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延平區:閩北日報:我的良師益友

閩北日報是南平市委機關報,她以“高揚黨性、走進百姓”為宗旨,突出權威性、獨特性、服務性,增強吸引力、親和力,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報紙。

閩北日報復刊時,我正在浦城縣任縣委書記兼人大常委會主任,從工作出發也是我個人愛好,閩北日報是我每日必讀的重要報刊。閩北日報從復刊起就能及時傳達中央、省委、地委的聲音和各地的信息,還有各地發展經濟的實踐經驗和各方面的科技信息,每期我都要認真地閱讀,有重要的信息還用紅色圓珠筆劃了紅線條,深深覺得日報內容豐富,版面漂亮,不僅對我的工作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和參考價值,而且還刊發趣聞軼事,對調節精神很有裨益。隨後我開始分門別類作了筆記、剪報,堅持期期必讀,養成了習慣,伴隨著我的生活和工作一起成長。從此閩北日報成了我的良師益友,每當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我都會翻閱閩北日報,在那有關文章論述中去尋求答案,我的工作也正因為有了閩北日報的指導而更加有所起色,思路更寬了,知識更豐富了,理論素養、科技知識水平、領導工作能力也不斷得到提高。

我既是閩北日報的忠實讀者,還是閩北日報的熱心通訊員。1989年到1992年,在浦城工作期間,有機會了解許多鄉情、村情、民情、民意、好人好事,我就儘量抽空寫點所見所悟的文章,目的是想宣傳好人好事,如我寫的第一篇稿子是介紹南浦鎮民主村“育種能手李良忠”的事蹟,首登於1990年5月5日閩北日報,又如“柰果生產大有可為”“庭院深深通小康”“有感‘抓流通是乘法’”“‘過腹’轉化糧食是新路”“木桶原理與群體功能”等20多篇都被閩北日報採用。

1992年,我調到南平人大機關工作。1995年,南平地區撤地設市,是南平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那年1月16—20日,南平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一屆第一次會議正式召開,閩北日報也是第一次全程跟蹤採訪報道,為了嚴格按照人大法律程序和人大文書規範開展宣傳報道,當時閩北日報的採編人員也是頭一回“上轎”,缺乏經驗。當時我是大會秘書長,既要嚴格按人大法律程序和人大文書規範組織開好會議,又要嚴格把好關、搞好閩北日報的宣傳報道,為了做到零差錯,我不僅要及時與採編人員溝通交流,而且每天晚上必須到報社進行認真審稿,特別是會議程序和代表姓名絕對不能有差錯。由於閩北日報編輯人員的認真校對和我的認真審稿,南平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一屆第一次會議和以後各次及每次常委會等的宣傳報道實現了零差錯,為以後各屆各次人大會起到了示範作用。

1998年我退休了,給閩北日報寫的稿子內容更多,範圍也更廣,有科普宣傳、專題調研、人物特寫和攝影新聞照片等。粗略統計,這些年來,我採寫新聞照片282幅,榮獲2014—2015年和2016—2017年閩北日報“優秀通訊員”。

我還積極參加閩北日報舉辦的徵文活動,如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 徵文活動中發表了《憶母校》,獲得了優秀獎。

如今,我雖已退休多年,但對閩北日報一直情有獨鍾,有時外出十天半月,回來後首先要把閩北日報找出來按照時間順序期期翻閱,越看越有味,真是有割不斷的感情,可以說我和閩北日報的情緣長達30年。

參加“新作者扶植計劃”第二期活動之二十七

圖1--2為筆者榮獲2014--2015和2016-2017年度本報“優秀通訊員”稱號。圖3為筆者一生的《見報稿件》和,分類的剪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