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副校长舒红兵:同施一公、饶毅一同参选院士,凭借才能获选

人生在世,最难能可贵的便是初心。

只有在经历世间繁华、污浊之后,

仍可以洗尽铅华、独善其身,

不在困难中低头,不在掌声中迷失,

这样才会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别人记住的那一个!

武大副校长舒红兵:同施一公、饶毅一同参选院士,凭借才能获选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是舒红兵一生最好的诠释。

他1967年1月出生在重庆山区,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他也经常光脚丫上学;获得成功之后,他却毅然放弃国外高薪教职,高额科研费用,回归报效祖国,他就是现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

坚韧,朴实,勤奋常常是舒红兵的代名词。尽管家境贫困,但是他丝毫没有放弃自己追求梦想的权利。舒红兵自小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并且他很喜欢化学这门课,但是造化弄人,化学成绩不是很好,甚至还拿过6分,虽然现实给了他重重的一击,但是他没有消沉放弃,他努力学习,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兰州大学,也许正是有了小时候的这种拼搏能力,让他在兰州大学莘莘学子中也可以拔得头筹。

舒红兵远渡重洋前往国外进修,在当了几年研究助理后,舒红兵察觉自己仍有一些不足,于是,他又选择在

美国埃默里大学进修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因专业领域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导师的高度好评。

武大副校长舒红兵:同施一公、饶毅一同参选院士,凭借才能获选

舒红兵在美国很受重视,当然他也没有辜负导师的期望,创下了最短拿下属于他的专业领域的博士证书的纪录。舒红兵在国际上发表过数百篇论文,皆得到了广泛好评,论文被引用了上万次,也在国际上取得重大影响力的成果。

学成归国,不变的是他的赤子之心和要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

同许多归国科学家一样,舒红兵在国外学成之后,也毅然的回到了祖国,其实在舒红兵回国之前,他已经在美国生活了许多年,人们都以为他会留在那,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他始终觉得自己应该回去,终日面对着熟悉又陌生的“洋面孔”,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身处异乡,无时无刻都在想念自己的国家的孤独与怅惘

终于恰当的时机来临了,他收拾行囊,和其他的归国前辈一样,学成之后,毅然的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建设祖国的事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他也用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对祖国的爱。

武大副校长舒红兵:同施一公、饶毅一同参选院士,凭借才能获选

严谨求实,爱岗敬业,他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学生中的好导师。

舒红兵对科研的热爱从他一次又一次的进修就可以看得出来,选择进修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位和名誉,而是他始终觉得自己的学识是不能匹配到他得到的位置的,他选择继续研究是因为热爱。

他热爱科研,所以他不会觉得疲倦;他热爱钻研,所以他想要把应该获得的学位做到极致,而不是坐在一个既得的位置上,享受掌声和荣誉

舒红兵对科研的态度一向严肃认真,面对邀请,他会推掉与科研无关的一切,专心致志地在他的专业领域;他敢于整顿学术上的不正之风,对待科研他从不草率,他也并不急于求成;在研究上遇到苦难时,他会反复实验,反复检测自己的实验方法是否有错误,直到最终的实验成功。

品德是一个人通向成功之路的垫脚石。舒红兵很看中学生的品德,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够好,他可能获得短暂的成功,但必定不是长久的。所以他培养的年轻人,首先第一点就是品行端正和有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

武大副校长舒红兵:同施一公、饶毅一同参选院士,凭借才能获选

舒红兵有着高瞻远瞩的眼光,所谓“青年强,则国强”,他注重培养青年人,他想让他的学生少走弯路,他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都让自己的学生知晓;他对待学生是温和的,但是他在又是严厉的,在听到学生的实验结果有漏洞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指出来,许多学生对他是“又爱又恨”。

人生并非一片坦途,人生而平凡,如何在困难中前进?又如何在平淡中激起奋斗的浪花?如何让更多的人记得自己?这些都是人生中带给我们的问题及考验。舒红兵的故事告诉人们,面对困难,要有乐观心态和积极态度,要不懈奋斗,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像他那样,我们也会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