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千万人的教育理念

《Harvard Family Instruction》(《哈佛家训》)哈佛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人生财富。

最近在看这本由斗南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书,感触很多。哈佛,众所周知是世界名校,培养出了无数人才,她的教育理念和其哈佛家训,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我们先来了解哈佛。哈佛大学创建于1636年,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筹建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学校最初命名为“新学院”或“新市民学院”。1637年冬天,一位英国剑桥大学的毕业生移民到了新大陆。他就是约翰.哈佛,来自伦敦,时年29岁,刚结婚不久,他住在查理斯镇,与这所新成立的学院隔着查理斯河。哈佛当时的梦想是成为该镇教堂的助理牧师,不幸的是他后来因患废病在1638年9月14日去世。临死前,他立遗嘱将自己一部分财产和400本书捐赠给了河对岸的新学院。这是该学院成立以来所接受的最大一笔捐款,校方用这笔钱开发了不少“硬件”和“软件”。为纪念给予学院慷慨支持的约翰.哈佛牧师,马萨诸塞州议会一致决定,将学院更名为哈佛学院(1639年3月),1780年哈佛学院正式改称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的办校方针是求是崇真。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担任哈佛大学校长长达20年之久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她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她一代一代人的质量。”正是因为在择师和育人上坚持感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哈佛大学才得以成为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的第一流著名学府,对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高等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世界各国求知者心中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众多大学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顶尖的感等教育机构之一。

20世纪初,中国政府开始向哈佛大学选派留学生。首批留学哈佛的中国学生于1909年毕业,他们中有罗邦辉、金岱、李嘉同、马岱君等人。中国近代有许多科学家、学者、作家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如赵元任、吴宓、林语堂、梁思成、竺可桢、陈寅恪、陈振汉等。到1945年,哈佛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中,以中国学生人数最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