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臺灣的霹靂布袋戲?

hh0423


所謂“南布偶,北皮影”,皮影戲和布袋戲是中國在幾乎沒有什麼文化娛樂的時代,最重要的文化消遣消遣方式。以前是時間比節目多,現在是節目比時間多,由於競爭力太過低下,皮影和布袋幾乎已經從現代大眾的視線當中消失了。只因為他們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所以才被當成珍惜動物保護起來,說一句不好聽的,如果任由市場來決定,皮影和布袋戲恐怕早就消失了。

可奇怪的是,就在只隔一條海峽的臺灣,霹靂布袋戲這幾十年可謂是如日中天。老黃家父子兄弟開創的霹靂布袋戲和金光布袋戲,數千個角色、上萬小時的影像,不但風靡東南沿海,在內地也有大量的粉絲。同樣是一個師傅傳下來的手藝,同樣是一種表達形式,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

首先這個木偶布袋戲原本在東南沿海尤其是泉州、漳州十分盛行,大致是在清朝初年出現,至於是誰發明的有多個版本的說法,實在難以考證。可以確定的是,所謂木偶布袋戲就是用木頭雕刻人形,然後再用小布塊做成精緻的迷你衣服頭髮。最開始是套在手指上,或是用提線的方式進行表演,同時旁邊跟皮影戲差不多,也需要有人演奏音樂和配音。一個手藝精湛的木偶師靈活操控木偶,再加上編好的戲詞,看起來確實相當精彩,吸引人。不過跟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比起來,還差得很遠,因此在上世紀下半葉,布袋戲跟許多民間老藝術一樣,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就在內地“破四舊”大舉進行的時候,傳入臺灣的那幾支布袋戲大師還得為了養家餬口而繼續演戲。在同行和電視帶來的強大壓力下,他們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對布袋戲加以改進。在七十年代出現了讓人眼花繚亂的“金光戲”,也就是在傳統的小舞臺上增加炫目的燈光效果,以及配合火藥、機關製作出的土法特技。融入了這些電影行業的技巧手法之後,布袋戲煥然一新,桌布大的小舞臺上刀光劍影、電閃雷鳴,動作戲十分精彩,甚至比當時張徹、胡金銓拍攝的武俠電影還要讓人大開眼界。

尤其是黃海岱傳下來的那一支更是雄霸一方,他的次子黃俊雄首先把改進過得布袋戲引入電視行業,比如說加大布偶的尺寸和細節,以適應電視鏡頭的角度,然後再用流行音樂取代鑼鼓。完成之後黃俊雄就把新產品《雲州大儒俠》拍成影像在電視上播出,一下子引起巨大轟動,五百多集的布袋戲最高時候收視率高達97%的恐怖數字。憑藉這種巨大的影響力,木偶布袋戲在臺灣算是徹底滿血復活了,黃家所開創的新一代木偶,尺寸一年比一年大,雕刻的一年比一年精細,操偶手法也越來越先進。

到了八十年代,錄影帶開始流行,黃家第三代繼承衣缽,臺灣布袋戲真正開始了崛起之路。黃華強、黃文擇兄弟一個是號稱“十車書”的編劇,一個是號稱“八音才子”的口白配音,在1984年製作《霹靂城》布袋戲的錄影帶,這一回不但偶型、音樂改變了,還加入了電腦特效,以租賃的方式向全臺發售,再一次引發熱潮。1988年製作的《霹靂金光》開啟了霹靂布袋戲數十年的輝煌歷史,他們以固定的時間發行,從錄影帶到VCD、再到DVD、藍光碟。

直到今天仍然風靡不止,木偶已經做到真人般大小,肢體面部細節栩栩如生,服裝製作之精美、動作設計之華麗,甚至電影、電視劇都要回過頭來向他們學習。黃家兄弟創作出了“清香白蓮素還真”、“刀狂劍痴葉小釵”、“百世經綸一頁書”等等鮮活的角色深入人心,是各種COS和手辦的熱門對象。直到今天霹靂布袋戲已經制作了兩千多集,其中《霹靂狂刀》、《霹靂九皇座》等等都是難得的佳作,後來霹靂國際還製作出了《聖石傳說》這樣的電影版。

回過頭來再看看泉州、漳州的布袋戲,真可謂是愁雲慘淡,我曾經到福建參觀過他們的布袋戲表演。在對比了霹靂布袋戲之後,說實話簡直是不堪入目,總感覺是隔了幾個世紀的區別。內地的布袋戲過了這麼多年,還是清朝傳下來的那一套手法,鑼鼓配音的旁白總讓人跳戲。最重要的還有曲目,都已經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了,他們表演的還是那些來自《說岳全傳》、《水滸傳》、《三國演義》的老曲目。至於配樂形式和表演手法就更別提了,看個一回兩回還覺得新鮮,幾次之後就看不下去了。

還是那句話,同樣是一個師傅傳下來的手藝,差距為什麼會這麼大呢?就好比是兩隻一樣的熊住在一起,大家吃一樣的食物,以同樣的速度增長,可是有一天其中一隻熊睡著了,所有的事物都被另一隻熊吃光了。等到這隻熊睡醒了以後,另一隻已經大到順手就可以把它踩死,要在想學習、追上,幾乎完全不可能了。人家經過四十多年的進化和經驗累積,都有了許多不外傳的秘技,已經成為你完全無法領會的新品種,無論你怎麼努力,都難以企及。現在如果再不想盡辦法,和新媒體相融合,演化出自己的生存之道,否則在今天這種日新月異的社會,傳統藝術敗亡之日不遠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