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討論超預期時,我們到底在說什麼?


有朋友提問:超預期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葉秋覺得這是個很有深度和有意思的問題,很有必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當我們討論超預期時,我們到底在說什麼?

預期是什麼玩意?

在搞明白超預期前,首先要弄明白預期的含義和作用。

預期是對未來情況的預測。

不同於企業的實體經營,證券市場總是在預測企業的未來價值,從而進行定價和交換預期。

基於市場的這種特性,我們很容易看到在公司業績增速連續高增長的時候,市場通過歸納和線性思維給予股票高估值,迅速推高股價,導致很多高增長的股票估值高高在上。

比如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寧德時代,受益於新能源汽車特斯拉產業鏈的大爆發預期,市場給予高估值預期,動態估值一度高達七八十倍市盈率,當然現在預期破滅,迴歸到50倍。

高增長給予高估值的預期,有的人把它叫做戴維斯雙擊,有的人把它叫做增長率陷阱,都是硬幣的兩面。

難的是如何把握到戴維斯雙擊的財富效應,不被增長率陷阱傷到。

相反,在公司業績出現大幅下滑時,市場也會預期公司的業績還會不斷下滑,不斷調低預期,甚至有的時候會給予公司匪夷所思的低估值預期。

比如2013年的白酒行業危機,很多白酒龍頭都被不斷殺估值,出現個位數PE的極度悲觀預期。

從上面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預期的兩大作用:1、放大市場的樂觀情緒和悲觀情緒,導致公司的市值波動遠大於經營業績的波動。

2、預期不是同步於企業的經營情況的,預期往往先於企業經營業績波動,並且受情緒影響往往放大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

什麼是超預期?

說完預期的定義和作用,接下來就很容易明白超預期的相關內容。

所謂超預期就是指超出市場的主流預期。

這裡有個關鍵詞主流,證券市場上的主流預期就是我們經常性看到的券商等研究機構。

在股市上有這個一個群體,他們跟蹤著幾乎所有行業,並時不時對行業內的公司進行三年的業績預測,他們就是券商。

所有券商對同一個公司的業績預測平均值就是所謂的券商一致性預期。

一般股市口中所說的超預期就是超出券商一致性預期,當然這是指好的預期。

翻譯成大白話和大實話就是:沒有一個券商能大概預測到公司的業績,公司的業績大大滴好,買買買!

比如現在市場上91個分析師對涪陵榨菜2020年的業績一致性預期是7.21億,等到2020年年報出來,如果涪陵榨菜業績是7.5億,那麼就說涪陵榨菜業績超預期了!

超預期的玩法

那麼是不是公司業績超預期就可以買買買了?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很多散戶往往會陷入超預期陷阱:以為公司業績超預期了,股價就會有所上漲,但大部分情況下業績超預期,股價往往不漲反跌!

公司業績超預期,股價卻不一定上漲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是券商的一致性預期並不是絕對正確的事情,甚至有時候很不靠譜。

券商對企業業績進行預測無外乎也是歸納演繹和線性外推等老辦法,但是企業實際經營並非是線性的,往往是曲折向上的,這也導致券商的一致性預測經常有所偏誤。

其次是市場先生的定價能力往往出人意料地準確,戰勝市場是很難的。

哪怕你業績超出預期,但是這份超預期已經反映在股價上了,股價自然也就不會上漲,甚至有利好出盡的短期獲利出局帶動股價的下跌,這就是市場先生的精妙之處。

當然這種超預期的玩法在市場上很受用,特別是在券商沒有覆蓋到的公司以及業績大爆發的公司,超預期往往能驅動股價的大幅上漲。

超預期其實是一種套路,券商先設置好業績預測值,一旦公司業績突破這個基準線,券商就不斷調高未來的業績基準,直到有一天公司的業績跟不上券商的一致性預期,股價瞬間腰斬。

比如曾經的老闆電器在券商的一致性預期驅動下,公司業績不斷超預期,市場給予三四十倍的高估值,股價也是不斷新高。直到有一天公司的業績跟不上券商的預期,戴維斯雙擊演變成戴維斯雙殺,股價直接腰斬一半以上。

真正的超預期來自哪裡?

股票的價值是公司未來生命週期的現金流折現值之和,那麼依照一個季度或者一年的業績超預期來驅動股價的大幅上漲,這個理論基礎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對於這種類型的超預期,一旦應用不當,反而很容易陷入增長率陷阱和價值陷阱,最後在投資上帶來重大的損失。

真正的超預期在葉秋看來,肯定不是量變,而是質變引發的量變。

公司業績超預期的背後原因和本質原因才是引發量變的根本,這個質的因素才是我們要尋找的超預期。

比如葉秋在前面分析的原因就是質變,行業背後的競爭格局大幅改善,頭部企業的競爭優勢進一步提升,那麼企業的業績超預期完全是可以預期的,並且這種質變的超預期持續時間會比較長,是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體現。

按照葉秋 對質變引發的超預期歸類,真正的超預期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行業競爭格局的大幅改善:典型的例子是之前業績分析的防水材料競爭格局的改善;水泥行業的供給側改革;一致性評價和集採政策下的創新藥格局。

2、公司的商業模式變化:比如東華軟件在醫療軟件領域從一次性系統交付轉型為按年付費的SASS模式,逐步轉型為雲計算服務商,企業的估值模式和預期也會有所反應。

3、行業天花板的突破:比如公司由原本的小行業切換到高大上的大行業,企業的發展空間更大廣闊,水大魚才會更大。

消費電子領域的立訊精密就是憑藉連接器這個小行業發家,從傳統連接器業務向精密製造業務跨越,以精密互聯技術為基礎逐漸延伸到電聲學、光學等精密製造領域。

如今又成功布局新能源汽車,企業面臨的天花板一步步被突破,業績也是不斷超預期高速增長,成為全球領先的消費電子龍頭。

4、新的超越市場定價預期的變化:如新產品、新產能、新訂單、新管理層、新業務等,市場還沒把這部分未來能夠實現的增量變化給予定價。

5、企業中長期競爭優勢的提升:商業的本質是競爭,競爭將會進一步拖垮企業的盈利能力,只有企業的競爭優勢不斷提升,才能隔絕競爭,獲取超越行業平均利潤水平的收益。

這個競爭優勢可以是企業定價權的提升,比如茅臺出廠價和市場價的巨大鴻溝,負面例子就是東阿阿膠盲目提價導致市場份額和競爭優勢的缺失;

可以是網絡效應的絕對壟斷,比如騰訊旗下的QQ和微信壟斷了整個社交領域,手擁巨大的流量,只需考慮怎樣更好地變現。

總的來說,真正的超預期是質變引起的,量變只是表面現象,質變引發的超預期是可以保證企業持續長期地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並且市場往往過於糾結企業的短期業績和表面因素,難以充分定價企業長期的、增量的、質變的因素,這給予我們買入優質股權的好時機。

否則也不會出現10年前騰訊已經是社交老大,股價依舊上漲幾十倍,茅臺早就是高端白酒的老大,股價也是繼續上漲十幾倍,格力電器、海康威視、海天味業等等皆是如此,因此這才是我們要尋找的真正意義上的超預期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