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遊牧民族的戰鬥力這麼強?

傲世寶寶


不是古代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強,而是我們太弱了。古代遊牧民族為什麼不侵擾西方?就像他們不斷南下一樣。

農耕民族要對抗遊牧民族的侵擾;唯有全民武裝,開放甲弩禁令、家家修碉樓、村鎮圩寨化、城市要塞化、恢復州郡兵,大辦團練。修長城(不光土城,像北宋搞的木長城、水長城),平原上挖封鎖溝。

可惜封建王朝大都守內虛外,防民甚過防寇。施弱化、愚化之策。將老百姓變成兩腳羊,手無寸鐵,人家有狼牙棒,你只有天靈蓋。自然就覺得遊牧民族戰鬥力強了!要是你執弩守碉呢?


華夏一老卒


具體而言,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他們是天生的騎射戰士

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什麼?策馬馳騁,放牧射獵。

“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就像農耕民族誕生步兵一樣,最早的騎兵就誕生於遊牧民族之中。

古希臘偉大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歷史》中感慨斯基泰人(遊牧民族,生活於黑海以北)戰鬥力強大,

“他們精於騎射之術,他們不以農耕為生,而是以畜牧為生。他們的家就在車上,這樣的人怎麼能不是所向無敵和難以與之交手的呢?”

對於遊牧民族強大的騎射本領,在《史記·匈奴列傳》中,也有描述:

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

尤其是馬鐙和馬鞍沒有發明之前,要想在顛簸奔馳的馬背上引弓射箭,是一項極其高超的技藝,沒有十多年的馬背生活,絕不可能輕易練成。

所以,遊牧民族千百年來,都是善於騎射,蒙古騎兵可以射中200碼,甚至400碼以外的敵人。

所以,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他們從小到大的生活方式,決定了每個人都是天生的騎射戰士。

而對於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農耕民族來說,由於士農工商階層早已分化,那些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除非經過良好的訓練,否則一旦被拉上戰場,在戰鬥力上自然不能與遊牧民族同日而語。

二、他們是天生的遊擊大師

農耕定居政權在和遊牧民族的對抗中,優勢主要體現在集權政治結構和龐大的軍隊規模、經濟發達等。

西漢景帝在位期間,晁錯曾經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比較漢朝與匈奴的實力對比,裡面寫道:

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

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

翻譯成白話,匈奴的優勢:1、戰馬優良;2、騎射技術高;3、士卒身體素質好。漢朝優勢:1、組織紀律性好;2、武器裝備好;3、各軍種配合好;4、戰術運用好;5、後期補給充足。

然而晁錯分析的洋洋灑灑,卻忽略了騎兵最大的優點:就是強大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漢朝軍隊要想發揮自己的優勢,前提要建立在匈奴騎兵願意與你正面對決的基礎上。但在實際戰爭中,匈奴乃至以後的遊牧民族,從來只是利用騎兵的優勢,不停地騷擾、遠遁,騷擾、遠遁,反覆折磨,疲憊敵人,最後才尋機發起進攻。

上千年來,從希羅多德開始,歷史學家們在書中記載的遊牧民族戰術往往如出一轍,如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匈奴騎兵幾乎從來不與漢軍進行近距離的衝擊肉搏作戰。他們“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

幾百年後,《新唐書》中如此描述突厥騎兵,

“突厥眾不敵唐百分一,所能與抗者,隨水草射獵,居處無常,習於武事,強則進取,弱則適伏,唐兵雖多,無所用也。 ”

而蒙古騎兵更是天生的機動作戰大師,南宋人這樣描述蒙古騎兵:“來如天墜,去如閃電,飈風迅震,千里瞬至。”

普蘭·迦兒賓也記載,

“一旦他們(蒙古人)發現敵人,就立即攻擊,每人向敵人射出三四箭。如果他們看到不能打敗敵人,就向後退,回到他們自己的陣線。他們這樣做,是作為一種奸計,誘使敵人追擊他們,直至他們準備了埋伏的地方。”

正因為遊牧民族都是天生的游擊戰大師,我們可以在歷史中,看到無數的統帥在和他們交戰時吃了大虧,以致全軍覆沒兵敗身亡。

比如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他率領大軍征討裡海東岸草原上的馬薩格泰人,最後戰敗,本人被割下頭顱,放進盛滿血的革囊。

比如克拉蘇,羅馬三巨頭之一,率領7個羅馬軍團進攻帕提亞王國,結果全軍覆沒,他本人被敵人在嘴裡灌進融化的黃金,在極度痛苦中死去。

比如漢將李陵,他率領五千步兵,被匈奴人包圍殲滅。

1223年,蒙古軍隊擊敗基輔庫蠻聯軍那次,前者一連退了整整九天!不知是計的羅斯和庫蠻聯軍就這樣一頭鑽進了陷阱,最終包括基輔大公在內的所有聯軍,全部慘遭屠殺。

所以,定居民族軍隊在主動出擊遊牧民族時,往往受制於敵人的機動優勢,結果往往是:

想打的時候打不到,想跑的時候又跑不掉。

於是,只能悲劇。

三、他們是天生的掠奪集團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他們戰鬥力強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不勞而獲搶劫的渴望。

他們從小生長於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當風調雨順的時候,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一旦遭遇不測天災的時候,比如暴雪,當大批畜群被凍死,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南進攻,搶劫。

所以,遊牧民族進攻定居文明的時候,後勤準備都幾乎不用,因為在敵人那裡有連綿的糧倉,華美的衣服,柔弱但有精緻美麗的女人。

漢文帝的時候,晁錯就向皇帝建議說,遊牧民族經常到漢朝邊境狩獵,一旦發現漢軍守備士兵不多,就毫不猶豫地開始侵略,所謂“小入小利,大入則大利。”

對於定居民族來說,遊牧民族居住的地方得之無益,而且想要打下來得花費高昂的代價:

漢武帝為了擊敗匈奴,付出的代價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馬死者十萬”。

而且即便打下來,定居民族也無法控制這些一望無盡的草原。

兩下對比,就可以知道為什麼都是遊牧民族週期性的南下進攻了。

波斯歷史學家拉施特在《史集》中,曾經記載了這麼一段對話,成吉思汗有一天問忠心耿耿的博爾術,人世間最快樂的事是什麼?

博爾術回答,“春天騎駿馬,擎蒼鷹在手,看它搏取獵物”。

成吉思汗再問博爾忽和其他人,回答也差不多。

於是,成吉思汗說,“不對,世界上最快樂的事是戰勝敵人,追逐他們,搶奪他們所有的東西,看他們親愛的人以淚洗面,騎他們的馬,搶奪他們的妻女。”

可以說,這正是從匈奴開始,所有遊牧民族的理想:他們馳騁於文明的邊疆,從中國長城到歐洲的多瑙河,一波又一波的襲擊和掠奪城鎮村莊,製造無數的廢墟,留下無數的屍體,毀滅無數的文明


小奔說史


這個是由遊牧民的生活環境、經濟環境和心態決定的。

單調的生活環境

遊牧民族自來都是過著遷徙的馬背生活,因為本身的文化底蘊很落後和薄弱,因此他們的娛樂活動相比於農耕民族,就要單一的多。

因為沒得玩,因此遊牧民的孩子們從小就是摔跤、射箭、騎馬,因此他們屬於天生的戰士,打起仗來單兵戰鬥力往往也是要高於農耕民族。


悲催的經濟環境

都說經濟決定一切,和農耕帝國相比,遊牧民的經濟真的就很悲催了。遊牧者的經濟水平也就是略高於採集經濟,他們完全依靠老天爺的喜怒,水草豐盛的時候,遊牧民可以安居樂業。一旦趕上草場退化和乾旱年月,遊牧經濟就會瀕臨崩潰,那麼貧窮的遊牧民就只能順著水草線遷徙,通常來說,他們都是南下和東進西征。

而且由於經濟水平落後,遊牧民的生產力往往也不高,最慘的時候連鍋碗瓢盆這些生活必需品都生產不出來。既然如此,生活總是要繼續的,那就只能搶。

更要命的是,既然經濟水平不高,也就沒有什麼專門從事經濟生產的人,因此遊牧民的動員力很強,可以全民皆兵。

破罐子破摔的心態

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也就無所畏懼了。大多數時候遊牧民都是這樣,窮的叮噹響,只有命一條,要麼搶完發家致富,要麼就死在搶劫的過程中。不管怎麼樣,只要不死就是賺到了。所以遊牧民再打起仗來的時候常常是幹勁十足,相比之下,農耕者的顧慮就要多不少。


火器工坊


很簡單的道理,在冷兵器時代什麼武器最厲害?只能是弓箭了。什麼戰術最厲害?當然是騎兵突擊了。

在冷兵器時代,長矛、大刀、槊、棍、戈等武器長度都有限,你使用長槍最多兩米多長就不得了了,再長的話你也拿不動無法操作了,也就是說你的有效攻擊距離只有兩米多點。

而強弓硬弩卻能將箭射出幾十米甚至上百米,距離幾十米遠就可以有效殺傷敵人,這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這些武器沒法比的,你還沒有衝到跟前呢,敵人就把你射死了,這仗還怎麼打?弓箭可以說是冷兵器之王。而騎兵具有機動性強,衝擊力強的特點,可以輕易戰勝步兵。

少數民族都是以遊牧或漁獵為生,孩子們從小在馬背上長大,以捕獵放牧為生,所以騎馬射箭的技藝精湛,生活就是打仗,幾乎屬於全民皆兵的狀態,匈奴、契丹、鮮卑、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都是如此,再加上性情兇悍野蠻身體強壯結實,所以在冷兵器時代少數民族特別佔有優勢,可以彌補人口較少的缺陷,滿清就是憑藉弓馬(騎射)奪取天下。

而漢族人是農耕民族,身體較為羸弱瘦小,不習慣騎馬射箭,性情溫良恭儉讓,受傳統文化薰陶講文明講禮貌講仁義,雖然人口眾多,但沒有凝聚力是一盤散沙,在冷兵器時代很是吃虧。

宋朝軍隊曾經使用過的威力較大的神臂弓和床子弩,到了明朝居然還失傳了,而明朝軍隊裝備的火器還處於原始初級階段,無法剋制滿清八旗軍的騎射優勢。。


西賊聞之心膽搖


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強是相對而言的,遊牧民族遇上春秋,秦漢,隋唐時期,甚至明朝大部分時間裡的中原農耕民族華夏民族,也是敗多勝少的;但是在其他歷史時間,遊牧民族相對中原農耕民族戰鬥力確實是強,這裡面的內因主要來自中原農耕民族自身,外因是兩類民族生存空間差異造成。

首先內因,中原農耕民族統治者一般會採取愚民弱民統治策略,因為中原人口眾多,隨便一地叛亂都有將統治者取而代之的可能;愚民弱民政策能夠有效維護現任統治者的安全,而在愚民弱民政策執行不是很完善的時候,如春秋秦漢隋唐時期,中原農耕民族甚至比北方遊牧民族還要生猛,還要野蠻。

比如班超一晚上放火加射殺以三十來人漢使團幹掉200多人的匈奴西域使團,提著匈奴大使的首級嚇唬和脅迫西域小國國王,又以大漢聲威降伏了整個西域斬斷了匈奴右臂;李靖乘東突厥汗國雪災後民不聊生的時機一次偷襲俘虜了東突厥可汗;藍玉也是在暴風雪中遠程偷襲幾乎活抓了整個北元宮廷,當然北元皇帝單騎逃脫半道被世仇砍死,北元皇帝的女人們成了明軍將士的戰利品。

愚民弱民的具體手段有,推行統一思想(獨尊儒術),行科舉考試崇文抑武,文官領兵太監監軍,複雜的官僚制度,宗教麻痺,君權神授愚民,八股取士,這樣幾套手段下來,中原農耕民族的戰鬥力立馬降下來了方便統治了,青壯年由敢於投筆從戎變成手無縛雞之力,對外戰爭立馬不行了。

典型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北方軍閥往往能以一己之力,擊潰北方遊牧民族契丹,在與契丹作戰中不落下風,保持進攻勢態,但是統一成北宋之後,與契丹作戰,經常一潰千里,即使掌握了戰爭優勢也是畏敵如虎,如澶淵之盟。

但是這套統治策略,遊牧民族統治者卻很少採用因為他們的客觀條件不允許,人口少面積大文化落後,生產力落後,所以他們的戰鬥力能夠很好維持,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宗教麻痺政策就會造成戰鬥力衰減或者內亂,吐蕃帝國曾經戰鬥力爆表,曾佔領唐朝西北領土,攻陷長安城,但是自從皈依我佛之後,立馬變得佛系起來,能夠屈從中原,蒙古強權統治。

退居高原的蒙古人,在明朝一直是邊患,他們採取游擊戰十六字訣,一直沿長城騷擾,但是清朝採取了將其分化瓦解,隔絕漢地,推廣喇嘛教,上層聯姻,傳入天花霍亂花柳之後立馬人口衰減,戰鬥力衰減,服從了滿清統治,甘為僕從,戰鬥力極速衰減,連漢族叛軍都打不過了。

外因在於遊牧民族生存空間惡劣,生產與戰鬥方式高度統一,生產方式是騎馬放羊,戰鬥方式是騎馬射箭,全民皆兵;此外其戰術是尋找薄弱環節單點突破,中原農耕民族防不勝防抵禦成本太高;中原農耕民族發動進攻,他們就後撤採取誘敵深入戰術,將農耕民族軍隊引入大漠消磨,一旦中原農耕民族軍隊疲弊,遊牧民族軍隊就發動反攻大規模屠殺開始,因為遊牧民族軍隊機動力太強了;一旦中原內亂,遊牧民族發財的機會就來了,他們立馬乘亂劫掠甚至入主中原。

遊牧民族的優勢主要有:騎射技術強,機動性極強,惡劣環境造成的體質強悍例如耐飢渴,戰爭成本極低。但是也有極大的劣勢:馬弓手射程不如步弓手,平原戰鬥力強,但是山地和城池爭奪戰技術很差,武器裝備極差,雖有個別酋長武器精銳但是大多數士兵裝備很差,往往就是一根木棍,一把斧頭,一個鐵骨朵作為近戰兵器,箭頭往往都不是鐵的,用骨質剪頭作戰,都不能射穿中原士兵甲具,所以漢代有一漢敵五胡說法,而且精明的中原農耕民族軍隊將領往往選擇山地和城池地區與遊牧民族軍隊開展決戰。

例如五代時期,梁晉爭霸時,契丹圍攻幽州晉主令李嗣源率步卒北上救援,李嗣源沿太行山北上,潛行溝澗,至幽州城下里應外合大敗契丹國主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因為山地和城池作戰遊牧民族的騎射機動優勢發揮不出來,近戰步戰又沒有人數和武器裝備優勢。

北宋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北伐幽州,三路大軍並進,東路曹彬自華北平原北上,遇契丹鐵騎大敗,趙光義本人屁股都捱了一箭,偷驢車逃回開封,後方以為皇帝駕崩擁立宋太祖兒子繼位;西路大軍潘美楊業率領自山西北上,一路勢於破竹,聞東路大敗南撤,宋太宗令楊業攜北方百姓南撤最終害死楊業;中路大軍在田重進率領下沿太行山北上,一路穩步推進,在東路大敗,西路後撤的局面下,契丹大軍南下,田重進力挽狂瀾,全殲中路契丹大軍,俘虜契丹名將大鵬翼,止住了北宋頹勢。這場戰爭可以發現山地城池地形是有利於中原農耕民族而十分不利於遊牧民族作戰,即使是戰鬥力極差的北宋軍隊!

中原農耕民族解決遊牧民族邊患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清朝乾隆皇帝採用的,(1)上層聯姻,籠絡上層,使之不願作亂,(2)推廣喇嘛教,一家5個兒子,3個必須當喇嘛,給喇嘛以一定特權,(3)徵發剩餘的青壯年當兵,也就是炮灰,為帝國四處征戰,順便消耗蒙古人口,(4)牧地分割,眾建諸侯少其力,(5)隔絕其與漢地交流,蒙古人不能獨立與漢地貿易,保持愚昧狀態,(6)對敢於反抗的準格爾部,族滅之,傳入天花霍亂花柳一起上。故乾隆朝清朝領土最廣,北方遊牧民族邊患最終解決。


軍都弩


不是遊牧民族戰鬥力強,而應該說經過訓練的騎兵戰鬥力強!

古代的騎兵就相當於現在的一戰二戰時候的摩托化部隊,這個與步兵相比,戰鬥力不知道會強大多少倍!

首先速度上就佔了極大的優勢,馬的速度是一個小時四五十公里不成問題,而人就差的多了,一個小時也就10公里這都算快的了,跑步前進,走路的話就更是沒頭了,這個速度上的差異使得騎兵藉助速度對步兵的砍殺勢能是極強的!可以說是一刀非死即傷,步兵一下子就喪失了戰鬥力!

經過高強度訓練的騎兵,漢人的戰鬥力一向都是很強的,從戰國時期的趙國和秦國的戰鬥力就能看出來,從漢武帝時期的漢人騎兵也能看出來!從隋唐時候的騎兵對戰突厥的戰爭也能看出來!

到了宋代之後,科技的力量起來了,這個時候的騎兵的勢能就下來的,漢人有了高科技武器,火銃和大炮之類的武器!包括明朝和清朝以及近代的戰爭!

但是騎兵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軍事力量!

現代科技發達之後,機械化的部隊和科技部隊坦克部隊出來之後,騎兵就消失在了歷史舞臺裡!


鵬程日誌


為什麼古代遊牧民族的戰鬥力這麼強?

原因有兩條:

第一個是戰爭成本低,第二個是擁有機動力上的絕對優勢。

第一,就如恩格斯所說:“戰爭以及進行戰爭的組織現在已成為民族生活的正常職能。”在草原分散遊牧的經濟生活下,保護自己的畜產免受損害,侵奪他人的財物補充己用,成為遊牧民天然的一種生存方式。因此,每個成年男子既是生產者,更是戰士。

騎馬、放牧和射獵是每個遊牧民的基本生活技能。他們從小就先練習騎羊,射獵小鳥和野獸,長大開始學騎馬,射獵更大的野獸。從小的狩獵生活和不斷訓練培養了遊牧民優良的騎射技術、長途奔跑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

而畜牧工作能培養一個人的管理統籌和團隊配合意識,使他們能夠很快地適應以指揮服從、協同配合為第一要務的軍事生活。

因此,普通遊牧民非常習慣平時為牧民,放牧打獵;戰時為士兵,衝鋒陷陣的生活。遊牧帝國的統治者不需要付出什麼,就擁有源源不斷的成熟戰士。又由於遊牧帝國的行政組織軍政合一,各級部落首領平時既負責一切行政事務,又組織軍隊的訓練,因此,官兵關係密切,無將不知兵,無兵不知將,在戰鬥中儘可發揮最大的戰鬥能力。憑藉此優勢,遊牧政權往往實行全民皆兵的軍事體制,具有極低的戰爭成本和高效的軍事動員體制。


約翰·基根的《戰爭史》中如此描述:

“一個騎馬民族的所有身體合格的成年男性就是軍隊。一切從大草原出發,打開徵服之路、侵入文明地區的騎馬民族都是打‘真正的戰爭’。(他們)缺乏對使用武力的限制,除非徹底勝利就不願意終戰罷兵。他們的戰爭沒有克勞塞維茨式的政治目的,也沒有文化上的轉換效應,更不是為了追求物質發展或社會進步。他們的目的是贏得財富去維持一種不變的生活方式,保持他們的祖先從馬上射出第一支箭以來,始終不變的天性。他們是為戰爭而戰爭的武士,對劫掠、風險和勝利有著動物般的滿足與興奮。”

第二,就是機動力上的絕對優勢。

遊牧軍隊最大的優勢就是以一人多馬為常態,能夠破解農耕民族軍隊受限於後勤的瓶頸。

比如宋代時,遼軍每正軍一人,就要備馬三匹,其中一匹為戰馬,以供臨陣衝鋒交戰時騎乘,另二匹為備用馬,供平時行軍時騎乘。《遼史·兵衛志》“未遇大敵,不乘戰馬;侯近敵師,乘新羈馬,蹄有餘力”。每一名正軍還配有二名管後勤的家丁隨軍從徵,此二人也各有一匹馬為坐騎。因而,遼軍每一戰鬥單位(一名正軍二名家丁),要自備五匹馬。而這種軍馬資源上的優勢,被蒙古帝國發揮到了極致。

根據《蒙古族古代戰爭史》的統計,“(蒙古騎兵)從揚子江北岸至保加爾邊境,部隊集結都是在2至3個月完成的。這樣部隊每天平均行軍速度達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擊:攻佔北俄羅斯,只用了2個月零5天時間,每天的平均速度達到85至90公里;攻佔南俄羅斯,只用了2個月零10天時間,每天進攻速度達到55到60公里;攻佔匈亞利和波蘭,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每天進攻速度達到58到62公里。”

當然這樣高強度,不計成本的快速行軍,是以戰馬的大量損耗作為代價的。1252年9月,忽必烈與將領兀良合臺等率軍十萬人,迂迴數千裡,遠征大理。中國蒙元史研究著名學者方齡貴教授曾經考證,忽必烈在這次遠征中,光戰馬就損失了將近四十萬匹。

“關於忽必烈大理行軍艱險的情狀,《元史》所載不多,惟《牧庵集》卷一七《光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事贈恭勤竭力功臣儀同三司太保封雍國公諡忠貞賀公神道碑》中有較具體的描寫,節錄如下:公(賀仁杰)由是人備宿衛,經吐蕃曼沱,涉大瀘水,入不毛瘴喘沮澤之鄉,深林盲壑,絕崖狹蹊,馬相縻以顛死,萬里而至大理。歸由來塗,前行者雪三尺,後至及丈,峻阪踏冰為梯,衛士多徒行,有遠至千里外者。比飲至略畔,最諸軍亡失馬幾四十萬匹。”

不過這種巨大的損耗對於遊牧帝國來說,根本不會傷筋動骨。比如宋代遼道宗年間,“以牧馬蕃息,多至百萬”。至天祚朝,儘管“累與金(女真)戰。番漢戰馬損十六七”,但仍有“數萬群,每群不下千匹”。遼亡後,除被女真掠得外,塞外尚有馬數十萬匹,被西遷的耶律大石所得。

戰爭成本低,然後又有機動優勢,所以遊牧軍隊就很容易就能佔據戰爭的先機。

跟農耕民族的軍隊相比,遊牧軍隊能夠更快速的集結與突襲,然後在農耕民族軍隊集結起來前就發動大規模的突襲,更能在農耕民族趕來前就完成劫掠而撤退。農耕民族的步兵還追不上游牧騎兵。

然後如果雙方長時間對峙,農耕民族又會因為要供養很多脫產士兵,導致戰爭成本激增,無法跟遊牧民族拼消耗。

所以很多時候農耕政權會用金錢贖買的方式跟遊牧民族解決邊境問題。這不是因為打不過,而是因為很多時候,給遊牧民族的錢,還沒跟遊牧民族對峙時花費的錢多……


冷兵器研究所


這是個偽命題。

如果仔細來說,遊牧民族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相比於關內的漢族王朝來說並沒有什麼決定性優勢。歷史上,遊牧民族更多是把漢族王朝當做提款機。

因為遊牧民族由於經濟生產的薄弱,使得不同的部族往往在不同的地區駐牧,導致其存在多個政治中心,遊牧民族領袖往往都是政治盟主而非君主,典型的比如說匈奴、突厥,都屬於這種政治聯盟。而且由於存在多個政治中心對於漢族王朝來說有著巨大的劣勢,因為漢族王朝可以憑藉經濟優勢對各個部族進行分化、拉攏,進一步瓦解遊牧民族的實力。

再者,由於草原對人口的容納能力有限,以及遊牧民族經濟不穩定,所以遊牧民族往往會因為經濟能力而出現問題,比如說分裂、西遷、內附。歷史上,匈奴分裂出了五個單于,北匈奴西遷中亞,南匈奴內附;柔然選擇了西遷,突厥一部分西遷,一部分內附唐朝;而蒙古人也大多選擇了歸順清朝。

漢族王朝的優勢在於,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生產可以提供一個穩定的經濟生產,君主專制制度可以保障君主可以集中資源來辦大事。即便是劫掠幾座邊境城鎮,其損失對於漢族王朝來說也絕非傷筋動骨,不過把同樣數量的損失從遊牧民族政權上拿掉,那麼其損失會非常大。不過漢族王朝劣勢也是有的,比如說邊境地區防禦往往是以小型據點作為支撐,缺乏機動兵團,因此往往反應較慢。而且往往由於國力的限制,只能採取消極防禦的狀態,而不能通過大軍遠征的方式一舉摧毀遊牧民族政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遊牧民有多強,因為往往遊牧民族也無法撼動關內的漢族王朝。舉個例子,蒙古拿明朝當了兩百多年提款機,最後也拿明朝沒什麼辦法。

歷史上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王朝也就是大唐和大清了。大唐就通過對東突厥的分化瓦解以及大軍遠征的方式打崩了東突厥,清朝也利用自身的優勢打服了蒙古人。

當然歷史上也不乏遊牧民族崛起的案例,其共同點基本都是政治中心化,經濟農耕化,說白了就是漢化。基本上這種情況下漢族王朝要麼偏安要麼就被少數民族取代,但是這些王朝只不過是披著遊牧民族馬甲的漢族王朝罷了,因為其能統治中原的原因是從裡到外都是漢族王朝的那一套,只不過皇帝和軍功集團不是漢族人罷了。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這裡牽涉到一個戰爭理論的問題。

即便是現代熱兵器戰爭:

機動性,永遠是最重要的屬性之一。

————————————

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是馬場,馬一天能跑多遠,就能打多遠。 蒙古人能打到歐洲,靠的正是騎兵,從不修長城這種東西。

就是因為漢人中有某些就知道個種地,丟漢人臉的存在,所以漢人在秦以後三千年歷史中,始終沒有提前佔領蒙古大片的馬場。 否則打到歐洲,佔領莫斯科的,早就是漢人,而不是蒙古人成吉思汗了。


用戶67724358697


遊牧民族一直是歷代王朝的心腹大患。秦始皇之所以修建長城,就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漢朝的匈奴、宋朝的金遼、蒙古鐵騎和清朝八旗,在當時的戰鬥力冠絕群雄。可以說遊牧民族一直吊打中原。那麼問題來了,我泱泱大國為什麼打不過這些蠻夷呢?

其一,高速機動。

這個在機械化時代才有的名詞,其實用於遊牧民族非常合適。遊牧民族的絕對優勢在於馬匹,他們的駿馬速度之快,令人咂舌。這對於中原以步兵方陣著稱的漢軍,可以說是致命天敵。中原王朝也曾經組建騎兵對抗遊牧民族。但受制於馬匹的數量質量,始終難以與遊牧民族匹敵。後來霍去病打破了這一規律。原因也在於,漢武帝組建了當時最強大的騎兵。

其二,以戰養戰。

遊牧民族很少打堂堂之陣,也不願意為佔領城池付出多少心血。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雄才大略。而是遊牧民族本來人就少,打仗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搶奪資源。就像一群從山上下來的強盜,空手而來,就是來搶東西的。戰略目的決定戰術方針。所以遊牧民族選擇的攻擊地點具有很強的隨機性。而作為防守方的中原王朝,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找薄弱點正是遊牧民族的強項。因此一旦開戰,總會讓人感覺到中原大軍一觸即潰,一碰即倒。而遊牧民族經常勢如破竹,長驅直下。

其三,頑強意志。

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每一支強大起來的遊牧民族,都有難以想象的血淚史。經常被所謂的文明大國,壓榨迫害玩弄。而他們居住的地方,鳥不拉屎,條件異常惡劣。只有豁出去才能有飯吃,才能餓不死。對遊牧民族的戰士來說,沒有第二選擇,只有拼命廝殺,才有未來。相比較而言,中原王朝的大軍有更多的選擇,缺乏頑強的戰鬥意志。戰爭說到底畢竟是人與人的對抗。一方拼命毫不退縮,一方看看優柔寡斷。高下立判。

總結一句話:遊牧民族的戰鬥力是逼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