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的零售史,不變的是什麼?


3000年的零售史,不變的是什麼?


3000年的零售史,不變的是什麼?


3000年的零售史,不變的是什麼?


3000年的零售史,不變的是什麼?

周宏明/文


3000年的零售史,不變的是什麼?

(原始社會交易場景描繪)


零售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可以說,從人類社會形成,零售就相伴相生而來。人活一世,衣食住用行都離不開零售,零售的發展與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歷久彌新


中國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是行商還是坐商的起源都更早。


一般認為,中國從商朝開始就有了商人和商業活動,主要是行商;自秦漢以來就有了在固定場所從事商業活動的坐商。


在前工業化時代,生產靠工人,信息傳播靠口碑,物流主要通過人力、畜力進行轉移,資金流動主要靠當面交付的方式完成



因此在早期,零售的主要商業形式是市集或雜貨鋪。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市場上的商品種類日益增多,零售形態中也逐漸開始出現了專業銷售,出現了食品雜貨鋪、服裝店鋪、藥店、五金店、珠寶店等專營店鋪。


據《美國文獻百科全書》稱,早在公元前200年,中國商人就創立了包括許多分店的店鋪,實際上這是連鎖商店的萌芽。到明清時期(約公元1600年—1800年)的山西商人“匯通天下 ”的票號,可以稱得上真正的連鎖店業態。只不過,票號只能被稱為“零售銀行”,擁有金融等承兌功能,並沒有售賣普通商品,面向普通民眾開放。


3000年的零售史,不變的是什麼?

(宋朝市集繁華景象)


實際上,中國零售業的發展緩慢的原因在於“坊市制 ”與“宵禁制 ”


自秦漢以來,交易場所主要由官方劃定區域,築有圍牆,定時擊鼓開閉,這是市坊分離的制度。北宋以前,歷代都有“宵禁制度”,嚴禁在市場關閉後從事商業活動。到唐朝中後期,坊市制漸漸被衝破,出現了小手工業者在作坊前設店售貨,商人擺小攤或開飲食店等商業活動,從而出現了市坊合一型的商人。


宋朝時期,坐商達到空前繁榮的程度。這一繁榮景象的出現,得益於開明的北宋政令。


在政府力量的全面推動下,拆圍牆,銷門禁,工匠作坊、貨肆(店)、攤販可自由選擇營業地點。於是,城廓內外的繁榮商業區逐漸形成,宋朝的夜市盛況空前,歷史上有專門記載。


南宋文學家周密、耐得翁分別在史料筆記《武林舊事》和《都城紀勝》為後人展示了杭州及江南夜市一派繁榮的景象。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三謂:“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


在此後的1000餘年,中國經歷了元、明、清等朝代,歷代執政者偏向於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導致在中國零售業的坊、市、集為主的形態,千年以降並沒有質的改變,零售業的新業態——百貨商場、連鎖店、超級市場等都來自西方國家。


3000年的零售史,不變的是什麼?

(蒸汽火車的出現)


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工業革命在西方國家裡應運而生。


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不僅是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同時也加速了城市化進程,產生大量中產階級,使得分散的購買力集中於城市,大規模的百貨商店應運而生


1852年,一個名叫阿里斯蒂德·布西科(Aristide Boucicaut)的年輕人,在法國巴黎開辦了一家名叫“Bon Marché”(博馬爾謝)的百貨商店 。“Bon Marché”一詞在法文中的含義是:廉價市場。可見百貨商店的原意是“廉價商店”。


博馬爾謝百貨商店有十大創新,最基本的是:價格固定與薄利多銷,從此改變了傳統的“作坊式”零售模式。但百貨業的發展並沒有傳承“廉價邏輯”,後來的百貨商店幾乎都坐落在城市最繁華的地帶,建築富麗堂皇,營業面積很大。


每一家百貨商店內都有不同的商品店鋪,各自經營不同門類的商品,品種相當廣泛,幾乎包括全部家庭用品。專職的服務員為消費者提供專業周到的服務,百貨商店內實施明碼標價,維護購銷雙方的利益,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信任。


在百貨商店出現不久,美國人首先發明瞭一種可以快速複製零售店鋪的經營模式,這就是“連鎖商店 ”。1859年,美國大西洋和太平洋茶葉公司(簡稱A&P)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連鎖商店。


連鎖商店的出現改變了商業組織的形式,即由單體店向組合店方向發展。但其高速發展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這與零售業態的創新緊密相關。


超級市場也是美國人的另一大發明,1930年,一個名叫邁克爾·卡倫(Michael Cullen)的美國人開辦了世界上第一家超市——金·庫侖(King Kullen)。當時,美國已是一個汽車社會,家中有大容量冰箱,這就為一次性購買食品提供了條件。


自助購物的方式給顧客帶來了便利,迎合了顧客的消費心理,增強顧客的購買慾望。“薄利多銷”的促銷策略從經濟利益上誘導顧客大量購物。在超市的發展過程中,又出現了綜合超市、社區超市、便利商店、折扣商店等多種零售業態,各有特點,不一而足。


3000年的零售史,不變的是什麼?


當然,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零售業的傳奇人物山姆•沃爾頓。在1962年,他創辦了第一家沃爾瑪(WalMart)折扣百貨店,營業面積為1500平方米,第一年的營業額就達到70萬美元。


沃爾瑪兼具連鎖店和超級市場的優點,既有統一的連鎖品牌和規範的管理文化,也有超越一般超市的倉儲式經營。沃爾瑪經營的商品品種齊全,舉凡一個家庭所需要的物品在這裡都能買到,從服飾、布匹、藥品、玩具、各種生活用品、家用電器、珠寶化妝品,到汽車配件、小型遊艇等等,消費者可以體驗“一站式”購物(One-Stop Shopping)的新概念。


山姆•沃爾頓堅守著一個信念,“只要商店能夠提供最全的商品、最低的價格、最好的服務,顧客就會蜂擁而至 。”經過50多年的發展,直到今天,沃爾瑪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連鎖零售企業,連年居於世界五百強之首位。


而零售在中國近現代百餘年間的發展,因朝代更迭、戰亂頻仍等客觀原因陷於停滯,基本與世界潮流絕緣。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計劃體制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發展,生產製造能力跟不上時代要求,導致大多數商品都供不應求,憑票證定額定量供應,遍佈全國城鄉的供銷社成了零售店的主體形態,這實質還是政府職能延伸的一種體現,算不上真正的零售業態。改革開放打破僵局,1980年代,連鎖店、超市業態才逐步引進中國。1991年上海內外聯綜合商社創辦“聯華超市 ”,標誌著我國零售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中國零售業在長達3600年的發展史上,用最後30年的時間,濃縮了西方國家160年的發展歷程。20世紀90年代初以標準超市為主導,90年代中後期以綜合超市為主導,1997年以後大型超市連鎖公司開始關注生鮮食品經營,以後出現了生鮮超市、高端超市、折扣超市、社區超市等多種業態,超市業態已經從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至此,中國的零售業態才開始真正蓬勃發展起來。


圖/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