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曾經如此強悍,蒙古入侵,為何被迫退守開封?

諫史


如果只看結果,為避蒙古兵鋒,金朝從中都(北京)遷都到開封后,只存在了20年就被蒙宋聯軍所滅,說明此次遷都確是亡國之始。

但另一方面看亡國過程的話,在蒙古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如果金朝上下在遷都後能夠勵精圖治,對內勤修政務,對外結好宋、夏,未必不能據守中原與蒙古對峙,很可能形成幾國鼎立的局面。

但歷史不允許假設,所以才既有不以成敗論英雄之說,也有成王敗寇的之論。

金國遷都開封正確與否除了因結果而產生的判斷外,還要看當時的形勢,下面就嘗試從幾方面分析一下金國遷都的緣由和利害關係。

蒙古還沒統一前形勢圖

蒙古大軍第三次攻金 兵臨中都

公元1213年夏秋之際,金朝國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氣氛十分緊張,因為蒙古人又來了,這是繼1211年鐵木真興兵攻金後,雙方第三次大戰,也是蒙古人第二次要打到了中都城下了。

雖然蒙古人已經攻克居庸關,前鋒直逼城下,但氣氛緊張是緊張,中都是金朝的中都,不是北宋的汴梁城。面對堅城和仍有戰力的金軍,蒙古軍隊在二年前已經有過一次攻城失敗的教訓。所以中都城內的金朝朝廷認為這一次,蒙古人也還是劫掠一番就會撤退。

1211年的大戰,金國損失了45萬大軍,1212年又損失了十餘萬人,所以此時蒙古大軍再來,中都附近已經沒有拿得出手的野戰之軍,只能憑堅城固守,任由蒙古人在河北攻城拔寨。

“是歲,河北郡縣盡拔,惟中都、通、順、真定、清、沃、大名、東平、德、邳、海州十一城不下。”——《元史·太祖紀》

但也正因為蒙古人分兵攻略,所以中都城面臨的壓力並不大。蒙古人對於攻打堅城也沒什麼辦法,當時還沒有得到中原的攻城利器,採取的方法就是城下倒土然後跑馬上城。

蒙古對金朝的前期攻勢

四處雖然都有蒙古軍,切斷了城中的補給,但是中都城是當時繁華的都會,存糧仍可以支持兩個月。按照蒙古人的作戰習慣,早就該搶夠了退回草原了。

“中都困急,詔忠孝蒐括民間積粟,存兩月食用,悉令輸官,酬以銀鈔或僧道度牒。”——《金史》

在戰場上野戰打不過蒙古人,但是金朝守城的準備應該還算充足。只不過這時候卻突然爆發了內亂。

金朝內亂 武將弒君成權臣 旋即被斬殺

八月二十五日,打戰打不過蒙古人的金朝大將右副元帥紇石烈執中,竟然從城北的駐守之地率軍殺入了中都城。

“逼上出宮。以素車載至故邸,以武衛軍二百人錮守之。”“遂使宦者李思中害上於邸。”——《金史》

殺掉了衛紹王之後,紇石烈執中就立了完顏珣為帝,就是金宣宗。

此番弒君之亂在中都城內並沒有激起多大波瀾,只是暗潮洶湧,所以蒙古人也沒有藉機佔到什麼便宜。金軍還是一如既往地迎戰攻打中都的蒙古軍隊,當然也一如既往地敗退。

金國軍隊還是比北宋的扛打一點

戰事算是膠著之中,但是金朝的敗軍之將中又出現了一位絕地反擊的人物——術虎高琪。

他對陣蒙古人也是屢戰屢敗,以至於被紇石烈執中威脅再輸就殺頭。

每出戰輒敗,紇石烈執中戒之曰:“汝連敗矣,若再不勝,當以軍法從事。”——《金史》

哪怕是威脅他要軍法從事了,術虎高琪再次出戰還是敗戰,害怕自己性命難保,術虎高琪一合計,你能做初一我就能做十五,隨即聯絡朝中重臣發動了兵變。

“十月辛亥,高琪自軍中入,遂以兵圍執中第,殺執中,持其首詣闕待罪。宣宗赦之,以為左副元帥。”——《金史》

蒙古人在撤軍之前勒索了金朝一把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雖然再一次內亂,但是蒙古人即便已經攻到中都之下卻仍然撼不動中都。也如金朝上下所料,出兵數月之後,蒙古人準備回去了。

“九年甲戌春三月(1214年) ,(成吉思汗) 乃遣使諭金主(金宣宗) 曰: ’汝山東、河北郡縣悉為我有,汝所守惟燕京(中都) 耳。天既弱汝,我復迫汝於險,天其謂我何? 我今還軍。汝不能犒師以弭我諸將之怒耶?’金主遂遣使求和。——《元史》

當然,議和是議和,首要條件是金朝滿足了成吉思汗的胃口。

“奉衛紹王女歧國公主及金帛、童男女五百、馬三千。”——《元史》

比北宋強一點的就是京城沒被攻破,皇帝和王室後宮沒被掠走,只是奉上了被弒的皇帝的女兒。

當然,關鍵問題還是在於中都沒有被攻破,這就與蒙古人缺乏攻城手段有關了。

而且蒙古人走得很乾脆,連攻下的中都門戶居庸關都放棄了。從這一點看,成吉思汗當時並沒有一口吞掉金朝的想法。

按照當時的人口等對比,成吉思汗的蒙古國人口七八十萬(不包括奴隸),將士差不多十五萬。而金朝人口近五千萬,兵馬百萬。

只是按照數字來看的話,金朝不遷都,似乎也沒什麼大礙,畢竟成吉思汗攻打中都兩次,都無功而返。

滿朝上下對於遷都的種種意見

但就在蒙古軍撤走之後,金宣宗突然提出要遷都。根據《金史》的各列傳記載,朝臣們對此討論很激烈。

反對遷都的,有宗室成員完顏從彝,

“祖宗山陵,宗廟社稷,百司庶府,皆在燕京,豈宜棄之而去。”

有左丞相徒單鎰,

“鑾輅一動,北路皆不守矣。今已講和,聚兵積粟,固守京師,策之上也。”

朝廷上下反對者眾多,“百官士庶皆言不可。”

蒙古國建國後的形勢圖

有反對的也有贊成,但是對於遷都到哪裡各有各的意見。

有要遷都關中和河中地區的,

“負關陝五路,士馬全盛,南阻大河,可建行臺以為右翼。前有絳陽、平陽、太原三大鎮,敵兵不敢輕入。”

有認為應該遷都山東的。

“有關河之形,固上京、中都之本,而輔之以建侯之勢,一舉而三者得。”

還有要求遷都回老家東北的,

“遼東根本之地,依山負海,其險足恃,備禦一面,以為後圖。”

最後一種觀點就是遷都到北宋舊都開封。

“判南京留守,與河南統軍使長壽、按察轉運使王質表請南遷,凡三奏,宣宗意乃決。”

朝中眾臣討論遷都,多是在討論蒙古威脅,而金宣宗則是給了自己一個臺階下,不認為自己是逃跑主義,

“燕京乏糧,不能應辦朝廷百官諸軍,今暫往南京,俟一二年間,糧儲豐足,復歸未晚也。”

遷都與否遷都去哪 兩個人的意見最重要

雖然朝臣這麼多意見,但是金宣宗毅然決定南遷,自然除了蒙古的威脅外,還有其他原因。

決定去開封,因為上書的是握有南方重兵經營開封日久的三朝元老,所以一直被權臣裹挾的金宣宗決定遷都開封,似乎去了南方,五十歲才當上皇帝的他能夠從此天高任鳥飛了。

朝臣之中,最有發言權的應該就是握有重兵的術虎高琪。如果沒有他的同意甚至推波助瀾,怕是金宣宗也不敢提遷都的事。

史書中雖然沒有提及術虎高琪對於遷都的意見,但是通過他的經歷就可以看出,他是不願意留在中都的。

因為中都裡面要麼是王室成員,要麼是累世重臣,他一個靠平叛驟得大權的人待在這一群人中間,肯定是有著朝不保夕之感的。

術虎高琪能夠成為當時領軍的主要將領,是源於他在關中地區的卓著戰功。1211年,蒙古第一次攻金時,術虎高琪是奉命率軍勤王到的中都,他的根基是在西北,所以他當然願意往南走,離著自己的老巢秦州越近越好。

這兩位既然拍板了,自然也就無人敢反對。

放棄固守中都也是形勢使然

成吉思汗雕像

按照蒙滅金的線路圖,金朝到最後確實是損失了雄兵百萬的。在與蒙古的前三次大戰中,金朝就損失了五六十萬人。而損失的大部分都是中都附近的軍隊。

第三次蒙古人攻來時,守城的金軍已經很少本地人了。朝中重臣當初勸金宣宗與蒙古議和時就說了,

“我軍倉卒雜募,身雖在都,家屬散居各路,其心向背不可知。戰而敗,各鳥獸散,即幸而勝敵,亦各思歸就其妻子。誰與我守?”

這些從天南海北各處抽調來保衛中都的士兵,肯定是沒什麼客死他鄉的死戰之心。

而其他幾十萬大軍更是在戰敗時不能輕動,因為金朝不僅是面臨蒙古的進攻,他西邊還有已經臣服於成吉思汗的西夏,南邊還有南宋,一旦大軍調動,尤其是西夏,很可能直接殺入關中。

“夏兵數萬入鞏州,城陷,官吏盡降。”

顯然配合蒙古軍行動的西夏人馬早就等著關中空虛的機會。

而就地再行募兵,難度就非常大了。因為山西、河北已經被蒙古連續三年洗劫了二次。蒙古人可不只是搶東西,他們更是喜歡搶一地屠殺一地的。

就算是有幸存的,那也是掌握在漢人地主豪族手中,一旦施以高壓,很容易陷入兩敗俱傷的內耗之中。滄海公王福,河間公移剌眾家奴,恆山公武仙,高陽公張甫,易水公靖安民,晉陽公郭文振,平陽公故天作,上黨公張開,東營公燕寧,

這九個公爵就是後來金宣宗封的擁兵自重的河北豪強。

拋去河北這個已經無力強制彈壓的京畿之地,中都在此時也算是陷入了一個死地。

山西不說,蒙古大軍隨時可以衝關而入,山東,則是起義軍的地盤,誰來打誰。

而龍興之地的東北,雖然看著地盤廣大,一是沒什麼人,二是想回也回不去了。

金朝遷都前已經失去了東北

因為契丹人在蒙古人的支持下,早就造反了,從1212年到1214年,最富饒的遼東之地,已經成了遼王耶律留哥的轄地,切斷了金朝中都與上京間的聯繫。

金朝敢去打耶律留哥,只怕隨時就被蒙古抄了後路。有那個人馬還不如回鎮暫時安慰黃淮之間的國土。

所以,金宣宗決定遷都開封,等於是暫時從四面楚歌的死地脫身。他面對的局面,其實與後來崇禎皇帝死守北京時的周圍形勢差不多。

金朝遷都開封的後遺症

金朝遷都只是擺脫當前困境的權宜之計,談不上什麼好處,但是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直接丟失了大片領土。

首先就是老家東北,眼見再也無望和中原合流,留守的遼東招討司最後為了凝固殘餘女真人的軍心不得不獨立了,南遷到黃河以南的金朝也就再無回家的機會了。

再有就是中都,雖然金宣宗說讓太子留守中都,可是太子早早就跑了,蒙古藉機殺出,在1215年終於拿下了軍無鬥志的中都。

中都的失守,等於釘在河北的釘子被蒙古人拔出了,整個河北隨之淪喪。金朝只保留了關中、河中、山東西南、河南這被擠壓成條狀的國土。失去了大片土地,自然也就失去了大量的財政來源。

而中都失守,一方面原因是留守眾人的貪生怕死,另一方面原因,則是金朝苛待少數民族的軍隊。

金朝是一個眾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在征服了各個少數民族之後,就組成了乣軍,乣是管理少數民族的行政單位。乣軍在金朝主要是負責邊疆的守衛工作。防止其聚眾叛亂,還將組成乣軍的少數民族遷離故地。

而到了金朝衰落時,乣軍甚至成了金軍戰力最強的主力,包括與蒙古人的交戰,乣軍也是不落下風。術虎高琪雖然屢戰屢敗,但軍隊仍不傷筋動骨,很大原因就是他麾下又不少乣軍。在他奪權時,就是“遂引乣軍圍執中之府,突入其臥內殺之。”

但是因為乣軍的主要組成是契丹人和東部蒙古人,所以在蒙古崛起並進攻金朝之後,很多的乣軍就投降了蒙古。以至於雖然中都的乣軍仍然英勇善戰,但終是被金朝所懷疑,

“乣軍不可信,恐終作亂。”

在遷都之後,術虎高琪部下的乣軍被留在中都,等同於被拋棄了。於是,“六月,金乣軍斫答等殺其主帥,率眾來降。”

而且投降之後就成了帶路黨,“燕京之乣軍叛,與韃靼共圍燕京。”

最終導致中都陷落。

金朝失去中都後的形勢圖

認為南宋是軟柿子 結果大傷元氣

遷都開封,還有一個潛在理由就是,蒙古我是打不過,不是還有南宋嘛,他們那麼大的地盤,還不是隨時等我們大金朝去奪,大不了我們也跑到江南去。

“吾國兵較北誠不如, 較南則制之有餘力。”——《大金國志》

“遂有南窺江漢之謀,構怨於宋,兵端再起矣。”——《續宋編年資治通鑑》

還在南遷中,金宣宗就催促南宋趕緊把歲幣送過來。不過,眼見金朝被蒙古都打遷都了,於是宋寧宗就拒絕了金朝的要求,再也不給那二十萬兩、匹的歲幣了。

宋寧宗第一次發佈了討伐金朝的檄文

於是,金朝也不管自己背後的蒙古和西夏了,開始攻打南宋,結果這一次,金朝失算了,以逸待勞很久的南宋軍隊突然硬朗起來,襄陽城下“喋血以戰,金兵敗走”“徐州、光化皆以捷聞。”

不甘心被瞧不起的對手打敗的金宣宗一直派軍攻打南宋,從東到西,兩國一下子就打了六年。

當然,金朝攻打南宋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國內經濟已經不堪重負,還抱著當年草原民族看上哪去哪搶一把好過年的心態。

打來打去的,本來應該聯手抗蒙古的兩國可謂是仇上加仇。

以至於,蒙古大舉攻打金朝時,南宋就和蒙古聯起手來,不僅借道給蒙古大軍,自己也出兵助戰,金朝在遷都二十年後終被滅亡。

結語

遷都開封當然是金朝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從結果看,也是金朝走向滅亡的轉折點。古人曾評價,“惟宣宗一敗之後, 即遷汴都, 為大失計耳”。

但是就金朝當時面臨的局勢而言,捨棄已經被北、西、東包圍的中都,雖然不是高明的戰略決策,但也時勢下的權宜之舉。

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這個權宜上。遷都後的金朝並沒有臥薪嚐膽、勵精圖治,而是對內壓迫,繼續腐化墮落,又對外交惡,與南宋仇上加仇,戰亂不休,使得休養生息以圖再戰的戰略思想成了玩笑。

金朝遷都是不是正確,其中摻雜著許多需要考量的問題,並不能因為結果如何,就認為當初的選擇是錯誤的。

就如同大明朝的崇禎皇帝在後金的咄咄逼人之下,並沒有選擇遷都而是要天子守國門一樣,很難斷言,這個王朝只是因為遷不遷都而滅亡。

參考資料:《金史》《元史》《宋史》《大金國志》等


遼風物語


金國的確曾經非常強悍,強悍到可以小吞大,蠶食鯨吞泱泱大遼,並且還能挾滅遼之餘威,只經過幾次用兵,便攻破了北宋都城開封,一舉滅亡了富庶而不強大的北宋王朝!

也不僅金國如此,其實在任何一個政治勢力崛起之時,往往都能呈現出無比蓬勃的生命力。金國的崛起是這樣,當年的遼國與北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因為只要這個崛起的政權,能夠維持其政治穩定、上下團結,保有高度的凝聚力,則必然會產生出驚人的爆發力與殺傷力。所以他們才能夠利用有利的內部與外部條件,從而呈現出稱霸於一方態勢。

不過這種其興也勃焉式的崛起,似乎總是無法長期維持下去,總是出現因前幾代君主有所作為,使得王朝的國勢保持強盛。而後來的君主卻或是因為施政不力,或是因為用人失當,或是因為驕奢淫逸,或是因為忘記了居安思危,或是過於窮兵黷武……而搞得王朝開始出現盛極而衰之勢,從而走上了逐漸衰落的下坡路。而其衰落速度的快與慢,則與其能否再出現中興之主有關,如果有中興之主,則會部分的挽回頹勢。如果沒有中興之主,則該王朝將會加速走向滅亡。

那曾經非常強大的金國就是這樣衰落的!而假如沒有出現蒙古崛起,或許金、夏、宋、西遼、大理、吐蕃並立的局面,還將長期維持下去!而因為金國的實力最強,所以肯定仍將是北方霸主。然而在金國衰落之後,蒙古崛起了,蒙古挾天時、地利、人和之有利條件,橫掃亞歐而幾乎無敵手!

當金國這個已經走向了下坡路的政權,遭遇到了蒙古這個日益崛起的新興勢力時,又怎能與之對抗呢?因此當金軍主力在野狐嶺之戰中被殲滅後,金國便只能靠遷都開封,試圖以此來苟延殘喘了!


北疆同心侃歷史


“金兵過萬,則無敵於天下”,當年金兵的“鐵浮圖”、“柺子馬”讓人聞風喪膽。但為什麼到了後期,金國卻變成弱雞,被蒙古追著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皇帝昏庸無能、權臣大權在握,也有金朝的軍隊戰力迅速滑落、軍事戰屢錯誤等原因。此外,官僚政治腐敗、災害頻仍、財政不足,也是部分因素。

皇帝昏庸無能

金朝自金章宗時期,便已開始衰敗。等到衛紹王(金章宗叔叔)、金宣宗(金章宗哥哥)時期,皇帝更加昏庸無能,朝政大權把持在權臣手中。皇帝無心亦無力改革朝廷的弊政,只能任由金朝滑入滅亡的深淵。

金章宗時期,雖然號稱金國最強盛時期,但是盛極必衰的苗頭已經開始顯現。金章宗喜好奢侈,大肆建造宮殿。而且因為金章宗喜愛后妃李氏,使得外戚開始干預朝政。金章宗最嚴重的一個問題便是一直沒有後嗣,且他的身體不好,這就為金朝的迅速衰亡埋下了伏筆。

衛紹王是金章宗的叔叔,其性格柔弱且沒有智謀。金章宗去世的時候,嬪妃賈氏、範氏已經懷有身孕。金章宗讓懦弱的衛紹王繼承皇位,只不過是想讓衛紹王暫時看守皇位,一旦賈氏、範氏生出男孩,便要奪回皇位。

皇叔衛王,承世宗(金章宗祖父)之遺體,鍾厚慶於元妃,人望所歸,歷數斯在。今朕上體太祖皇帝傳授至公之意,付畀寶祚,即皇帝位於柩前。載惟禮經,有嫡立嫡,無嫡立庶。今朕之內人,見有娠者兩位,已詔皇帝,如其中有男當立為儲貳,如皆是男子,擇可立者立之。

只是皇位的誘惑太大,衛紹王登基之後,通過一系列手段,使得金章宗的兩位妃子都沒能正常生子。此後,金章宗寵妃李氏及其孃家人也被清洗,衛紹王最終立自己兒子為太子。衛紹王對付金章宗的遺腹子有的是辦法,但對付蒙古人卻是一籌莫展,只知道和大臣們相對哭泣。

大臣建議設置遼東行省,因為遼東距離中都太遠。一旦蒙古南下,州府之兵無權決斷,還需要向中央朝廷來回申報,貽誤戰機。但衛紹王卻對此不予理會,最終使得東北地區逐漸丟失。除此之外,衛紹王時期,朝政被權臣把持,君權旁落。

權臣把握政權

駙馬都尉徒單沒烈與其父南平幹正事,大為奸利,承暉面質其非。

而胡沙虎(亦稱紇石烈執中)深受金章宗信任,但為人膽小貪財,卻又專權肆恣。在衛紹王時期,此人繼續得到重用。原本負責西京留守的胡沙虎,遭遇蒙古軍後,卻不戰而逃。他如此作為,回到朝廷後不僅沒有受到任何處罰,反而被任命為右副元帥、尚書左丞。

後來,胡沙虎謀反作亂,殺死了專權的駙馬都尉徒單沒烈和他的父親南平,並派太監殺死衛紹王。在這種情況下,原本是庶子的完顏珣,被胡沙虎立為傀儡皇帝,是為金宣宗。金宣宗對大權在握的胡沙虎不敢有絲毫不敬,封他為太師、尚書令兼都元,封澤王。

金宣宗的懦弱無能,也激發了其他野心家的鋌而走險。術虎高琪後來殺掉胡沙虎,金宣宗也不敢加罪於他,反而由術虎高琪接收了胡沙虎的全部權力。等到蒙古軍打到中都城下時,金宣宗也束手無策,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和蒙古軍求和上。

千群鐵騎繞燕都,玉輦倉皇下殿走。孤城彈丸當畿甸,飲血登陴日酣戰。

等到蒙古軍撤退後,中都已成為一座孤城。金國不能打退蒙古的進攻,則中都無險可守。膽小怕事的金宣宗,不顧群臣的反對,一意南遷到開封。南遷開封后,大臣指責術虎高琪權力太大,金宣宗卻替術虎高琪辯護,並沒有趁機削弱他的權力。肆無忌憚的術虎高琪一心伐宋,希望失去的土地從南宋那裡找補回來,從而促成宋蒙聯手滅金。

已經到了這部田地,金宣宗還不思奮發圖強,一心沉醉在奢華的生活之中。而且金宣宗身為皇帝,卻常常過問小事,而不是高屋建瓴確定方針,簡直就是一個不合格的糊塗皇帝。

除了接連幾任皇帝昏庸外,從金章宗時期開始,官僚政治腐敗,水災、旱災、饑荒等災害頻發,黃河中下游大量農田被淹,許多農民流離失所。生產停滯,農業歉收,對外戰爭不斷,使得朝廷的財政也大為吃緊。

其國之財匱,比比有之,而國用之屈,未有若金季之甚者。

金國昔日剽悍善戰的猛安謀克,進入中原的花花世界後,佔得了大量田地,生活迅速腐化,戰鬥力急劇下降。這種情形,和後世的滿清八旗十分相似。雖然朝廷頒佈多項軍法,仍舊無力扭轉猛安謀克的衰落。軍隊戰鬥力不足,戰略指導亦是錯誤百出。

原本金軍防守的地方,既有高山峻嶺等天然屏障,也有邊壘等人工防禦。金軍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收縮兵力,重點防禦。但金國卻全線防守,分散了兵力。而且各個軍隊之間互不統屬,難以形成聯動,反被蒙古逐個擊破。最終使得金朝喪失了戰爭主動權,對於蒙古再也無能為力。

因此在1214年,金宣宗不顧大臣們反對,決意遷都開封。金宣宗的離開,引起了中都軍民極大的恐慌,蒙軍聞訊後再次攻打中都。金宣宗把原本留守在中都的太子召回,從而加快了金朝的滅亡速度。

綜上所述,曾經強悍的金國,面對蒙古入侵,被迫退守開封的背後,是因為金朝政治、軍事、經濟等全方面的衰落。而在所有的因素中,尤以皇帝昏庸為重要因素。假如金章宗、衛紹王、金宣宗中,哪怕有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能夠去外戚、絕權臣、積極革除弊端,聯宋以抗蒙,最終未必會落得遷都開封,以致滅亡的結局。


飛熊說歷史


蒙古入侵金國時,金國已經入住中原一百多年,長期的紙醉金迷的生活已經漸漸腐蝕了當初那個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強悍金國,就如同後來入住中原的滿清八旗一樣,已經失去了當初立國時的強悍戰鬥力。並且當時金國的朝政敗壞,金朝皇帝完顏亮昏庸無道,沉迷女色,國內是積怨已久。其次是金國的文化處於一種漢化又不徹底,本國文化又不能被人接受的姿態。金國最後選擇全面漢化,可是要命的是,他們也在學習那個柔弱的北宋一樣主張儒家學說,而這個學說就沒有那種尚武精神,金國也是在一種武文弄墨中拿起了筆放棄了那把刀,昔日強悍的猛虎如今已經變成了綿羊。而且面對蒙古的不斷入侵金國朝廷戰略失誤用人不當導致一敗再敗,領土不斷失守兵力和經濟不斷衰弱,並且糟糕的外交政策給自己樹立了太多仇敵,導致自己腹背受敵內外交困,最終在蒙古聯宋滅金的戰略同盟的不斷打擊下慘遭滅國之災。


旭滕琉羽


蒙古滅金時金朝已經江河日下,昔日在馬背上英氣勃勃的女真勇士已不復當年之勇,阿骨打吳乞買時期的榮光已經成為過去,完顏宗弼,完顏宗翰,完顏婁室這樣一日千里的猛將已經永遠消逝在歷史的風塵中。

自小堯舜金世宗完顏雍在位的二十八年和金章宗完顏璟在位的十九年中,金國承平日久,發展生產,數十年未動兵戈,當從白山黑水間走出來的女真人習慣了中原的紙醉金迷和風花雪月,離亡國也就不遠了,再加上蒙古與金是世仇,金國為了防蒙古做大每年都要派遣大批軍隊對蒙古各部進行屠殺,並稱之為“減丁”,以此來削弱蒙古各部的實力,抑制蒙古發展壯大,因此蒙古對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國懷有深刻的階級仇恨,就好比完顏阿骨打反遼之前不堪契丹王朝壓迫一樣苦大仇深。

而且當時金國已經是江河日下,蒙古逐步崛起,衛紹王完顏永濟昏聵無能在位期間西京陷落,野狐嶺45萬大軍灰飛煙滅,蒙古如日中天,衛紹王完顏永濟被胡沙虎弒殺,後胡沙虎又被術虎高琪所弒,金宣宗完顏珣嚇得不得不捨棄中都,不顧有識之士的反對遷都汴京開封。

最終三峰山一戰金人十五萬精銳敗於四萬蒙古鐵騎,至此金軍主力幾乎全部斷送,而此時蒙古名將輩出,木華黎,哲別,博爾忽,博爾術,速不臺,赤老溫這些不勝枚舉軍事才能卓著的優質將領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雖然金國晚期也有諸如完顏合達,完顏彝這樣不可多得的將才,但是怎奈女真帝國獨木難支,大廈將傾朝不保夕,即使完顏阿骨打和完顏晟兩位英主在世也難以扭轉乾坤,最終金哀宗完顏守緒被蒙古和宋軍聯手覆滅於河南蔡州城。

而明朝晚期後金再度崛起,此時明朝已經歷時兩百多年,國力漸衰,昔日洪武朝一統天下的盛世雄風早已煙消雲散,永樂朝萬國來朝的空前盛況已經不復存在,而蒙古這個與大明帝國相愛相殺近三百年的遊牧民族最終也被異軍突起的女真兼併,被納入了大清蒙古八旗,和滿洲八旗,漢八旗一樣構成了大清皇朝軍事體系的中堅力量,此時蒙古再也沒有出現第二個成吉思汗,也沒有出現第二個也先,在和大明帝國鬥了兩個多世紀後被迫臣服於再度崛起的女真,自蒙古滅金後的四百多年後蒙古各部再次被曾經的手下敗將女真族征服,綜上所述,影響一個王朝興衰的歸根結底還是國運。





90後的最後曙光


首先說明,金國的衰落是與多方面的因素相連接的,權臣胡莎虎、術虎高琪對朝政的長期把控,禍亂朝綱,庸弱之主金宣宗完顏珣失敗的外交政策,加之蒙古軍隊強大的軍事壓力,結合金國承平日久,腐敗滋生,已無早年完顏阿骨打起兵之時的豪邁之情,結合種種,均給本已衰頹的金朝國勢以雪上加霜之感。至於宣宗南遷,則更是其政治生涯的一大敗筆,甚至說此舉直接導致了金國的滅亡也不為過。

宣宗皇帝是被權臣胡莎虎擁立繼位的,在此之前,胡莎虎已經弒殺了之前的皇帝,宣宗在胡莎虎的監視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然而,胡莎虎不久之後便被自己的部下術虎高琪殺死,本以為可以鬆一口氣的宣宗皇帝沒想到的是,術虎高琪也絕非善類,他立馬填補了胡莎虎死後的權力真空,大權獨攬。就在此時,蒙古人在外部的進攻愈演愈烈,黃河以北的金國領土已經被蒙古人吞噬殆盡,僅存中都以及一些外圍的城市還控制在金國手中。

此時,術虎高琪也開始懼怕蒙古人的勢力,於是他向金宣宗獻策,遷都南京(開封),並極言開封處在國土腹部,可以不用擔心蒙古人的咄咄逼人,並可以進一步威脅南宋。宣宗本就昏聵無能,一聽說開封比北京安全,不假思索的同意了術虎高琪的建議,遷都開封。然而,遷都是國家大事,牽扯甚多,但是此次金國遷都卻在準備的極端不充分的情形下進行,風雨催人辭故國,其狀甚慘,頗有一番亡國的景象在其中,一路上苦不堪言。

宣宗離開後,留下太子、丞相完顏承暉、將軍抹捻盡忠留守中都城,宣宗的這一舉動,極大地動搖了金國軍民的士氣,大批的將領官員倒向蒙古,東北的遼國遺民紛紛起兵獨立,金國的勢力進一步被削弱。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了汴梁之後,術虎高琪居然建議宣宗將黃河以北的部隊全部調到黃河以南,固守汴京,此舉無異於將黃河以北的土地悉數讓於蒙古人,宣宗雖然庸懦,但也知道此舉的意義,所以持反對態度。但是術虎高琪跋扈異常,就這樣,金國放棄了在黃河以北的所有軍事部署,將軍隊全部扯到黃河以南。此時的金國君臣已是惶惶然如喪家之犬,昏招迭出,金國局勢已是危在旦夕。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自然早已將金國的腐敗無能之態盡收眼底,成吉思汗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天賜良機,隨即發兵將中都城圍了個水洩不通。金宣宗眼看大事不好,連忙下詔召回了自己的太子,中都軍民眼看太子出逃,鬥志進一步低沉。守將抹捻盡忠眼見城破在即,逃出城外投降。諷刺啊,取名盡忠卻不能盡忠,反倒是身為書生的完顏承暉大義凌然,自盡於城破之時,完顏承暉的壯烈殉國算是給一片凋敝的中都城平添了一絲落日的餘暉。中都城破,標誌著金國在華北的統治宣告破滅,自此,金國幾乎僅存於河南一隅,做著最後的苦苦掙扎。


永曆晉王


蒙金戰爭,蒙古入侵後,金國退守開封是無奈之舉也是最佳的選擇。

蒙金戰爭概況簡述

1、野狐嶺之戰--成吉思汗指揮徵金

1211年蒙金於野狐嶺發生戰爭,成吉思汗以報父祖世仇為由進行的伐金行動,蒙古軍所過之處皆遭洗劫,田地、建築等被大肆摧毀、破壞。蒙古軍大獲全勝,金國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1214年,金國遷都開封。

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命其率兵徵金,木華黎不負重託,在忠誠執行成吉思汗命令的同時,廣納人才,安撫百姓,佔領城池,設置政權,為蒙古最終擊敗金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窩闊臺、 拖雷蒙徵金

成吉思汗病逝後,窩闊臺繼承可汗,繼承汗位次年,窩闊臺、拖雷兵分兩路實行繞道南宋迂迴攻金的策略,最終大獲全勝,金朝滅亡,歷時22年的蒙金戰爭宣告結束。

金國遷都地點的爭議

野狐嶺之戰後,金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金宣宗看著戰後破敗的都城,雖然暫且得到喘息,但懼怕蒙古再次攻打中都,提議遷都。

遷都可是一件大事情,一經提議便引起巨大爭議,支持與反對的聲音互不相退,各執一詞。反對者認為都城是國家的根本,一旦放棄就會動搖民心。支持者則認都城雖為國之根本,但現在的都城已經破敗不堪,隨時面臨險境,不遷都,我們就是是砧板上的魚肉,待宰的羔羊。

金宣宗是力挺遷都的。但都城遷到哪裡是個問題,針對當時的局面,一是退回金朝興起之地遼東,即現今的東三省。遼東雖然有山有水有海洋,地勢可以憑險固守。但蒙古可連陰山、走燕山,根本阻擋不了蒙古軍隊。並且遼東嚴寒,地廣人稀,糧食產量低無法滿足需求。

二是遷都關中,即西安,關中東有黃河,西有六盤山,地處高原,戰略屏障良好,同遼東一樣依舊不是最佳之地。

三遷都山東,山東物產豐富,物資充裕,但是山東地理上幾乎不佔優勢不說還爆發了紅襖軍起義,遷都山東是萬萬不能的。

退守開封的優勢所在

1、地理優勢,可攻可守。

金朝以淮河與南宋為界線,相對比較安全。並且開封是宋朝國都,交通完備發達,,地理優勢在軍事上可攻可守。

2、黃河之濱,利於農耕。

開封地處河南,與山東、蘇北、皖北臨近, 水源充足,利於農耕,農耕向來是支撐國家命脈的基礎,遷都至河南,糧食不愁,大把大把地有,不僅有可以解決金朝吃飯的問題,更是有利於金朝國力、軍事能力的恢復。

3、五朝國都,系統完備。

開封從五代時就是都城,周世宗擴建,北宋在開封定都160多年,宮殿及各項系統完好,簡單修葺即可居住,不需要大興土木,避免勞民傷財,引起百姓不滿,在一定程度上平穩民心。


執古論今


原因有數個方面,上面幾個回答都在說金朝的衰落什麼的,實際上金朝並未衰落,立國才數十年,土地兼併並沒有發展的相當嚴重,金朝本身又是由尚武民族女真所建,由於全面漢化,雖然內部混亂不堪,但是地方上相安無事,人丁滋生,實力在飛速上升,被蒙古迅速擊敗的原因:

是遊牧民族的戰法逐漸成熟,歷代遊牧騎兵以快速靈活見長,到了成吉思汗時期,這一長處被擴大到了極致,再加上氣候逐漸溫暖,歷史來到遊牧民族的關口,正好成吉思汗所繼承,併發揚光大,外加中原地區商業貿易發展迅速,中原及波斯一帶,先進的技術加上蒙古族靈活的戰法成為了13世紀的世界主流,這是第一個主要原因。

第二個主要原因是金人錯誤的民族政策,即滅丁政策,過於的殘酷,滅族式政策激起了蒙古族人民的激烈反抗,金人越是殘忍,蒙古人打金朝就越是不要命,處在巔峰的金人也不敢與其正面對抗,只能處處防守,被動挨打。

第三個原因才是金人沒有血性了,前期的金人皇帝及部族首領帶頭衝鋒,後期的金人老婆孩子熱炕頭,想著有黃河天險,幽雲十六州,山川險要,山河阻隔,處處不敢搏命,一退在退,最終完蛋,當然這並不是關鍵因素,漢化仍然是主流。





freemaneee


“金兵不滿萬,滿必無敵於天下”說的就是金國的強悍。但這指的的是金國初期,消滅大遼和北宋的時候。但蒙古興起時,金兵已經早沒了往日的雄風,特別是在鐵木真的鐵騎面前更是不堪一擊。



女真部落在消滅遼國的時候是很強的,後來經歷皇族內亂後逐漸走向衰弱,特別是金章宗時期,金國上下進行了全面漢化,逐漸放棄了女真民族的金戈鐵馬,後來繼位的完顏永濟是一個昏君,更看不到金國的隱患。



再看蒙古。在金朝蒙古分為幾個部落,部落之間相互攻伐,金國為了更好的控制蒙古還在各部落間相互挑撥讓他們自相殘殺,甚至親自動手,殺了不殺蒙古人。可以說在金國人的統治下蒙古人是非常悲慘的,蒙古人對金人也是充滿仇恨。所以鐵木真崛起後對金國的進攻也是最狠的,也屠殺了大量女真人。



腐朽、衰弱的金國根本不是鐵木真的對手,在與蒙古鐵騎的交戰中逐漸喪權失地,最後不得不,放棄本土退到曾經的佔領區開封。


滄海一粟7528


在中國封建時期有一段非常恥辱的經歷叫做“靖康之恥”,號稱“滿萬不可敵”的金國一舉滅亡了北宋王朝,並且俘虜了北宋皇室兩千餘人,趙宋政權被迫南遷。

金國在建國十年之內,不僅滅亡了北宋和大遼兩個龐然大物,還將南宋朝廷追著打,趙構甚至一度逃到了海上來躲避金人的追擊,被人戲稱為“海上帝王”。

可就是這樣一個不可一世的國家,卻被蒙古國吹枯拉朽一般的給滅了,要知道當時金國有5000萬的人口,兵力超過百萬,而蒙古國總共也不過200多萬人,兩者既然相差如此懸殊,為什麼金國還能那麼輕易被蒙古滅了呢。

在金國的建國初期,金國軍隊的戰鬥力確實很強,北方遊牧民族佔據出色的馬匹資源,而當時的戰馬就好比現代戰爭中的坦克一般,但凡強大的國家,勢必有一支強悍的騎兵隊伍,縱橫沙場,所向披靡。



而從滅亡大遼和北宋這兩個龐然大物也足以證明金國軍隊強悍的戰鬥力,可以說這段時間是金國發展的鼎盛時期。

但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以後,都會出現一個問題。原先為了生存,為了掠奪資源,他們都會爆發出很強的戰鬥力,可一旦過上安穩的日子,就會慢慢失去鬥志。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妨想想清朝入關前後的八旗軍。


因而,不管是金國也好,或者金國之後的蒙古、滿清也罷,入主中原之後都出現了戰鬥力迅速墮落的現象。蒙古國算強大了吧,毫不誇張的說,蒙古帝國才是真正意義上政府了亞歐大陸的國家,可最後還不是不到一百年就被滅亡了。

而其實,早在南宋大將岳飛帶兵北伐的時候,金國的戰鬥力就已經下降的很明顯了,一方面是逐漸墮落的金國,另一方面是正在崛起的蒙古,兩軍一對陣,結局就很顯然了。

恰恰在這個時候,金國還幹了一件蠢到家的事,都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了,金國不想想怎麼抵擋蒙古鐵騎,竟然還分兵南下攻打南宋。結果公元1234年,曾經不可一世的金國在南宋和蒙古的兩面夾擊之下,宣告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