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含義考證方法芻議

地名的含義好比是地名的靈魂,以它蘊藏的在命名或更名那個歷史時刻地理實體所具備的形形色色自然或人文特徵,如顏色(長白山)、形狀(馬鞍山)、氣候(恆春)、方位(南海)、物產(蛇島、銅山)、交通(十里鋪)、宗教(觀音寺)、商業(菜市街)、美願(平安堡)、職業(鐵匠營)等等,體現出地名在科學研究上的特殊價值,傳遞地理實體內含信息的特定功能。通過對地名含義的考證,可以幫助判斷地名用字是否正確、讀音是否有誤、含義是否健康,從而增進地名標準化的處理。因此,地名含義的考證是實施地名標準化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地名的含義如何考證?這是地名戰線極為關注的一個問題,今就此談幾點淺見。

一、藉助文獻

我國曆史悠久,保存的文史資料浩如煙海,二十四部正史中有十六部為地理志,還有《水經注》、《太平寰宇記》、《讀史方輿紀要》、《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以及歷代編纂的大量的州、府、縣誌等地方誌書,目前正在編纂出版的全國各省、市、縣地名志,都記載了大量地名資料,其中亦記述了很多地名的真實含義,為考證地名含義提供了寶貴資料。歷史地圖和古舊地圖亦是重要的參考資料。考證地名的含義,首先應該從史籍中去查考,在查證史籍資料的同時,也不容忽視對散失在民間的碑刻、族譜、詩文、掌故等資料的查考。民間的這些資料不僅可以對史籍資料進行補充,而且有時還能扮演其主角,成為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在應用這些文史資料時,需結合本地歷史面貌進行分析,以便去偽存真,確保地名含義的真實性。

二、以音尋義

實施以音尋義的方法步驟是看其字、酌其音、察其實、明其義,以實證義是其重要環節。

一切名詞都是現實世界中客觀事物的反映。地名作為專有或特指的名詞,亦當具有一般名詞的共同屬性,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地名都是約定俗成的。除避諱或以歧視、壓服少數民族和鄰國,以及侮辱勞動人民的地名外,地名的寓義都是地理實體某種特質的真實反映。同一個民族描述不同地理實體或不同景觀特徵,以及不同民族描述同一地理實體或同一景觀特徵,所產生的發音和所取的書寫形式都是不盡相同的,這是一種廣泛存在的極為普遍的現象。例如,藏族描述不同的大河有雅魯藏布、朗欽藏布、森格藏布,描述不同的小河有柴曲、嘎曲、熱曲,描述不同的湖泊有納木錯、扎日南木錯等等,不同的實體就有不同的發音和書寫形式;同一實體,不同民族就有不同的發音和書寫形式,如對同一條河流,藏族稱之朗欽藏布,而漢族卻稱為象泉河;同樣,對同一概念,不同的民族亦有不同的發音和書寫形式,“湖”這一概念,藏族和蒙族在稱謂上就有“錯”和"諾爾”這種迥異的稱法。凡此種種,均可以從地名專名的語音尋出相應的書寫形式,並按語種,由某一書寫形式尋求出特定的含義,再用其義與所指代的地理實體特徵進行對照驗證,以確定其義的正確性。例如地名“拉岜”,在壯語裡“拉”指下方,“岜”指山,“拉岜”這一書寫形式所表達的即為坐落在山腳處的村莊,觀其坐落的實際地理位置,確實是一個坐落在山腳處的村莊,故“拉世”只有在壯語語種裡,其含義才是正確的,若在漢語裡,則是絕無此義的。但是,鑑於地名的產生和演變是極其複雜的,因而有些地名含義的考證還不能僅限於此,如雲南省彝族地區的“兆吉”村這個地名,若按語音還原,即為“柞基",成為彝語地名,意即“山樑邊的箐”,這個結論不僅得到彝族幹部的認可,就是到了實地察看,名實也是完全相符的,它正是一個坐落在山箐邊的村寨,但村裡的一位老人卻不同意這一說法:在老人的指點下,察看了村中的一方古墓碑,發現該村得名於尹姓的始祖,明初江西籍一名軍官尹肇基的名字,“兆吉”二字是因為村會計寫不來“肇基"二字而訛變成的。因此,在考證地名含義時,確準地名的語種和深入實地詳細考察都是十分重要的:“看其字、酌其音、察其實、明其義”實施地名含義考證的這4個環節是相輔相成的,互相制約,缺一不可的。

三、史地分析

地理環境的變遷是影響地名的起因與含義的一個重要因素。應用歷史地理學的知識,結合地理環境的變異和區域開發等特點,是尋覓地名含義的重要方法之一。江蘇省阜寧縣境內的北沙,是由反映方位和土質的兩個字構成專名的地名,字面意義不難理解,但是這個方位詞“北”字是以何種實體為參照物,眾說紛紜,無法確定,因此“北沙”的真實含義也就無從得知了;後來經查證江蘇海岸變遷的科學考察報告,方知五六千年前,在長江、黃河和海洋的綜合作用下,形成封閉海灣(射陽湖前身)的兩條大沙岡。其東沙岡北起北沙,由此可知當初唐代這個海口小鎮是以位於東沙岡的北端而得名的,其義亦當不解自明瞭。這個結論是符合地名的起因和命名規律的,當然也是無可置疑的。同樣,亦可得出東臺市的漢唐古鎮西溪,是以居古海岸沙堤西側溪水河畔而名的結論。

地名含义考证方法刍议

我國東部廣大沿海地區,自秦漢到清末,大力發展鹽業,鹽業的生產方式和建制體系對沿海地區的地名及其含義產生了深刻影響,江蘇省的鹽城、新興場、西場、大團、西團、南團、北團、新團、六灶、七灶、曹䥕、華䥕、便倉、三倉等地名的起因與含義均源於鹽業。古代的鹽業生產建制是場下設團、團下設灶、灶下設䥕,在場內設數個鹽倉;今鹽城市的城區,漢為鹽賣縣治,周圍鹽場林立,至東晉義熙年間,以城周皆鹽場改名鹽城。上述這些地名,若不從鹽業生產方面去分析,是無法釋出其義的。

四、辨析避諱

避諱,是指地名的用字上不直書尊者大名,用改字形或字音的方法加以迴避,地名如果觸諱就必須更名。因諱而改地名,是我國地名演變過程中的獨特現象,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由於避諱而更改的地名,層出不窮,花樣繁多。若不切實地搞清楚避諱對地名沿革的影響,對許多歷史地名和現行地名的來歷與含義就無從解釋。因此在考證地名的含義時,辨析是否受過避諱的影響,是時刻不容忽視的問題。地名的避諱雖然主要是避帝名、皇族和國戚名、國號和聖人孔丘名四種,但在歷代史籍中,由於避諱而使地名記載產生訛異的現象相當頻繁。如因避諱,後人更改前代地名,致使史籍失實;一地數朝同諱,一改再改,或者改名與複名相交替;一個地名誤為兩個地名、兩個地名誤為一個地名;衍文而錯等等,備極糾紛。因此,不能簡單地依仗掌握歷朝所諱,就可以弄清楚因避諱而改易的地名之史實;要探得地名的本義,則必須根據史實,審慎地予以澄清。

五、實地察訪

實地考察和走訪民眾,是地理學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是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必由之路。有些地名沒有史籍供查考,或史籍所述與實際不符,這時解決問題的主要辦法就是到實地考察,走訪知情者。江蘇省東部沿海地區開發較晚,史籍極少,很多地名的來歷和含義,無典籍資料可稽考,東臺市的“小戴莊”,按其字面,是始為戴姓弟兄幾個中排行最後的老小所居,或是規模較小的戴姓村莊;其實不然,此村從來就沒有過姓戴的村民。經多次走訪當地幹部群眾,終於從方言和民國初年的地圖上取得了突破。相傳明景泰年間,村民楊姓在朝為官,其父六十壽辰,皇帝差船賜匾,以皇船在此稍停的事蹟名“稍停”,當地人口語稱”稍停”為“小待”,此村在民國初年的地圖上即註名小待,後諧作今名,“橋梓頭”地名,原釋為以橋頭長梓樹而得名,但是當地並無梓樹:經實地走訪詳查,分析古地圖,發現該地區文人雅士習慣於將“子”雅作"梓”,在不少地名上均有體現,結合群眾提供的線索,該地名實為初以村居橋旁得名橋子頭,後雅作今名,建湖縣的“朦朧塔”,民間傳說建於唐初,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戰亂中曾藏身於此處破廟的一口枯井裡,敵兵因見井口蜘蛛網完好無損,解疑離去,而免於一難:做了皇帝之後,在井上建塔紀念,以蜘妹網矇住皇帝的龍體,賜名朦朧塔;清光緒《阜寧縣誌》和《江蘇塔志》均載塔建於唐武德三年,地方報紙的《史話》欄目也刊此種傳說:經文物考古部門的實地考證,塔始建於宋元豐八年,重建於明季;塔名來歷的神話雖然破滅了,但塔名的含義仍然未解,後經走訪,通過地理環境的歷史分析,其義源於古射陽湖畔漁村,射陽湖適逢夜晚,萬盞漁火,在升騰的水汽中,呈現一派朦朦朧朧的景象,村以景名朦朧,塔以村得名。

地名含义考证方法刍议

六、審美考釋

我們中華民族是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同時亦是審美素質極為精良的民族。我們的祖先創造出豐富多彩的表義文字,為豐富中國地名詞義的內涵和確定"必取美名”的命名原則奠定了堅實基礎,從而使中國地名以其絢麗多姿而獨樹於世界之林。自古,中國地名的命名就運用審美觀念,採取務實尚美,避俗趨雅的做法。對自然地理實體,需要緊扣外部形態的特點,進行抽象概括,或覓色,或就勢,或繪形,或蘊以意境,盡情融入人們的美感和想象力,構思出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賦予相應的詞,呈現出命名實體的自然之美;同樣,如神話傳說和美願等地名,寄寓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景和對真善美的追求,這是人們在崇善尚美思想指導下,依據地物在某種自然或社會環境裡所具備的本質特徵,給一部分地名賦予豐富多彩的社會之美。

在考證地名含義時,同樣需要運用審美觀念,依據現行的名稱及其古代歷史或地理環境狀況,通過豐富的想象,以求復原和再現當初使地名富有自然或社會美的實體本質特徵,從而獲得現行地名的貼切含義;否則,要考證出某些現行地名的特定含義是很困難的。例如,南京明古城的外郭城,沒有十八門,其一自始名作滄波門。就其字面,"滄”者,青綠色之水也,“滄波”即青綠色水的波紋。然而明初,該地區既不瀕大海,又未臨巨湖,滄波從何而來呢?據民間傳說,當初城外地勢低窪,是數千畝之廣的一大片菖蒲、蘆葦叢生的澤地,在現行的地形圖上仍然可見其跡,那裡的三、四個行政村均處於圩區:從審美角度,通過想象,可以窺見出當城門築起,登上城頭,俯眺蒲叢,那風吹蒲動,捲起的千層青波綠浪,猶如萬頃滄波,心曠神恰,門遂以景得名,並非鄉民的“菖蒲”二字音訛之說。又如,坐落在南京東郊風景區的孝陵衛街,其東首所在的崗地,名雙拜崗,對它的含義,民間亦有多種傳說:一說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坐殿,當了皇帝之後,義母來京城探望,因家境貧寒,衣著欠佳,不便進宮,行至此崗,猶豫不前,遂住了下來,朱元璋聞訊,專程起駕來此看望,到了這裡首先朝老家今安徽鳳陽縣向雙親一拜,再向義母下拜,崗以此聖舉,名雙拜崗;又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貴妃膝下無子,待朱棣甚好,死後葬於此崗,朱棣接位後,在皇宮拜了生母皇后,又到此崗拜孫貴妃,故名;再則,古時曾在此處兩條崗地之間建一寺廟,分立兩旁的崗地,每天都向寺廟叩拜,因以得名。以上各種傳說,不是有欠事實,就是未能自圓其說,因而均不能夠反映命名實體的自然或社會的本質特徵。根據實地考察,並運用想象力,其名源於地形的奇特頗為可信。在崗地的頂部有兩條相距不足百步的小崗嶺,呈現雙峰崗的奇觀,並朝向靈谷寺的山門;從審美角度,雙,成雙成對,體現喜慶和圓滿,由此可窺測當時的文人雅士為追求齊全與完整之美,遂想象這如此之近的兩條小崗嶺,猶如一對朝夕相伴,面面相敘,互相敬重的情侶,或一對長龍,雙雙齊向廟神叩拜,故美其名曰雙拜崗。這類地名,如此豐富和生動的含義,若不用審美方法,是挖掘不出來的。因此,審美考釋不失為考證地名含義的一種重要方法。

地名含义考证方法刍议地名含义考证方法刍议

來源:《馬永立文集》,鳳凰出版社,2014年:P310-314

選稿:王濤

校對:洪珊

審訂:耿曈

地名含义考证方法刍议

荊門若干三國曆史地名述考

地名與民族的地理分佈

河南縣市地名由來初探

清代地圖與“哈爾濱”地名考證

“三湘”考

地名含义考证方法刍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