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剎那間”速寫 記錄難忘的故事

“剎那間”的網絡群聊已經存在了兩年時間,這個來自全國乃至海外熱愛速寫人士近500人的“網絡”組織,由知名畫家孫戈牽頭倡導,一直保持著熱烈的活躍度。近日,他們又發起了一場“速寫舊稿·往日時光裡的心情故事”的網絡速寫大討論,下面,我們摘取部分,看看這些速寫藝術家曾經跟速寫相關的難忘故事。

■收藏週刊記者 梁志欽

廖宗怡(廣東):

我速寫本里無意中記錄了一個縣城的舊貌與新顏!1984年10月一次長江之旅中,船至湖北巴東,靠岸停泊,我被眼前這座山城風光所撼動,畫了兩幀速寫。30年後的2014年,我又來到此地,再畫了一幅巴東新山城,得知老城因2003年長江蓄水水位提升而被淹沒在水下幾十米深處了!滄海桑田,甚為真切。

“剎那間”速寫 記錄難忘的故事

何東(天津):


“剎那間”速寫 記錄難忘的故事

1981年秋就讀美院時的深入生活課,我報名去陝北老區。在延安汽車站打聽哪有窯洞時,同學忽見一當地口音的十七八歲小姑娘腳面發炎膿腫,疼痛難忍卻不捨花錢買藥。我們湊錢買了消炎藥送她,這才知道她是小媳婦回孃家,途經這裡。她說他們村全是窯洞,我們當即決定買票跟她一起去。那時還是解放牌卡車充當的長途汽車,沒有車棚,搭個木梯子上車,車上有幾條木凳可坐。傍晚時分,在大山深處下車後又步行一段山路才到達一個小山村,小媳婦先帶我們到村支書家。那是個黑乎乎的窯洞,昏暗的燈光,洞內滿是水蒸氣,大鐵鍋里正下著嗬酪面。老支書熱情接待了我們,還端上熱氣騰騰剛出鍋的大碗麵,雖然只有鹽水和辣椒拌麵,我們卻感受到了老區的溫情。夜裡我們被安排到村上小學教師的窯洞住下,轉天便開始了陝北生活的體驗和寫生。老支書安排我們在村裡輪流吃百家飯,每餐交半斤糧票和一毛錢。這個小山村叫延川縣賈家坪公社劉家溝大隊。

楊春瑩(遼寧):

“剎那間”速寫 記錄難忘的故事

1978年我在魯迅美院求學,5月份時還十分寒冷,孫恩同教授帶我們班赴吉林長白山寫生,睡的是寶馬林場工棚的板鋪。林場主食幾乎天天是玉米麵煎餅,食堂師傅每天要將三天內所需煎餅攤好放入水井中冷藏保存。煎餅實在有筋道,一餐要嚼半個小時才行,吃了一個多月的煎餅!我們咀嚼肌被練得異常有力。由於高山紫外線強烈,我們都被曬成古銅色!回校後,與呆在學校畫室的同學一比,他們的臉色簡直是慘白透著菜綠!再吃學校食堂掛麵時,我們根本不用嚼,感覺10秒秋風掃落葉一股腦就入肚啦!就這情節當年還成為魯美的經典橋段了。

蔡施能(廣東):

“剎那間”速寫 記錄難忘的故事

1979年,有段時間工作之餘常與同事爬上單位附近的廣州解放北路象崗山頂畫速寫,那裡除了幾戶民宅外,一片荒涼。傍晚時分往下瞭望,有時還能蹭看越秀公園露天電影場放映的電影,能省下一毛錢電影票呢。誰知道原來這山裡可是西漢南越王的陵墓啊!如今政府已劃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地。2017年我特地買了門票故地重遊,又畫了一幅。兩幅速寫相隔38年,舊地新顏,時光哪兒去了!

王家訓(北京):

“剎那間”速寫 記錄難忘的故事

翻看速寫舊稿,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那個小人書鼎盛的時代,那正是我美術生涯的搖籃期。當時賀友直先生的連環畫《山鄉鉅變》轟動全國,1966年之前印刷的版本是宣紙線裝的橫32開式,大氣而稀貴。不同性格的各類市井人物,即使細小如豆,在賀先生筆下都活靈活現、遊刃有餘,畫中的配景也是無一不精。賀先生如同出色的導演和演員,自導自演了一部又一部戲份十足的連環畫,情景交融,經得起慢嚼細品。捧讀研習中,我也不時去到偏僻的山鄉體驗農村生活,收集創作素材,畫了大量速寫。農村路道較窄,樹木聚散不等,兩旁成片莊稼地襯托得小路更顯窄小悠長,坑坑窪窪,不下雨的日子也是塵土如煙。社隊部的門前廣場相對極大,平時草垛如陣,秋收便是打穀場;場子中央一杆高高的木柱,每天早晨升起國旗時,便是村民出工的信號。幹活都記工分,年底結算分紅,雖然按勞分配,但收入也基本相差無幾,家家戶戶都能喜氣揚揚地置辦年貨、歡喜過年。那年頭農家的兩鍋一灶旁大多放一張吃飯的小木桌,灶旁多有用磚頭墊高的木製鼓風箱,炊具用品一溜掛在灶壁,還有水缸、碗櫥、引火用的棉籽、如同罐桶一樣的煤球爐。農家的一切雖簡陋倒也一應俱全,平凡、實用而又溫馨。

孫戈(廣東):

“剎那間”速寫 記錄難忘的故事

1966年小學六年級的課文裡,有一篇《人民英雄紀念碑》,學到那一課時,心裡對北京天安門就有無比的嚮往,於是便跟坐我前排座位的同學潘世田說,等我將來能去北京,一定要到天安門去畫一畫這個紀念碑。這應該也算作是兒時的夢想吧。十年後的一天,我和戰友馬庭林有機會到北京看展覽,在天安門廣場,我終於完成了這一夙願。一張小小的速寫,實現了幼小心靈裡的一個夢想,那天是1976年2月26日。

曹世宏(遼寧):

“剎那間”速寫 記錄難忘的故事

翻找出幾張上世紀七十年代畫的哈爾濱老站的速寫舊稿。那時學畫條件有限,畫畫人都愛去人多的火車站一帶畫速寫。這個火車站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新建的,造形模仿北京站格局,從1960年至1992年蘇軍紀念碑被拆除期間,其主樓一直設有頂蓋,被外地人稱為“哈爾濱車站一大怪,候車室兩頭蓋”。畫面中有老式解放牌卡車,還有灑水車;紅白鑲嵌的老式交警崗亭信號燈那時還是手工操作的。看到路上有軌電車的軌道了嗎?還有高高矗立的蘇軍紀念碑。當年畫友們常常坐在紀念碑下,一邊吃著三分錢一根的冰棍,一邊交流畫畫,也很開心。周邊許多的丁香樹——這些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原文刊自2010年3月22日《新快報》收藏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