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天分限制了你的行動,天分每個人都有,只是不懂得如何發揮

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是一個沒有天分的人。”

事實上,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天分的人。但我也知道有許多人在骨子裡十分相信自己有天分,所以他們願意去創新、去創造。

天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通過個人的言行舉止能看到。而且,一個人是否有天分,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見解。因此,你對某一部作品很欣賞,但作品本身無法證明作者是否有天分。

不管是否有天分,喜歡某件事,我們就會難以剋制地想要去做。如果自己不夠自信,其實也沒什麼關係,只要想做,總有激發天分的好方法。



跳出限定的框框,天分才有可能發揮出來

有一位學書法的朋友叫小雅,今年28歲,理科出身,看上去不夠有靈性。她的生活有板有眼,一切都在理性的框架之內,直到現在還沒能遇到對的人,她才發現很可能是自己本身出了問題。

小雅不是沒有過自己喜歡的對象,只是對方都因為她無趣而拒絕了她。從此,她就有意開始學習書法,希望自己能變得感性起來。


別讓天分限制了你的行動,天分每個人都有,只是不懂得如何發揮

只要想做,總有激發天分的好方法


如今,小雅學習書法三年多了,心性上確實有所改善。但是,除了剛開始在書法專業方面突飛猛進之後,慢慢地,她的書法水平又陷入了止步不前的境地,為此她感到十分苦惱。

有一次,我去小雅家做客,她給我看了書法老師講課的視頻。我發現,不是她自己出了問題,很可能是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對。

這位老師在視頻中給學生示範如何起筆、如何收筆,以及要將字寫成什麼樣子才對,然後讓學生照做。小雅也一直在照做,經過努力模仿,最後寫得跟老師一模一樣——這就是小雅學書法一直在原地踏步、很難再突破自我的根本原因。是的,她只會按照條條框框去做一件事,完全沒有發揮出天分來,或者說她根本就沒有什麼天分。

換句話說,小雅被書法老師給限制死了,老師的成就決定了她的成就。如果她不能從中跳脫出來實現自我突破,一輩子都不會寫出好作品。


別讓天分限制了你的行動,天分每個人都有,只是不懂得如何發揮

跳出限定的框框,天分才有可能發揮出來


自省和啟發,才是教學的好方法

不會教學生的老師給你講方法,讓你照做;會教學生的老師會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這樣做了能達到什麼境界。前者注重形式,後者注重自省和啟發。

這就像武俠小說《神鵰俠侶》裡,洪七公教了楊過打狗棒法的招式,沒有教心法。後來楊過與金輪法王過招時,根本無法應戰。在一旁觀戰的黃蓉只說了幾句心法,楊過便完勝金輪法王。

只有招式沒有心法,就等於練拳沒有內功,空有花架子。但只有心法沒有招式,一切也是徒然。

所以,當老師只告訴你方法,不告訴你為什麼這樣做的時候,你必須問個究竟。如果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你便能知道他不是一名合格的老師。如果老師還能借此提出問題去啟發你,你則可以繼續跟著他學習。因為,他這是告訴你要自己去思考、去領悟。


別讓天分限制了你的行動,天分每個人都有,只是不懂得如何發揮

自省和啟發,才是教學的好方法


當學習做一件事時,老師通常會告訴我們:“你要有空杯的心態,但空杯的心態最難得。”我們也通常會跟老師提出這樣的要求:“老師,我要學習這種畫風。”“老師,我要畫出這種感覺。”“老師,我要學習這種流派的畫。”

拒絕老師生硬死板的教學,其實是一種自由性格的發揮。每個人都渴望能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個性,因為它與眾不同,能讓人們在眾多的作品中一眼就認出哪些是你的。

任何一位大師搞創作的終極目的,其實是表達自我。可是,我們不是大師,初學時隨心所欲算是有個性,但只要步入專業模式,這種天性通常會泯滅。就像孩子一樣,他們天生是藝術家,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變成了普通人。

我們身邊有很多學習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的孩子,他們學著學著會逐漸發現自己身上有了匠氣。就像畫一幅素描作品,即使畫得再逼真,他們依然知道這樣的作品沒有性格,自己終究無法成為大師。因為,人人都在這麼畫。


別讓天分限制了你的行動,天分每個人都有,只是不懂得如何發揮

拒絕生硬死板的教學,多提倡自由性格的發揮


想要發揮天分,先要提升感知力和技能訓練

那麼,如何才能在做事中發揮出自己的天分呢?

從外向內來說,天分是一種感知力,就是你在某些生活氛圍中能接觸到多少信息、受到多少觸動,然後再把它們表現出來的過程。

招式能靠努力去練成,但心法不能僅靠努力去練成,還必須學習反觀自照,知道當下的境況是什麼,自己能做什麼,以及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

比如,你的感知力弱、不容易被感動,那麼,你就要在一件事中儘可能地找到容易讓自己感動的點。有了這些點,你也不能讓這件事停留在自己的腦子裡,要付出行動才能算完成。其間,你不要注重階段性效果與結果,只有完成這件事,才是你運用招式的時候。

所以,招式的訓練或者說技能的學習,一定不是為了規範你,而是讓你在表達內心情感時把靈感展現得更加專業。假如沒有招式的訓練,你寫不好一個筆畫、畫不好一根線條,即使心中有萬千溝壑,你依然無法描繪出它應有的樣子。

因此,進步是雙向的,一方面是感知力的提升,一方面是技能的訓練。比如,你心中有了感知力,就不會再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寫字、去畫畫,而是會有所調整。這些調整都是你性格的體現,這種做事方法才能讓你成為真正的自己。


別讓天分限制了你的行動,天分每個人都有,只是不懂得如何發揮

想要發揮天分,先要提升感知力和技能訓練


不要可以模仿他人,打開新思路才能有新收穫

我之所以感悟到性格與天分之間有關係這件事,是因為我在寫作上遇到過瓶頸。

起初,我寫文章只會模仿別人,就像學生模仿老師寫字一樣。不同的是,寫文章總要用新觀點來作為支撐,就算結構、章法一樣,但觀點不同,內容也就有了差別。

難的是當時我還沒有形成自我表達風格,寫出來的文章與同類文章沒什麼不同——不過都是在講“努力”“時間管理”“心靈撫慰”……也就是說,我想要出新不容易。

我一直在問自己:我的性格是什麼?我如何展現自己的性格?然後,我發現別人習慣教授大眾化的招式,比如如何讀書、如何賺錢等,但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總是堅持不下去?如何才能不急不躁?怎樣才能更好地努力奮鬥?

因為對“心法”比較擅長,我也很容易受到這方面的感動,加上一路走來心中也有所感悟,於是,我決定用別人不容易看到的其他角度去講生活中的問題,最後也就打開了新的思路。

當然,這並不是指我懂心理學。一個人懂心理學,未必能醫好自己內心的創傷,但懂“心法”,很多事就容易看開——即使遇到困難,我們也總有辦法解決。

正所謂:辦法總比困難多。


別讓天分限制了你的行動,天分每個人都有,只是不懂得如何發揮

辦法總比困難多


潛到生活才深處,才能看到不一樣的角度

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石濤講到了“蒙養生活”狀態:“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能受蒙養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之靈,是有筆無墨也。”

“蒙”是一種混沌的狀態,“養”是指時間的養成。這段話告訴我們,人不能被表面的事情所影響,還是要潛到生活的深處。因為,潛到生活深處就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方方面面。

主動去探索生活才能產生知覺與觸動,然後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同的是,這種感受與角度是你自己特有的。

今天,人們的生活似乎很表面化:一個問題,我們不經思考就能百度出答案;一個答案,我們不經思考就自動丟棄了。於是,我們越來越注重形式,以此來佐證生活和自己的存在感。

假如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做事,你不僅活不出性格,就連把事情做好都很難。

結束語

你就是你,天底下沒有誰跟你一樣,把自己的性格和天分發揮好,才是你要努力去做的事。

正如一句歌詞所表達的:“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作者|枼果吟 《好看的皮囊不如有趣的靈魂》

排版|小雅

審核|聽海

【熱點話題】關於 天分 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與幕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