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爸媽眼裡,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HT諾


在不同的時期,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標準是不一樣的。在嬰幼兒時期父母眼中只要孩子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乖巧懂事聽話不吵不鬧就是好孩子,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變的越來越多,好孩子的標準也越來越高。

父母總是為孩子操碎了心,為孩子安排好了父母覺得應該走的路,可是事與願違,孩子不一定聽你的,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這些在父母眼裡就是不聽話,不是好孩子。

孩子不聽話有可能是說明孩子比較有主見有自己的想法,事實證明父母說的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不如在適當的範圍內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這反而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經過實踐證明,在歷史的長河中有本事的大人物都是有主見的人,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很多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事事依從父母的孩子,長大後十分平庸,無甚建樹。

不要以貫有的思維方式來定義“好孩子”。若這好與壞,只是社會上一種約定俗成的簡單評價標準,那麼,這個“好”的標準其實是十分廣泛的。同時,這個“好”還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我們應當把每個孩子都看成是好孩子,再來看他身上是不是存在一些缺點、毛病、不足,等等。而在判斷孩子有這些因子之前,我們還應當自省的是,是不是我們自己首先就錯了?

對待孩子應該是言傳身教,父母不要乾巴巴的說教,要麼是命令式的呼喝,要麼是粗暴的武力。又或者拿孩子撒氣,自己心情好,孩子有錯也不是錯;心情不好,孩子無錯也是錯。甚者,孩子那樣做不行,自己卻可以不受約束,正所謂只重言教,不重身教。

要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去教育他,不要把自己家孩子去和別人家的比較,只要孩子是懂事、善良、孝順的孩子就很好了,每個孩子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小問題,只要孩子的三觀正確,做個正直善良的人也不錯!


雨菲2019


我小時候常聽爸媽的話是人家孩子怎麼怎麼樣.雖然我沒聽他們說過他們眼中的好孩子什麼樣,但可以從對我的要求中睥見端倪。首先你得聽話,先不管爸媽對不對,他們說什麼是什麼.然後你得成績好,成績如果好的話,父母或許會放低其他的要求.然後你還得懂事,知道謙讓,東西要會分享,經常要幫父母做一些事情,分擔一些家務,不調皮搗蛋,不惹事生非.可是這樣完美的孩子哪裡有啊!小時候如果父母多給一些鼓勵,少一些嘲諷,沒準我會更成功,完美的孩子都在別人家.我總是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其實我是多麼渴望成為父母眼中的驕傲啊!我要的只是那一句你真棒!



熊孩子來了


自打我記事以來,就被爸爸媽媽各種教育的言論刺激著。“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多聽話!多乖!就你成天給我惹事……”老媽的這句話每日都跟重播小廣告似的,在我耳邊嘮叨。好孩子的標準難到就是聽話嗎?如果每個孩子都是溫順的大綿羊,社會上的新創造肯定都絕種了。

我的鄰桌、後桌、前桌、都有這樣的遭遇。“別人家的孩子”似乎早已成了中國批評孩子的經典版本,後續的話則多是些“你怎麼也不學著點”、“真給我丟臉”……等諸如此類的話。似乎,好孩子的標準只有聽話這個選項。

“聽話”就說明可能會損失一些樂趣,但能得到父母一句“我就知道咱們xxx真乖!”“不聽話”就說明能夠多得到一些自由、樂趣,但免不了父母一句“看看,別人家的xxx在讀書,你呢?就知道……”每個孩子都希望有個自由、快樂的生活模式,誰也不希望成天悶在作業裡,變成個書呆子。

但,父母的一切也都是為我們好。他們一生勞累,就盼我們能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一輩子不愁吃穿,自己也能享天倫之樂。如何在自我和父母的愛之間找平衡,尋求既能讓父母開心,又能使自己快樂的好孩子標準,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了。

在父母吩咐你學習時,放下你手中的遊戲、書籍、等事物,安靜地走到書桌前,認真學習,這樣,爸媽就會開心啦,那你今天就可以多玩一會了。父母與你的主見不和時,不要吵架,把你的想法好好捋一遍,再想一下父母的意見,尋求平衡,或是哪一方意見更好。如果是你,就把好的原因跟爸媽好好說一遍,爸媽理解了,那這一切也就迎刃而解。

好孩子的標準很淺顯易懂,只要在父母與自己之間找一個平衡,那你就一定能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自己生活中的樂天派,過快樂平和的日子。


年i輪


小時候,我是“別人家的孩子”,懂事,愛學習,成績永遠第一名——媽媽總罵我不如別家的孩子幹農活麻利

現在,老師、其他家長、鄰居誇我女兒,我才發現我女兒也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聰明,懂事。

可是,我看到的是她拖拉、懶散、磨蹭、愛發脾氣…

所以,父母如果不能轉變觀念,用寬容的心去看待孩子,那麼“好孩子”永遠不存在…


青梅愛美麗


雖然很多人回答說,爸媽更喜歡聽話懂事的孩子,但我其實還想告訴你,不要太“聽話懂事”,做好你自己,因為在你爸爸媽媽的眼裡,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他們都會一如既往地愛你。


我從小到大都是爸媽眼裡聽話懂事的孩子,相對於弟弟,我爸甚至更疼愛我一些。但就是因為從小被親戚鄰居誇讚自己聽話懂事學習好,我就只能讓自己變得更聽話、更懂事,以便獲得更多的稱讚。


但是長大之後發現,學習成績優異,並不代表你就懂得了這個社會的生存規則;聽話懂事也並不代表,當你遇到困難之後,就能夠輕鬆地應對過去。當你變得聽話懂事之後,你就只能默默地遵守別人為你框定好的路線往前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生活。


所以你現在在乎自己在爸媽眼中是什麼樣的,但是你的人生還是需要你自己來走,你要有自己的想法,要能夠獨立面對困難和挫折,要能夠判斷別人的態度和未來的路,不要被自己“受不受寵”禁錮了自己。


即使,在你的眼裡你的爸媽可能沒有像你以為的那樣,或者像對其他人那樣愛你,那也許只是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多溝通、多表達,才是瞭解彼此最好的方法。


楊不直


勤快的、聽話的、懂事的、學習成績好的、節約的、聰明的、性格好的、別人有你沒有的優點在他們的眼裡都算是好孩子,這是大部分家長的一個定義。就自家孩子不見面就覺得還好,也能勉強算個好孩子,但距離他們心中絕對好孩子的標準還是差的太多,太多。見著面整天相處那……再我父母眼裡會成為十惡不赦的壞孩子,糟糕的、厭惡的、嫌棄的通通都有,也是分他們狀態的。看著自己順眼,那咱也是好孩子。看著不順眼你則是想被塞回孃胎恢復出廠設置的孩子。他們對這些理解和判斷還是有針對性的,比如某件事情你的看法決定和他們一致,那,好孩子的人設便有了,但只那都是暫時的。

好孩子就是做到不忤逆他們就好了,我們不是他們眼中一百分的好孩子,及格的六十分一定是綽綽有餘啦。



悉悉李


年幼成績好,年長工資高?不同的階段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自然也是不一樣的,從你出生那一刻起你的人生註定和爸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嬰兒時期你不像其他孩子一樣晝夜顛倒作息你就是個好孩子,乖乖喝奶乖乖睡覺,但是可能嗎,很少。七八歲幼兒園了在這個討人嫌的年紀別給爸媽找事,別欺負別人,別挑戰父母你就是個好孩子。小學生時期你不被叫家長,成績好甚至不用讓家長請假去開家長會你就是好孩子。初中時期你好好上學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抽菸喝酒燙頭搞對象你就是個好孩子。高中更簡單了,你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你就是個好孩子。自然考個好大學啊,大學你再勤工儉學,不用家裡支持生活實現經濟獨立,你就是個好孩子。但是你為什麼非要這樣去做吶,壓抑自己的天性,愛哭愛玩愛撒嬌愛鬧愛跳這些孩子該做的事情你為什麼都放棄呢?不要做父母眼裡的好孩子,做你自己就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重壓之下必有抑鬱,什麼時期做什麼事,爸媽告訴你這樣是不對的給你上政治人生課,這也是家庭情感溝通的一大重要環節啊,爸爸媽媽會拿著鋸子時不時修剪你這棵小樹,給爸媽一個機會走進你的世界……



巴洛卡拉


這個取決於“爸媽是個怎樣的人”。

孩子好不好,什麼樣的表現是好的,什麼樣的表現不好,一千對爸媽有2000個答案。

有時候爸媽兩個都統一不了口徑,更別說各自的爸媽不同了。

放輕鬆點兒,不管是不是爸媽眼中的好孩子,都會慢慢長大,長出來自己的想法。即使帶著爸媽給的基因和原生家庭的印跡。人這一輩子,始終在找自己,而真實的自己跟爸媽都不相同。

3歲左右迎來人生第一個叛逆期,6、7歲不聽話了,十二、三歲貓狗都閒,就是不聽爸媽的。再大一些,就有自己的秘密了。如果爸媽開明,像朋友一樣相處,關係會融洽。

如果爸媽用自己的“好壞”標準框住孩子,只會帶來更大的“反彈”,不讓幹什麼偏幹什麼。

好壞兩個字難說得很,在我看來,只要在品質,習慣,與人交往方面不跑偏,其他都可以盡情發揮。



和濟說保險


個人認為,好的孩子是遇事有自己的思考和了解,不人云亦云,能夠聽各方的意見,和不同的聲音,堅持完善和做自我,同時懂得包容不同與差異。有正確的消費觀和金錢觀。當然這些少不了父母的引導。



慕晨小孩


在父母的眼裡,孩子之間總是有比較的!!

自己的孩子放在孩子中間優點和缺點一下子就顯示出來了,小時候的孩子哭哭鬧鬧很正常,看見好玩的文具就想佔為己有,不想別的小朋友褻玩,看見好看的衣服就穿在身上到處顯擺,這是孩子的天性,無可厚非。

孩子長大的過程是受外部條件的影響的,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對孩子起到一個領導作用的,每個父母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這是父母炫耀的資本。

好孩子就是懂得基本的禮貌,尊重每個人,品行端正,知恩圖報,即使學習成績不及他人,工作不能登上高峰,知道感恩社會,感恩家人,感恩自己,在父母眼裡都是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