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快速進入市場的5個軟指標和4個硬指標

藝術家快速進入市場的5個軟指標和4個硬指標

軟性指標

一、藝術家的才氣。這一條在過去的一般認識裡,應該是判斷一個藝術家優劣的首要條件,但隨著觀念的改變和市場運作的成熟,它已經逐步退居二線了。當然,它仍然很重要,只是這種“才氣”是否合乎潮流似乎更重要。在如今這個媒體時代,選擇的多重性,使藝術家比凡·高的年代有更多的機會,也有更多的無奈,當藝術真的迴歸人民面向大眾時,藝術家反而有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藝術家也在被“選美”。凡·高是一個奇蹟,他除了是藝術史上的奇蹟,同時也是一個“炒作”的奇蹟,這毋庸置疑。但是,現在很難再出現凡·高了,現在是一個影像極度過度的時代,時代選擇天之驕子,時代不再給後人留有餘地了。

這個時代的藝術家,必須要有極其強烈的符合這個時代的氣質和氣息,能夠在這個時代立足的藝術家,都是把手扣在時代脈門上的人。所以,這個時代藝術家的“才氣”首先應該包括他的觀念、思想、情感、判斷、行事方式和表現內容,最後才是作為“手藝人”的那部分手藝。

二、藝術家的人際關係。在某種意義上,每個藝術家同時也都是他自己的經紀人,這個“作為經紀人的一半”是否發展成功,對藝術家至關重要,因為如今全球經濟最重要的模式和方法,與過去年代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經紀人制度的誕生和確立。所以,現在一個好的藝術家,大多都是一個社交的高手,不懂社交的藝術家基本上屬於斷了一條腿的人——行路難!

三、批評家和策展人的捧場。批評家和策展人其實和畫廊與媒體在某個層面上乾的是同樣的工作——發現並推薦藝術家或者一種藝術觀念。由於批評家和策展人掌握了藝術界的話語權,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掌握著藝術家的作品能否賣出好價的大權,所以藝術家和他們的關係如何,有時會直接影響到藝術家的前程。批評家在觀眾到達之前介紹藝術家,而策展人則讓藝術家登上舞臺。

四、媒體的關注程度。在國外,大藝術家就是公眾眼中的明星,而在國內,藝術家對百姓而言還什麼都不是。但最近幾年情況有所好轉,隨著中國現在藝術在國際舞臺頻繁亮相,中國的媒體正越來越多地把目光投向藝術家。

五、博覽會。中國的藝術博覽會暫時還不能作為一個硬指標,因為它太寬鬆了,任誰人只要有錢就可以進去擺地攤兒。但海外有一些著名的博覽會是很難進入的,它們的要求非常嚴格,比如瑞士的巴塞爾博覽會、法國的菲亞克博覽會等等,那些場所往往大師林立。

藝術家快速進入市場的5個軟指標和4個硬指標

硬性指標

一、展覽經歷。展覽經歷主要是看藝術家參加國內外大展的經歷,比如雙年展、三年展,其中又以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為最高階梯。從1993年以來,中國最優秀的藝術家(以架上繪畫為主)基本上都參加過這三大展中最少一個展覽,他們在參加這些展覽後,回到國內,大多數人都開始了飛黃騰達的人生里程。但是,這個潛規則在2003年遭到了“挑戰”,因為策展人侯翰如將“一列廣東火車”(幾十個藝術家)開進了威尼斯。一些歷史沒有那麼悠久的雙年展,也漸漸令人矚目,成為藝術家渴望搭乘的國際航班,比如伊斯坦布爾雙年展、里昂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布拉格雙年展、上海雙年展、悉尼雙年展等。另外,一些國外重要美術館、博物館組織的展覽也很重要,它們讓我們的藝術家有機會和世界級的大師比肩而立。

再就是藝術家的個展經歷了。

二、收藏經歷。收藏經歷是判斷一個藝術家成功與否的一項重要指標。收藏經歷主要是指一個藝術家作品被那些重要的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家和其他重要機構所收藏。一般而言,只要被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對藝術家來說都是一種榮譽,而如果被那些收藏有很多大師作品的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則又萬分重要,比如moma、古根海姆美術館、大英博物館、塔特美術館、路德維希博物館、格拉茲美術館、蓬皮杜美術館、大都會博物館等。而國外有些大收藏家也十分了得,他們的收藏有時比一座中型美術館還要豐厚,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可以影響到美術潮流的發展和一些國際大展的走向。

三、拍賣經歷。拍賣雖然有較濃的商業氣息,但是在這個資本橫流的時代,商業價值幾乎是評判藝術品好壞的“唯一比較公正客觀的標準”——當然,商業是隨時代潮流而變的,今天的搶手貨很可能變為明天的糞土,能夠堅持屹立不倒的藝術家就是大師。這幾年,各大拍賣行都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當代藝術,國內的嘉德、華辰和翰海,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兩家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嶽敏君、楊少斌、曾梵志等人的作品在拍賣會上迭創佳績,屢走新高。

四、代理畫廊。一個藝術家被什麼檔次的畫廊代理,也表明了這個藝術家的檔次和受重視程度,目前代理中國前衛藝術家的著名海外畫廊有法蘭西畫廊、亞歷山大畫廊、東京畫廊、麥勒畫廊、小山登美夫畫廊、漢雅軒、少勵畫廊等。

(圖文整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