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的日記想要表達什麼?

到得前頭山腳盡


她寫的真實與否,是無法確切論證的。你我不在現場,肯定無法感同身受也無法證偽。你不能指望一個深陷悲傷中心的人還要保持平靜如水的所謂客觀冷靜。那是違揹人性的。就像《十三邀》的那句slogan所言,人都是“帶著偏見去看世界的”。沒人有能足夠全面足夠客觀,這不是你我願意不願意的問題,這是現實。所以,我們需要多元的視角和聲音,每個人都可以表達他的意見。這樣多面碎片組合而成,才有利於我們趨近於瞭解事情的全貌。所以,在這種意義上來說,方方做了她該做的。我們也需要更多包容,可以包容那些或許聽起來刺耳的不同聲音。這點,我想才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雲的腦電波


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看方方的行為,是一種病態而不是一些人所認為的那樣敢說敢為。

一、性格脾氣促狹、暴烈,遇火即燃。像她這樣六十多歲的人,履歷豐富,見世寬廣,又從事寫作,思維邏輯縝密,本應遇事待人會思慮再三,充滿包容大量,善意以待,而不是見小為大,雞蛋裡挑骨頭,挑毛病找事兒,處處挑三揀四。這樣的人心眼小,做不了大事,會處處刁難別人。

二、心理、眼光灰暗,見不到太陽,見不到事情的正確方面。即使太陽黑子,見到的是黑子;一件好的事情總是看不到事情好的大的一面,而獨見到不好的一面。這樣的人比較疙瘩,很難與人為善,彼此好好相處。

三、補償心理重,犯上而不顧下。懂得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一樣,處處與領導爭、鬧,尋得的是一份物質上的得到,或是上級給予的重視、寵愛,以及下級的擁護與掌聲。而在與其手下人相處時,又是隻許州官放火,只能自己吃肉、他們只能有欣慕流哈拉子的模樣,此時她才會心滿意足。

四、恃才傲物,唯我獨尊,只有她的標準才是對的。即使你偶爾對了,也是她的批評指導預測的結果。

總之,這些心理、性格與處事待人方法方式與她的成長經歷有關。她小時候即沒有得到更多的愛與社會的關愛,甚至可能受到打壓,壓抑、無奈,使她把自己包裹起來尋找心靈出路,於是躲在文學世界及其自造世界裡尋得一份自我滿足、肯定。之後一些文字的發表及小有所成,有了社會的一點肯定、讚揚,進而養成恃才放曠的人格。當了作協領導後,又不會與世、社會好好相處,反上卑下,作品色調不高,社會批評激烈,因而有鬱郁不得志的感覺,始終不能得意其志,最後不得不闇然下臺。

疫情實發,又在她眼前,覺得鬧騰一下,在人們的一些掌聲中尋找一份久違了的滿足,也想尋得到一份回報。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