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最讓家長頭疼的問題,拖延

4個最讓家長頭疼的問題,拖延/叛逆/上癮/不聽話,這樣可以解決

學會正確地表揚


許多家長,經常表揚孩子,但表揚的方式錯了,結果適得其反。


心理學告訴我們,表揚是近乎最高效塑造人的方式。心理學的實驗告訴我們,“只表揚,不批評”對一個人行為的塑造,甚至比“既表揚又批評”(胡蘿蔔加大棒),要有效好幾倍。


但這種高質量的表揚,要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二級反饋”。


二級反饋的意思是,我們不能光用空洞的語言來做表揚,說,你做的真棒。還要告訴他,到底棒在哪裡。否則,他下次依然不知道,自己哪裡應該被髮揚,這次被表揚的優點,就無法傳承。

4個最讓家長頭疼的問題,拖延/叛逆/上癮/不聽話,這樣可以解決

對於我們的家長來說,這種表揚的藝術,是多麼重要啊。


如果我們真正希望我們的孩子,又或者我們身邊的人,變得更好,最好的方式,是表揚,而不是批評。在BMC的工作中,我們經常發現,很多家庭正處於惡性循環中,因為孩子表現不佳而遭到父母批評,因為父母持續批評,而表現更不佳。


打破這種糟糕的惡性循環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開始發現孩子的優點,並且通過“二級反饋”的方式來表揚。我經常給跟我面談的父母一個建議:每天至少表揚孩子3次,並且詳細地說出來,每個表揚背後的具體原因。多表揚過程,少表揚結果。如果真的能做到的父母,孩子一定會優秀起來。


青春期孩子的溝通密碼


我們每天都在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到底該怎麼溝通,才能讓孩子更願意接受呢?


我從iPAD上翻出了我大二時的心理學課本,裡面有一章就是講“面對青春期孩子該建立的思維”,跟大家分享。


裡面提到的第一個思維就很震撼我: 青春期孩子遠比你看起來,更需要你。青春期的孩子總是表現出排斥大人的樣子(叛逆)。其實是源於他們對突然身份轉變的恐慌。


他們突然被當成大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甚至還要承擔法律責任,感覺很迷茫。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做,來對抗自己的慾望和衝動(如打遊戲),也不知道該如何做,來面對人生的重大選擇(如高考/留學)。

4個最讓家長頭疼的問題,拖延/叛逆/上癮/不聽話,這樣可以解決

所以,表現出叛逆,是孩子們不確定,還需不需要父母這根“柺杖”,於是,不斷地試探。但此時,他們內心,是完全沒有安全感的。所以這時孩子反而最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關心,而不是“你長大了,我再也不用管你了”。


這個思維,是多麼重要啊。


曾經一個著名哈佛教授,也是一個“問題少年”,天天闖禍。他說,因為他父親的一句話,改變了他一生。他父親對他說: 你視自己為一個麻煩,但我們視你為一個機會。那天他淚流滿面,開始反思自己的過錯,開始走上學習和合作的道路。


4個最讓家長頭疼的問題,拖延/叛逆/上癮/不聽話,這樣可以解決

家庭最大的意義,不僅是一日三餐,更是真正去理解我們愛的人。很想把這個父親的話,分享給所有青春期孩子的爸爸媽媽們,相信一定會少了許多“麻煩”,多了不少“機會”。


一招解決拖延症


解決拖延症最重要的方法很有趣,竟然就是不要把自己叫拖延症患者。


孩子經常會說,我就是拖延症啊,所以我拖延你們可以理解,對不?甚至還撒嬌賣萌,覺得撒嬌賣萌了,這件事就有說法了是不?


事實上,給自己貼上拖延症患者的標籤,更加不利於解決拖延症的問題。我們應該更加直面這個拖延的現象,而不是作出評價。因此我應該對自己說,我才不是天生拖延症,我現在就去解決這個問題,才是正確的態度。


這讓我不禁想起發展心理學另一個重要的結論:一個人的自律性,最重要來自於他的自尊水平。一個人自尊水平越高,他的自律性就越強;而如果一個人的自尊水平很低,他覺得我就是一無是處,反正什麼都做不好,那麼他根本就沒有自律性可言。

4個最讓家長頭疼的問題,拖延/叛逆/上癮/不聽話,這樣可以解決

這給我們多大的啟發啊,這就是為什麼西方的教育提倡鼓勵教育的根本原因了。在家長很多時候,指責一個孩子拖延症的時候,又或者狠狠批評孩子,“你完蛋了,你就是管不住自己”時,我們是在提高還是在打擊一個孩子的自尊水平呢?


所以,今天以後,我們應該換一個方式,來幫助孩子改變:在爸爸媽媽看來,你絕對不是一個拖延症患者,這不難解決,爸爸媽媽相信你很快能克服。


延遲滿足帶來高情商


為什麼人養成一個壞習慣特別容易,養成一個好習慣特別難?比如為什麼你想要養成早起跑步這個習慣很難,但是要養成一個睡到自然醒的習慣就很容易呢?


心理學告訴我們,是因為:所有的壞習慣,幾乎都是即時滿足;所有的好習慣幾乎都是延遲滿足。比如小孩子為什麼打遊戲那麼帶勁,因為在生活中成為領袖多難,遊戲中快多了。又比如吃減肥藥為什麼容易上癮,因為快呀,正常減肥慢呀。


這讓我不禁想起非常有名的“棉花糖實驗”。


實驗員把一群小孩放在一個屋子裡,然後給每個小孩面前擺一顆棉花糖。然後這個實驗員告訴孩子們,我現在出去辦個事,過10分鐘回來,如果有人能忍住不吃這個棉花糖,我回來就再給他一顆棉花糖。


說完實驗員就出去了。有的小孩根本不管,二話不說拿起來就吃了。也有小孩去碰一碰,聞一聞,吃半個。也有小孩就在那坐著忍著不吃。確實這對三五歲的孩子來說,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十分鐘後實驗員果真回來了,也獎勵了沒吃的孩子。


但這個實驗並沒有結束。這個實驗實際持續了快二十年,一直跟蹤這些孩子們的表現。後來的結果是:所有那些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小孩,在學習成績上都比別的小孩高出一大截,然後在工作之後他們事業的成就也高出許多。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4個最讓家長頭疼的問題,拖延/叛逆/上癮/不聽話,這樣可以解決

這是實驗告訴我們一個多麼重要的道理啊:孩子的情商,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就是延遲滿足能力。如果孩子能知道短期利益的誘惑並不是最重要的,他就能放棄短期利益,去追求一個長遠的效果。能具備這種情商的孩子,未來是非常了不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