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義必自斃?尼赫魯的執政生涯為何會在62年之後戛然而止?

靜夜史


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的政治家,在印度有著崇高的威望,地位僅次於聖雄甘地。他提倡不結盟運動,在第三世界有很大的影響力,儼然是第三世界的領袖。他深知印度根深蒂固的各種問題,他在位期間就是想通過自己的威望將印度的問題逐一解決,推動印度的工業化建設。在他看來,印度要強大,必需要有自己的工業體系。他形象的跟印度人說,工廠、電站就是印度的新神廟,他提倡實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



印度雙雄:尼赫魯和甘地

在尼赫魯當總理的那十來年,他幾乎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一方面他將權力一步步的收歸到中央,以強有力的手段推動印度的改革,推進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他又利用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為印度拉來了大量的資金和援助。例如蘇聯向印度提供了150億盧布的貸款,還援助他建立了不少的工廠,美國、英國等國也向它提供了不少的資金和技術。可惜在他意氣風發雄心勃勃的時候,走錯了一步棋,將他的聲望跌得一落千丈,使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和國內的改革戛然而止。



尼赫魯

他走錯什麼棋呢?就是挑戰中國,向我們提出領土要求。結果毛主席大手一揮,解放軍將印軍打得屁滾尿流。這一仗不但沉重打擊了印度的野心,也將尼赫魯在國內國際的威望打到了谷底。第三世界領袖的桂冠從此花落中國,毛主席取代了尼赫魯在國際上的地位。而尼赫魯呢,他在國內的各項改革和建設都遭到了抵制,兩年後鬱鬱而終。可以說,1962年是中印的分水嶺。

中印邊境對峙

可尼赫魯為什麼要走這步棋呢?說起來也很簡單,因為尼赫魯認定自己贏定了,天時地利人和他幾乎全佔了,國內國際形勢對印度來說一片大好。

首先,由於印度是靠“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獲得獨立的,所以,印度並沒有受到什麼破壞,各項指標在當時都比中國好。

其次,印度當時是第三世界的旗手,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威望。亞非拉一群第三世界的兄弟都支持他。

最後,美國、蘇聯、英國、法國都站在他一邊,給了他很多武器裝備援助。

被我軍俘虜的印軍在舉手投降

而我們呢?不但和美、英、法的關係不好,跟蘇聯又鬧掰了。這幾個傢伙帶著自己的兄弟啪的一下就給咱擺了個O形包圍圈,蘇聯還在邊境陣兵百萬,虎視眈眈,大有想一口吞掉我們的意思。更悲催的是,我們國內形勢也不好。蘇聯撤走了專家,國內大量的工廠停工,沒法做下去。偏偏又遇上三年的大饑荒,老百姓連飯都沒得吃。而我們與印度的邊境又大多是連綿不斷的高山,一年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是大雪皚皚。後勤運輸就更糟糕了,幾乎全靠人力和畜力。

印度當時就想了,就你這麼個條件怎麼跟和打啊!所以就有侍無恐的向我們提領土要求了。如果他的目的達到了,無論是對提高尼赫魯本人的威望,還是對提高印度在國際上的地位,爭取更大的國際援助都是有好處的。

一開始咱也的確不想和他打,畢竟打仗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而且是要死人的。當時咱們就想安安心心的搞好國內建設,讓老百姓有碗飯吃。所以就提議雙方談判解決問題!可印度有那麼大的優勢,勝劵在握,哪裡會跟我們談啊,而是步步蠶食,步步緊逼。他就吃定我們沒能力和他打。

中國軍隊在反擊入侵的印軍

為了積蓄反攻力量,也為了迷惑印度,毛主席命令邊防戰士步步後撤,印度更加得意忘形了。可沒想到在他得意忘形,以為自己贏定了的時候,我們的武器裝備和物資也準備充足了。當印軍再向我們挑釁的時候,毛主席一聲令下:給我狠狠的打!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解放軍將士如猛虎下山般出擊,印軍哪見過這陣勢啊?三下五除二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才短短兩個月,印度就兵敗如山倒,連政府都忙著準備要遷都了,大家都感覺快要當亡國奴了。幸好這時候毛主席下令停止進攻,並將部隊撤回到傳統分界線我方一側,印度才鬆了一口氣。

關於古巴導彈危機的漫畫

有人問了,印度不是有美國、法國、英國、蘇聯力挺嗎?這時候他們幹嘛去了?不出來幫幫忙?別提了,他們幾個傢伙為古巴導彈的事正在互掐呢,哪有時間管印度的事啊?只是事後他們都很奇怪的去問印度:阿三,你確定你是去和中國掐架的嗎?我怎麼感覺你是去送禮的?我們給你的很多武器裝備聽說你連封條都沒有開就被中國人給拿走了,這是怎麼回事? 印度怎麼給他們解釋這事,咱們就別管了。反正經過這一仗,印度地位是一落千丈,尼赫魯總理的威信也蕩然無存,黯然下臺。中國則正式確立了自己第三世界領袖的地位,而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國內各種改革進程通通就此打住,如今還在那磕磕碰碰的折騰著。


血染戰旗紅


最早知道尼赫魯這個名字,是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上。我記得那個時候課本上關於他的記載一共有兩處,一處是尼赫魯訪華,一處是周總理在印度訪問期間,與尼赫魯共同發表了聯合聲明,周總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得到了尼赫魯的認同。

當時還有一張配圖,是周總理一行人和尼赫魯等人的合影,那個時候我才知道這個人長什麼模樣。對他還是蠻有好感的,畢竟在那時我的認知裡面,這是一箇中國人的朋友。



可是後來當我對歷史瞭解的足夠多以後,特別是對中印雙方在邊境發生的那場戰爭了解以後,我才知道原來尼赫魯還有我不知道的一面。

1959年,尼赫魯寫信給周總理,強制要求把雙方邊境線附近的大約12.5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給印度,這一無理要求當然遭到了我方的拒絕。

但是隨後周總理給尼赫魯的回信中,在明確拒絕這一無理的要求以後,理智的提出了和平解決糾紛的建議,但是印度方面卻並未採納。並且瘋狂的挑釁。

在印度單方面瘋狂的挑釁之下,雙方爆發了武裝衝突。而這場在尼赫魯看起來必勝的戰爭,卻被我軍徹底的打敗了。



消息傳到印度國內以後,尼赫魯的威信極度受挫。這一打擊也漸漸的摧毀了他的身體。1964年,在印度國大黨的年會上,尼赫魯突然中風,直接導致了左邊身體偏癱。到了這一年的五月,他的生命徹底的終止。

其實尼赫魯這個人,對印度的貢獻還是非常大的。在甘地以後,他擔起了領導印度的重任,並一步步的帶領印度走向崛起。在他出任印度總理期間,在經濟、外交等領域,均幫助印度取得了不錯的進展。所以他在印度人民心中的威望是很高的。



可能也正因為他幫助印度取得了那麼大的成就,所以使得尼赫魯對中印實力產生了錯誤的認識。他過低的低估了我們的實力,而高估了印度的實力,所以才有膽量向我們發起挑釁。

而最終戰敗的結果,也使得這位在印度看起來無所不能的政治領袖,在印度人民心中產生了動搖。


聽歷史說話


尼赫魯是印度的開國總理,為印度的獨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是不結盟運動倡導者之一,還和中國一起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只不過尼赫魯在1962年派兵在中印邊境製造事端,引起了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國軍隊狠狠的教訓了有霸權主義的尼赫魯,讓印度狼狽不堪,印度的失敗讓尼赫魯的情緒壞到極點,也搞垮了的他的身體,兩年後在國大黨年會上中風,幾個月後離世。




尼赫魯的一生

尼赫魯的家庭在印度是個富裕階層,他的家族男子在印度莫臥兒帝國時期世居高官,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印度的有錢人都會送小孩子到英國讀書,尼赫魯在1905年跑到英國,進入了英國貴族子弟學府讀書,在1907年考入劍橋大學,主修自然學科,不過尼赫魯對政治、歷史、社會這些學科更感興趣,在這些學科上花了大量時間研究,1910年尼赫魯還攻讀了律師專業,並拿到了律師執照。

在英國就讀的經歷,讓他看到英國只不過是個島國,印度那麼大的國家卻被英國這個島國任意支配,實在是件荒謬絕倫的事情,回國後他接觸到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覺得這是符合印度國情和傳統的運動,於是開始追隨甘地,也因此先後入獄9次,共坐牢1041天,而尼赫魯則早以為此作好了心裡準備,愈挫愈勇。


從一個富家公子成為階下囚,尼赫魯為了印度的自由而戰覺得是件無上榮光的事,也改變了他西式生活的著裝和習慣,為了印度的獨立事業,尼赫魯和他的父親甚至變賣家產來作為國大黨活動經費,自己只吃些簡單的飯食,在探索印度民族解放的道路上,尼赫魯進行了多國訪問,還參加宋慶齡、高爾基、愛因斯坦等組織的“反帝大同盟”,並重返歐洲和出訪蘇聯取經,這些都為他日後當總理制定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礎。

1948年甘地被刺殺,尼赫魯政治對手薩達爾在1950年病逝,使尼赫魯成了印度最高權威,印度獨立後,尼赫魯也成了印度開國總理,任期為1947年到1964年,成了印度在位時間最長的總理,這是因為連續三屆大選,國大黨都是以高票獲勝,在尼赫魯執政初期,在外交領域上很成功,提倡不結盟的外交政策,為印度謀求和平,和中國共同發表聲明,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1年和鐵托、納塞爾共同發起不結盟運動。


只不過印度在發展幾年後,尼赫魯有了獨斷專行的權力和思想,開始目空一切高傲自負的尼赫魯把目光對準了中國,在中印邊境製造事端,表現出霸權主義的苗頭,都說多行不義必自斃,面對印度的挑釁,中國在多次提出合理且和平解決中印邊境問題無果後,毛主席在中南海召集會議,決定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

中印戰爭時間很短,中國在戰勝後主動撤軍,在教訓了印度之後也讓尼赫魯知道什麼才是大國風範。

中印邊界全長約1710公里,兩國邊界爭端有其歷史根源,始作俑者就是有“攪屎棍”之稱的英國,在英國統治印度之後,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擅自劃定“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也因此留下中印爭執的禍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印度就趁中國處於戰爭困難時期,派兵侵佔了瓦弄、噶拉塘等,1947年印度獨立後,居然要中國承認“麥克馬洪線”,想要進一步侵佔中國領土,在印度多次派兵侵佔中國領土的時候,因為中國正處於新中國剛成立沒多久,忙於內務加上抗美援朝,無暇顧及中印邊界問題,加上中國堅持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議,所以中印邊境地區在1951年到1958年期間還算是平靜。

1959年西藏反動上層叛亂被平息後,中外反動勢力的陰謀破滅,這時候尼赫魯竟然寫信給周總理,提出了大片領土要求,尼赫魯無理要求的中國領土相當於一個福建省的面積,在遭到中國政府拒絕後,印度繼續推行“前進政策”,繼續越界侵佔,製造流血事件,從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度先後在中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入侵據點。


中國多次提出和平解決邊界爭端,周總理在接到尼赫魯的信後還親赴印度與尼赫魯會談,然而中國所有的真誠努力卻得不到印度的響應,印度政府把中國的寬容忍讓視為軟弱可欺,仍然一意孤行的派軍侵佔和蠶食中國領土,面對尼赫魯集結部隊調兵遣將的瘋狂挑釁和大肆反華,中共中央作出決定,對印度進行自衛反擊戰。

在經過周密部署後,1962年10月20日,中國軍隊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刺崑崙山上和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地區,展開了對印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到11月21日基本結束,以印度慘敗告終,中國軍隊清除了印度在中國境內設置的90多個據點,中國在戰勝後,發表聲明宣佈停火,主動後撤,並將繳獲的武器、軍用物資還給印度,1963年將3900餘名被俘人員釋放。


中國的對印反擊戰,在維護國家尊嚴和領土完整的同時,也狠狠打擊了尼赫魯的霸權主義,再一次向世界證明中國是不可欺負,而尼赫魯在這場戰爭之後,情緒壞到了極點,身體也跟著垮了,衰老的很快,兩年後還突遇中風,4個月後心髒停止了跳動,時年74歲。


歷史紅塵


尼赫魯的名聲在國際上並不差,甚至說是比較好,“多行不義必自斃”這詞有些誇張。為什麼他在1962年結束執政生涯呢?

中印戰爭的打擊,沉重摧毀尼赫魯的精神,繼而摧毀他的肉體,1962年他在總理崗位上病逝。尼赫魯儘管依然受到印度人的愛戴,但“閻王叫誰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他不得不結束執政。

近代以來,印度大陸有影響力的人物,除去“聖雄甘地”就只有尼赫魯。甘地很看好尼赫魯,一直旗幟鮮明地支持尼赫魯的政治事業,他們的關係就如同父子。

二戰後,尼赫魯成為印度獨立之父,他懷抱救國救民的理想,投身於新生的國家建設當中。跟中國軍隊爆發邊境衝突,是尼赫魯執政17年裡最大的挫折,也是最大的汙點,否則他的形象很完美。

尼赫魯出生於印度北方邦的阿拉哈巴德,但他的家族是克什米爾來的婆羅門階層,屬於高級種姓。尼赫魯從小就生活富庶,能夠有資金去英國留學,過著公子哥的生活。

回國之後的尼赫魯,後來選擇投身獨立運動,寧願過著艱苦的生活。人民敬重尼赫魯為國犧牲的精神,更敬重於他的品格,畢竟不是誰都能夠放棄物質享受。

1947年印度獨立後,尼赫魯領導下的印度政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初步建立其一套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直到今天,整個南亞地區,只有印度才有這個能力,這不得不歸功於尼赫魯時期的工業化政策。

除了國內建設的成就外,尼赫魯還是20世紀50年代世界外交舞臺最忙碌的政治家,他的“亞洲重要性”“不結盟運動”影響深遠。

儘管成就斐然,但是尼赫魯跟2個鄰居的關係並不融洽,他對跟中國、巴基斯坦的關係感到頭疼。早期,尼赫魯對中國還是比較友善,不僅對1950年解放軍進入西藏顯示極大剋制,而且還支持中國重返聯合國。

只是後來印度的外交和防衛出現重大失誤,尼赫魯從1959年開始糾結於中印邊界問題,導致3年後雙方進入戰爭狀態。尼赫魯的戰敗,讓他遭受雙重失敗,一是戰場上的潰敗,整個軍隊已經不能再戰;二是不結盟運動的失敗,因為他曾請求歐美援助他作戰。

總而言之,尼赫魯挑起的中印戰爭確實有“不義”的成分,但總體來看他還是1名成功的政治家,並非“多行不義必自斃”。你會怎麼看,他有這麼壞嗎?


子屠龍


1947年,蒙巴頓方案公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印度獨立後,尼赫魯成為了印度的首任總理。在之後近20年中,尼赫魯對印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印度全民崇拜的偉人。

然而在1962年,尼赫魯不顧國民的意願,強行挑起中印邊界衝突,最終導致了中國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因為這場戰爭,尼赫魯在印度國內的聲望開始不斷下降。而他本人也在之後的兩年中疾病纏身,最終於1964年去世。

(尼赫魯舊照)

那麼,尼赫魯為什麼要一意孤行,強行挑起中印兩國的衝突呢?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出生在1889年,他的家族先祖是克什米爾地區富裕的婆羅門,在印度一直備受尊崇。尼赫魯也因為家庭條件優越,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那個時候,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尼赫魯在16歲那年,便去了科技更加發達的英國學習。

不過,尼赫魯卻對英國沒什麼好感。在他14歲那年,尼赫魯的母親對他講述了多年前,家人險些因為誤會被英國人吊死的故事。這讓尼赫魯認識到,在英國人眼中,哪怕是印度的貴族,也同奴隸沒有什麼區別。

1907年,尼赫魯考入了劍橋大學。他在劍橋讀了很多哲人的書籍,並最終得出了“乞求與哀鳴不能從英國得到任何東西”的結論。這個結論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尼赫魯開始出現反英救國的想法,他夢想有朝一日能夠解放印度。

1912年,尼赫魯回到印度加入了國大黨。

1916年,尼赫魯在國大黨的年會上遇到了聖雄甘地。

甘地堅持反英的不懈鬥爭,讓尼赫魯非常感動。從那以後,尼赫魯便成為了甘地的忠實追隨者。

1920年,尼赫魯參加了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事後他被捕入獄,而這也是他第一次被捕。

(甘地舊照)

在印度獨立之前,尼赫魯曾先後八次被捕,他在監獄中一共度過了9年的時光。遭的罪越多,也意味著功績越高。自1929年成為國大黨主席後,尼赫魯便成為了印度政壇的風雲人物。

1947年,尼赫魯正式出任印度總理。在執政之初,尼赫魯開始努力在國內清除英國的殖民勢力。他首先將帶有英國色彩的印度行政區重新洗牌,將全國劃分成28個邦。到1955年,他又重新將印度劃分成了14個邦和6個直轄區。這最終解決了印度長期以來的語言區域交錯問題。

其次,尼赫魯建立起印度行政掌管制度,用來取代殖民時期的英國文官制度。並將軍隊進行改組,由印度總統來擔任三軍統帥。

這一措施意味著,印度漸漸擺脫了英國人在軍政中留下的影響,印度人開始將國家管控在自己的手中。

除此之外,尼赫魯還在1950年效仿蘇聯,成立了一個國家計劃委員會,由他本人擔任主席。

1951年起,印度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便開始實施。直到21世紀,印度依然在實施著五年計劃。這樣的情況在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其實是非常罕見的。

在外交方面,尼赫魯堅持印度的外交策略是謀求和平。他是不結盟運動的倡導人,不參與冷戰,不與任何國家結盟。與此同時,他一直在積極發展著同發展中國家的關係。對於中國,尼赫魯就相當地重視。

(尼赫魯舊照)

尼赫魯是第一批承認新中國的領導人之一,並且他還積極支持恢復中國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席位。1954年,尼赫魯還和周總理一起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第二年,尼赫魯又協同中國一起參加了亞非會議。這讓世界上形成了一股反帝、反霸權的重要力量。

也正因為尼赫魯在印度國內大刀闊斧地改革,以及他在國際上堅決支持著各民族的獨立運動。尼赫魯在印度和國際社會上的聲望,在那一時間達到了頂峰。

然而,達到人生巔峰的尼赫魯很快膨脹。

1962年,印度國內局勢出現了一些動盪,尼赫魯為了轉移國內視線,維護自身的聲望,竟然昏了頭,開始派兵在中印邊界上製造摩擦。

最終,印度軍隊在這場戰爭中慘敗,死傷人數超過6000人。而尼赫魯多年來一直努力經營的中印關係,也因為這場戰爭,出現了倒退。

更不幸地是,尼赫魯本來是為了維護自身的聲望而挑起了戰爭。結果在戰爭慘敗後,他在印度國內的聲望卻一落千丈。此後2年中,尼赫魯一直都因為這一仗而耿耿於懷,最終他於1964年病逝。


張生全精彩歷史


尼赫魯是20世紀屬於印度的英雄,他的地位在印度是無可撼動的。在1962年之前,尼赫魯簡直就是印度的聖人,創造了很多的豐功偉績,然而1962年以後的尼赫魯,他的人生彷彿拿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他的身體和事業都遭遇了挫折。



尼赫魯本人是印度聖人甘地的徒弟,在他的領導下印度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他倡導不結盟運動,鼓勵亞非國家進行積極合作,支持民族解放運動。他曾經還視中國為盟友,幫助了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可以說有一段時間中國和印度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在萬隆會議期間,尼赫魯甚至和周恩來總理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正是由於尼赫魯的傑出貢獻,印度政府作將尼赫魯的生日-11月14日定為印度的兒童節。


然而這一切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之後都發生了改變。中印戰爭是中國和印度因為邊境糾紛而引起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的規模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對印度的政壇印象不容小覷。

1959尼赫魯在國內遭遇了政治危機,像很多政治人物一樣,尼赫魯決定轉移矛盾,於是將矛頭對準了中國邊境。當時的印度在尼赫魯的治理下綜合實力還是不錯的,尼赫魯希望通過此次行動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可惜他錯誤估計了中國的力量,這場戰爭不但沒有幫助他鞏固地位,反而是成為印度國恥,自己也鬱鬱而終。


是阿維啊


說戛然而止有點過了,這老兄帶的國大黨在1962年當年的選舉中還是獲勝了的,只是對比1957年選舉中494個席位拿371個的碾壓級優勢不見了。原因也不復雜,閒著沒事惹那隻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兔子,被打了個滿臉花。

很多人覺得他1962年後存在感不強,其中原因也不復雜,本來心比天高的玩前進政策,結果命比紙薄被收拾個臭死,這老兄又氣又急之下病倒了。1963年他足足在克什米爾修養了好幾個月,到了1964年乾脆一命嗚呼,當然就沒啥存在感嘍。

很多自己人可能覺得在50年代中印兩國關係很好,有那麼一段蜜月期。但吐槽機可以負責任的說,這只是我們和那一代領導人的一廂情願而已,尼赫魯對我們一直就很提防,從開始就在耍兩面派。

他搞的不結盟運動本質上是想自己當老大和美蘇兩強競爭,而咱們參與不結盟運動的目標很實際,自己能做自己的主。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這種分歧就已經很明顯,當時總理的演講核心是各國能夠自己選擇自己的路走,哪怕是資本主義道路;而尼赫魯的助手梅農完全歪曲了不結盟的意義,以粗魯和不外交來定義不結盟運動,給尼赫魯贏得了大量國際聲望。

這種做法連印度自己的外交官都說梅農那貨完全是個傻X(1962年就是這貨當的印度國防部長),總理的評價則是“我從未見過如尼赫魯這般自大的人”。事實上根據中情局一些解密文件看,早在1954年尼赫魯就警告過當時的緬甸總理巴瑞裡中國遠點,同樣的話也對印尼說過,這孫子一直就對我們很不友好。

那麼尼赫魯為啥要搞那個連潤公都摸不著頭腦的前進政策呢?很多人的結論是這貨飄了,沒錯,他確實飄了。他沒想明白一件事兒,當時印度在國際上呼風喚雨並不是國力有多強,而是種種牽制之下各國都給他們面子。

他本人作為一個富家公子出身的政治家,人生最大的考驗也就是被英國逮捕過幾次,同時前邊還有一個甘地頂著,根本沒經過血與火的考驗。別說對比潤公、斯大林、丘吉爾這代鐵血領導人,就是比赫魯曉夫、卡斯特羅這批人都有不足。他根本不明白戰爭不是他想的那麼浪漫,那真正的屍橫遍野,舉手無情。

這貨最二筆的地方就是最初拿前進政策當談判籌碼,拿兔子對戰爭的謹慎當做是外交軟弱,他根本不明白那代領導人的概念裡不打就是不打,只要決心開打就是玩命。所以不停得寸進尺的修哨所,沒完沒了的挑釁,他總以為兔子受美蘇兩國擠壓,不敢和他翻臉。

這個錯誤其實就夠致命的了,你去挑釁一個大國卻沒做好全面戰爭的準備,攏共就劃拉不足2萬的部隊去折騰,一旦開戰後續梯隊也沒有,這不是作死嘛?可這孫子作死也就罷了,給臺階都不會下。

最初兔子的反擊只持續了4天,然後就停下來修整了足足三週,很明顯這就是給他個小教訓。期間兔子也給尼赫魯發了信,呼籲外交解決問題,雙方都各退一步算了。如果是有戰爭經驗的行家一看就明白這仗沒法打,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較量,就坡下驢也就完事了,好歹臉面能保全。

可這倒黴孩子在英美的忽悠下直接宣佈緊急動員,一副要全面戰爭的架勢,給發的呼籲也拒絕了。那還能怎麼辦?繼續打唄!於是幾個戰士俘虜一個營的笑話都出了,三哥那幫停留在一戰的部隊根本對運動戰和平行穿插根本毫無辦法。

到這階段如果眼光再高明一點還是能看出兔子的目的依然是懲戒,如果想擴張早就向前穿插了。可惜尼赫魯這孩子心理素質太差,連翻打擊之下直接開始賣國了,丫給美國總統肯尼迪寫了兩封充滿絕望的信,求購12箇中隊的飛機,還求美國派飛行員來,以培訓的名義參戰......

就在這貨求爺爺告奶奶的時候,那邊兔子自己退回去了,得!又在世界人民面前卡了個大臉!被當猴子耍的尼赫魯又氣又急之下就一病不起了。所以說這老兄不是多行不義,只能算是不自量力而已。

在吐槽機眼裡這貨大抵和愛情小說家墨索里尼差不多,就是給世界人民增加笑料的,連喊的口號都差不多,不信你看:

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尼赫魯


在別人書寫歷史時拱手旁觀是一種恥辱,誰獲勝並不重要(網友續:反正不是我)。——墨索里尼


歷史吐槽機


尼赫魯是印度獨立之父,連任四屆總理,執政27年,曾深受印度人民的敬仰。自印度獨立以來,不斷蠶食中國領土,中印雙方武裝衝突不斷。我國政府再三表示,願意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均遭到尼赫魯拒絕。1962年10月20日,中國軍隊全面出擊,短短31天內,我國佔領了邊界全線爭議地區,印度慘敗!這一仗令如日中天的尼赫魯威信掃地,意志消沉,病魔纏身,於1964年5月37日猝發心臟病而亡。一場中印戰爭,竟然把尼赫魯活活氣死,這是否也應了那句話:“多行不義必自斃”?


公平正義女


尼赫魯是印度人最敬仰的領袖,是印度最偉大的掌舵人,最出色的政治家,最稱職的總理。在印度人看來甘地是印度的國父,尼赫魯是印度的教父和精神領袖。

印度出了這麼多總理,但沒有一個總理能跟尼赫魯相提並論。如果在大街上你問一個印度人,誰是印度的偉人,恐怕十有八九會說甘地、尼赫魯。

尼赫魯在國內有著崇高的威望,在國際上也是赫赫有名,口碑非常好。尼赫魯是不結盟運動的倡導者和發起者,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之一。如果說甘地奠定了印度的政治基礎,尼赫魯則奠定了印度憲政和法律的框架,奠定了印度發展的基礎,把印度納入現代國家的軌道,讓它能穩步發展和前進。

有人說尼赫魯家族是印度影響力最大、最強勢的政治家族,但他的強勢是建立在人民對他的信任,在於尼赫魯本人的努力爭取,不是靠大炮和刺刀,也不是靠欺騙和謊言,更不是靠金錢收買。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印度也不是一天獨立的。偉人說過,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印度獨立的每一步離不開人民的奮鬥,離不開尼赫魯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汗水和艱辛,淚水和鮮血,失望和希望,勝利和失敗。

尼赫魯千里跋涉,走遍了印度的大街小巷,村村寨寨和每一座城市,跋涉了每一座高山,渡過了每一條河流。他不辭辛勞在全國演講,嘴都起泡了,聲音嘶啞了,就讓身邊的人翻譯。

在印度獨立的前後,尼赫魯每天演講達到了五六次,每次兩個小時,有幾千萬人聽過他的演講。他的演講沒有民粹主義的煽動,沒有聲嘶力竭的教條,不枯燥刻板,而是娓娓道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老少喜歡。他不厭其煩向失去耐心的群眾灌輸非暴力的理念,為印度避免了一場毀滅性的內戰,避免了玉石俱焚的劫難,也感動了鐵石心腸的殖民者,迫使他們做出了讓步,讓印度迎來了獨立的曙光,也讓獨立後的印度跟原來的殖民者英國得以保持特殊的親戚關係,為印度建國後平穩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1889年—1964年)是印度的首位總理,也是印度獨立的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他當了17年的印度總理,任勞任怨,不惜辛苦,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尼赫魯是印度憲法主要制定者,也是印度司法制度的設計師,因為尼赫魯是律師出身。印度能夠不走彎路,沒有大的動盪,這個結果跟尼赫魯對印度的司法制度的設計有直接的關係,多年以後印度的司法界對尼赫魯這位前輩依然心悅誠服,由衷敬佩。

由於歷史原因,二戰後的政治家都是傑出的外交家,尼赫魯也不例外。

尼赫魯是國際政治舞臺上非常優秀的政治家,他是一個不甘寂寞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外交家。尼赫魯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追逐光明的路上倒下,比死在床上要體面。勇士應該追求冠軍,甘居人後是恥辱。

尼赫魯非常欣賞蘇聯和中國的社會主義,但他不照搬蘇聯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提出了符合印度國情的南亞社會主義。

他主張在印度搞社會主義,但卻反覆強調宗教自由,他說宗教是國家穩定的基礎,信仰跟法律治國的兩個良方,是社會安定的雙保險。因此無論印度如何貧窮、落後,但印度人始終不驕不躁,理性耐心,包容豁達,這就是宗教的力量,也是尼赫魯的功勞。

尼赫魯對印度還有一個最大貢獻就是建立了印度的民主制度,不做薩達姆,要做華盛頓。

尼赫魯是萬隆會議的組織者,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人,不結盟運動的蓬勃開展讓美蘇爭霸和冷戰有了第三方力量的制約,為人類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

人無完人,在後來的大國領土爭端中,尼赫魯已經是七旬老人,晚年犯錯是偉人的必然,尼赫魯錯判形勢,沒有住和平的機會,給印度帶來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也讓自己走向滑鐵盧。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他的執政生涯也很快就戛然而止。

1964年尼赫魯在抑鬱中去世,享年75歲。

數風流人物,還看尼赫魯。亞洲的政治家,尼赫魯無疑是最優秀的。


歷來現實


這森林可愛又幽深,
可我曾答應過,
在安息之前再走它一程,
在安息之前再走它一程,
然而,他再也不能走它一程了。

尼赫魯床頭貼著羅伯特·普羅斯特的詩,印度教的哲理與政治如同詩與遠方深套到這位政治貴族的血脈之中,尼赫魯的中文翻譯意思是綠寶石象徵著寶貴的東西,尼赫魯家族按照印度知識分子培養路線為他請了家庭教師教授現代知識,後來稍大一些將他推薦到英國的貴族學校哈羅公學。尼赫魯經歷了幾位家人因誤會差點被英國人吊死事件後,開始反思殖民地印度的未來,改變印度未來需要政治鬥爭,到英國哈羅公學後尼赫魯如飢似渴的飽覽群書將文藝復興巨匠盧梭和孟德斯鳩書籍反覆咀嚼形成自己政治思維,尼赫魯由哈羅公學升入牛津大學法學院學習普通法系深入理解資本主義制度社會治理體系為後來他擔任印度總理改革經濟和政治提供深厚理論基礎,他最為著名的不結盟運動也是受益於這個時期的理論滋養。

尼赫魯從劍橋大學畢業後開啟律師執業生涯,這個時期的他與甘地相遇相知,同為律師的印度有志之士達成了共識,印度的未來需要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英國把印度視為自己影響亞洲戰略支撐點,印度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寬容的印度教義讓英國擁有豐富的戰爭資源,兩次世界大戰印度為英國貢獻了大部分的海外軍團。英國人耍弄政治手腕讓印度人為其政治利益服務而拒絕兌現印度民族自治的承諾,印度被英國文官制度牢牢統治著,印度土邦的王公和大地主成為其殖民統治代理人控制印度經濟命脈,印度期待革命卻無法形成統一戰線,以至於近百次反抗英國革命運動都被撲滅了。

甘地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他決定以民族宗教的迴歸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從而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民眾面對暴力警察和殘忍的軍隊,完全不可能束手待斃,於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遇到了困境。尼赫魯對於甘地的政治理念不是完全認同,他在數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陷入低潮之時遠走歐洲尋求新的救國良方。甘地在1924年代遊歷西方之時遇到國民黨宋嬋星及宋慶齡,並且加入宋慶齡建立的“反帝同盟”擔任理事人,這是尼赫魯與中國革命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尼赫魯後來到蘇聯學習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與斯大林等列寧主要領導人會面。

印度革命在甘地為代表的國大黨帶領下終於取得了勝利,尼赫魯作為甘地的信徒和革命助手獲得國大黨重要職位,甘地遇刺後尼赫魯成為獨立印度的第一任總理,尼赫魯終於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對於被殖民數百年的印度開始社會改良,首先恢復印度是印度人的印度廢除英國文官體系,其次重新印度資本主義工商體系,再次廢除法定地主將土地以贖買和租賃形式分給缺地少地的農民,這些成功的內政改革讓印度迅速崛起。為了讓印度擁有廣泛國際影響力,尼赫魯積極爭取獨立的第三世界陣營國家支持,他提出了不結盟運動口號,不結盟運動讓印度成為可以與美國西方陣營及蘇聯陣營分庭抗禮的政治大國。

印度的崛起催生了民族主義,尼赫魯開始擁有巨大的自信,天生的貴族氣息和基因讓他感覺印度是時候繼承不列顛的政治遺產了,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開始對外擴張了,1962年中印局部地區發生了軍事行動,印度軍事準備不足導致失敗,失敗情緒迅速將獨立以來國家自信消耗殆盡,尼赫魯也喪失了改革的信心和民意支持,他開始重點培養尼赫魯家族的第二代英迪拉,英迪拉後來成為印度傑出女總理,不幸的是她死在民族主義的槍口之下。1964年尼赫魯身心俱疲患上中風偏癱症狀,一代政治巨匠隕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