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打工的越來越多,勞力越來越少,以後誰來採茶葉呢?

基層林業


採茶用工難越來越顯得突出,成為了家鄉茶農的一大痛處,明前茶跟雨前茶還好,但後面的茶青採摘用工難成了很大問題。

筆者家鄉在大力發展茶葉種植,村裡也有茶葉大戶若干,茶園達千畝,雖然說,茶企能在家鄉帶動鄉親就近就業,但是用工難問題卻越來越突出。

茶葉從清明一直可以採摘到國慶前後,尤其是在4月份茶葉生長最快的時候,村裡勞動力根本不夠,需要開車20公里到其他村或鄉鎮接送採茶工,而且不是天天有,勞動力跟不上,茶葉很快就老化,影響了製茶的時期也就浪費了一季茶葉,很多茶農只能看到茶葉在樹上慢慢老化而望茶興嘆。

現在的農村,年輕勞動力幾乎都出去務工,留在家裡的大多是老人,而採摘茶葉的絕大部分勞力都是婦女,年輕的婦女要麼外出要麼在家帶孩子,沒法採茶。採茶的大多數是老人,前段時間去離家不願的茶園看到一位採茶婦女,已經80歲,環顧四周,看到幾乎都是5,60歲的婦女,7,80歲的也不少,問了問茶農能否摘完,說是能摘完,但是得每天凌晨5點到40公里外的鄉鎮去接人,下午再送回去,成本較大。而一些小戶型茶農,根本請不到勞動力,茶葉老在樹上,只能放任不管。

採茶,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明前茶跟雨前茶,為了品質,大多數只摘茶芯,也就是一芽且未有葉子展開,這樣就必須人工採摘,雖然很多茶農開始了以機器代替人工,但是高檔茶、高品質茶,都需要人工採摘,只有當茶園生長到一定的程度,適合機器採收同時茶葉要求不高的情況下,才能用機器採茶,但是想要茶葉掙錢,價值最高的還是需要人工採摘。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人將會有更多年輕人外出,今後的茶工需求會越來越大,也會越來越困難,小茶農將會面臨嚴峻的考驗,在種茶興業過程中,將會有大批小茶農面臨著淘汰,這也是茶葉種植的一大趨勢,因為小茶農在成本支出方面捉襟見肘,機械化實現不了。同時,如果自己沒有加工企業,只有種植的情況下,淘汰的幾率越大,掙不了錢。

短時間內,茶工需求困難很難解決,要想出高檔茶葉、高品質茶葉,還是得靠人工,未來,農村的茶農,面臨的困難會越來越多,這是不爭的事實,對此,你怎麼看?


下壩毛哥


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少是一個普遍現象。目前來看,交通方便,土地集中的農村,將來採茶不是問題,可以實現農場化管理,當地少量勞動力及進城務工人員,都可受僱到農場工作。

另外,土地集中地在人工採完精緻茶後,基本都是機械化了,這樣也可減少大量的勞動力。

其實真正的好茶源自偏僻的大山,獨特的地理條件,土質等,而且不會打藥,無公害。但大山裡的茶園,不便集中管理,再加當地勞動力減少,目前已有大量的高山茶園荒廢 ,如果政府等行政部門對偏遠的農村不加強有效建設的話,將來精緻茶的價格會越來越高,數量會越來越少,而品質會有所下降。不止是茶葉,會有更多品種的高品質資源浪費。

以上僅屬個人觀點而已!





A蜂格格


其實這個問題現在已經是成為困擾茶產業發展的重要問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打工,留在家裡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還有一部分婦女。

從勞動力的角度來講,他們都不是最主要的勞動力,也沒有辦法來承擔大量的高強度的農業種植管理活動。


像止茶君的老家,遇到茶季的時候,想要請人採茶,根本就找不到人,即使開200、300塊錢一天的工資也沒有人幹。因為外出打工的農民,不會因為這一天200塊錢的工資而辭去城市中的工作,回來短暫的採摘茶葉。

而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則因為自己家裡本身就種植茶樹,自家茶園都採摘不完,也不可能出來幫別人採茶。所以就導致了很多茶園處於荒廢之中,無人採摘或直採1~2次,後面的茶葉就不在採摘了。

也許有人說可以從非茶區的農村地區請人來採茶,當然這是一個辦法,而且在一些大規模種植的茶區確實可以實行,但是對於像我們老家那邊比較零散分散種植的小茶園來說,幾乎沒有實施的可能。


如果是從非茶區的農村請人來採茶,基本上都採取的是包工頭或組團採摘的方式,你來都是很多人,不可能請一個兩個。在小規模種植的情況下,請多了人,沒有茶葉採,請少了人家不來。這就是現實中最突出的矛盾。

對於未來,可能有一部分零散種植的小規模茶園,會出現逐漸荒廢野化的情況。更多的茶葉加工生產會從規模化茶園中獲得。因為在新建的高標準規模茶園中,可以利用部分機械來進行採茶。如果能夠解決和研發名優綠茶採摘機械的話,那麼可以大大的解放生產力,提高勞動效率。


當然可能短時間內還無法實現和解決。大部分名優綠茶,尤其是高檔的特種名茶,基本上還是通過手工方式採摘。所以大家覺得未來會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進行採茶呢?歡迎在下面留言說一說您的觀點。


三農有理


我國茶葉種植面積越來越大,但是現在的農村人外出打工者越來越多,在家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將來採茶還能找到人嗎?對這個問題,我覺得有點杞人憂天,不必過慮了!未來採茶工會短缺嗎?會!會大面積短缺嗎?不會!為什麼呢?

首先,現在農村外出打工者數量非常巨大,剩下很多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其中留守婦女是採茶主力軍。現在是,將來也是,每斤青茶50元~100元的採茶價格,對吸引農村留守婦女繼續採茶的吸引力不會減弱的,這一點不用擔心。從春天的清明節前採到秋天的中秋節後,也能創造半年的就業機會,留守婦女既能照顧家和老人、孩子,還能創收,不是很好?

其次,隨著工業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的不斷普及,工廠裡一排排冷冰冰的機器人代替了人工操作,餐飲等服務場所一臺臺憨態可掬的機器人代替了人員服務,眾多農村中青年(包括農村婦女)會被無情的淘汰,返回是出路之一,未來的農村中青年很多一部分只能回家。因而未來的能採茶的勞動力不會越來越少,只會越來越多,這一點不用擔心!

再次,科技的發展讓很多崗位被機器人替代,採茶工被替代的可能性也會越來越大。其實,茶場從栽培、管理、採茶,到炒茶、包裝、銷售,很多環節都是可以機器替人的。但採茶環節完全被人工替代的可能性不大,因為茶葉分明前茶、明後茶、夏茶、秋茶,是分階段採摘的,不是一次性採茶。如果是一次性採茶,或者秋茶,機器替人是可以的,其它環節是不行的,機器採茶只會降低質量。

我個人認為,農村採茶勞動力可能會出現短暫短缺,但不會大量短缺,因為隨著智能時代的來臨,機器人將會大面積普及到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各個環節,眾多崗位被各種各樣的機器人所替代,紛紛外出打工的中青年農民不得不返回農村尋求新的出路,而茶葉產業卻需要大量採茶勞動力,比如全國茶葉第一大省的貴州,截至2018年底種植面積已達752萬畝,需要多少採茶勞動力?未來的茶葉產業,將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可解決眾多農民工就業。





種植大世界


現在農村的確很多人外出務工,但是像題主擔心的問題,我咋就沒感受到哪怕是一點點呢?

我是做福鼎白茶的,今年的銀針茶青平均在135到150之間,荒野的平均在170。茶葉還沒開始開採,就已經可以感受到茶農們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的氣氛。而且因為茶青珍貴還發生了盜採案件......

上圖為證!




茶灰


產大於銷才是最根本原因,茶多價賤,隨著人工工資的逐年上升,茶農也漸漸失去了利潤空間,將來也就會出現更多的茶園拋荒。


醫針濺血


看看我們這裡賣茶葉的茶農,都是上了年紀的



大佛龍井茶農


每人採摘就留在地裡報廢掉,然後供不應求價格就上來了嘛!價格上來了農民就去種茶葉了嘛!農民一種植價格就下降了嘛


和我一起看影視


物極必反,社會發展必然淘汰很多行業。同時也要記得物以稀為貴,不要杞人憂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