穩住已經納入管理的地域,所以薙髮易服被錯後,或者說多爾袞也沒無法判斷,要等到什麼時機才能夠施行薙髮易服,而有了孫之獬的建議,正好順勢而為。

薙髮易服是女真族的習慣,這個習慣可以追溯到大金國佔據北部中國那段時期,所有漢民都必須薙髮易服,否則殺無赦,但是經過短短几十年後,這個規矩被新任皇帝完顏亮廢掉,因為皇帝的漢化程度很高,對這種規矩並不感冒,一切都傾向於漢化。

到了完顏雍的時候,他痛陳利害,堅定執行類似於滿清的“女真至上”原則,並大力推行女真化,防止女真人因漢化過重失去統治優勢,鼓勵女真人刀馬騎射,禁止女真人改為漢姓,過度崇尚漢文化等等。

這位完顏雍留下的著作不少,這些都被皇太極所學習吸收,他也同樣教育滿洲各權貴,弓馬立國之本,不要因受到漢化而失去統治優勢,可以說多爾袞這些人都是這項政策的堅定支持者。

至於薙髮易服,說皇太極時期都有些晚,早在努爾哈赤時期,薙髮易服的政策就從來沒有打過任何一點點折扣,想活命這是必須的,無論是對遼東、遼西人口的劫掠,還是對待主動投降的降兵叛將,努爾哈赤絕對一視同仁,包括後來滿清繞道蒙古,五越邊牆所掠奪的近乎自己總人口的漢民,全部都是薙髮易服,從來不存在任何破例。

可以說薙髮易服是後金、滿清一直以來所秉承的既定國策,包括吳三桂在內,他所掌握的遼東鐵騎同樣被滿清所忌憚,但是讓多爾袞在關鍵時刻救他,唯一的條件,所有官兵剃髮歸順,否則根本不予考慮。

多爾袞做為一位聰明的政治家,當然知道入主中原後,首先要穩定基本盤,維持地區穩定,所以雖然在孫之獬的鼓動下施行薙髮易服,但不久後又收回成命,而在穩定江南地區後,則再次施行,這說明,薙髮易服在滿清統治政權眼中,是永遠不允許打折扣的。

如果只是孫之獬的一人之言,他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他的根本錯誤在於,由於滿清一直以來貫徹薙髮易服政策,所以他順勢買好,提議薙髮易服,以保證自己奪得首薦之功。沒想到被多爾袞借勢施行。

什麼意思呢?潛臺詞就是這可是你們漢臣提出來的呦,我是聽了他的意見才施行薙髮易服的。

事實證明,多爾袞禍水東移的手段非常見效,所有人都覺得如果沒有孫之獬,滿清就不會薙髮易服,其實呢?並不是這樣,而為什麼要禍水東移呢?

還是政權初期的穩定問題,如果多爾袞直接施行薙髮易服,那麼這份罪過當然要清廷來扛,天怒人怨的誰願意揹著黑鍋,可天賜良機,孫之獬這個空前絕後的漢奸竟然引火燒身主動建議薙髮易服,多爾袞何樂不為呢。

如果多爾袞本心不是這個想法,或者打定主意短期內為免激化矛盾,暫緩執行薙髮易服的話,區區一個位卑言輕的孫之獬如何能一句話就說動他呢,又何以好似未經大腦考慮一樣,轉天就頒佈了剃髮令呢。不是多爾袞沒腦子或耳根軟,而是孫之獬這個漢奸拍馬拍的太正了,正好遂了多爾袞的心願,他恐怕也在慶幸,終於找了一個非常合適的替罪羊。


古今通史


清朝入關後的剃髮政策,經歷了一個“先發布→再取消→重新發布”的過程,這恐怕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情況。

下面,我就來梳理一下剃髮令發佈的過程。

順治元年(1644):

五月初二日,清朝進朝陽門,入紫禁城。

五月初三日,發佈剃髮令,規定:

凡投誠官吏軍民,皆著薙髮,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五月二十四日,剃髮令取消。

順治二年(1645):

五月二十八日,多鐸攻入南京,徹底平定東南。

六月十五日,清朝正式在全國範圍內下達剃髮令,並規定:

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由此可見,清朝的剃髮令的發佈、執行,是有一個過程。

在入關之初,清朝就曾經發布過剃髮令,其實是要以此來區別敵我。

但是,他們很快發現這道命令不得人心,為了安定政局,所以暫時取締了剃髮令,允許“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

隨著南方戰線不斷傳來捷報,清朝已經基本坐穩了江山,這個時候再提剃髮令,就有底氣多了。

有些人說:清朝採取剃髮令,是受到山東進士孫之獬的鼓動。這件事卻有傳聞,出自晚明史籍《研堂見聞雜記》,其中提到:

孫之獬主動剃髮易服,“首剃髮迎降,以冀獨得歡心”,希望能獲得多爾袞的歡心。

但滿人卻認為他是漢人,不讓他站在滿班中,漢人認為他著滿服,也不讓他站在漢班。孫之獬一怒之下,上疏多爾袞建議全面實行剃髮易服。

故事雖然很傳奇,但確實是假的。

清朝的剃髮令,是主動要去施行的,並不是受到誰的攛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