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登舉甲午遼南抗日

【摘要】1894年,日本發動吞併朝鮮、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越過鴨綠江,兵臨遼南。清廷兵員缺乏,檄調韓邊外抗日。韓邊外第三代當家人韓登舉自備糧餉,率兵赴遼南,參加了海城外圍戰,5次收復海城會戰,回援遼陽防守等數百次戰鬥。到1897年回師時,同韓登舉一同出師抗日的7000餘人,僅剩16人,為保衛國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政府良將缺乏,軍隊戰鬥力不強。韓登舉奉清廷諭令,親率民團奔赴遼南戰場,勇敢善戰,為國人矚目。以韓登舉為首的韓邊外地區人民,在甲午戰爭中為抗擊日寇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清政府檄調韓邊外抗日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時,大清朝廷上下正籌辦慈禧太后的六旬萬壽慶典。當時負責統籌全局的李鴻章企圖避戰自保,幻想帝國主義列強從中調停,不做戰守準備。因此,裝備落後且良將缺乏的官軍,開赴前線一再潰敗。

光緒皇帝一面請求停止頤和園工程用來補充軍費,從國庫撥300萬銀兩作為軍需,一面命將出師,與日軍會兵於朝鮮的平壤。但清廷所派的四支軍隊大部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不主動進剿,待在平壤城內等著捱打。其中衛汝貴的淮軍,見賊即潰,遇物即搶,被百姓稱為“虎狼軍”,酆升阿所帶之軍素以“不禁磕碰”著名,百姓戲稱“鴨蛋兵”。而李鴻章任命善於逃跑、謊報戰績的葉志超為各軍統帥,難以服眾。

平壤戰役,左寶貴親登城門指揮作戰,不幸中彈犧牲。葉志超狂奔500裡,逃回中國境內。此後,義州、九連城、安東縣丟失,宋慶由蛤蟆塘一路退到鳳凰城,逃軍潰卒,勢如潮湧,皆奔營口、山海關兩路,加以衛軍沿途肆掠,所過之處,雞犬騷然,海城、蓋平一帶,居民逃避幾空,害怕官兵比倭寇還甚。緊接著鳳凰城、寬甸縣失陷。

在全國人民和主戰派的壓力下,清政府任命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兼統帥,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澂和四川提督宋慶為幫辦,命黑龍江將軍伊克唐阿和吉林將軍長順馳赴遼南參戰。170餘營軍隊看似龐大,但主帥劉坤一老朽無能,不親自到前線,賴在天津遙控指揮,副帥吳大澂為文官請纓出征,另一位副帥宋慶和其他一些清軍將領也是一些腐敗無能之輩。

清軍一路潰退,光緒帝寢食不安,群臣束手無策。朝廷重臣貴鐸上奏請求招用吉林韓邊外的士勇抗敵。

貴鐸在奏摺中寫道:吉林韓邊外的士勇,已經歸順朝廷,都以採金為業,人既雄壯,又多儲藏的財物,以前在剿除匪寇時曾做過嚮導。如果能招來,不僅勇猛可用,武器食糧也一定略有所備。顯而易見,招用韓邊外士勇,對於朝廷來說,既近又有益處,可達事倍功半之效。

光緒帝見到奏摺,竟然忘記了曾對韓邊外的剿殺,採納建議,於10月27日,降旨軍機處,電令長順查訪招募韓憲宗抗敵。諭令說到:吉林金場頭目韓憲宗,一向非常勇敢,現在何處?命長順招募前來,命其組織勇敢善戰之士,共成數營,在長順帶領下赴遼南助剿。

長順在接到光緒帝的諭令後,立即札令進山,調韓憲宗募勇抗敵,但沒見到回覆,便沒有回覆朝廷。其實,此時韓憲宗已經不在人世。既然朝廷調的是韓憲宗,韓家也就不好回覆長順的稟文。清廷一再催促,長順只好在11月11日與署理吉林將軍恩澤交接,率軍赴奉時這樣奏報: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已經在韓邊外地區招募炮兵手數千名,或者不易召集。

光緒帝急於用兵,於11月20日,又一次電諭署吉林將軍恩澤:

前聞金廠頭目韓效忠(韓憲宗),勇往可用。曾諭長順召募前來,令其收召黨羽,隨同剿賊。迄未據長順復奏,著恩澤再行查訪,如得其人,即詳細察看,電聞候旨。

清廷兩次檄調韓憲忠赴遼南助剿,可見兵力之缺。出征歷史性地落到了韓憲宗之孫、年僅25歲、剛剛執掌家業的韓登舉身上。其實,早在光緒帝迫不及待連下兩道諭旨之前,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就已於9月下旬,奉旨派二等侍衛榮和、員外郎壽山等帶領員弁分道前往吉林南山一帶,募兵抗敵。韓邊外地區的獵戶、礦工等踴躍投軍。榮和、壽山等在吉林南山共募得獵戶壯丁七千,編作步隊十四營,開赴前線。

1894年12月,韓登舉親率五百名鄉勇,自備餉械趕赴遼南抗日。

二、 韓登舉“代祖”出征,威震敵寇

兵敗如潮。鳳凰城、寬甸失陷後,日軍先後攻佔全州、大連灣、岫巖、旅順、復州、海城、蓋平。

韓登舉率民團與榮和、博多羅所募四營“敵愾軍” 於1894年12月17日到達鞍山站時,遼南重鎮海城已陷。海城的丟失,直接威脅到遼陽、瀋陽的安全。日軍佔據海城後,就曾揚言“必取奉天度歲”,且“留都危而陵寢且震”,因此清廷急令四川提督宋慶、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和吉林將軍長順組織兵力,務必奪回海城,以確保瀋陽安全。韓邊外地區獵戶、礦丁的到來,增強了清政府的兵力。遼東、瀋陽以北的人民也紛紛自動組織起來抗日。當地民眾欽佩韓家所招獵戶義民,自帶土著獵戶二千人投營效力。

韓登舉民團一到前線,即投入緊張戰鬥。1894年12月中旬,在鞍山站以南的甘泉堡與日軍馬隊300餘人交火,日軍敗退,死傷數名,奪活馬兩匹,官兵民團鬥志高漲。榮和所部在韓邊外招募的獵戶,善於躲避,或伏田埂下,或伏墳墓旁,機動靈活,傷者很少。

早在1895年1月,依克唐阿和長順就制定了兵分兩路,步步為營,相機進剿,會攻海城的計劃。依克唐阿命韓登舉所部三營自成一軍,隸其麾下,以韓登舉為營官,直接指揮。

1895年1月14日,依克唐阿、長順接報,有大股敵寇由蓋平援海城。又據聶士成電稱:“倭酋華某,帶賊千名由鳳城西出,援海城。日寇先以二、三百名試探進犯,當場被擊斃五六十。敵兵增援,營官壽長、桂喜等由左增援,統領榮和、韓登舉由右接應,併力包抄,戰至翌日清晨。1月15日上午8時許,榮和等三面環攻,敵寇且戰且退到二道岡子。突然,日軍小部分道突圍,營官韓登舉、壽長奮不避險,搶上崗頭,槍炮齊施,敵寇退卻,海城外圍戰,我軍僅受傷三名,卻斃敵百餘名。

1895年1月17日,第一次收復海城會戰開始。榮和率領營官韓登舉以千人進北路,連破三卡。又命韓登舉率兵埋伏左面林中,以防偷襲,自己率兵陳列田野,伏排兵以待,南路會攻日軍。突然日軍四五千蜂擁出海城,榮和、韓登舉併力抵拒,榮和等且戰且前,終不能支,退至徐家菜園。日軍據壘開炮,我方傷亡很大。榮和命炮隊還擊,斃敵500名。榮和左腿受傷,仍督軍作戰,又斃敵三、四百。此役沒能收復海城,但韓登舉、榮和以千人與敵數千人作戰,重創日軍。

1895年1月22日,第二次收復海城會戰開始。因榮和受傷,慶德代統榮和,韓登舉等四營為前鋒,西面進攻。德升阿等為接應,扎克丹布等左路進攻。辰時,日軍分股來迎,韓登舉等奮力猛攻,連破敵數十卡,消滅日軍約一百餘人,再次將日軍逼至海城城下,大挫日軍銳氣。

1895年2月6日,第三次收復海城會戰開始。韓登舉民團在大雪紛飛、敵炮不止的情況下,屢次衝鋒。此次戰役消滅敵軍頭目兩名,敵兵四五百名,我軍傷亡也有五百多名。

1895年2月21日,第四次收復海城會戰開始。韓登舉屢建戰功,韓邊外之名為敵所畏,被日軍視為眼中釘。白天的戰事結束後,日軍在晚上,又一次進犯韓登舉、博多羅等營,我軍受傷三名,消滅敵兵十餘名。日軍偷襲韓登舉營地失敗,更加懼怕韓登舉民團。

1895年2月27日,第五次收復海城會戰開始。韓登舉民團又一次隨依克唐阿部隊從北路進軍。此役打得日軍屍橫遍野,未能前進半步,只好龜縮到海城不動。為解海城之圍,日軍調虎離山,一面牽制圍攻海城的清軍,一面兵分兩路,南攻營口,北犯鞍山、遼陽。遼陽知州徐慶璋向盛京將軍裕祿發電告急!清廷調長順迅速馳援,依克唐阿也北撤援助遼陽,其他各路大軍先後撤離海城陣地。

1895年3月2日,韓登舉民團隨依、長兩軍北上回援遼陽。知州徐慶璋馬步十三營,與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吉林將軍長順及韓登舉合兵抵禦日軍。為守住遼陽,設防禦二道,第一道由千山西至鞍山迄太子河、小河口,東西六十里。第二道由判甲爐西至沙河口以至城昂堡、劉二堡一帶。另有後路在城附近各處。韓登舉民團在回援遼陽的戰鬥中,扼敵於鞍山以南,與日軍相持數月,為敵所畏。

韓登舉“代祖”出征遼南,勇敢善戰,威震敵寇。

三、 歷史的評價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韓登舉所率敵愾軍,英勇頑強,浴血殺敵,和那些一觸即潰的清官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直到遼南戰事結束後,還有人想到在遼南戰場立下赫赫戰功的韓登舉,欲採取“伐梁救趙之術,一舉而臺圍解”。

曾經參加五次海城會戰的主戰派易順鼎,為劉坤一手下軍幕,親歷遼南戰場。他所著《盾墨拾餘》中多次提到韓登舉,可見其功勞之大。易順鼎在《魂北魂東雜記》中寫道:

有韓邊外者,山東人,故“金匪”也,後投誠,改名韓效忠,其黨頗多。效忠死,其孫韓登舉代領之,奉天人呼登舉為“韓邊外”。韓邊外之名為敵所畏。依克唐阿借其勇五千五百人防興京;至十一月將軍長順借其勇一千人防盛京,皆得其力。

在敘述牛莊之失時寫道:

遼陽知州徐慶璋練民團數營,招集韓邊外之眾,名“敵愾軍”,亦為賊所畏。賊聲言必取奉天度歲,語竟不驗,其計頗窮。

在《魂南記》中寫道:

吉林將軍長順部將韓登舉,馬賊之來降者,最驍勇。

戰後,依克唐阿在奏請獎勵榮和、韓登舉、博羅多、壽長、烏勒興額五人的折片中,將韓登舉列在第二位,謂“營官、五品軍功韓登舉,屢次衝鋒,愈戰愈力”。榮和名列第一位,其部下多為韓邊外地區士勇,英勇奮戰,故其聲望高於其他諸部。另三位受獎的將領,也因韓邊外地區人民不怕犧牲,浴血奮戰而獲殊榮。因此,從此請功折片中,也可看出韓邊外地區人民在甲午之戰中的突出貢獻。

戰後,依克唐阿因韓登舉民團英勇善戰,調其駐防興京(新民)。後依克唐阿轉任盛京將軍,又調韓登舉民團防盛京(瀋陽)。經依克唐阿、榮和的提攜,韓登舉被提升為育字軍“三營統領”。韓登舉的名字為“韓統領”取代。不久,榮和因剋扣軍餉被彈劾,韓登舉受牽連回原籍,為長順所賞識“委吉字軍統領”。從中也可看出韓登舉為朝廷認可,為依克唐阿及榮和所欽佩。

韓登舉的抗日壯舉被收入吉林樺甸、遼陽等縣縣誌,被人們稱為“大連最早的抗日鄉紳”。如今在樺甸東部還流傳著“依瞎打,長坐坡,宋慶一退二百多,只有韓登舉差不多”的民謠。韓邊外地區7000餘名子弟趕赴前線後,韓登舉又親率500精兵赴遼南戰場,僅1萬戶的吉林南山地區,幾乎達到一戶一丁的地步。韓登舉作為韓邊外第三代當家人,當然知道身強力壯之人出征,人員減少將會影響韓邊外地區各業的發展,尤其會影響採金業的發展。但他毅然率兵出征,足見其愛國在先,保家在後,堪為保家衛國的楷模。到1897年回師時,同他一同出征的人僅剩16人,韓邊外地區人民為抗擊日本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中日甲午戰爭,大清整體上雖然失敗了,但韓邊外地區人民英勇抗戰的業績將永載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