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助農“授人以漁”,盒馬解決千萬噸滯銷農產品

疫情期間,受到餐飲企業、農貿市場歇業及物流供應鏈受阻的影響,全國多地出現農產品滯銷的問題。得知這些基地面臨的困境後,盒馬採購主動聯繫,最快50分鐘內給解決方案,背後所代表是一套新零售數字化解決方案的應用。到目前,超過2千噸的滯銷農產品,通過盒馬線上線下送到消費者手中,也替農民排憂解難。

愛心助農“授人以漁”,盒馬解決千萬噸滯銷農產品

盒馬助農貨架上堆滿了新鮮蔬菜

盒馬蔬菜基地直採負責人鬱磊認為,與傳統銷售渠道不同,盒馬的助農解決滯銷的同時,還往前走了一步,把數字農業、訂單農業帶入上游。一些滯銷村在接入新零售之後,一躍成為盒馬村。

不同於傳統的農業村莊,盒馬村通過研究新的消費需求,重構農業生產。2019年7月,全國首個盒馬村出現在四川省丹巴縣八科村。隨後在湖北武漢、孝感、江蘇溧陽、河北遷西,甚至非洲盧旺達,陸續出現盒馬村。它們共同的特徵是,依託盒馬新零售,實現消費驅動、創新供給。

兩週賣了80噸,滯銷村一躍成為盒馬村

要實現農產品在短時間內跨區域流通,首先需要數字化的全國化冷流物流體系。

記者瞭解到,去年9月盒馬已建成48個多溫層多功能倉庫,其中包括33個常溫和低溫倉、11個加工中心和4個海鮮水產暫養中心,一個覆蓋全國的低成本生鮮冷鏈物流配送網絡,在此次助農中發揮了大作用。

“擁有可以數字化管理的供應體系,配合盒馬店倉一體門店和線上線下聯動的營銷模式,盒馬可以將區域產品迅速賣向全國。”鬱磊介紹。

疫情嚴重的時候,杭州臨安、德清春筍大批量上市。當時預估,可能滯銷的量接近十萬斤。

愛心助農“授人以漁”,盒馬解決千萬噸滯銷農產品

盒馬採購雷武沛收購滯銷農戶的春筍

盒馬採購雷武沛第一時間到現場,對當地農戶進行了緊急培訓,從用戶需求,產品標準到保鮮措施,當地村民也第一次瞭解到“盒馬村”的神奇魔力。僅用一天時間,當地的春筍就躺倒了江浙滬幾十家盒馬的貨架上。

山東臨沂李艾曲村的村民,與浙江筍農一樣,疫情中首次接觸新零售。李艾曲村種菜的歷史已有25年,共有1080畝土地,其中680畝是大棚蔬菜。疫情中,受制於交通管制,村裡的蔬菜賣不出去。

與盒馬對接上後,對村裡的蔬菜,兩週在盒馬賣出80噸。因為品質好,盒馬給村裡的收購價,比市場價高出40%。

解決滯銷後,盒馬要把李艾曲村發展為盒馬村。李振最期待的是,盒馬可以給村裡引入數字農業的基礎設施,同時建立起了符合新零售種植標準,這樣可以提高生產種植效率 。

愛心助農“授人以漁”,盒馬解決千萬噸滯銷農產品

疫情期間盒馬“不打烊不歇業不漲價”全力保障供應

青島盒馬基地直採總監劉娜想得更為長遠。為了實現李艾曲村農業的轉型升級,她決定分兩步走。

“首先會讓村民瞭解,今天顧客的需求是什麼,種什麼樣的菜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種什麼菜可以為他們創造新的需求。第二步,基於訂單農業,我們會把一整套符合消費新趨勢的標準給到農戶,包括種植、採收、加工標準,帶他們一起成長。”劉娜說。

盒馬式“授人以魚”助農,更關注長遠的合作

盒馬蔬菜基地直採負責鬱磊在談到盒馬消化滯銷農產品的秘訣時表示:“除了數字化運營和對整個供應鏈的管控外,盒馬還通過線上的營運體系找到真正對產品感興趣的人,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確保商品及時送達。用數字化作為基礎,在盒馬APP和門店構建物場景中,通過有標準有價值的商品,滿足用戶的生活需要。”

盒馬採購小二郭凱在50分鐘給出滯銷12萬斤蔬菜的青島浩豐解決方案,正是通過這套系統對整個青島盒區房及各地盒區的備貨量及用戶需求有了一個相對細緻的瞭解。

“當時我們已經確定疫情期間需要增大備貨量,青島地區是日常的3倍,北京上海等地區是4倍,這樣青島浩豐的商品就可以快速消化”郭凱回答。在短短15天之內,幫助他們達成了供銷平衡,解決了滯銷問題。

愛心助農“授人以漁”,盒馬解決千萬噸滯銷農產品

盒馬已經有三分之一的生鮮商品來自直採的基地

雲南農業大學校長盛軍認為,盒馬買手通過基地直採打破了中間環節,給上游的農民和終端的消費者都帶來了革新。“未來也希望盒馬作為標杆,能在農業領域參與制定更多的行業標準,讓盒馬成為時令產品與消費者之間有溫度的橋樑,為社會創造更廣闊更有長遠意義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