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鐵娘子”英迪拉·甘地,為何會被自己的貼身警衛開槍打死?

samyasa


自從印度從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後其命運就與一個家族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就是尼赫魯·甘地家族:從印度的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到他的女兒英迪拉·甘地,再到拉吉夫·甘地、拉胡爾·甘地,這個家族的神奇故事一直在印度續寫。細心的朋友也行發現了:尼赫魯和他的女兒並不是一個姓氏。印度人的姓名和我們不一樣——是名在前姓在後,那麼為什麼尼赫魯的女兒姓甘地,而英迪拉的後代又一支延續著“甘地”這個姓氏呢?這其實都是印度的種姓制鬧的:尼赫魯只有一個獨生女英迪拉,然而英迪拉的母親是一名拜火教的教徒,印度教的種姓制規定像這種與異教徒通婚生育的後代將永遠是賤民,也不得繼承祖先的姓氏,於是和尼赫魯一同為印度獨立事業奮鬥的“聖雄”甘地把自己的姓氏給了英迪拉。也就是說如今活躍在印度政壇的甘地家族其實在血緣上並非“聖雄”甘地,而是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後代,因此一般稱其為尼赫魯·甘地家族。作為繼這個家族在政治上第二代傳人的英迪拉·甘地在其家族歷史上乃至整個印度歷史上都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印度總理的職務並非世襲的,英迪拉·甘地以及後來的拉吉夫·甘地都是通過民主選舉程序成為總理的,當然不能否認尼赫魯·甘地家族在印度政壇長期積累的人脈關係以及其他政治資源為他們的從政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英迪拉·甘地從小就接受了豐富多彩的教育:在日內瓦、巴黎、倫敦都留下了她求學的足跡。豐富的國際教育背景使她從小就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回國後她又接受了系統的印度傳統教育,從而增加了對印度本國曆史文化和現實國情的瞭解,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尼赫魯本人也會對英迪拉·甘地進行言傳身教。母親去世後英迪拉·甘地就扮演起了家庭女主人的角色,在這一過程中她和父親一同出席各種政治活動和社交應酬,積累了豐富的人脈資源,同時對政治事務也逐漸有了越來越清晰的獨到認識。1964年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去世,前任內閣成員夏斯特里出任新總理。夏斯特里出身於賤民階層,這使他在種姓制思維根深蒂固的印度深感自卑,同時他也深知如果沒尼赫魯當年的提拔知遇之恩,那麼出身於賤民階層的自己是無論如何不會身居高位的。出於對尼赫魯的回報:他特意在自己的內閣班子中為英迪拉·甘地留了一個位子——宣傳與廣播部長。1965年1月馬德拉斯邦因為印度政府要將印度語定為官方語言一事與印度中央政府發生衝突,作為印度主體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只佔印度總人口的30%左右,南方各邦普遍並不以印度語為官方語言,因此南方各邦擔心以印度語作為官方語言會破壞他們的傳統文化。最終英迪拉·甘地出面說服馬德拉斯邦停止與中央政府的對抗,儘管這件事幫身為總理的夏斯特里解了燃眉之急,然而與此同時夏斯特里也從中看到了英迪拉·甘地的活動能力,這不由得使他擔心英迪拉·甘地最終會圖謀自己的總理寶座。同年8月英迪拉·甘地在克什米爾休假期間正巧遇到巴基斯坦武裝人員的進攻,於是她當機立斷進入當地駐軍的指揮部指揮戰爭,最終她指揮的這場戰鬥以印度的勝利告終。英迪拉·甘地作為開國總理的獨生女在印度政壇擁有豐富的政治資源,如今又得到軍方的擁護,這令夏斯特里更加忌憚她了。

很快針對英迪拉·甘地的一系列打壓排擠行動接踵而至,英迪拉·甘地感覺自己在內閣中工作得並不如意,以致於她一度想要外放到國外擔任外交官,然而1966年印度政局發生突變:總理夏斯特里病逝。夏斯特里死後內務部長南達、國防部長恰範等人隨即對印度總理一職展開角逐,然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終幾方政治勢力博弈的結果卻是之前一直在內閣中處於邊緣化的英迪拉·甘地憑藉自己長期積累的威望和人脈成功登上總理寶座。英迪拉·甘地上臺後首先要解決的迫切問題是饑荒問題:1965~1967年連續三年印度出現三次大旱,導致印度全境出現大規模的饑荒。英迪拉·甘地就任總理後將僅有的庫存糧食運往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受災嚴重地區,1966年4月英迪拉·甘地訪美期間爭取到了350萬噸小麥的援助,從而使印度得以順利渡過了獨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饑荒。英迪拉·甘地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立足於解決現實的饑荒問題,同時她也開始思考如何減少印度對國際糧食市場的依賴,從而在根源上避免印度再次陷入糧食危機。英迪拉·甘地的糧食政策其實在相當程度上是延續自夏斯特里時代的綠色革命,只不過在她執掌印度的16年裡綠色革命日益走上正軌:引進高產良種,加強水利、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等方面的投資。政府擴大農業信貸、吸收外國農業貸款,對農業投入給予財政補貼。成立國營糧食公司,實行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加強農業科研和農業教育,選擇一些雨量充足、水利設施較好的地區重點推行一攬子農業現代化技術。英迪拉·甘地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印度糧食的自給率,減少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

困擾英迪拉·甘地的並非只有糧食問題,還有嚴峻的民族宗教問題:歷史上印度次大陸人種雜亂、民族眾多、語言各異:先是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征服了當地土生土長的達羅毗荼人,後來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蒙古人又征服了雅利安人,再後來大英帝國又在這塊土地上建立起殖民統治。至今印度盧比上還印著二十多種官方承認的各地區語言,這其中包括梵語、巴利語、孟加拉語、泰米爾語等等。在孟買以南的農村地區基本生活的都是印度次大陸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而作為印度主體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其實是雅利安人的後裔(他們佔印度總人口的46.3%左右),南部居民幾乎都不會使用印度斯坦族的印地語。和印度的語言體系一樣複雜的是印度的宗教體系:印度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信仰者約佔0.43% 。印度國內複雜的民族、語言、宗教體系加上種姓制和貧富分化導致的巨大國內矛盾使印度其實一直潛伏著分裂解體的危險種子。印度在立國之初確立的官方語言有14種,但講旁遮普語的錫克族人卻沒建立自己的邦政府。印度獨立後錫克族人成立了一個阿卡利黨。該黨主張錫克族人應當建立自治的邦政府,但要以合法的手段進行。與之相對應的是錫克教中有一個極端分子賓德蘭瓦勒認為錫克族聚居地區應該獨立。尼赫魯和夏斯特里兩代印度政府由於擔心錫克族會從印度獨立,因此一直對建立錫克邦一事猶豫不決,直到英迪拉·甘地上臺後的1966年印度政府才將原來的旁遮普邦一分為三,建立了錫克族人自己的邦政府。

1967年英迪拉·甘地所在的國大黨在大選中失去了自印度獨立以來20年的一黨獨大地位,不得不通過與其他政黨聯合組閣的形式才得以繼續執政。英迪拉·甘地認為:這次國大黨競選失利的根源在於印度獨立20年來廣大中下層民眾的利益未能得到保護,從而使執政的國大黨失去了民心。到了1971年的大選之時形勢對國大黨而言更為嚴峻——英迪拉·甘地幾乎完全是依靠個人魅力使國大黨贏得競選,然而她知道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於是英迪拉·甘地開始展開一場全方位的改革:印度政府接管了鋼鐵、冶金等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大型銀行也開始國有化。在實現對大型銀行的控制後印度政府開始給予中小企業和農民以低息乃至免息貸款。1971年11月21日印度出兵東巴基斯坦,12月16日攻佔東巴基斯坦達卡,1972年1月東巴基斯坦在印度的扶植下從巴基斯坦獨立出來成為孟加拉人民共和國。1974年印度成功在拉賈斯坦邦的博克拉進行了代號為“微笑的佛祖”的核試驗,使印度成為繼美、蘇、英、法、中之後全世界第六個有核國家。同時一場名為“白色革命”的運動開始與“綠色革命”並行不悖——所謂白色革命是指通過向學童提供牛奶解決印度兒童面臨的營養不良問題。當今天全世界都在羨慕印度的低價仿製藥時恐怕很難想象上世紀60年代的印度曾因高藥價而聞名世界。需要注意的是:當時印度老百姓看病的錢主要進了外國資本家的腰包,而印度本國的製藥企業基本無利可圖。上世紀70年代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為實現讓普通百姓看得起病和促進本國製藥行業發展這兩項基本目標主持了對《專利法》的修訂:對食品、藥品只授予工藝專利,不授予產品專利,這意味著印度放棄了對藥品化合物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上的寬鬆使得本國企業能夠獲得大量仿製藥生產許可,從而為印度仿製藥提供了快速擴張的空間。在印度藥品專利保護自此被廢除,低價格成為了印度製藥行業的主旋律。1981年英迪拉·甘地在世衛組織日內瓦會議上公開向全世界宣告:“富裕社會認為花費鉅額資金去研發新藥和生產工藝以減緩病痛和延長壽命是理所當然的。在此過程中製藥業成為了一個強大的產業。然而我認為在一個良好秩序的世界中醫藥發現是應該沒有專利的,不應該從人的生與死之間謀取暴利。”英迪拉·甘地執政時期在內政上致力於改善民生,在外交上通過肢解戰略對手巴基斯坦確立了在南亞次大陸的地緣優勢。

按說英迪拉·甘地如此以民生為重,理應得到了印度的民眾的擁護才對,事實上也確實有相當部分的印度民眾是擁護她的,然而英迪拉·甘地的施政同樣也飽受另一部分人的猛烈抨擊:首先在英迪拉·甘地激進的國有化政策下利益受損的大地產商和工業資本家自然是對其不滿,而與此同時在廣大的中下層民眾中也漸漸出現了對她的不滿聲音——英迪拉·甘地的激進國有化政策儘管在分配製度上使廣大中下層民眾受益,但在這一過程中往往片面強調分配製度的公平而忽視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印度的失業率並沒得到控制。印度政府曾與馬魯迪公司簽訂合約授權他們去生產首批本地生產的車輛,但這家公司一輛車也沒能生產出來。在70年代的激進國有化政策中印度政府盲目將一些扭虧無望的病態企業國有化,結果使國家財政揹負了沉重的負擔。進入80年代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批評英迪拉·甘地的經濟政策,而英迪拉·甘地處理反對意見的方式極為簡單粗暴——她甚至利用國家權力直接把反對派人士投入監獄,越來越多的反對者開始稱她為獨裁者、女暴君。與此同時印度政府的貪腐問題有增無減,甚至連英迪拉·甘地本人也被指責在大選中存在舞弊現象。就是這位一向以重視民生著稱的女總理在推行自己的政策時卻是充滿血腥的:在清除德里的貧民窟時印度軍警迫使數十萬計的人民流離失所,在此過程中有數千人被殺。英迪拉·甘地或許是真想讓她的人民擺脫貧困,可只要是她認定對此目的有利的措施就會不顧一切去執行,任何擋在她面前的人都會被無情的打擊乃至從肉體上直接消滅,結果她所謂的民生改革最終反而傷害到了人民。

一時間各種反對英迪拉·甘地的聲音此起彼伏,而這其中政治角逐再次與教派矛盾糾纏在一起:1966年正是英迪拉·甘地的努力使錫克人得以建立自己的自治邦,然而以賓德蘭瓦勒為首的主張獨立的分離主義勢力並未就此消停下去,進入80年代後他們反而更加活躍起來並與印度的其他反對勢力一同對英迪拉·甘地的權力發起挑戰。1984年英迪拉派出20萬大軍發起了對錫克人的戰爭。這場戰爭導致了3000多人死亡,幾十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到了1984年6月英迪拉·甘地甚至準備徹底摧毀希克族錫克人的精神和靈魂,於是她下令10萬大軍包圍了象徵著錫克教文明的金廟並這一錫克教聖地進行炮轟,這無疑極大傷害了錫克人的民族宗教感情。事發後印度政府的安保部門要求立刻清查印度政府和軍隊中錫克人,尤其是在保護總理和政府部長等高官要員的衛隊中必須將錫克人清除出去,然而英迪拉·甘地出於營造民族團結的需要拒絕了這一提議,因此英迪拉·甘地的衛隊中仍存在一定數量的錫克人。從事情後來的演變過程看來:正是英迪拉·甘地的政治權謀導致她死於非命——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從總理府的臥室走出來準備會見英國記者,結果遭到自己的兩名錫克教警衛的射擊,成為繼甘地之後又一位死於教派仇殺的印度領導人。英迪拉·甘地的小兒子桑賈伊·甘地早在母親去世前就死於飛機失事,英迪拉·甘地死後她的長子拉吉夫·甘地成為了印度的新總理,然而7年後這位尼赫魯·甘地家族的第三代傳人被泰米爾猛虎組織刺殺身亡。拉吉夫·甘地死後他的遺孀索尼婭·甘地本來有望成為印度總理,然而由於她是出生於意大利都靈的天主教徒,因此遭到了印度教保守勢力的反對。儘管索尼婭·甘地最終宣佈退出印度總理競選,然而在2004年5月拉吉夫·甘地和索尼婭·甘地之子拉胡爾·甘地當選國會議員,看來尼赫魯·甘地家族在印度的傳奇還並沒終結。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984年10月31日,印度鐵娘子英迪拉 甘地匆匆的趕往總理府,最忠實的保鏢本特 辛格依舊跟在她的身後。英迪拉萬萬沒有想到這是她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兇手竟是她最信任的人。

英迪拉剛剛走過一個轉角,但轉交遇到的不是愛,而是總理府警衛薩特萬特 辛格黑洞洞的衝鋒槍槍口。站在英迪拉背後的本特 辛格拔出手槍,連續對她開了5槍。薩特萬特也舉起衝鋒槍對英迪拉掃射,發射了25發子彈。



子彈擊中了英迪拉的心臟,當場斃命。這兩名刺客把槍扔下,對於自己的同事們說到:我們做了我們應該做的事,你們該履行你們的義務了。這時英迪拉的衛兵們才反應過來,連忙舉槍對他們兩個人進行射擊。

7年後,英迪拉的兒子拉吉夫也在擔任總理時被刺殺身亡。只不過拉吉夫是被自己扶持的人刺殺了,斯里蘭卡的泰米爾猛虎組織派人用人肉炸彈和拉吉夫同歸於盡。



英迪拉身邊跟隨自己多年忠心耿耿的衛士,為什麼會刺殺她呢?

這就涉及到一個稍顯有點複雜的問題,那就是印度國內的教派對立。刺殺英迪拉的兩個衛兵就是錫克族人,英迪拉是印度開國元勳尼赫魯的女兒,出身於高貴的婆羅門家族,她信的是印度教。

錫克族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宗教,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結合的產物。他們為了對抗莫臥兒王朝的壓迫,就演變成了一個半軍事化組織。這個種族最大的特點就是勤勞勇敢、驍勇善戰。錫克族所有男人的名字後邊都加上了辛格,也就是獅子的意思。



錫克族人的這個特點讓英國人非常喜歡,英國統治印度的時候,軍隊中有1/4都是錫克族人。就是在現在的印度軍隊中,也有15%左右的是錫克族人。上世紀流行於上海的紅頭阿三大部分都是錫克族人。

錫克族人和傳統的印度人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們居住的旁遮普省沒有一個乞丐,而印度教的地區遍地都是乞丐。沒有能力生存和傷殘錫克族人都會受到同族人的照顧,不至於流落江湖。



印度獨立後,錫克族人成立了一個阿卡利黨。領袖叫隆格瓦爾,他主張錫克族人應當在當地實行自治,但要以合法的手段進行。這個政黨贏得了大多數錫克族人的支持,但引起了英迪拉的警惕。

錫克教中有一個極端分子賓德蘭瓦勒,他認為錫克教應該獨立,成立一個卡利斯坦國。但這個瘋狂的想法在錫克族人中並不是主流,英迪拉決定扶持他們,讓他們挑戰阿克利黨。最終造成族群分裂,這樣就不會對英迪拉的上臺執政構成威脅。



在英迪拉的扶持下,賓德蘭瓦勒迅速崛起,成為錫克族的領袖人物。他在阿姆利則城的金廟建立了自己的指揮部,他決心用武力來實現族人的獨立和自治。

錫克族人比較激烈的獨立運動,迅速在國內引發了不少血案。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共引發了12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了上萬人的傷亡。錫克族人居住的旁遮普省還是變得非常混亂,這引起了印度教徒的強烈不滿。



英迪拉如果想上臺執政,必須贏得佔據國內人口70%的印度教徒的支持。1984年,英迪拉派出20萬大軍,發起了對旁遮普省的戰爭。這一場戰爭導致了3000多人的死亡,幾十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到了1984年6月,英迪拉甚至準備徹底摧毀希克族人的精神和靈魂。10萬大軍包圍了象徵著錫克教文明的金廟,並最終用武力佔領了這一地區。


金廟在錫克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就類似於伊斯蘭教人心中的聖地麥加,也相當於基督教文明中的耶路撒冷,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方。英迪拉的冒險,表面上取得了成功,實際上卻為她的死埋下了伏筆。

錫克族人向來就有高傲、倔強清高的特點,他們非常團結,尤其是在面對外族壓迫的時候。這個特點和中華民族則是非常相似的地方,這一場戰爭引發了錫克族人的怒火。



遭到重創的錫克族人向英迪拉發出了死亡威脅,表示一定要讓她血債血償。這讓印度政府的安全管理部門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他們開始對在政府部門工作的錫克族人進行清理。

前邊講過了錫克族人在印度的軍警中佔有非常高的比例,在英迪拉的衛隊中就有不少錫克族人。政府官員建議更換英迪拉身邊所有負責保安的錫克族軍警,這一計劃原則上被英迪拉接受。

但出自於政治方面的影響考慮,為了大選能夠爭取更多人的支持,英迪拉還是保留了幾個錫克族衛兵。其中之一就是跟隨她將近10年的衛隊長本特 辛格,英迪拉認為這是自己的鐵桿,絕對不會背叛她。


在金廟事件爆發後不久,本特辛格決定回家探望自己的親人。他的親朋好友和鄰居向他哭訴了英迪拉的暴行,這引起了他的憤慨。錫克族人的領導機構願意給他10萬美元作為酬勞,讓他殺死英迪拉。

但這個忠勇的漢子表示為了自己的種族,願意付出自己的所有,包括生命。本特辛格回到總理府後,就聯繫了另外一個錫克族衛士薩特萬特辛格,兩人共同策劃了這一起刺殺,最終開頭的一幕就發生了。


新知傳習閣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也是世界上第二位女總理,她的一生傳滿了傳奇色彩。在她執政印度的十六年裡,她政治立場堅定,作風強硬,被世人譽為“印度鐵娘子”。由於她下令攻擊了錫克教的聖地金廟,故她貼身警衛中的錫克教徒尋找機會擊斃了她。

1984年6月3日,時任印度總理的英迪拉·甘地下令印度陸軍攻入錫克教金廟,這次事件中有646人死亡,4712人被拘捕,而傷亡者和被捕者都以錫克人為主。這次軍事行動被錫克教人認為是政府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錫克人的屠殺,所以某些錫克教極端分子便揚言要殺死英迪拉報復。

總理府安全官員建議英迪拉將身邊的錫克教徒警衛全部撤換掉,但是英迪拉認為此舉會讓印度教跟錫克教的裂隙更大,且讓這些錫克教徒警衛失去了工作,無法養家餬口了,她最終沒有同意撤換錫克教徒警衛。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在總理府被兩個她的錫克教警衛開槍刺殺身亡,享年67歲。

英迪拉遇刺身亡後,印度全國掀起了反錫克教徒的暴動,不少錫克教徒在這場暴動中被殺死或無家可歸。印度宗教眾多,派系林立,彼此之間水火不容,經常相互攻擊殺戮,這是印度歷屆政府最難處理的事。在印度全國國民中,印度教佔82.7%、伊斯蘭教佔11.2%、基督教佔2.6%、錫克教佔2%,此外還有佛教、耆那教、襖教和猶太教,信徒各佔1%左右。

英迪拉·甘地並不是印度“聖雄”甘地的女兒,而是印度著名總理尼赫魯的女兒,她之所以姓“甘地”是因為她的丈夫名叫費羅茲·甘地。英迪拉的種姓是印度最高的婆羅門家族,她出身高貴,並先後在印度、英國的多所高等學府學習深造。1942年英迪拉嫁給費羅茲·甘地,1959年被選為國大黨主席,1966年1月當選為印度第三任總理,1980年1月14日又一次就任印度總理,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


大秦鐵鷹劍士


1984年10月31日,“印度鐵娘子”英迪拉·甘地總理正在政府大廈的私人花園內散步。突然,她的2名貼身警衛拔槍,朝她開火。在一陣亂槍掃射之後,英迪拉·甘地身中30多槍,命中要害,直接當場斃命。人們萬萬沒有想到英迪拉·甘地總理,竟然會被自己最信任的貼身警衛亂槍打死。那麼,英迪拉·甘地總理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自己的貼身警衛如此憎恨他,非要置她於死地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回顧歷史,探究歷史的真相!

英迪拉·甘地的來頭不小,她是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尼赫魯的女兒。她的父親尼赫魯是她政治上的引路人,在尼赫魯擔任印度總理的時候,英迪拉·甘地負責照顧尼赫魯的起居,並且兼任尼赫魯的幕僚長,幫助尼赫魯處理政務,陪同尼赫魯出席重要的會議,接見各國領導人。也就是她為父親做助手的這一段時間裡,為她接下來成為印度的總理,積累了大量的政治經驗。

1966年,英迪拉·甘地當選為印度的總理,開始了她長達16年的執政生涯。英迪拉這位女總理很強硬,政治管理上的方針很強硬,立場堅定,被稱為“印度鐵娘子”。特別是在1971年,由於國內的貪腐以及國大黨內部積怨已久,從而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反對英迪拉·甘地的獨裁統治,要求她下臺。面對如此挑戰,英迪拉·甘地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下令警察和軍隊鎮壓示威和騷亂,並下令逮捕敵對政權的領導層,令數十萬計的人民流離失所,數千人被殺。

英迪拉·甘地這位“印度鐵娘子”正是因強硬的手段給她帶來了殺身之禍,事情的起因就是她對錫克教徒的迫害。在英迪拉·甘地執政的時候,錫克教徒一直在為爭取著更大的權益和認同而抗爭。就在1984年大選前,錫克教徒與印度教徒發生了大規模的衝突事件。按理說,作為國家總理的英迪拉·甘地應該去化解雙方的矛盾,避免衝突才對。但是印度這位鐵娘子為了得到佔多數人口的印度教徒的支持,採用強硬手段,用武力鎮壓錫克教徒。

1984年6月3日,英迪拉下令印度軍隊進入金廟。錫克教的金廟可是錫克教的宗教聖地,神聖不可侵犯。英迪拉此舉是對錫克教神靈的褻瀆,遭到錫克教徒激烈的反抗。在這次衝突事件中,有646人死亡,4712人被拘捕。錫克教人認為是英迪拉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錫克人的屠殺,因此某些錫克極端分子便揚言要殺死英迪拉報復。

歷史上錫克人非常善戰,因此在印度軍中多有服役,並且在英迪拉的警衛中也有不少錫克人。當時,總理府的安全顧問曾提議英迪拉撤走在她身邊的錫克教人士,但英迪拉為了避免進一步加劇印度教和錫克教的雙方矛盾而婉拒了。無奈,這件事就為她的死亡埋下了 禍根。當時,在發生英迪拉對錫克人進行鎮壓後,英迪拉的一些錫克教警衛回家探親,被錫克教的極端分子鼓動,並許以重利,同意刺殺英迪拉。於是乎,就在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在總理府被兩個她的錫克教警衛亂槍打死,終年67歲。英迪拉於1984年11月3日下葬,結束了她對印度長達16年的統治。英迪拉之死完全就是她獨裁統治,咎由自取。當你舉起屠刀之時,必將死於屠刀之下!

英迪拉遇刺身亡後,她的兒子吉夫成為印度最年輕的總理。但於1991年5月卻和他母親一樣被暗殺,不過這一次他是被斯里蘭卡的泰米爾猛虎所暗殺。人們對英迪拉·甘地的評價褒貶不一,既有讚揚她的政績和對印度的建樹,也有人稱她是獨裁者。英迪拉在遇刺前不久曾說:“我一生人都用來為人民服務。即使我死了,我相信、我每一滴血都會用來哺育印度,讓她變得更加強大。”隨著時光變遷,不少印度人又開始懷念這位“印度鐵娘子”了,甚至有人稱她為“印度國母”。


密探零零發


英迪拉·甘地(1917~1984)是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女兒,曾兩度出任印度總理。

尼赫魯和毛主席、周總理是同時代的人物,在印度有“鐵血宰相”之稱,其從政風格十分強硬。

英迪拉·甘地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培養了堅韌不拔和從不服輸的性格。

25歲時(1942年3月26日),英迪拉甘地嫁給了印度青年費羅茲·甘地,他的丈夫後來也是一位赫赫有名政治家。

1947年,父親尼赫魯出任印度首位總理,30歲的英迪拉·甘地成了父親的私人助理及看護。

期間經常隨父親出國訪問,耳染目濡和廣泛接觸各國政要,為自己以後從政打下了堅實基礎。

轉眼5年過去了,35歲的英迪拉·甘地成了父親須臾不可離的助手。

由於和丈夫聚少離多,夫妻二人最終離婚。

父親去世後,英迪拉甘地經過短暫時間的蟄伏,當第二任印度總理突然去世後,1966年1月在印度大選中,英迪拉甘地憑藉出色的能力和父親的號召力而勝出,成了印度第三任總理。

這一年鐵娘子49歲。

在英迪拉甘地出任印度總理11年後,由於種種原因,於1977年黯然下臺。

這一年“鐵娘子”60歲。

究其原因也許是英迪拉甘地執政過於強硬,比如她在1970年,為了減少印度人口,強力推行不成熟的男性節育手術,以致造成了大量男子死亡,這勢必影響了她的仕途。

有些人就像打不死的“小強”,沉寂三年的時間(1980年),英迪拉甘地東山再起,再次出任印度總理。

這一年“鐵娘子”63歲。

浴火重生的“鐵娘子”十分珍惜這次機會,然而萬萬沒想到,就在鐵娘子要大顯身手之際,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在總理府被兩個貼身警衛開槍射殺,享年67歲。

問題來了,英迪拉甘地因何被貼身警衛槍殺了?

我們都知道,印度之前是聯邦制國家,是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英國無力統治印度聯邦,於是以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所在地,劃分成了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教派劃分到印度,伊斯蘭教派劃分到巴基斯坦)

這時印度大多數教徒信奉印度教,只有少部分人信奉錫克教。在日常中,錫克教以弱勢群體形象和政府爭取更多的權益,不斷和印度教徒發生衝突。

鐵娘子剛上臺,為了討好廣大的印度民眾,在遇刺前些日子,命令政府軍攻擊了錫克金廟(教堂),造成了646人死亡,4712人被拘捕的慘重結果。

這次軍事行動被錫克教認為是政府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錫克人的屠殺,一些狂熱教徒揚言要殺死英迪拉甘地。

有鑑於此,總理府的官員奉勸英迪拉甘地撤換身邊是錫克教徒的貼身警衛,但英迪拉甘地為了彌合印度教和錫克教之間的矛盾,拒絕了“撤換”提議,於是出現了鐵娘子被兩個錫克教徒的貼身警衛槍殺的慘劇。


秉燭讀春秋


印度是一個被強行捏合在一起的國家,其內部充滿了宗教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是它的致命弱點。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跟了英迪拉十年的貼身保鏢,槍殺了她,出於本民族的最高利益,為民族利益獻身,是真英雄!我讚揚他,由於有這件事,錫克教有救了。本來,英迪拉·甘地是培養對政治有天賦的小兒子桑賈尼·甘地作為接班人的,那料到桑賈尼1980年因飛機失事去世,最後只能由當醫生的,對政治沒興趣的拉吉夫·甘地接了班。

錫克族人和傳統的印度人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們居住的旁遮普省沒有一個乞丐,而印度教的地區遍地都是乞丐。沒有能力生存和傷殘錫克族人都會受到同族人的照顧,不至於流落江湖。就從這一點錫克族就令人佩服。感覺尼赫魯和他的後代繼承的都是英國的那一套,扶植傀儡,挑起矛盾,武力介入,這種搞法表面上看效果很好,但國家從此內部矛盾重重,沒法形成合力。說實話這一家子拿著島國的思維來治理印度,印度很難成為一個大國。東北部不會分裂的,涉及國家主權問題,新德里不會退讓的,沒人願意當宋徽宗。哪怕把曼尼普爾踏平,也絕不會讓它獨立。至於南方,現在已經是印度經濟狀況最好的一塊,還是印度科技中心,現在看分離主義感覺很奇怪。

金廟是印度錫克教的聖地,任何人都不能在金廟為所欲為。甘地夫人血洗金廟,犯了大忌!當時印度軍方白天運了很多消防器才到金廟廣場,夜裡開始行動,槍聲不絕。死者用飛機投入大海,最後用水沖洗乾淨。第二天早上太陽昇起,金廟依舊金燦燦一片。錫克族人向來就有高傲、倔強清高的特點,他們非常團結,尤其是在面對外族壓迫的時候。

印度教也有它暴力的一面,改信伊斯蘭的泰米爾人被壓得很慘,這就不好改了,再說了改了也沒用,早期改信其他宗教的印度人都是為了逃離種姓制度,但最終的現實是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連伊斯蘭教和佛教也分種姓了,最終無論如何都會被壓迫。

其實現在的人應該這樣認為一個國家不能在像以前一樣一個種族的人統冶其他種族的人是應該的,應該更像一家大公司,裡面不管是什麼民族的人,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公司利益最大化,不管誰當CEO無所謂,只要他能為公司帶來更好更多的利益就支持他。這樣民族矛盾就不存在了,就像奧巴馬當選總統一樣。這教、那教,說得好聽就是信仰,但要有公平、仁義、團結友愛、要有幸福指數社會福祉為宗旨的教,才是好的信仰,其它宗教派別太多不利團結友愛,不利社會發展,那國家是永遠都發展不了的!也是沒前途的!

這個被刺殺很正常,她自己意識到了會有這種可能性但是還樂觀的以為為身邊的敵人考慮會贏得他們的好感,衝突造成的傷亡與仇恨理智的講不是那些小恩小惠能完全彌補的,本身暴力的態度解決問題換來的只能是暴力的回應。英迪拉之死是國大黨持續衰弱的標誌。此後國大黨雖然仍舊長時間執政,但喪失了作為全國性政黨的地位,在印度南方的勢力被地方黨派所取代,直到2014年連北方大本營也丟了。

因為殺牛被打死的新聞這三年來印度出了不少了,直接原因就是莫迪靠民粹和印度教上的臺,他在任這些年大大強化了印度教的宗教壓迫力,並把牛的神聖寫進法律裡去了,這還是印度法律的第一次。如果印度經濟出現大問題,會怎麼樣?比如的大規模的全國性的經濟危機,比如大面積的水危機、糧食危機、電力或能源危機,尤其是糧食危機和用水危機,幾乎可以肯定會在今後十年內發生,那時候印度會怎麼樣?印度政府會怎麼對應?印度沒有為什麼,想怎麼著就怎麼著了,或者不想怎麼著又偏怎麼著了,這都是印度三觀裡的正常現象,不要問個多餘的為什麼。


歷史深度揭秘


英迪拉·甘地強硬的執政手段和自己對錫克教徒的迫害是導致她被暗殺的主要原因!

“印度鐵娘子”—— 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甘地的來頭不小,她是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尼赫魯的女兒。在尼赫魯擔任印度總理的時候,英迪拉·甘地負責照顧尼赫魯的起居,並且兼任尼赫魯的幕僚長,幫助尼赫魯處理政務,陪同尼赫魯出席重要的會議,接見各國領導人。也就是她為父親做助手的這一段時間裡,為她接下來成為印度的總理,積累了大量的政治經驗。

1966年,英迪拉·甘地當選為印度的總理,開始了她長達16年的執政生涯。英迪拉這位女總理很強硬,政治管理上的方針很強硬,立場堅定,被稱為“印度鐵娘子”。特別是在1971年,由於國內的貪腐以及國大黨內部積怨已久,從而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反對英迪拉·甘地的獨裁統治,要求她下臺。面對如此挑戰,英迪拉·甘地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下令警察和軍隊鎮壓示威和騷亂,並下令逮捕敵對政權的領導層,令數十萬計的人民流離失所,數千人被殺。

手段強硬,終致殺身之禍

英迪拉·甘地這位“印度鐵娘子”正是因強硬的手段給她帶來了殺身之禍,事情的起因就是她對錫克教徒的迫害。

在英迪拉·甘地執政的時候,錫克教徒一直在為爭取著更大的權益和認同而抗爭。就在1984年大選前,錫克教徒與印度教徒發生了大規模的衝突事件。按理說,作為國家總理的英迪拉·甘地應該去化解雙方的矛盾,避免衝突才對。但是印度這位鐵娘子為了得到佔多數人口的印度教徒的支持,採用強硬手段,用武力鎮壓錫克教徒。

1984年6月3日,英迪拉下令印度軍隊進入金廟。錫克教的金廟可是錫克教的宗教聖地,神聖不可侵犯。英迪拉此舉是對錫克教神靈的褻瀆,遭到錫克教徒激烈的反抗。在這次衝突事件中,有646人死亡,4712人被拘捕。錫克教人認為是英迪拉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錫克人的屠殺,因此某些錫克極端分子便揚言要殺死英迪拉報復。

歷史上錫克人非常善戰,因此在印度軍中多有服役,並且在英迪拉的警衛中也有不少錫克人。當時,總理府的安全顧問曾提議英迪拉撤走在她身邊的錫克教人士,但英迪拉為了避免進一步加劇印度教和錫克教的雙方矛盾而婉拒了。

無奈,這件事就為她的死亡埋下了 禍根。當時,在發生英迪拉對錫克人進行鎮壓後,英迪拉的一些錫克教警衛回家探親,被錫克教的極端分子鼓動,並許以重利,同意刺殺英迪拉。於是乎,就在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在總理府被兩個她的錫克教警衛亂槍打死,終年67歲。

英迪拉於1984年11月3日下葬,結束了她對印度長達16年的統治。英迪拉之死完全就是她獨裁統治,咎由自取。當你舉起屠刀之時,必將死於屠刀之下!

英迪拉遇刺身亡後,她的兒子吉夫成為印度最年輕的總理。但於1991年5月卻和他母親一樣被暗殺,不過這一次他是被斯里蘭卡的泰米爾猛虎所暗殺。人們對英迪拉·甘地的評價褒貶不一,既有讚揚她的政績和對印度的建樹,也有人稱她是獨裁者。英迪拉在遇刺前不久曾說:“我一生人都用來為人民服務。即使我死了,我相信、我每一滴血都會用來哺育印度,讓她變得更加強大。”隨著時光變遷,不少印度人又開始懷念這位“印度鐵娘子”了,甚至有人稱她為“印度國母”。


歷史便籤


1984年10月31日,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走在總理府的花園裡,卻被兩位錫克族警衛槍殺,本特·辛格用手槍向她射擊,薩特萬特·辛格則端起衝鋒槍向她掃射,最後英迪拉身中16槍,倒在了血泊之中,她喪命於她信任的兩名警衛之手。

其他警衛此時才反應過來,他們擊斃本特·辛格,擊傷薩特萬特·辛格並將其逮捕。

政治家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因此許多政治家都遭遇過刺殺,比如林肯、列寧和肯尼迪等人都遭受過刺殺,但是他們都是遭遇外部政敵的刺殺,像英迪拉這樣禍起蕭牆,死於貼身警衛之手的是非常罕見的。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英迪拉的這兩名警衛如此仇視她?我們可以從英迪拉的執政風格和錫克族的歷史特點來分析。

1.著名的“鐵娘子”

英迪拉·甘地,印度的“鐵娘子”,她的這個外號是源自1965年2月時,印度和巴基斯坦對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起爭端,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

當時大批克什米爾地區的印度人逃離該地區,英迪拉卻到其道而行,前往印控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度假,當時斯利那加離前線很近,那裡甚至可以聽到持續不斷的槍炮聲。

當時印度總理夏斯特里與英迪拉關係很好,他十分擔心英迪拉的安危,多次打電話勸英迪拉撤離斯利那加。但是英迪拉頗有當年周公瑾的風範,面對死亡的威脅,她談笑風生,從容地在那裡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英迪拉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感動了印度人民,印度的一家報紙稱英迪拉為“鐵娘子”,從此“鐵娘子”的稱號伴隨了英迪拉的一生。

英迪拉是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獨生女兒,尼赫魯早年忙於印度的獨立運動,曾先後九次被英國人逮捕入獄。尼赫魯不忘從小給英迪拉灌輸民族思想和愛國精神,英迪拉從小就景仰法國的民族女英雄聖女貞德,她立志要成為印度的“貞德”。

英迪拉19歲時她的母親病逝,從此英迪拉擔負起照顧父親的責任,印度獨立後,英迪拉成為尼赫魯的得力助手,她幫助父親處理政事並多次陪同父親開展外交活動,積累了豐富的從政經驗。

1964年尼赫魯病逝後,國大黨的元老們推舉夏斯特里出任總理,但是他執政沒多久就去世。1966年,英迪拉被選舉為總理,成為印度首位女總理。在總理的任上,英迪拉充分展現了“鐵娘子”本色。

1.1強硬的外交政策

英迪拉充分認識到印度的安全要靠自力更生,因此她強硬地拒絕了美國提出的《核不擴散條約》,並於1973年成功地進行第一次核試驗,大大增強了印度的穩定和安全。

1971年,英迪拉還頂著美國的壓力,與蘇聯簽訂了《印蘇友好合作條約》,從而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獲得蘇聯的支持。正是由於英迪拉強硬的手腕,美國總統尼克松非常不喜歡她,在背地裡稱她為老巫婆。

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後,雙方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存在爭議並因此大打出手,1965年雙方開展第二次印巴戰爭,戰爭以印度的失敗而告終。

英迪拉當上總理後痛定思痛,對軍隊進行了改革,大大提升了軍隊戰鬥力。

1971年巴基斯坦國內矛盾尖銳,東巴基斯坦人要求自治。女強人英迪拉怎能放過如此削弱敵國的良機,她指示印度軍隊,利用東巴基斯坦的難民問題,出兵佔領了該地區,並且支持該地區獨立而成立了孟加拉國。

這次戰爭,印度軍隊洗刷了之前慘敗的恥辱,又達到削弱巴基斯坦的目的,英迪拉在國內被捧為民族英雄,聲望如日中天。

1975年英迪拉派軍隊出兵吞併了錫金,擴大了印度的版圖。

1.2在國內也採取高壓政策

英迪拉不僅在外交上措施強硬,在國內政策上她也採用高壓政策,她最為人詬病的國內政策就是強制計劃生育和為了一己之私而實行全國緊急狀態。

由於印度的人口增長太快,英迪拉決定在印度實行強制性節育手術。

她採取的手段非常極端,由政府派出大量警察將村莊包圍,然後強行對成年男性進行絕育手術,許多未婚男子也被殃及。

此舉引發民眾的強烈反對,最後不得不終止。這項霸道的措施為英迪拉贏得“史上閹割男人最多的女性”的“美譽”。

由於英迪拉作風霸道,縱容腐敗等原因,引起了民眾的不滿,1975年她的政敵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控告她在1971年的大選中存在營私舞弊等行為。6月,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判處英迪拉選舉舞弊的罪名成立,禁止她在未來六年內競選公職。

“鐵娘子”豈能將權力拱手相讓?6月26日,她斷然宣佈,在全國實行緊急狀態,暫停公民的一切基本權利。隨後她和次子桑賈伊採取高壓手段,大肆搜捕反對黨人士,並且發動民眾在大街上拉起橫幅寫著“英迪拉就是印度,印度就是英迪拉”。

直到1977年英迪拉才解除國家緊急狀態,在印度實行選舉,結果她一敗塗地,不得不交出權力。

2.錫克教問題

印度教派林立,其中印度教佔82.7%、伊斯蘭教佔11.2%、基督教佔2.6%、錫克教佔2%。

錫克教徒在印度屬於少數民族,僅有2000萬人左右,他們主要居住在旁遮普省。

錫克人尚武好鬥,驍勇善戰,錫克男子喜歡取名“辛格”(兩名刺殺英迪拉的警衛就叫辛格),意為“雄獅”,錫克人一直是印度的主要兵源之一,如今印度軍隊中有15%左右的士兵是錫克人。

8世紀時,錫克人曾經在印度北部建立王國,後來由於英國的殖民統治,錫克王國淪為印度的一個邦。

此後,錫克人對於復國猶如慕容復一樣,一直念念不忘。

印度獨立後,錫克人成立了阿卡利黨,該黨屬於溫和派,其領袖隆格瓦爾主張錫克人以合法手段實行自治。阿卡利黨的主張在錫克人中很有市場,因此該黨具有左右印度政局的能力。

1977年英迪拉下臺,阿卡利黨對此出力不少。英迪拉在1979年復出謀求競選時,她採用“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扶持錫克人的極端派賓德蘭瓦勒,他是狂熱的復國主義者,鼓吹錫克人應該成立獨立的卡利斯坦國。

由於英迪拉和賓德蘭瓦勒有共同的敵人阿卡利黨,因此雙方一拍即合,英迪拉在賓德蘭瓦勒的支持下於1980年1月再次當選總理,賓德蘭瓦勒在英迪拉的支持下也不斷壯大力量,成為錫克人的領袖。

英迪拉以為她扶持的是一隻溫順的綿羊,可以由自己掌控,但是她明顯失算了。賓德蘭瓦勒是一頭獅子,他在實力增強後,開始向英迪拉亮出自己的爪牙。

賓德蘭瓦勒決定採用武力手段實現復國夢想,他頻頻在旁遮普省製造暴力。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賓德蘭瓦勒在印度製造12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上萬人傷亡。

錫克人頻頻製造暴力活動引起了印度教派的不滿,當時印度很快將進行大選,如果失去印度教徒的支持,英迪拉很有可能會第二次被趕下臺。

此時賓德蘭瓦勒在金廟招兵買馬,囤積武器,他如此有恃無恐是有原因的。

因為金廟在錫克人的心目中十分神聖,賓德蘭瓦勒斷定英迪拉不敢進攻錫克人的聖地,所以他明目張膽地在金廟開展復國運動。

英迪拉多次和賓德蘭瓦勒談判都宣告失敗,大選的壓力迫使她採取強硬手段。

英迪拉批准了印度軍方的“藍星行動”,1984年6月6日,印度出動大軍包圍金廟,由於賓德蘭瓦勒仍然負隅頑抗,印度軍方炮轟金廟,造成576人死亡,348人受傷,1417人被捕,其中多數是錫克人。

尚武好鬥的錫克人被激怒了,原先錫克族的溫和派也轉而支持極端派,英迪拉成了錫克人公敵,錫克人揚言要用英迪拉的鮮血洗淨她對金廟的褻瀆。

鑑於局勢緊張,印度安全部門建議英迪拉換掉身邊的錫克族警衛,但是被視死如歸的英迪拉拒絕了。

英迪拉說“我一生人都用來為人民服務。即使我死了,我相信、我每一滴血都會用來哺育印度,讓她變得更加強大”。英迪拉的這句話不幸一語成讖。

英迪拉不願在這敏感時刻撤換錫克族警衛以免進一步刺激他們的神經,另外她認為警衛一直對自己忠心耿耿,不應無端猜疑。

英迪拉不知道,她認為忠心耿耿的錫克族警衛本特·辛格回家探親後,親朋好友對他控訴政府的暴行,他異常憤怒,決定為民族報仇雪恨,為了增加成功機率,他說服了另一名錫克族警衛薩特萬特·辛格。於是,兩頭錫克族獅子(辛克)上演了令全世界震驚的一幕。

3.英迪拉一生波瀾壯闊,為何最後會慘死於“自己人”手中?

3.1作風強硬,樹敵過多

英迪拉作風強硬,無論在內政還是外交上,都展現出她“鐵娘子”的本色。這固然能幫助她獲得部分民眾的支持,但是也不可避免觸犯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比如英迪拉的強制性計劃生育政策和實行國家緊急狀態,就反應出她獨裁霸道的一面,她也因此大失民心。1977年她黯然下臺就是她樹敵太多的惡果。

3.2錯誤地扶持好戰分子

對於錫克人,英迪拉採取了錯誤的“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她扶持了自認為可以掌控的賓德蘭瓦勒,兩人聯手共同打擊錫克族的溫和派。

誰知道賓德蘭瓦勒根本就不是英迪拉可以操控的綿羊,他在強大後背叛了英迪拉,發起了血腥運動以實現復國理想。

英迪拉在這點的錯誤與明朝李成梁犯下的錯誤一樣,李成梁扶持努爾哈赤,認為努爾哈赤會成為聽話的綿羊,而努爾哈赤在李成梁的扶持下逐漸強大後卻打臉李成梁,最終成為明朝的心腹之患。

3.3貿然攻打錫克族聖地金廟,使自己成為錫克族公敵

英迪拉貿然下令攻打金廟,使自己成為錫克人的公敵,在這點她做得太冒進,沒有考慮到錫克人的民族自尊心。

應該說英迪拉維護祖國統一,對錫克人給予打擊的決策是正確的,但是在執行時卻過於簡單粗暴。

英迪拉可以採用對金廟圍而不攻的策略,封鎖對金廟的糧食供應,逼賓德蘭瓦勒離開金廟後再對他採取行動。這樣做也不會招致全錫克人的反對了。

3.4低估了民族主義的影響,在身邊留下定時炸彈

金廟事件後,英迪拉拒絕了更換錫克族警衛的建議,讓人佩服她確實膽略過人。

但是英迪拉在這件事明顯過於輕敵。我國的偉人曾經說過:“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偉人的這句話可謂兵家精髓,英迪拉在戰略上和戰術上都過於輕敵,她忽視了民族矛盾帶來的仇恨,將兩顆定時炸彈埋在自己身邊,可謂是咎由自取。

英迪拉的一生,有功也有過,她是堅定的民族主義者,堅決維護祖國的統一,為了祖國願意獻出生命,但是她也存在獨裁、縱容腐敗等缺點。

總的來說,英迪拉是瑕不掩瑜,她是印度的偉人,有人稱她為印度國母,對於這個稱號,她是當之無愧的。


雨夜讀史


1984年10月31日上午,英迪拉·甘地離開她在總理府的公寓樓,穿過草坪,走向旁邊的辦公室,去接受一名愛爾蘭電視記者的採訪。她的兩個保鏢,賓特·辛格和薩萬辛·辛格,都是錫克教徒,和往常一樣,在她的辦公樓門口等她。

在此之前的6月,為了驅趕躲起來的一群錫克教極端主義分子,英·甘地下令實施“藍星行動”,襲擊了旁遮普邦的一座錫克教寺廟,導致寺廟受到嚴重損害,數百人死亡。為了避免受到報復,幾天後,她的總理衛隊司令,將全部錫克教徒,清理出了保鏢隊伍。

其中就有跟隨她多年的賓特·辛格和薩萬辛·辛格。但是,英·甘地自己,又將賓特·辛格等人留了下來。她認為,既然已經為她服務了這麼多年,那麼他們一定是值得依賴的。正是這一連串的錯誤決定,導致了她被暗殺身亡的悲劇。

10月31日9:30左右,當英·甘地一跨進辦公樓的大門後,她身後的賓特·辛格和薩萬辛·辛格,就朝她開了槍。他們打光了槍裡的子彈,把她的軀體打得像一個篩子一樣。英·甘地滿身是血地倒下的同時,兩名保鏢也舉手投降。

賓特被隨即趕來的衛隊打死,薩萬辛受傷被捕,兩年後被判處死刑。甘地遇刺身亡後,新德里爆發了大規模騷亂和大追捕。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首都淹沒在瘋狂的報復、搜捕之中,超過1000名無辜的錫克人被任意殺害,全國則有數千人。

作為印度開國總理的女兒,英·甘地大學畢業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擔任父親的秘書和顧問,並陪同他參加各種國際會議,開始在政壇嶄露頭角。1960年,她競選國大黨主席成功。1966年,她以壓倒性的優勢,當選印度第三任總理。

英·甘地的政治生涯一直像在坐過山車,一會兒抵達頂峰好評如潮,一會兒又跌入低谷差點被拋棄。她因將自己的政治對手投入監獄、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等等,而飽受批評。她有時受到大多數民眾的支持,有時又被認為是推行極權統治。

因此,她是印度歷史上最具爭議的領導人之一。但總體而言絕大多數印度人,對她的評價都很高。人們認為,她改變了印度,她幫助印度贏得了世界地位。因此,她和她的父親一起,總是排在印度最偉大的人物之列。

她堅持集權化的中央政府,以堅定、凌厲、毫不妥協的統治風格著稱。恰好當時的英國首相是“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因此,英·甘地她被稱為“印度的鐵娘子”。她遇刺身亡後,媒體形容這一事件是“一棵大樹倒下了,整個大地都在震動”。


世界真的很大


凡事發生必有因果關係,既然是被自己的貼身警衛打死,那就更加值得我們去仔細研究一番,究竟為什麼貼身警衛要打死自己的上司英迪拉.甘地?


一、事件背景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歷史上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一個女總理,也是在任時間比較長的一個總理,她的父親是印度第一位總理尼赫魯,從1947年任職到1964年。就在父親任職期間,英迪拉.甘地就跟隨父親學習到很多政治上的處理手段以及學問。


1964年父親退休後,僅僅兩年時間,英迪拉.甘地就當選為印度新的總理,此時1966年。她在職期間,為印度做出很多貢獻,比如發展印度核武器,使印度成為全世界第六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還有抓計劃生育,對印度整個國家發展都有促進作用,但是英迪拉最為讓人津津樂道與討論的還是她強硬的政治手段和處理事情的態度。

尤其對分裂勢力,英迪拉可謂態度堅決絕,手段強硬,由此她被稱之為“印度鐵娘子”。但是凡事過之則不及,或者說事情的發展總有好有壞,關鍵看不同利益階級的人,階級不同,對英迪拉的態度就不同。

英迪拉完全不在乎這些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繼續保持強硬手段。1971年,印度由於內部貪汙腐敗問題引起社會各界人士不滿,從而爆發大規模暴亂,英迪拉迅速集結軍隊採取強硬鎮壓措施,將這次暴亂治理好,因此造成數千人被殺,接近十萬人口流離失所。

就是她的這種強硬措施,讓一部分人對她產生不滿,甚至有危及生命的風險。所以在1977年她總理任期滿後,選舉落選。直到1980年英迪拉再次成為印度總理,就在這次她的任期內,發生另一起暴亂。

1984年,錫克教徒與印度教徒發生爭執,錫克人在其精神領袖賓德蘭.馬勒的帶動下聚集在他們的聖地阿姆利則金寺進行精神宣傳。英迪拉覺得錫克人畢竟是印度人口的少數組成部分,為了維持自己政權的穩定以及接下來大選的順利進行,英迪拉再次發揮自己強硬的政治作風,派遣七萬左右部隊前往金寺進行鎮壓錫克人。

這次鎮壓促使錫克人對英迪拉的意見更大,他們覺得英迪拉侵入聖地金寺,是對全部錫克人的侮辱,更是對錫克人信仰的侮辱,他們聲稱發誓要將因迪拉殺掉以祭奠自己信仰。

發生這樣的事情,英迪拉身邊的人提醒英迪拉要注意安全,尤其是身邊的那幾個錫克人警衛,更是要早點開除,以絕後患。

英迪拉十分自信,她相信身邊警衛不會對自己不利,她更相信錫克人還可以通過某種方式調和,於是並不把別人的建議當回事。


二、英迪拉被殺

鑑於以上背景,英迪拉繼續以自己的方式當著總理,結果有一天,她出門還沒有來得及反應,她身邊的兩個錫克人警衛拿著槍朝她走來,連續數槍,因迪拉就此結束自己67歲的人生。據說當時她身上中槍達16—18處之多,可謂殘忍至極。


刺殺英迪拉的兩個警衛,其實原本也沒有想過殺死英迪拉,只是後來回家休息,被家人以及周圍親人灌輸新的思維,在信仰面前,最後他們選擇放棄政治也放棄自己。


結語

有時候很多事情是會傳染的,很多思想也這樣,人還會隨著時間空間改變,所以我們不能過於相信某些事情的表象,還要深入分析,弄清楚本質,以免因此造成巨大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