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初看嘲笑范進痴 再讀已是書中人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被譽為清代古典小說的兩大高峰之一,更是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小說寄託了作者對整個封建科舉文化的深刻反思。

"范進中舉"這個片斷選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這一回主要寫的是范進中舉的故事。我們可以通過這個中舉的故事,來看看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封建科舉制度是如何扭曲知識分子的人格的。

一、封建科舉制度誘使知識分子對功名病態痴迷

科舉在形式上確實為每一個願意參加科舉以改變命運抑或生活的人創造了公平應試的機會,誘使著大批知識分子牽名綰利,沉迷舉業。所以儘管中舉者只是少數,但大批讀書人都希望自己是最幸運的那個。為此,他們篤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期望著"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


范進中舉:初看嘲笑范進痴    再讀已是書中人

這種對功名的病態痴迷讓大批讀書人。即使一直科場失意也在所不惜,甚至不惜喪失自己的人格尊嚴。小說中,范進一出場,就帶給我們一種心靈的震撼!面黃肌瘦,花白鬍須,穿著麻布的直裰,頭戴破氈帽;已經是 12月上旬了,卻穿著很薄的單衣,凍得乞乞縮縮的。這是何等悲涼!

范進進入考場以後,因為年紀大了(范進從20歲一直考到54歲才中秀才),走路又不小心,磕磕碰碰的,把破衣服又扯破了幾塊,這又是何等猥瑣的形象!不禁讓人產生一種疑問:范進為什麼會這個樣子?他為什麼會一直參加這樣的科舉考試,一考再考?


范進中舉:初看嘲笑范進痴    再讀已是書中人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科舉考試對讀書人來說有極大的誘惑力。這誘惑力就是,科舉考試就像龍門一樣,"鯉魚躍龍門",你躍過了它,就改變了一生。但是你躍不過它,又怎麼樣呢?從他的出場那種委瑣形象就可窺見一斑。范進一身委瑣的打扮是緣於他生活的困頓,忍受丈人的辱罵則是緣於科舉制度給他造成的精神的麻木。

范進的岳父是賣肉的。本來賣肉的社會地位也不高,但因為他有錢,范進沒錢,經常要靠他的資助,范進一家才能勉強度日。所以當范進進學回到家時,還要面對胡屠戶的譏諷和辱罵,並且不敢出一言以復。

范進中舉:初看嘲笑范進痴    再讀已是書中人

在范進進學之時尚且如此,何況以前范進沒有進學的時候呢。范進的長期如是已造成了他精神的麻木。但他能長時 間地忍受衣食之苦,心靈上的磨難,內在的、外在種壓迫和折 磨,就是希望能夠躍過這個龍門,成為"人上人"。所以他後 來瞞著丈人也要到城裡參加鄉試。對功名的痴迷到了何種程度可想而知!

當時很多的讀書人為著功名富貴都要經受這個科舉考試,很長時間考不上,但這是惟一可走的一條狹窄的路,忍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 他也不得不走下去。

二、封建科舉制度鑄成的士人精神的喪失

(1)封建科舉制度用"學而優則仕"的功利導向來扼殺興趣

讀書人把追求入官為唯一目標,它把學術興趣導向功利追求,使高層次的慾望向低層次的慾望下滑,使人的整個格調降低。封建科舉文化的導向使功名富貴成為普遍的社會價值尺度,也使讀書人為追逐功名富貴而不顧文行出處,喪失了獨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價值。

(2)地位的改變體現人情冷暖

范進中舉前住在茅草屋,母親經常捱餓,甚至在中舉那天都餓的兩眼發暈,要賣了家裡唯一的母雞換米救命。眾鄰里在這段故事中是一些連姓名也沒有的人物。在范進中舉以前,一家人窮得快要餓死時,沒有一個人來關心幫助;而范進中舉的消息一傳開,他們竟爭先蜂擁而人,賀喜、幫忙 、送錢送米,獻盡了殷勤。通過這些人物前後態度的變化,作者寫盡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就連那從未謀面的張鄉紳這時也親自來訪,並且說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親近。"還送來了一封一封雪白的細絲錠子以及房子。清代有句諺語,《儒林外史》中也寫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范進中舉就意味著做官,做官就有權,有權就可以發財。


范進中舉:初看嘲笑范進痴    再讀已是書中人

表面視之,范進是如願以償了,但實際上,科舉不過是他牟取功名富貴的橋樑。中舉之前,范進極度自卑,是個唯唯諾諾、老實巴交的人。那麼中舉之後呢?由以前的極度自卑變成現在的極度自傲。從這個變化,不難看出范進人性的異化。這種異化意味著他當官以後在 仕途上將會怎麼做,恐怕他會更多地去找回自己所失去的。從中也可以看出那些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讀書的目的到底是為什麼,真正被選拔出的人才又是什麼樣的。

總之,科舉制度作為我國所特有的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在歷史上也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是,由於這種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要為封建統治服務,必然有其歷史和階級的侷限性,必然成為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不少知識分子為著功名富貴而痴迷舉業。未中舉者被科舉文化產生的單一價值觀造成心理委瑣、精神麻木;而中舉者也成為統治階級的附庸,喪失了知識分子獨立的人格。

三、作品的意義和魅力

數百年前的這部作品對我們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換個角度想想,范進為了功名富貴奮鬥一生,不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甚至是學習榜樣嗎?還有更多的人,做著范進的夢,卻沒有范進的命,為了生活掙扎。逐漸變成了范進的鄰居那樣的人,變得趨炎附勢。《紅樓夢》中有首判詞寫的很好"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但有幾個人能和劉姥姥一樣,在別人失勢的時候不僅不落井下石,還能雪中送炭呢?


范進中舉:初看嘲笑范進痴    再讀已是書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