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魯國(11)臧文仲:為官之道

臧孫辰首見《春秋》記載於魯莊公十一年(前681)。

如宋吊災

當年秋天,宋國發大水,臧孫辰受魯莊公委派到宋國慰問災禍,說:“上天淫雨霏霏,危害禾黍百穀,皇天怎麼如此不憐恤地上萬民?”宋閔公回答道:“這實在是孤家對上天不夠敬重,上天降下災禍,還讓貴國國君為此憂慮,敬承盛情厚意,實在愧不敢當。”聽完宋閔公的對答,臧孫辰私下裡對隨行人員說:“宋國大概要興盛了。當年夏禹、商湯把責任歸罪與自己,他們的部落勃然興盛;夏桀、商紂把責任歸罪於他人,他們的國家則迅速衰亡。並且國家出現災禍時國君自稱為‘孤’是符合禮制的。言辭上表現出敬畏誠恐而稱呼上合乎禮儀,他的國家怎麼能不興盛呢。”後來聽說這些話是閔公的弟弟公子御說所說的,臧孫辰的祖父臧孫達更是預言:“此人適合作為一國之君,因為他有體恤百姓的仁心。”

如齊告糴

魯莊公二十八年(前666),魯國發生饑荒。臧文仲向魯莊公稟報說:“與鄰國相互支援,與諸侯誠信結交,用婚姻加以穩固聯盟,用誓約加以明確,就是為了國家出現危機的時候可以得到幫助。鑄造名貴的器物,積累昂貴的財寶,就是為了當百姓生路斷絕的時候可以憑此換得一線生機。如今國家遭受饑荒,國君您為何不用這些名器寶物向我們的鄰國齊國換取糧食,以解我國的燃眉之急!”魯莊公問,誰可以擔任出使齊國的使臣。臧孫辰回答道:“國家遭受饑荒,由卿大夫出使鄰國購買糧食,是自古以來的制度。臣臧孫辰的職位是卿,請派我出使齊國。”於是莊公同意了。

臧孫辰的隨從問:“國君並沒有任命您,而您主動請命,這樣自己選擇差事恰當嗎?”臧孫辰告訴他:“賢能的人應該在國家危難時爭著做困難的事而在國家太平的時候謙讓容易的事,當官的人遇到危急的時候不逃避困難,身居高位的人體恤百姓的禍患,這樣國家才能和諧無事。如今正值國家有難,如果我不出使齊國,就是臨危而避難。身處上位卻不體恤下層民眾,當著官員卻慵懶惰怠,這不是侍奉君主應該做的。”

於是臧孫辰帶著鬯圭和玉磬到齊國求購糧食,向齊桓公進言:“如今天災流行,不幸降臨我國,農田顆粒無收,人民幾乎餓死。周公、太公的祭祀難以進行,連向王室進貢的貢品也無法操辦。我國國君深恐因此而獲罪,所以不敢再珍惜先代君主的禮器,派我來向貴國求購一些積存多年的陳糧,來拯救我國的災難。如此既減輕了貴國糧官的負擔,也使我國的祭祀、進貢的工作得以進行,豈不美哉。這樣,不僅我國的國君臣民感激您的恩賜,就連祖宗神祇也因得以繼續享受祭祀而降幅保佑您!”齊桓公對臧孫辰的一番言辭十分滿意,於是退還了名器寶物並向魯國輸送糧食。


東周列國——魯國(11)臧文仲:為官之道

鬯酒之圭,長尺二寸,有瓚,所以灌地降神之器——《國語·周語》韋昭注


東周列國——魯國(11)臧文仲:為官之道

玉磬,天子之樂器也——《尚書》

為官之道

這便是臧孫辰的為官之道以及他心中對“賢人”的定義——為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禍患、“急病讓夷謂之賢”。我認為臧氏的這番言論,不僅僅體現了他品格的高尚,更凸顯出他貴族的精神。國家有難,身居高位的不站出來擔當責任難道讓平民百姓承受災難嗎?這番話比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有深度,也更有魅力。一千六百多年後,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振聾發聵地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正是對臧孫辰這番言語最生動的詮釋嗎?可憐文章的最後範公遺憾的嘆息“微斯人,吾誰與歸”,我想,假使範公能與臧氏同處一個時代,兩人必定能攜手遨遊吧!

東周列國——魯國(11)臧文仲:為官之道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