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青弋江-青弋江流域圖


印象青弋江-青弋江流域圖

弋江行者


印象青弋江-青弋江流域圖

青弋江流域圖


濯濯清泉,送我米糧。有一條河流像長龍一樣盤踞在皖南大地,自南向北匯入長江,他就是長江下游最大的支流:青弋江。

青弋江全長近三百公里,發源於黟縣方家嶺北麓,主源清溪河,這裡是青弋江的源頭。大山深處的清泉,緩緩流出匯成小溪,最終成就大河。

這裡的風景也像源頭清泉一樣乾淨,美麗。在這裡有一戶人家,他們用源頭之水培育山茶,產出了品質優良的茶葉,為了感恩,他們將自家茶葉產品取名“弋江源”。

清溪河流經池州石臺境內後,與眾多水系匯聚太平湖,太平湖形成與青弋江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陳村水庫,是目前安徽省內最大的人工湖。他灣岔縱橫,山高水長,宛若一顆珊瑚,從空中鳥瞰,恰似兩條蛟龍,被譽為“雙龍之湖”。


印象青弋江-青弋江流域圖

太平湖(黃山境內)


過太平湖,出陳村水庫,青弋江便流入涇縣境內,這裡也是青弋江主幹流的開始,名傳千古的桃花潭便就在陳村水庫下游的幾公里處。千百年來,詩仙李白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讓無數人對桃花潭產生了憧憬,如今的桃花潭已經成為當地熱門的旅遊景點。


印象青弋江-青弋江流域圖

陳村水庫


印象青弋江-青弋江流域圖

桃花潭(涇縣境內)


論起青弋江上的傳統習俗,因水而生的賽龍舟首當其衝。從桃花鎮到章渡到弋江鎮再到文昌鎮,關於賽龍舟的記憶是當地人心底快樂而深刻的記憶。然而筏龍舟、扎龍舟、唱龍舟號子的人卻越來越少,龍舟賽也越來越罕見。傳統風俗文化、手工技藝慢慢消失的現象,在青弋江邊並不少見。科技的發展,工業的批量化生產讓傳統手藝步履維艱。沿江而生的手藝,大多都是類似狀況。鐵匠、刻匠、竹匠、篾匠,無一例外的面臨失傳的現象。涇縣的後山剪刀,被稱為天下第一剪,而曾經一剪難求的後山剪刀現在已處於失傳的邊緣。

青弋江流經的涇縣,是宣紙故鄉。宣紙作為青弋江流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在宣紙文化園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古法造紙的每一道工序,

宣紙質地純白,紋理清晰,光而不滑,吸水潤墨,不蠹不腐,有“紙壽千年”、“紙中之王”的美譽。

碼頭,一個曾經因青弋江而繁榮一時的古鎮,在涇縣和弋江之間,這裡曾經被稱作小上海,繁及一時。青弋江流經涇縣,便到達南陵縣弋江鎮境內,這是一個和青弋江同名的鎮。著名詩人杜牧的“九華山路雲遮月,清弋江畔柳拂橋”便是作與此。


印象青弋江-青弋江流域圖

青弋江邊章渡古鎮“江南千條腿”(涇縣境內)


弋江鎮隔水相望的是宣城的文昌鎮,一水青弋江,成就兩座城。

弋江鎮後,青弋江便進入蕪湖縣內,這裡也是青弋江水面最寬闊的地帶。兩岸的渡口漸漸增多,只是水運的衰落,它們已經被棄用很久了。青弋江在蕪湖縣境內的水系相對比較複雜,與水陽江相互交錯。到了蕪湖市區,青弋江開始變窄,最後與中江塔下緩緩匯入長江。這一段現在都是被固化的江堤,大大小小的橋橫跨江面。


印象青弋江-青弋江流域圖

西河鎮(蕪湖縣境內)


印象青弋江-青弋江流域圖

距下游長江出口約30公里處


蕪湖這座城市的發展,跟青弋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而之前水運的便利,也造就了蕪湖十里長街的繁榮。


印象青弋江-青弋江流域圖

青弋江最後流出到長江


印象青弋江-青弋江流域圖

青弋江匯入長江的交叉口,中江塔位置


從古至今,我們的祖先都是逐水而居的,青弋江一路蜿蜒曲折,默默的滋養著皖南這片土地。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嘻戲游泳的好地方,一個家人散步的好去處,一個宜居的好環境,一個可以遠離繁華都市,尋求片刻寧靜的地方。然而他們不曾想過,如果沒有青弋江,他們甚至都不會出現在這裡。可能也不會意識到乾淨的水、美好的環境,正遭受著汙染。曾經生長的古鎮已逐漸衰敗,鎮上的老手藝,已無人繼承,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去記錄,去保護。

因為我們知道,有水的地方,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

視頻來源騰訊視頻/蕪湖生態

文章摘自以上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