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李雲龍的上級旅長陳賡是大將,而只比旅長低一級的李雲龍團長確是少將,起碼也中將?

日作夜思


八路軍的時候,旅少團多,尤其是很多獨立團,在蔣介石那裡根本沒有編制。彭總能搞百團大戰,可見團長之多了


冬青0笑著向歷史告別


當然不一樣啊。

李雲龍是虛構的人物,背景設置說,1937年八路軍改編時是772團3營營長。通常我們認為旅長是副師級,則此時李雲龍與陳賡差距正團、副團、正營三級。

1937年底,李雲龍晉升新一團團長,但此團只兩個營,明顯不能與772團這樣的正編團比,大體算整編時期的副團級。而且386旅旅長陳賡的個人級別顯然也得提高,所以兩人職務最少還是差距3級。

1948年11月全國範圍整編,李雲龍部編入華野11縱2師,晉升師長。但陳賡1947年7月已是兵團司令,兩人在職務上已差距副兵團、正軍、副軍、正師的四級。

1952年評定軍隊幹部級別,陳賡是第二等的軍委委員級(行政第3級),這是超越正兵團級的(行政第4級),授大將是很正常的。而李雲龍只副軍長代軍長,也就是副軍級(第四等,行政第8級)。

你算算,兩人已差距正兵團,副兵團,準兵團,正軍級,副軍級的三等5級。

1955年授予軍銜,李雲龍不管已經晉升正軍或依舊是副軍級,少將都是合適的。因為很多軍級副軍級都是少將。


四川達州


電視劇《亮劍》中雖然沒有直呼其名,但那位“旅長”的原型是誰,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之初,“旅長”的職務是正兵團職,歷史上的職務也達標一九五五年“大授銜”時的上將標準。實際上,在雲南與“旅長”搭班子的政委宋將軍後來就是上將軍銜。

那麼,“旅長”為何被授予了大將軍銜呢?原因其實並不複雜。因為一九五五年“大授銜”時,“旅長”已經擔任了副總長!按照彼時的標準,副總長授大將軍銜也不算太“超標”。更重要的是,“旅長”彼時分管軍隊教育工作,為了與蘇聯方面接觸時能夠更加對等甚至佔據一些優勢、也為了對外工作時能夠更加方便,給他適當提高一下軍銜也是相當有必要的。再就是資歷了,“旅長”後來的職務雖然談不上有多高,但他的資歷在黨內卻是相當深的!一九二二年(建黨的第二年)入黨的老黨員,這個資歷足以甩彼時的不少元帥幾條街了!當然,人事平衡也是一個因素,這裡就不具體鋪開說了。

既然“旅長”最低也起碼應該被授予上將軍銜,那麼為什麼電視劇《亮劍》裡李雲龍作為“旅長”的直接下屬——團長,最後卻只被授予了少將軍銜呢?

資歷不算太深

電視劇《亮劍1》和《亮劍2》綜合起來,大體描繪了李雲龍的一個資歷輪廓。一九二七底年“黃麻起義”前後參加革命,土地革命時期的最高職務是團長,這在五五年“大授銜”時是相當“吃虧”的一個資歷。

一九二七年是黨史上著名的“起義高發期”,也是紅軍部隊的第一個爆炸式發展、擴編期。換言之,在後來八路軍、解放軍部隊的高級將領中,與李雲龍資歷相當者太多太多,在資歷方面李雲龍並不佔什麼優勢。在土地革命時期,李雲龍的晉升也相對緩慢,一九二七年前後參加革命的將領,後來擔任紅軍師級指揮員、甚至更高職務者也不是個案,因此李雲龍在這方面同樣不佔優勢,甚至還有些“吃虧”。

職務晉升太慢

或許是因為劇情需要、為了能和楚雲飛更加“對等”,也為了能有更多進入一線的機會(否則劇情無法展開,哪有師長、旅長上一線拼刺刀的?),電視劇《亮劍》的編劇將李雲龍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職務人為地壓低了。抗日戰爭時期,李雲龍的職務經營長短暫過渡之後一直都是團長。再對比真實歷史,著名的“王瘋子”王將軍最初只擔任了772團團副,後來卻一步步晉升為了團長、旅副政委、旅長等職。很顯然,李雲龍被編劇給“坑了”!直到解放戰爭爆發之後,李雲龍的職務也只是師長而已……新中國成立之後,李雲龍才擔任了軍長,而且前面還加了一個“代”字。說白了,就是扛著副軍長的級別、幹著軍長的活兒。從這一點而言,李雲龍的職務的確晉升太慢了!

包袱太重

電視劇《亮劍》中曾經提到,李雲龍犯的錯和立的功幾乎可以持平!犯錯必然會受到處分,降級在所難免……這也嚴重影響了李雲龍後來職務的晉升。更重要的是,李雲龍出身紅四方面軍、而且後來還參加了西路軍!在西路軍兵敗河西走廊之後,大量紅四方面軍和西路軍將領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事情在現而今早已不是什麼秘密或禁忌。已故李主席晚年出面四處奔走為西路軍將士“平反”,其實就是要給曾經血灑河西走廊的戰友們一個最後的交代。李雲龍揹負著紅四方面軍和西路軍兩個政治包袱,一九五五年“大授銜”時,以他的資歷能夠被授予少將軍銜已然是非常難得了……

綜上所述,李雲龍一九二七年參加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的最高職務為正團職,解放戰爭時期的最高職務為正師職,新中國成立以後得職務是副軍職(代理軍長只是因為軍長不在、並不是因為要提拔,李雲龍的實際職務是副軍長)。加之揹負著紅四方面軍和西路軍的政治包袱、歷史上處分又“多得離譜”,電視劇《亮劍》裡丁偉那句“不授你個大校就不錯了”並不是無中生有!按彼時李雲龍的資歷、職務、軍功、處分,本就屬於可授少將、可授大校的範疇之內,授少將軍銜並沒有“剋扣”他!真不知道編劇為何要讓李雲龍跟著一起鬧,授他少將軍銜是完全正常的,無論從哪方面他都根本夠不上中將的門檻……

當然,《亮劍》說到底只是一部小說、一部電視劇,李雲龍這個人物在真實歷史上根本不存在!分析再多,其實也沒有太大意義……諸君隨便看看,別太較真兒。


農民工歪說歷史


正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上將;

副兵團、準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中將;

正、副、準軍級,多數可評為少將;

正師級,多數可評為少將……

陳賡是真實人物,抗戰時期曾任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旅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而李雲龍這個人物是虛構的,但是卻有多個我軍高級將領的影子,其中一個人物原型就是王近山將軍。王近山52年評定的級別為副兵團級,所以55年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在解放戰爭中是師長,後為代理軍長,根據52年的級別評定,代理軍長的級別可以為正軍級或副軍級,因此,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同樣的還有李雲龍的兩位老戰友丁偉和孔捷,這二人都是正軍級,同樣授予少將軍銜。

55年的軍銜制大多數軍官的實際軍銜低於編制軍銜一到兩級,少數低於三到四級。如外國的編制軍銜為中將軍長、少將師長、上校團長;而我軍對應的編制軍銜為少將軍長、大校師長、中校(少校)團長。


歷史軍魂


這種問題裡有個關係沒搞清楚,陳賡這個旅長是有正規編制的旅長,李雲龍的團長,無論是新一團還是獨立團,都是特殊時期、特殊情況下的野生遊擊武裝,無編制無番號無認可,從當時的國家關係上說,只能是鑽了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人人有守土抗戰義務的空子,得以存在的民間自發抗日武裝,從內心深處來講,蔣公是希望沒有這種部隊的。就是從大力培養壯大這種部隊的我黨我軍這方面講,李雲龍這種團長一抓一大把,就亮劍裡,出場的除了晉西北鐵三角,還有個陳瞎子呢,當然李雲龍這個團長是我黨組織授權,而且也認可的,可是陳旅長手下的部隊,不還有八路軍有正規國家編制,番號,和受中央負責補給裝備軍餉的團嗎?


這種響噹噹的團,他李雲龍怎麼就沒撈著帶?也不要以為這種團跟李雲龍新一團,獨立團差不多,或者強的有限,事實上當時我黨我軍最精銳的、最放心的幹部和軍隊,才是能拿到國共雙方都認可的番號的部隊。不是說李雲龍差,但是這個層面上,他確實還不是最優秀的。畢竟陳旅長在黃埔混成三傑的時候,李雲龍還在黃麻鄉下編筐呢。泥腿子將軍在我軍早期當然是個普遍現象,可是並不是說我軍真的就完全拿不出文武雙全的團級幹部,你比方趙政委,趙政委是燕大高才生,雖然走的是政工系路子,放出去當主官帶個團,也不是不行,更不會說就比李雲龍帶的團差很多。陳大將的386旅起初是兩團旅,後來擴成三團旅,這才是我軍真正的精銳,雖然沒有出場,要說他們其實不如李雲龍你們誰信?萬歲軍軍長梁大牙這時只是八路軍一個騎兵連連長,可是人家就是在正規編制裡的,後來跟李雲龍差不多升軍長,38軍帶的不差吧?
抗日時期,我黨掌握的八路軍軍隊,有國家認可的編制部隊是十二個團,加上李雲龍他們我黨自己發展的則是一百二十個團!李雲龍在裡面,真的只是普通一員,李雲龍原型王近山將軍,看軍史有著傳奇的激情年代足以感動每一個人,可是話說回來,去掉主角光環之後,那時候八路軍、新四軍裡,當到團長職務的人,扒一扒誰沒有傳奇?當然以前的問答裡面,我也表示過我個人的觀點,李雲龍他們後來授少將銜主因跟他們出身四方面軍有關,這種時也命也的事他們自己沒法控制,但是非要扳扯陳大將的旅長職務,就沒意思了,陳大將當時擔任旅長,是這個位置合適,跟資歷跟能力無關,屬於低配空降,這個旅長,可是已經划進我黨我軍決策層範圍裡的,這也是特殊情況,正常時期軍隊幹部,軍一級的都沒陳旅長這麼通天。單論資歷,陳旅長要是當時在他校長下面幹,中將妥妥的,李雲龍這時就算軍隊國家化,上校團長得算高配。這就是區別,就光從團長旅長兩個職位講,任何軍隊裡,上校團長跨如少將旅長這一步,都是最大一個門檻,這還只是普通意義上校官升將官的坎,在戰爭年代相對容易跨越一點,但要與有共和國第一大將之稱的陳旅長比,李雲龍且得成長呢!李雲龍這時也一直是軍事人員,他自己特長也在戰術方面很有天賦,而陳旅長這一時期,單獨放出去負責師級、軍級單位毫無問題,本身也已經在我黨高層參與政治、軍事、情報、社會活動等戰略性質的運作,只是湊巧還需要負責一個旅長職務,和手下李雲龍有所交集,實質上,兩人這時就早已經不是一個層面上的人了。


李三萬的三萬裡


李雲龍的旅長是大將,他卻只是少將?其實兩人之間至少差四級

《亮劍》是中國老百姓都喜歡的經典抗日電視劇,李雲龍的鮮明性格和靈活戰術,再現了中國華北敵後戰場的冰山一角。某種程度上說,《亮劍》是很多人抗日知識和歷史知識的掃盲之作。

今天,咱們來聊聊《亮劍》中的軍銜問題。

先來所結果,《亮劍》劇中講述了南京軍事學院的一次軍銜之爭。李雲龍、丁偉和孔捷三個人,都是大老粗,對中央的授銜工作有意見,大鬧一場。結果,被老師長、學院院長訓了一頓,才算老實了。

這一幕,其實是有原型的,李雲龍和丁偉的共同原型之一鍾偉,在第四野戰軍入關時,已經是軍長了,可是在授銜時只有少將軍銜,當場揚言要把肩章掛到狗尾巴上。林老總來訓了一頓,他才算老實。

所以,"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這一幕是真實的歷史。但也必須承認,我國開國將帥的授銜,基本是公平的。

說回原來的問題,李雲龍和陳賡,一個團長一個旅長,明明只差一級,卻為何在軍銜上從的少將到大將,隔了四級?

事實可能是,李雲龍和陳賡之間,可能差了不止四級。

陳賡在八路軍中有個好哥們,叫做陳錫聯。陳賡在紅軍當師長時,陳錫聯才只是連長,但陳賡與他兄弟相稱,還一起去偷朱老總家的紅棗。後來陳賡還介紹自己小姨子給陳錫聯,兩人做了連襟。

陳錫聯在八路軍成立之初,做的是第129師385旅769團團長。後來先後成為旅長、軍分區司令,縱隊司令員。千里挺進大別山時,陳錫聯還是縱隊司令,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時,陳錫聯就成了兵團司令了。

也就是說,陳錫聯在抗戰初期只是比陳賡差了一級,在解放戰爭後期就和陳賡基本平級了。

這麼看,你還覺得陳賡和李雲龍只差這一級嗎?

事實可能是,抗戰期間,李雲龍與陳賡差著兩級,後來擴大為3級。解放戰爭時期,與陳賡差了4級。

先說抗日戰爭。

《亮劍》電視劇中,為了給彭老總、左權、陳賡等高級將領一點戲份,故意誇大了李雲龍的影響力。《亮劍》小說一開頭,就是李家坡戰鬥,也就是說真實歷史中的關家腦戰鬥。這場戰鬥屬於百團大戰的一部分。百團大戰,華北八路軍總共有105個團參加了戰鬥,總兵力不足20萬。李雲龍的獨立團,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支部隊之一,甚至可能是比較弱小的二線部隊。

百團大戰參戰兵力105個團,分屬於120師和129師兩個師,其中120師大約有30個團,其餘50多個團是120師的。按照三三制原則,75個團可以分為25個旅,25個旅分為8個師,陳賡作為129師的主力,至少指揮了其中3個師,8個旅,24個團!

也就是說,陳賡旅長下面有24個以上的李雲龍這樣的團!難怪,李雲龍對陳賡唯唯諾諾,難怪陳賡敢揚言把李雲龍頭擰下來當尿壺!

官大一級壓死人,陳賡比李雲龍,大了3級!

當然,真實歷史中,為了避免麻煩,八路軍129師編制一直保留著,其實管理上按照一級軍區來看待,下面設置二級軍區(陳賡就是其中的太嶽軍區司令),二級軍區下面還有軍分區(陳錫聯這樣的老團長擔任司令),軍分區下面設置2到4個團。

李雲龍,其實就是軍分區下面設置的一個團長而已!

證據也很明顯,李雲龍和孔捷、鍾偉三人相約互為犄角,形成晉西北鐵三角,其實說明他們其實屬於同一個軍分區。

再說解放戰爭。

抗戰勝利後,我軍為了適應野戰需要,原一級軍區設立野戰軍,二級軍區改為縱隊,軍分區設置為旅(不同野戰軍不同,有的叫旅有的叫師,都是三個團),李雲龍還是一個團長。

《亮劍》中曾經提到,李雲龍在窯灣戰鬥中立下奇功,從團長直接升為師長。窯灣戰鬥,其實是圍殲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戰鬥,發生在圍殲黃百韜兵團的過程中。淮海戰役時,陳賡陳錫聯都在中野,雖然兵力不行,但都是兵團級指揮員。兵團之下有縱隊,縱隊之下有師,師之下才是團。

此時,陳賡與李雲龍之間,三級!

淮海戰役之後,李雲龍一直在養病,停在師長位置上挺長時間,而陳賡則成為了獨當一面的方面軍領袖。陳賡當時雖然頂著兵團司令的頭銜,其實實際上指揮了20萬以上兵力,是和粟裕齊名的兩位大兵團作戰專家,這也是陳賡最終能被授予大將,並且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

《亮劍》小說中還講到一件事,李雲龍團的上級,是創造中原突圍奇蹟的皮定均將軍。情節上看,李雲龍應該是隨著皮定均加入華野,並且進入了華野6縱。也就是說,李雲龍和皮定均之間至少差了一級或者半級。

皮定均這麼牛的一個人,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擔任了24軍軍長兼政委。而李雲龍,不能超過到皮定均前面吧?

"定均有功,由少晉中",破格成為中將。李雲龍總是犯紀律,給個少將不小了!


歷史知事


大家好,非常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點擊一波關注

作為曾經中國最火爆的抗日題材電視劇,《亮劍》很多朋友估計都看過,當時首播的時候可是是萬人空巷,它在國人心目中地位也很高。

說起《亮劍》,不得不提及劇中的主人公李雲龍。《亮劍》之所以如此火爆,與李雲龍這個角色的成功塑造有很大關係。 在中國,李雲龍也可以說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膽大心細,不拘一格,重情重義,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八路軍軍事指揮官,建國後更是官至軍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成了名副其實的開國功臣。

而關於授銜這個問題,李雲龍對於少將軍銜是有所不滿的,他覺得自己應該是中將軍銜。不光是李雲龍,作為“亮劍三巨頭”成員的丁偉、孔捷對自己被授予少將軍銜也似乎憤憤不平。 那麼,資歷、功勞,李雲龍都有,按理應該給箇中將,那他為什麼只被授予少將軍銜呢? 原因有幾點。一是李雲龍犯過很多錯誤,包括不聽命令擅自攻打平安縣城、砍殺已經歸降的土匪頭子等等,導致他官階一直不高,長征時是團長,抗戰時還是團長;二是因為他在解放戰爭中受了重傷,失去了很多可以建功立業的好機會,不過他也因此結識了田雨;三是因為他是紅四方面軍老將領(因為張國燾的關係,有紅四方面軍背景的軍銜都不高),這個可以參考蕭克上將。

陳賡在八路軍中有個好哥們,叫做陳錫聯。陳賡在紅軍當師長時,陳錫聯才只是連長,但陳賡與他兄弟相稱,還一起去偷朱老總家的紅棗。後來陳賡還介紹自己小姨子給陳錫聯,兩人做了連襟。 陳錫聯在八路軍成立之初,做的是第129師385旅769團團長。後來先後成為旅長、軍分區司令,縱隊司令員。千里挺進大別山時,陳錫聯還是縱隊司令,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時,陳錫聯就成了兵團司令了。

事實可能是,抗戰期間,李雲龍與陳賡差著兩級,後來擴大為3級。解放戰爭時期,與陳賡差了4級。 《亮劍》中曾經提到,李雲龍在窯灣戰鬥中立下奇功,從團長直接升為師長。窯灣戰鬥,其實是圍殲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戰鬥,發生在圍殲黃百韜兵團的過程中。淮海戰役時,陳賡陳錫聯都在中野,雖然兵力不行,但都是兵團級指揮員。兵團之下有縱隊,縱隊之下有師,師之下才是團。

淮海戰役之後,李雲龍一直在養病,停在師長位置上挺長時間,而陳賡則成為了獨當一面的方面軍領袖。陳賡當時雖然頂著兵團司令的頭銜,其實實際上指揮了20萬以上兵力,是和粟裕齊名的兩位大兵團作戰專家,這也是陳賡最終能被授予大將,並且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

以上就是我回答的內容,歡迎在評論區積極發言


一隻動漫獅


1937年8月紅軍改編成為第八路軍的時候,基本上的職務對應為:原方面軍首長出任“師長”(林師長其實代替了彭總的位置,後者已就任八路軍副總指揮)、原軍長出任“旅長”、原師長出任“團長”,這還得可著優秀軍事幹部任命,因為部隊就那麼多,三師六旅15個團(不計總部特務團)40000來人。



曾經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參謀長的陳賡,被任命為第129師386旅旅長,實際上這已經有些屈就了,因為方面軍參謀長屬於“班子成員”、也是方面軍級首長,黃埔一期的陳賡完全夠級別出任第129師副師長。本來延安與南京方面談判的初案就是組建四個師,可惜並未談成,於是原定師長的徐總只當了副師長,那麼陳賡順延就成為了旅長。

假定李雲龍這個人物符合歷史,他的原職務是紅9軍25師第171團團長,改編時準確的適配職務就是“營長”,事實也是如此,在《亮劍鐵血軍魂》中有特別說明,李雲龍在八路軍的第一個職務是386旅772團某營營長。所以從紅軍改編時期起,表面上看兩人之間已有兩級職務差,而實際上應該是兩級半,這個沒有異議吧?



不能用李雲龍後來的新一團和獨立團團長職務來衡量,那都是八路軍在華北敵後展開後,擴軍時新組建的部隊,“彼團非此團”。1939年之前,類似的第一批新建團還能以“老營長”擔任團長,到以後第二批、第三批新建團級部隊時,“老連長”都足以當新的團長了。八路軍發展壯大的那麼迅速,從40000人發展到1940年的40萬人,後建團的團長完全沒有可比性,必須以1937年8月的職務來核准,每每李雲龍看見旅長就倆字:秒慫。

如李大腦袋一般的這批幹部在升團長的過程中,陳賡將軍也在晉升,1940年已經成為太嶽軍區司令員,並且不再兼386旅旅長職務,該旅已經成為太嶽軍區的所屬部隊,所以這也反證了必須以1937年為基準的原則,因為職務都在不斷提升中。此時陳賡將軍仍然與李雲龍等這批人有兩個級差。所以《亮劍中》的“程瞎子”作為1937年的772團團長,就是應該比李雲龍級別高,授中將一點沒毛病。



尤其注意的是1947年陳謝兵團的南渡黃河之戰,在晉冀魯豫軍區主力挺進大別山以後,陳賡指揮的兩個縱隊和一個軍(起義的第38軍)已經不再受晉冀魯豫野司指揮,而是直接聽令於延安。按當時的編制級別,陳謝兵團屬於“準戰略集團”,也就是比幾大野戰軍僅低半格,而要高於各野戰軍普通的兵團,所以陳賡後來能夠出任“志司”副司令員,不是沒有前因的。

這時候的李雲龍,不過是華野某縱隊二師師長,他仍然與陳賡將軍有兩級半之差,即後來的野戰軍(大軍區)副職、兵團職、軍職(縱隊)再到師職。至1955年授銜時幹部級別進行了細化,大軍區副職是肯定要授大將的,而陳賡將軍的資歷和傳奇經歷,毫無疑問可授。但是兵團級又分為了正兵團級、副兵團級和準兵團級,以下才為正軍級和副軍級,這套幹部級別是授銜的基礎。



其中正兵團級多授為上將,比如楊成武、楊得志、劉亞樓、葉飛等將領,副兵團級多授為中將,比如王近山等,準兵團級多授為少將,比如鍾偉、賀晉年等等,那麼李雲龍在哪呢?作為A軍代理軍長,他根本沒有邁進兵團級將領行列當中,最多隻是正軍級(還代理軍長呢)。然後能夠跟準兵團級幹部一起授少將銜,虧嗎?完全是理所應當嘛。

別拿陳賡後面只任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司令員說事,實際上淮海戰役之後,陳賡兵團仍舊屬於單獨行動,千里大迂迴直插兩廣和雲南,儘管在作戰序列上暫時劃歸四野前指,但是仍然有直接向軍委彙報的權力。



瞭解戰爭史內情的朋友都很清楚,四野司令員也不是完全能夠駕馭這位名將的,畢竟是號稱“黃埔三傑”的一期學長,深受軍委器重,有別於普通的兵團司令員。

跳過歷史再看劇情的話,李雲龍從紅軍時期起就錯誤不斷,能夠扛上少將肩章已是不易,也合情合理,除非有類似於韓先楚、皮定均一樣的重大戰功,否則中將軍銜是肯定沒戲的,晉西北鐵三角的情況都差不多,沒啥可遺憾的。所以無論是從軍史上推敲、還是就劇情分析,386旅旅長陳賡大將實質名歸,而77團李雲龍營長的少將軍銜也是絲毫不虧。


度度狼gg


正式工和臨時工的區別,最早的三個師師長副師長除了蕭克都是元帥,386旅也是正規編,3程瞎子也是旗下正規團後面變中將,李雲龍那種開始沒編制的團有個少將不錯了


匯聚看客


日軍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中日矛盾據此上升為國內最主要的矛盾;於是,國共雙方經過談判達成的協議,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
朱德擔任總指揮,彭德懷擔任副總指揮,葉劍英擔任參謀長,左權擔任副參謀長,下轄第115師,兵力1.5萬人,師下轄343旅、344旅,每旅下轄2個團。賀龍擔任師長的第120師,兵力1.4萬人,師轄358旅、359旅,每旅下轄2個團;劉伯承擔任師長的第129師,兵力1.3萬人,師轄385旅、386旅,每旅下轄2個團。
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山西參與保衛戰,不斷在戰鬥中成長,兵力規模越來越大,不久每個旅又增加了1個團,改為3團制的旅,每個旅的兵力已接近萬人。此後,八路軍又在各師和軍區之下,增編了若干獨立旅、新編旅、警備旅、教導旅和騎兵旅等。每個旅人數均不等,少則2000-3000人,多則6000-7000人,甚至有上萬人的旅,每個旅通常下轄3團,個別旅還有下轄4個團的。
需要指出的是,八路軍一直按當初成立時約4.5萬人,從國民政府領取軍餉,軍餉由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向軍需局領取,每月60餘萬元,其中生活費30萬元,戰務費20萬元,補助5萬元,醫療補助費1萬元,米津貼補助及兵站補助費7萬元。
軍餉只能夠維持八路軍基本的生活費用,但就這麼點軍費國民政府也常找各種理由拖欠甚至不發放,“百團大戰”以後,因國共合作協議中的12個團,變成了120個團,國民政府就暫時切斷了對八路軍的軍餉供應。
抗戰劇《亮劍》中,儘管並未明確指出獨立團團長李雲龍的上級是第386旅長陳賡,但實際上就是陳賡,是八路軍的主力旅,主力旅下轄主力團,都是在國民政府中有正式編制,領取正式軍餉的,這點非常重要,影響了1955年軍方的授銜。李雲龍,在劇中,先是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下轄新1團團長,後來接替在楊村夜襲戰中吃了敗仗的孔捷,擔任獨立團團長,但不管是新1團團長,還是獨立團團長,都是八路軍自己擴編的隊伍,國民政府不予承認。
因此,李雲龍的部隊,用李雲龍的原話來說,“就是後孃養的”,總部、師部、旅部,從來就不撥付軍餉和槍彈,全靠李雲龍這個團長自己想方設法地解決。新1團和獨立團,在第386旅中的地位,與第771團、第772團有正式編制的團,完全就不在一個檔次上。1955年9月27日,我軍歷史上第一次正式授銜就可以看出具體區別來了,八路軍總部的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參謀長葉劍英都被授予元帥軍銜,副參謀長左權犧牲了,按軍方評論,如果未犧牲最起碼是大將軍銜。
八路軍3個主力師的師長、副師長,都被授予元帥軍銜,除了第120師蕭克副師長,被授予序位第1位的上將,屬於比較特殊的案例,原因由於比較敏感,即便當下都不便探討,有軍事知識的讀者基本上知曉。八路軍有正式編制的旅長,基本上被授予大將軍銜;八路軍有正式編制的團長,基本上被授予上將軍銜,僅個別被授予中將軍銜。
李雲龍,儘管資歷比較老,但其擔任的新1團團長、獨立團團長,都是沒有正式編制的團,屬於八路軍自行擴編的部隊,沒有正式的番號。解放戰爭時,李雲龍擔任華野第2師師長,全國解放以後,擔任代理軍長,在1955年授銜時,按資歷李雲龍紅軍時是團長,能授予中將軍銜,但最終被授予少將軍銜。
李雲龍、丁偉、孔捷三人,論資歷和軍功,都能授中將軍銜;當時,都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就去找肩扛元帥軍銜的院長評理,結果被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就思想開竅了,不再嫌自身的軍銜低了,少將也風光,畢竟很多戰友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從1955年授銜的少將來看,其中,正軍級有107名,副軍級216名,準軍級344名,正師級125名,無軍隊級別2名(汪東興軍直、黃正清原西北軍區);據此判斷,李雲龍、丁偉、孔捷三人作為正軍級,最起碼授少將,授中將也未嘗不可,屬於劃上劃下的角色,未能被授中將,不僅他們本人喜歡他們的觀眾也稍感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