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即將消失的野味,你吃過幾個?

新大風歌


說到吃野味,我就記起童年的時光。因為爺爺和爸爸都喜歡打獵,所以小時候我就是吃野味長大的。

記事的時候是八十年代了,當時打獵還有獵槍和鳥銃,而且可以辦理持槍證(後來國家管控全部上繳了)。爸爸有空就帶上獵狗背上鳥銃進山打獵,時不時就帶個獵物回來了。有時候小動物跑到洞裡去了,回家帶上工具去挖出來,有時候洞很深挖一天都挖不到它。我跟老爸去挖過幾次,那個累不知道怎麼形容。而且進山了一時半會出不來,所以挖一天都是空著肚子在幹活,又累又餓,去過幾次覺得太累了再也沒跟著去受罪了。記憶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有7/8寸厚,而且冰凍了3/4天。爸爸說這是打麂子的最佳時機,帶上二條獵狗一行4/5個人早上就進山了。(這次我也去了)進入大山獵狗就把麂子趕出來了,人根本跟不上。麂子被獵狗從早上追到下午,硬是跑不動了(因為冰凍,麂子的腳是蹄子形且前面小,奔跑的過程中用力太大蹄子穿透冰層,蹄子上面的部分就會被冰塊刮傷,久而久之就開始流血,自然就放慢了腳步。)就活活的被獵狗咬到了。我們一行也是精疲力盡,包括獵狗。最後二個人抬麂子一個人背獵狗(狗已經累的走不動了)我柱著棍子,帶著既辛苦又興奮的心情才走出大山。

八十年代的獵物真的很多,我記有狗獾、豬獾、果子狸、上樹狸、麂子、穿山甲、野豬、野兔、野雞、斑鳩、竹鼠、黃鼠狼(肉太騷主要是要皮毛,當時黃鼠狼的皮最值錢。)這些都是野味,爺爺叫我們小孩子多吃點,他說這些都是見了日月二光的比較補。正因為有了我爸爸這樣的獵人,這些動物越來越稀少了,到了90年代國家開始保護環境生態,都成了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了。通過這20年的保護,現在我們這裡野雞野兔斑鳩這些小動物非常多了。現在的人也很少進山了,也沒人打獵了。不知道山裡其它動物多了沒有,畢竟不是獵人,哪怕你進山了也很難發現它們。希望山裡的小動物越來越多,沒有這些狩獵人的獵殺你們活的更好!


不為五斗米折腰一


說起農村野味真的特別的多,不過由於現在人們大量的捕捉還有受環境的影響,農村裡的很多野味也變得越來越少了,有些甚至完全消失了,只能成為我們的回憶了。


農村即將消失的野味真的太多了,比如有:野兔、野豬、野生烏龜、野生泥鰍、野生竹鼠、野生黃鱔、等等...上面說的那麼多野味我都沒吃過,覺得有點遺憾了。我說說我曾經吃過的幾個野味吧,在我心目中印象比較深刻的,那是我童年的回憶了,記得小時候經常能吃到這些野味,現在幾乎消失了。


一、竹蟲。記得小時候,每年都跟媽媽回外婆家的,那時沒有交通工具,都是靠步行去的,大概走路要一個多小時吧,在路上有很多竹林的,那時在竹林裡有特別多竹蟲的,我抓了滿滿一大袋去外婆家油炸來吃的,油炸竹蟲特別的爽脆,非常的好吃,現在我走遍很多農村的竹林都找不到竹蟲的蹤影了。不知道你那裡還有這些野味嗎?

二、山坑螺。在我這裡,大大小小有幾十個農村,現在河裡山坑螺基本找不到了,記得十多年前吧,在我村裡後山的那條小溪是有很多野生山坑螺的,那裡的水是山泉水流出來形成的小溪,而且那裡沒有人類的居住和活動的,野生山坑螺特別多,後來被開發山區旅遊景點後,野生山坑螺再也見不到了,在我這裡農村,已經找不到野生山坑螺了。



三、七星魚。記得小時候,和村裡的小夥伴去小溪裡經常能捉到野生七星魚的,近些年來由於人們的大量捕捉,無論是網魚還是電魚呀,現在在我們村裡,野生七星魚已經很難見到了,野生七星魚用來煲湯特別的營養好喝。你那裡還有野生七星魚嗎?


現在農村很多野味都越來越少了,其中你都吃過哪些呢?歡迎留言。


三農天地


小時候農村裡的孩子會自己給自己改善生活,家裡生活條件不好,需要打牙祭,就靠孩子們奇思妙想了。

那些年山裡的松樹是野生的矮松樹,每年夏天,松樹上會掛著很多毛蟲蛹,父母沒空去山裡剪這些高蛋白蟲蛹,於是孩子們自己到山裡剪。


印象裡,我們家當初這個任務是落在年齡最小的小編肩膀上,帶著不合手的大手套,拿一個圓形的、用棉槐條子編的框子,跟著比自己大的鄰居姐姐們翻山越嶺,從每一棵松樹上剪下來躲在繭裡的蟲蛹,等框子裡剪了很多以後,大家才開心往回走。

等來到村後的河邊,我們會處理蟲蛹,把一個個繭剪破,取出裡面的蛹,有時候能剪出很多變成毛毛蟲的蟲子,一開始會嚇的趕緊甩啊甩後來看多了也就不怕了,剪出來的蟲蛹洗一洗,再次放到框子裡,拿回家讓母親給我們炒熟。

特懷念那幾年的毛蟲蛹,現在山裡那種矮松樹不怎麼多了,雷雨季節到山裡也看不見幾個毛蟲蛹,這玩意,這種野味即將消失。

我們老家山裡有一種蘑菇叫做松板,是一種比肉的味道還要鮮美的蘑菇,那些年山裡的松板也不多,一種叫松蛾的蘑菇很多,如果有幸摘到一片松板,會開心一整天,這樣的蘑菇做在菜裡頭,家裡幾個孩子都會搶著吃。





小編覺得有二十年沒看見松板了,每當夏天多雨季節,小編還是喜歡到山裡去撿蘑菇,松蛾還有,但看不到松板了。

小時候的肉類食品是知了猴,傍晚到,每天傍晚到小菜園裡溜一圈,總能抓個十幾二十個,那時候捨不得放到油鍋裡炸,就等做飯剩下的餘火,把知了猴放進餘火中,等一點火也沒有了,我們就把它們從灰堆裡扒拉出來,這玩意特別香。

割完豆子霜降以後,原來躲在豆子秸稈上偷吃豆子苗的蟲子,它們會鑽進貼地堰的泥土裡,挖出來時豆蟲把身體裡的糞便已經排完了,還胖嘟嘟有肉,這樣的豆蟲我們叫它地黃,營養價值很高,味道鮮香好吃。


如今知了猴不多了,地裡藏起來的豆蟲也不多了,大概噴施農藥,讓這些蟲類幾乎滅絕了。

山裡很多可以吃的野菜也快找不到了,過去我們喜歡吃的好東西,好像現在看不到了,它們正在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逐漸消失。


悠然見東山


說到野味,我不得不出來嘮嗑幾句,就當陪大家一起回憶下過往吧。

我們這地處南方,是一個藏在深山老林裡的小村莊,所以野生資源特別豐富,水裡遊的,山裡跑的,天上飛的,應有盡有。在80年代那個農村物資還比較貧乏的時代,一年難得吃上幾回肉,所以當時村民們為了改善生活,只得靠著大山討生活,偶爾上山下河摸點野味打下牙祭。下面我就挑兒時印象中比較深刻的,當然在山裡也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野味來跟大傢伙聊聊。

水裡遊的

村裡子裡沒有大河,只有一條小溪從南往北穿流而過。小溪雖小,但裡面的野味著實不少,一到夏天,許多姑娘婆婆便揹著小竹簍,帶上簸箕,不亦樂乎的跑到小溪裡面捕魚。小溪裡養不了大魚,大多是一兩指大小的小魚,比較多的有一種褐色小魚,背圓腹平,平時喜歡趴水流湍急的石頭底下。還有就是野生小鯽魚,我們這方言叫“蛇婆魚”,一般藏身在小溪兩側岸邊的水草中。再就是那種小蝦米了,生活在水位較深的平緩區域。我們捕魚的時候一般用簸箕架在平坦的河床上,然後用腳在上游處一頓踩,將上游的小魚小蝦趕往簸箕中,再伸手抄起簸箕,就能將魚蝦捕上來了。用這種魚蝦做菜,我覺得配上酸豆角最美味,新鮮爽口,實在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開胃良菜。

山上跑的

這個就更多了,畢竟我們這靠山。比較多的有野豬,野兔,麂子,還有巖蛙,竹鼠,山雞等。野豬、野兔、麂子、等一般人看到也抓不到,因為需要一點專業技術,要了解野獸習性,會下套放索才能抓到。巖蛙抓起來比較辛苦,也需要膽大,它們生活在山澗有水的地方,而且都要夜晚才出來活動,山路比較溼滑,行動起來很不方便,再則一般人晚上不敢進山的。竹鼠喜歡挖洞藏身在茅草下面,以茅草為食,我有個叔叔非常會抓竹鼠,每年都會抓上一兩隻回來大家一起吃,可惜前幾年因病去世,從此就再也吃不到他抓的竹鼠了。

天上飛的

如果竹雞算飛禽,那我覺得它是我們那最美味的山珍野味了。每年的秋收季節,總會有竹雞奈不住食物的誘惑,從山林裡跑到田間來啄食稻穀,這個時候是最好抓雞的時候。在田間地頭插上小竹杆,一端繫上繩子,打好活結用來作套索,再用石塊輕輕壓住機關,套索裡再撒點穀子作誘餌,只有竹雞上套,踩到機關,基本上都是一套一個準。套到竹雞後回家用油炸了,再放到灶頭上用柴火燻上一段時間,然後切碎,用罈子辣椒一炒,那滋味真是嘣嘎脆爽。

到了九十年代,在外上學以後就很少吃到這些野味了。一個是物質生活逐漸豐富起來,人們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跑到山上去尋找食物。二則是隨著人們的捕捉,許多野生動物日益瀕危,慢慢被國家列入了保護動物的序列,山裡人樸實守法,捕食野生動物這種違法的事情當然不會再幹。所以,野味在人們的生活中也就漸漸消失,我也只能在腦海中回憶一下那些兒時的味道了。


湘俚伢子


我曾經在山區工作過四五年,嘗過不少野味。我個人對野味沒有愛好,也覺得不好吃,野雞、野兔、野豬、麂子……都吃過,感覺一點都不好吃,土腥味重,肉質粗糙,說實話我不知道喜歡吃野味的人是怎麼想的,大多數飯店做野味都是用很重的辛香料來掩蓋了野味的土腥味道,用名字的噱頭來忽悠客人。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幾千年之間,好的肉質都被人類馴化了,還有幾千年的養殖經驗,不斷改良,才有今天美味的豬肉雞肉牛肉羊肉……野味,肯定是被淘汰的種類,只能說是一個獵奇的心理。在把話說透徹一點,是一種無知的表現。

野味,本身的生存環境就比較惡劣,生長狀況也不好,肉質又怎麼會好呢?

順便找個話題,家豬是從野豬馴化而來,不停的物種改良獲得的好的品種,回過頭,你們要去找野豬吃,為什麼呢?

僅僅代表我個人的體會和看法,歡迎大家評論留言,共同探討,健康美食,健康的家庭美食。


嵎鈍


作為一個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冷,對於以前農村小時候的一些野味,現在可能想要吃到真的是非常困難。所以經常在網上看到別人,吃我們小時候經常吃的一些野味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的親切。隨著自己年齡越來越大,而且回老家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所以想要吃到農村這些野味,越來越困難。即使有時候回到農村,卻並不是吃這些野味的時候,所以就會覺得特別的可惜,因此每次現在回老家都會挑選能夠在野外找到野味的時候。那麼現在在農村地區,有哪些之前常見的野味即將消失呢?


第一,知了猴

這種美味其實在農村地區是最常見的,尤其是在我小時候,還有就是知了,小時候一個晚上可以抓到很多,每次都能吃到爽。但是最近這兩年回農村的時候,雖然晚上以同樣的方式去野外捕捉知了猴或者是知了,但是明顯可以感覺到數量越來越少。這種美味的野味現在在農村地區,由於被人們過度的捕捉,導致數量越來越少。歸根結底的原因,其實是因為現在知了猴的價格越來越貴,在我們當地,一個知了猴至少能夠賣一塊錢以上。所以前兩年農村人大量的捕捉導致知了猴的數量越來越少,很有可能再過一兩年的話就很難找得到了。


第二,野生的溪魚

在以前農村的一些小溪裡面經常能夠發現有很多野生環境長大的魚,雖然個頭不大,但是味道卻非常的鮮美,經常在一些水質比較好的地方會有比較多。不過現在由於農村地區大部分水土都遭到了汙染,尤其是農藥的汙染,導致現在農村的溪流裡面生物越來越少,其中就包括我們小時候經常捕捉到的野生溪魚,現在基本上看不到多少,很難抓得到,所以人們在不斷髮展過程當中,往往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第三,野生蘑菇

以前在我們當地吃的最多的一種蘑菇就是松乳菌,又叫雁來蕈,是一種極其美味的蘑菇,而且無法進行人工繁殖,只有在一些松樹底下或者板栗樹底下才能夠找得到。在每年的清明節前後和八九月份的時候是這種蘑菇比較多的時候,雖然小時候經常能夠吃得到,但是如今卻很難在山上撿得到了。其實也真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只是覺得現在再也沒有以前那麼容易找得到這種蘑菇了。

第四,野生泥鰍和黃鱔

其實在南方地區這兩種野味應該是我們平時吃到最多的,因為在南方地區的水稻田裡面,以前有很多的野生泥鰍和黃鱔,所以我們很容易抓得到,但是由於農村地區的稻田過度使用除草劑,導致泥鰍和黃鱔幾乎滅絕,現在很難找得到。

當然,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野味,確實現在也越來越少,而且我們小時候吃過的地盆子,覆盆子,象鼻蟲,石蛙,野生甲魚等等這些美味的食材現在基本上很多都已經沒有了,這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農村地區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為造成破壞,其實佔據最主要的原因。你們覺得還有哪些野味現在越來越少了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少三番


你好,我是小農夫。以前生活在農村裡,各種飛禽猛獸真的不少,還可以經常吃,也不貴。下田幹活最離譜的事做過,幾十人去追個小野豬,野豬個頭估計就10幾20斤這樣,最後還是給跑上山去了,想想都好笑。但由於近些年農村過度開發山林,和人為過度的捕捉,現在基本都成了保護動物了,也不敢捉也不敢買。

農村即將消失的野味,你吃過幾個?

1.白麵水雞。

這應該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都不陌生吧。本人沒捉過,都是跟人家買的,從12塊一個買到20幾塊就消失了,就成了現在的保護動物。白麵水雞個頭也不大一般就是1斤左右,殺了就更小了,可以用來煲湯也可以姜蔥爆炒,味道還是很好的。


2.豹貓。

豹貓外觀非常好看,但非常兇殘。家裡之前在山上養雞,就是給一群豹貓攻擊過,上山看到那場景還以為是什麼妖怪,死雞還在但滿地都是血,專門咬雞脖子,一晚上咬死了我家10幾隻土雞。當時還專門找了有獵槍的親切去打,不過只打到一隻,其他全跑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吃,最後也煲湯了。

3.石蛙。

石蛙就吃的最多了。以前我大舅就是愛搞這個,晚上專門上山捉的,一般生活在大山有流水和亂石的地方。味道清甜,非常好吃,煮粥和清蒸都非常一流。石蛙不是田雞哦,外觀顏色黑黑的,價格比田雞貴。我已經很久沒見過了,更別說吃。



4.野豬。

野豬肉應該最普遍了,大家都有吃過,沒保護前賣60塊一斤,野豬最好吃的就是皮,這應該沒人反對吧?野豬真的一點肥肉都沒有,一般買來煲湯多,用來爆炒技巧比較高,剛熟就好,煮老了就不好吃了。


以前的野味現在全是保護動物,我也是很多年前吃過,現在只有回憶了。

保護動物.人人有責!

我是農夫分享農村身邊事,

關注食品安全!


小小的農夫


以前的農村生態環境特別的好,各種野味也是很多的,包括地裡長的、水裡遊的、地下長的、草地裡爬的,鄉居小菜也是在農村長大的,吃過的也不少呢,像捻子等野果都是在野外現摘現吃的,還有泥鰍等泥水裡的美味也是抓到了生火烤來吃的,現在想想也是滿滿的回憶啊,多年沒有吃過了:

一、泥鰍

小時候家裡的水田就有泥鰍,去田裡幹活就能抓到泥鰍,而像寒冷的冬季,一些有水的水田也是能挖到泥鰍的,那時候跟小夥伴寒假放牛,就經常抓了烤來吃,泥鰍滑滑的,有粘液,不好抓,記得那時候因為抓泥鰍還摔倒在淤泥裡過呢。

而現在的水田依然每年耕種,但卻沒有泥鰍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跟乾旱有關,我們那邊的水田若不是灌溉的季節水庫不放水,水渠是沒多少水的,特別是冬季,徹底的幹啊,而水田也是乾裂得不成樣子。

二、竹蟲

竹蟲是生長在竹子裡面的一種肉肉的白色蟲子,小時候跟爸爸去砍竹子就有遇到過,拿來油炸了,特別的香,以前還跟哥哥搶著吃呢;而現在呢,竹蟲也還是有,不過比較少了,像山區老家的人們更喜歡吃鮮嫩的竹筍,長竹筍的時候就拔竹筍吃了,而不是留著長成竹子,而且已經長大的那些竹子有些是砍來起房子搭架子用或者是賣了,竹子變少了,竹蟲也就沒那麼多了。

三、塘鱧

塘鱧是一種小型魚類,對水質要求蠻高的,我們山區老家山林裡的溪流那裡就有,塘鱧喜歡藏身在那些石塊下面,翻開那些石塊,它們立馬遊開了,徒手也不容易抓到呢,小時候還挖蚯蚓去釣塘鱧,不過太小條了,釣個二十條也就一小碗;現在那條溪流沒什麼水了,這種魚也就沒有了,因為10年前,村裡越來越多的人都各自在那裡挖池蓄水弄自來水接回家用了。

四、野地瓜

野地瓜對生長的環境不怎麼挑,像鄉居小菜山區農村老家的山坡、耕地邊、路邊就有,一棵藤上面結好多個呢,以前跟媽媽去玉米地裡幹活,最喜歡去摘來吃了,不過擔心裡面長蟲,每次媽媽都要我們洗乾淨掰開看裡面沒有蟲子才能吃;現在老家那邊還是有野地瓜,不過很少有人吃了,村裡沒人養牛了,平時也不特意去摘,耕地邊長的又擔心噴農藥會有影響。

五、山莓

相對我們平時吃的草莓,山莓可是野生的水果哦,在農村並不少見,果實紅豔讓人看著就想吃,而實際上山莓也是汁多口感很甜的,夏季就是山莓長果的季節;但是摘山莓要注意點,免得被藤上的刺鉤到收就有得疼了。讀書、工作後很少在老家住了,也是多年沒有吃過了,而媽媽夏天去地裡幹活,看到山坡長有山莓還是會摘來吃的。

當然了,要說小時候吃過的野味,是說不完的,有些野味是比較少了,甚至有些地方都沒有了,而相對野生的動物,野生的植物及果實在農村還是更多見些,不知道以後興起吃野果的時候,那些野生的植物及果實是不是會像野生的動物一樣,減少的速度變快呢,但願不是那樣。


鄉居小菜


農村即將消失的野味,你吃過幾天?這個在農村長大的我們還是深有體會的,下面說說。

一、野雞,我父親以前是民兵隊長,練習過槍法。以前在我們小的時候,野雞不受保護,經常到地裡偷糧食種子吃,那時候的人們是見一隻殺一隻。由於那時候大量的槍殺及藥物毒殺,野雞在我們當地已經消失了幾十年了。而用嫰姜炒野雞,現在只能是在記憶中或買個養殖的偶爾過下嘴癮。



二、黃鱔、泥鰍,小時候要想賺零花錢怎麼辦,那就是去農田裡挖黃鱔、泥鰍。自己想吃的時候,也可以改善伙食,另外還可以賣了換零花錢,是我們小時候主要的零花錢來源。現在由於水稻改單季稻加上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農田裡已經沒有這些東西了。想吃,只能買養殖的了,反正吃起來就是少了野生的鮮味。



三、麻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時候大家都認為麻雀是害蟲,破壞糧食作物生長。用一個蔑織的蓋盤,下面支一個竹杆,竹杆上系一根繩子,撒上稻穀,等麻雀進去吃食後,拉動繩子,就將麻雀抓住了。拿來炒著吃或燉湯吃,是以前小時候補身體的主要營養來源。現在麻雀既不讓抓,更不準吃了,而且數量在我們當地也是少的可憐。


四、野生蘑菇,小時候經常要跟在媽媽後面去撿磨菇,那時候紅色的、黃色的、白色的蘑菇都可以食用。媽媽撿的蘑菇主要是出售補貼家用,偶爾些品相不好的賣不出去的才會自家食用。偶爾有時候能加點瘦肉在裡面一起炒,那是小時候最好的美味。可是現在農村的森林覆蓋率高了後,柴火都沒有人要了,很少有人上山了,也再沒有見過野生的蘑菇賣了,又只能是在記憶裡回味這種美味了。

上面這四個,都是我記憶中的野生美食,現在由於數量稀少,國家又出臺了相關禁捕禁殺政策,所以大家千萬別以身犯法,現在只能在記憶中回憶了或買人工養殖的吃。你們小時候有吃過這些東西嗎?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壞男人說小龍蝦


答:我難忘小時候喜歡吃的一種野菜――地膜耳。

小時候,我們村裡有很多老樟樹,遮天蓋地,綠油油的一大片,我家老屋旁邊也有一棵。春天時,氣溫低,只要連續下了幾天陰雨,我姐就會帶著我們幾姊妹拿臉盒或木桶去撿地膜耳。

地膜耳,黑色,很小,只有指甲蓋大,一大片,一大片黑黑的互相連結,只要捏著一點就會扯起一大塊,粘粘的,滑滑的,沾著泥土,不一會我們就會撿滿一臉盆,有時候是一桶。

地膜耳好洗,放在水裡揉幾次泥土就掉光了,好吃,用水煮湯,湯味香甜,地膜耳脆生生的,爽滑滑的,那時候我們每個人要吃幾大碗,覺得好吃,又去撿。

有人說,地膜耳是牛糞轉化出來的,有點道理。那時生戶隊的牛都栓在樟樹粗大的根上,特別是夏天更是如此,牛睡在陰涼的樹下,閉眼搖頭晃耳,甚得享受,排出的大便被雞爪扯開,碎碎地撒開得遍地都是,天長日久,溶化到樹下的泥土裡去了。

現在雖有老樟樹,但數量不多。在春天裡雖然連續下了幾天的雨,卻再也找尋不到地膜耳了。

地膜耳,兒時難忘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