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之調砂、鋪砂、抽砂工藝,你分得清嗎?

紫砂壺的工藝技巧眾多,而且處於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中。一代代的紫砂藝人們在不斷開發新工藝的同時也將老工藝完善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紫砂裝飾手法自明代起便興起,用以增加紫砂壺的觀賞性以及其藝術效果,常見的有刻繪、彩繪、泥繪、絞泥、鋪砂等等,不同的手法與紫砂壺表達的意境相融合,表達出更強烈的視覺效果。

其中調砂、鋪砂、抽砂這三種工藝在眾多的紫砂工藝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紫砂壺之調砂、鋪砂、抽砂工藝,你分得清嗎?

△周英 四方抽角 紫泥調砂

但凡制壺高手,首先是煉泥和調砂的高手。歷代制壺大師除精於選泥外,還善於調砂,但各家都謹守獨家調砂的秘密,以保證自己做出來的壺有與眾不同的個性,以增強藝術價值和市場競爭力。

調砂工藝是指在練生泥時加入了一定比例或粗或細的熟或半熟砂粒,以提高顆粒密度。

紫砂壺之調砂、鋪砂、抽砂工藝,你分得清嗎?

調砂可以增強泥料的可塑性,制壺過程中泥料如太粗則製作費勁,如太細製作時則易黏手,調入合適的砂還方便制壺。燒成成品由於裡面含砂,增強了透氣性,更利於泡茶。

調入的顆粒和基泥屬於同一種礦料,稱為本色調砂;調入的顆粒和基泥不屬於同一種礦料,稱為異色調砂。

紫砂壺之調砂、鋪砂、抽砂工藝,你分得清嗎?

本色砂調入原泥中,由於泥料質性相同,燒成後胎質色澤不會產生較大變化,但基泥中的顆粒含量有所增加,主要起到增強坯體骨架的作用,因為砂在燒製的過程中是不收縮的,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成品率。對於一些質性較軟的顆粒,還需對顆粒進行600~800℃的素燒以增加強度,否則顆粒在成型過程中易被工具壓碎而造成器表拖尾現象。

紫砂壺之調砂、鋪砂、抽砂工藝,你分得清嗎?

如朱泥泥料大多收縮和變形率均比較大,不利於單獨製作大型作品,需憑藉調砂的方法增加坯體強度,這樣的坯體燒成後整體收縮及變形減小,提高了燒成成品率。因此現代所見朱泥壺大多摻以粗砂顆粒或以熟料(熟料是將成品泥素燒後研磨成的粉料)支撐。

紫砂壺之調砂、鋪砂、抽砂工藝,你分得清嗎?

異色調砂因調入的顆粒和基泥色澤、質性等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色澤效果。若調入顆粒質性較硬時,燒成後器表顆粒凸顯,呈粗梨皮狀;當調入顆粒質性較軟時,燒成後器表會產生細微的凹點狀。顆粒質性越軟,凹點就越明顯,形成一種猶如桔皮狀的肌理效果。

紫砂壺之調砂、鋪砂、抽砂工藝,你分得清嗎?

鋪砂工藝

鋪砂工藝是指紫砂坯體在製作過程中,把不同泥色的熟砂(燒好的紫砂)敲碎成小砂粒(1毫米直徑),採用鋪、點、撒等方法,施於尚有一定溼度的坯體(即生胚)表面,再敲打平整,使砂粒嵌入坯體表層之內。

鋪砂主要起到點綴裝飾的作用,使燒成後的紫砂器表面鋪入的砂點和胎質色調形成鮮明的對比效果,“珠粒隱現,光閃奪目”。一般是紫泥(深紫色)上鋪段泥點兒(黃色)。

紫砂壺之調砂、鋪砂、抽砂工藝,你分得清嗎?

△清晚期 平蓋直身鋪砂腰線巨輪珠壺

鋪砂顆粒的質性一般要求高於或等同於坯體顆粒質性。質性相抗衡,才能砥礪相融。如質性較軟,會造成製作時顆粒拖尾及燒成後因顆粒收縮較大而產生和胎質不相融的現象。

紫砂壺之調砂、鋪砂、抽砂工藝,你分得清嗎?

△清 紫泥鋪砂柱礎壺

抽砂工藝

抽砂工藝是指在加工好的粉料或漿料中分離出某一部分規格的顆粒。例如在40目的粉料中抽離出60~80目的顆粒,使剩餘的顆粒與細料燒成後形成一種粗與細明顯的對比效果,產生新的質感。

紫砂壺之調砂、鋪砂、抽砂工藝,你分得清嗎?

△清晚期 龍印款 朱泥調砂小壺

綜上所述,“調”即為練泥時加入顆粒使其充分且均勻混入泥中再拿來做壺。“鋪”即為生坯完工以後,將研磨好的生或熟的紫砂顆粒按壓在壺的某個部位再進行燒製。因此,鑑別鋪砂和調砂的方法很簡單,調砂胎泥內、外壁的肌理一致,鋪砂胎泥的外壁有斑駁的肌理效果,內壁則沒有。

紫砂壺之調砂、鋪砂、抽砂工藝,你分得清嗎?

△清早期 陳子畦制 紫泥鋪砂平蓋宮燈壺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有很多所謂的“調砂”並不是用正常的天然泥料,而是在低檔泥料里加入大量化工顏料,來調出稀奇古怪的顏色。以此來宣傳說新發現的礦料或某某大家秘傳調砂之類的目的,這樣的所謂“調砂”充其量也只能叫“調色”,或許稱之為“染色”更為恰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