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對這五件事,關乎孩子的未來,定會培養出卓越的孩子

其實我個人是非常希望,這篇文章的讀者,不僅僅有已經成為父母的同學們,也能夠有還沒有結婚生子的同學們。為什麼呢?因為我常提到的一句話就是: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但是為人父母又是一項沒有後悔藥、需要長期投入的終身事業。它不僅僅對於一個小家庭,甚至對於社會的影響都非常深遠。所以作為一位教育從業者,我個人是非常非常希望,我接下來分享的為人父母的三項基本原則,能夠被越多的人、越早聽到越好。我也希望,如果大家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可以花一點點時間,把你們所學到的知識,分享給更多的人。

父母做對這五件事,關乎孩子的未來,定會培養出卓越的孩子


好了,話不多說,我們正式地進入今天的話題。

一、陪伴:早期陪伴的意義遠大於後期補救

大家如果知道知名的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就一定對她的一句話不陌生。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我接觸過所有的極端反社會人格的罪犯,基本上都有過童年創傷和陰影。

什麼意思?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三歲看到老”,其實一點都沒錯。如果把父母行為對孩子不同年齡的影響,畫成一張曲線圖的話,我們就會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特別是進入青春期以後,父母對於他們的影響是懸崖式下跌的。可以說3歲或者5歲以前,是決定孩子一生能夠走多長、多遠最最關鍵的時期。

這個關鍵時期其實可以分兩部分來看待:一個是大腦發展的關鍵期,一個是心理健康的關鍵期。

父母做對這五件事,關乎孩子的未來,定會培養出卓越的孩子


1、什麼是大腦發展的關鍵期?

大家可能聽說過一個詞,叫做語言窗口期,一般在5歲以前。如果說一個孩子,他在5歲之前,沒有任何語言的刺激和輸入,那他這一輩子,不管有多努力,有多好的資源條件,都幾乎沒有任何可能學會正常說話。為什麼?因為他錯過了窗口期,窗戶關上了,他再怎麼爬都爬不到屋子裡去了。同樣的道理,研究發現,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在3歲以前,接觸到真正的雙語環境,那他就有90%以上的可能性,把外語說得像母語一樣溜。但是如果他在18歲以後才接觸到外語,那他一輩子,想不帶口音地說好外語,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實不僅是語言,孩子們對於數學、空間、規律的認知,一定都是越早開始越好。但是有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一個認知誤區:一歲以前,小孩子懂什麼?他什麼都記不住!因此我們也不用花心思。

其實這些家長是大錯特錯了。孩子在3-5歲以前可能彼此區別不大, 進步也不明顯,但這正是厚積薄發的好時候。因為我們常說,人類的大腦往往是不用則退的,而孩子幼年時期,是進步空間最大、大腦潛能最強的時間。如果孩子到青春期,您才發現他成績不行、學習興致不高,才開始著急使勁,效果抵不上孩子三歲以前的十分之一。

當然,另外一種家長聽了這句話,就會極端地把它理解成:我要讓孩子越早學習越好、學的越多越好。他們過度地關注了輸入的內容多少,而忽視了方法的重要性。真正的起跑線,不是指知識內容本身,而是對於孩子人格、品行、以及一生學習熱情的培養。我們說孩子的成長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而跑到最後依舊有動力堅持下來的,一定是擁有我在課程中總結提到的堅毅、成長型思維、激情、使命感等等的一群人。

2、心理健康的關鍵期

最近一句話很熱門,叫做“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孩子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說得一點都沒錯。孩子童年期間,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一個孩子他沒有在3歲之前和成年人建立起親密的依戀關係,那就非常有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建立起安全感。這對未來他選擇婚姻和伴侶,可能都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我在諮詢過程中,見過太多的家庭。爸爸媽媽忙,沒時間管小孩,都是祖輩隔代撫養的。好了,一到青春期,孩子叛逆了,有問題了,父母軟硬皆施,一點法子都沒有。

所以其實養小孩和談戀愛是一樣的,從一開始就要付出足夠的精力與情感打基礎。

在沒有建立起穩定、完整的親密關係之前,不要期待孩子屈服於你的管教。我非常理解各位需要去平衡事業與家庭的苦衷,但是如果必須長時間的遠離孩子,那一定是等孩子年紀越大越好。甚至高考前走,也比小時候走,對孩子的傷害更小。

二、榜樣:身教的作用一定大於言傳

我想請大家思考一下,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是最直接、最簡單粗暴的?

絕對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說教,而是模仿。每個小孩從出生起就有模仿的能力,人類的大腦有專門負責模仿的神經元,叫做鏡像神經。所以你去看,你微笑,小孩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他也會跟著傻笑。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孩子習得對錯好壞、善惡,樹立理想和追求,一定是受他身邊的人影響。而他身邊作用最大的,就是家長。

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的情況是,家長的言傳和身教極度的不一致。比如家長一邊教孩子要誠實守信,一邊能多貪一點小便宜就多貪一點;有的家長,要孩子不作弊、遵守規則,卻拉著孩子闖紅燈。還有家長,自己痴迷網絡和遊戲,一回家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玩電腦,卻要求孩子必須認認真真寫作業,好好讀書。

你想想,都是辛苦了一天,憑什麼啊?孩子他能真正心悅臣服嗎?不可能的。

言傳和身教不一致的時候,孩子學什麼?一定是你的身教啊!

我特別感恩我的父母給我創造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家庭環境。從小到大,我家的電視機就是一個擺設,每天只有一個用途——看新聞聯播。我回到家,整個家裡永遠像自習室一樣安靜。所以我小的時候,一直覺得讀書是一件特別神聖、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幹的事。所以我經常和家長說,你想要孩子做到,自己必須先做到。而我所謂的“做到”,也絕不僅僅侷限在學習方面,您不妨有機會多問問自己:

孝敬長輩了嗎?信守承諾了嗎?熱愛學習了嗎?與人和善了嗎?誠實善良了嗎?

一定要記住,有了孩子,我們就像是有了一個24小時的監視器。言行舉止一定要注意再注意。

三、尊重:尊重的力量遠大於操控

給大家講個案例。我以前有個同學,初中早戀了。原本兩個人其實也就只是牽牽小手,挺美好的一件事,但是女方的媽媽覺得如臨大敵。砸手機、翻日記本查短信;每天押送孩子上下學;打電話給班長(也就是我),讓我務必監視她在學校裡的一言一行。

這種非常單純的喜歡,原本可能過個幾個月就無疾而終了,結果這兩個小情侶被她媽媽作得燃起了革命鬥志。砸手機是吧?女生媽媽砸一個,男生幫忙買一個;家長在校外監視,兩個人就在校內監控死角約會;媽媽翻日記本,女生就在日記本里夾一根頭髮絲,頭髮絲沒了,就知道媽媽動過了。最後女孩被逼的轉了學,聽說還割了腕。

類似這樣小事鬧大,父母好心辦壞事的例子不勝枚舉。更糟糕的是,但凡孩子覺得你不值得他們的尊重信任,未來他遇上什麼事情,都不會對你敞開心扉;要是他真的遇到了大困難,第一時間想到的也不會是向你求助,而是怎麼不被你發現。

各位家長,可以問問自己,這樣的結局是你們希望的嗎?

孩子是你生的,把他當成自己的所有品,幾乎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我們一定要反覆告訴自己,孩子是有區別於你的、獨立的個體。所以家長們,一定一定要懂得如何尊重自己的孩子。只有你尊重孩子了,孩子才有可能對你打開心扉。

當然我這裡提到的尊重,不僅僅指的是孩子的隱私,同樣指的是孩子選擇和試錯的權利。

父母做對這五件事,關乎孩子的未來,定會培養出卓越的孩子


在西方學術界,有一個詞特別形象,叫做helicopter parents,直升飛機家長。指的是那種一旦孩子有一點點危險,就趕快開著直升飛機來救火,什麼都要在自己掌控範圍之內的人。

但是這樣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是怎麼樣的?兩種可能:

1、要不就是極端叛逆——小的時候沒得選,長大了離開父母了,拼了命地叛逆。所以我見過很多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學,然後就不讀了,輟學了。

2、要不就是選擇性無助——從小就沒有選擇權,努力過、掙扎過還是沒辦法,孩子就再也懶得選了。你們說啥就是啥吧。想讓我讀什麼專業,我就去讀;做什麼工作,我就去做;什麼時候討老婆,討什麼樣的老婆,你們幫我定就好。比如我曾苦口婆心勸很多孩子好好讀書,結果對方一上來就一句話:反正我爸媽都給我安排好了當公務員、反正我以後要回家繼承家業。一旦孩子覺得路都已經被鋪好了,他還有什麼理由去努力呢?

家長朋友們,難道你想讓孩子一輩子當提線木偶嗎?你能確保自己活得夠長,一輩子替他選嗎? 最糟糕的是什麼?小時候,孩子該吃的苦、該撞的南牆,我們都幫他規避了;長大以後,他的受挫能力往往很差,一點坎他都容易走不過去。所以為什麼現在的青少年這麼容易抑鬱輕生?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有那麼多都得了我課上講的“空心病”?因為他們從小就被剝奪了選擇與試錯的權利。

父母做對這五件事,關乎孩子的未來,定會培養出卓越的孩子


所以 “為你好”不等於“對你好”。有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為你好,其實是在害孩子。因為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比你好,你就一定不能期待他只聽你的話。如果他只聽你的話,撐死了也只能混得和你一樣,甚至有極大可能連你還不如。大家說是不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